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畢淑敏
現代中國  (1952年十月)
姓:
名: 淑敏
籍貫: 山東文登
出生地: 新疆

異國風情 in an outlandish manner.《畢淑敏母子航海環球旅行記》
蒙學 Private Schools《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都市生活 urbanism《預約死亡》
《鮮花手術》
《女心理師》
勵志感悟 to pursue a goal with determination be moved and comprehend《破解幸福密碼》
畢淑敏 : 對一個女性最有害的東西,就是怨恨和內疚

閱讀畢淑敏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畢淑敏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毕淑敏
毕淑敏
畢淑敏(1952年10月-),祖籍山東文登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裏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裏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着特別的關註。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奬、當代文學奬、陳伯吹文學大奬、北京文學奬、昆文學奬、解放軍文藝奬、青年文學奬、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奬、臺灣第17屆聯報文學奬等各種文學奬30餘次。
國傢一級作傢、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代表作品《拯救乳房》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漫漫人生路
當過20多年的醫生
畢淑敏曾經當過20多年的醫生,當發生非典之後,她憑着醫生的敏感,感覺到人類的生命受到了某種嚴重的威脅,而醫務人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人們和疾病之間,築起了一座長城。畢淑敏說:“我當時有這個想法,我是一個不錯的醫生,如果真像招預備役一樣,我也會到一綫去。”
30年前,畢淑敏在西藏阿裏做助理軍醫,有一次遇到一個病人病情非常嚴重,急需輸血,但在高原上輸血卻很危險,因為在高原的人紅細胞特別多,血液非常粘稠,阿裏鼕天又非常冷,血液從人體37攝氏度抽出來,一下子碰到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立刻就凝結了。畢淑敏經過大膽試驗,有一次竟抽出自己的血,輸入到病危戰士的身體裏,結果沒有發生凝結。畢淑敏說:“那個時候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真的會有一種鮮血凝成的友誼。”
生死考驗,曾經想自殺
在畢淑敏去西藏當醫生的歲月,她碰到過很多次死亡,她那時候年輕,年輕的心總是非常敏感,面對那些年輕戰士生命的突然消失,畢淑敏有刻骨銘心之感。同時,在稱為生命禁區的高原上,畢淑敏也第一次遇到了對自己生命的挑戰,她回憶起自己曾經想自殺的一段往事。
那是在1970年,畢淑敏當時衹有17歲,她是到西藏阿裏部隊的第一批五個女兵之一。在最寒冷的時候,部隊出去拉練,穿越無人區,翻過6000米的高山,女兵身背武器、彈藥、紅十字包,足有70斤重,一天要行進60公裏。畢淑敏說:“從早上開始,我心裏就特別恐懼,到下午4點,纔走了一半路程。我就决定自殺了。我再也走不瞭瞭。我不能讓所有的感官感受全部的痛苦,我覺得我肺裏吸不到一點氧氣,當時暮色四合,高原的夜晚來得非常快。我不想活了,我就决定要死。我要找一個懸崖,岩石一定非常猙獰,不摔則已,一摔就得摔死。”當畢淑敏攀上了很高的懸崖後,她最終還是沒有跳下去,因為她不想拖纍別人,也許是出於生命的本能。後來她遇到了收容隊,並被告之,“你如果不快點走,你今天必然會凍死在這個山上”。畢淑敏機械地擡動腳步,在蒙蒙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後幾十裏路,終於到達了宿營地。畢淑敏說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體驗,因為堅持一步步嚮前挺進,她突然感覺自己的頭髮都沒少一根。一個小姑娘,突然間對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認識。
46歲時生命再次發芽
大約是在30多歲的時候,畢淑敏轉業回到北京,是在一個工廠的醫務室工作,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搞寫作。再後來,她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小說《紅處方》,還拍成了電視劇。然而到1998年,畢淑敏46歲時,她突然把寫作
放下了,去北師大讀了心理學碩士。
可是,這個學生還是不好做的,這時畢淑敏的兒子都已經上大四了。她剛開始學習很吃力,常常不合格,她寫小說,寫散文慣了,會把論文寫得像散文,受到批評。畢淑敏說:“那一時讓我特別自卑,而且對自己喪失信心,由作傢、醫生一下子成了全班的差生了。”她認真地分析和認識自己,找到哪些是自己的長處,哪些是自己的弱點,知道自己為什麽奮鬥,當害怕、妥協等負面的情緒出現時,她不會焦慮,“孤獨是我正常人生的一部分,我比以往更多懂得尊重別人,因為每個生命都是那麽寶貴。”畢淑敏終於取得了碩士學位,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
為非典病人服務
作為一個有成就的醫生、作傢和心理咨詢師,畢淑敏在面對非典時,有着她獨到的態度,她很希望中國心理衛生工作者,能夠在這方面優化資源,為非典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她說:“這個災難嚮我們襲來,每個人都非常震懾、恐懼,但我們可以戰勝非典,人與人之間非常寶貴的親情可以延續下去。”
畢淑敏說:“非典一開始,我比較相信我們老祖宗說的凡事遇則立,不遇則廢,我想我也會突然在什麽場合之下,被感染,如果隔離我的話,我能14天安安靜靜地讀書,也未嘗不是人生最特殊的體驗。”
畢淑敏還寫了一篇文章叫《假如我得了非典》 ,文中充滿真情和幽默,很多朋友說她是烏鴉嘴,但也有朋友說,他本來很怕非典,看了這篇文章,就變得不那麽可怕了。畢淑敏說:“我覺得非典突然的災難,一下子讓我們生命本身有了一種反思,對我們和親人的關係,對我們的生存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最近,中國作協組織一些著名作傢到非典一綫去體驗生活,采訪,創作非典文學。畢淑敏表示:“我作為醫生,可能比別的作傢的醫學知識多一些。我作為一個非常關註人的作傢,要求去非典一綫體驗生活,是義不容辭的。”
畢淑敏 - 好女人的標準
第一個標準就是善良
第二個是智慧
第三個是堅強。
畢淑敏 - 丈夫眼中的她
吸引我的是她那種不屬於20歲女孩的鎮定和平靜
在我眼裏,畢淑敏一直就是個普通人,但她比較有毅力。相識那年,我21歲,她20歲。她在西藏阿裏軍分區當醫

