籍貫: | 溫州市 | ||||
閱讀林斤瀾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中學時代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5歲離傢獨立生活。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1949年後到北京市文聯創作組從事劇本創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戲劇集《布𠔌》。以後發表的作品大多為短篇小說,一般取材於農民或知識分子的現實生活,講究構思立意,風格清新雋永,獨樹一幟。短篇小說《臺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曾引起讀者註意。1962年春,由老捨主持,北京市文聯舉行了三次“林斤瀾創作座談會”,專題討論他作品的風格特色。近年寫了一係列以浙江農村為背景的短篇小說,1987年結集為《矮凳橋風情》出版,一時為人傳誦。
作品
林斤瀾是文學評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聖手”,主要作品有:劇本集《布𠔌》,小說集《惹禍》、《第一個考驗》、《春雷》、《飛筐》、《山裏紅》、《石火》、《滿城飛花》、《矮凳橋風情》、《草臺竹地》、《十年十癔》、《林斤瀾小說選》,文論集《小說說小》、《短篇短見》,散文集《舞伎》、《隨緣隨筆》、《立存此照》等,有《林斤瀾文集》(5)。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短篇小說佳作奬、蒲鬆齡短篇小說奬等。林斤瀾一生主要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他寫於1950年代的《臺灣姑娘》、1980年代的《頭像》、“矮凳橋風情係列”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
林斤瀾的成名作是發表於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姑娘》。北京作協主席劉恆記得,“我17歲時正當兵,正是文學意識萌芽的時候,在連隊裏一本《人民文學》上看到了這個作品,對我影響非常大。”劉恆說,《臺灣姑娘》文筆細緻,人物婉約動人,是靈感充沛之作。“這種精確細膩的手法,是林老文學的標志,漸入老邁之後又添了空靈之氣,境界便越發曠達了。他的小說和雜文造詣極深,大傢開玩笑,說他成精了。”
文學主張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林斤瀾的創作別具一格。早期,他善於在短篇小說中表現深廣的社會現實內容。新時期以來,小說潮流更迭變幻,林斤瀾不合群、不跟風,堅持獨樹一幟地進行自己的小說創作。
他的作品受到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古典小說的影響,也吸取了19世紀末期以來的現代小說技法。他後期的小說,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以冷雋與奇詭的風格著稱。所以,他又被稱為當代“新筆記小說”的代表之一。
林斤瀾喜歡在創作中進行語言探索。不同風格的語言在他的筆下交融,鍛造出簡約凝練的語言。
隨着上世紀80年代《頭像》、“矮凳橋風情係列”等當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代表作的問世,林斤瀾被文學界譽為“短篇小說聖手”。他主張小說創作要“無事生非”“空穴來風”(強調小說的虛構性、想象力);“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現實中經常存在的就不要說了,因為有新聞等其他文體來說;如果別人常說,我就不說了,要創造);“以小見大”“小說說小”(強調從小處着眼,強調小說的細節,切入點要小,強調小說藝術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