幸福一傢
生。我在另外一支部隊司令部當機要參謀。阿裏的氣候非常寒冷,海拔5000米,生活條件也非常艱苦,一年有半年時間大雪封山。在認識她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那裏還有女兵。
我第一眼看到畢淑敏時的印象,既不是她的容貌,也不是她的才氣,吸引我的是她的神情,那樣一種不屬於年輕女孩的鎮定和平靜。我後來問過她,你是如何變成這樣的?她說,可能是在西藏太寂寞了太枯燥了,天天看着單調的雪山和一動也不動的雲,人就呆若木雞了。
第一次相見,她給我的印象是,身上的軍裝很整潔,軍帽戴得端正,發式也是她之後多少年一貫保持的那種短發,臉上很平靜,沒有一絲緊張和不安。我想這可能和她在阿裏高寒缺氧,腦子比較遲鈍有關吧?沒想到談起話來,她知識面很廣,鬧得我心裏很有壓力,心想以後要是和這樣的女兵談朋友,自己也要多讀書,才能顯得比較般配。後來雙方互相留了地址,我一看,好傢夥,她的字也寫得很漂亮,比我的字要好。我當時常常給首長寫報告,字也寫得不錯。
認識畢淑敏之後,我有意識地多讀書,並開始練字,戰友們不知道為什麽我變得如此勤奮,如此用功好學,其實那動力很簡單,就是別讓畢淑敏把我給比下去。我曾經問過畢淑敏,你的字寫得挺好的,是不是在雪山上閑着沒事,天天練字啊?她想了想說,沒有。也許我每天給病人看病寫處方,積少成多也算是鍛煉吧。我也問過她,說第一次見面時候,我看你很鎮定,是不是在我之前談過別的男朋友啊?她說和我是第一次談戀愛,當時她臉上的表情,看起來很平靜。不過,想想也正常,因為整個阿裏高原,衹有幾個女兵,成天面對的是成百上千的男兵,她可能已練出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定力了。
很敬業,是好醫生,也是好主婦
她是對家庭很負責很敬業的那種主婦。別笑我用了“敬業”這個詞。因為我覺得有些女人對主婦這個角色不夠熱

畢淑敏
愛,有點敷衍了事。畢淑敏不是這樣。我傢周圍有好幾傢超市,畢淑敏需要采買的時候,總要輪番去逛。我說搞那麽復雜幹什麽?認準一傢就是了,價錢上差不了多少。畢淑敏很認真地說,不僅僅是價錢,還有不同的品牌和産地,不同的超市進貨渠道不一樣,當然要“廣種薄收”“博採衆長”了。
晚上散步的時候,畢淑敏常常拉着我往遠處的商店走。她說這樣一舉兩得,既鍛煉了腿腳,也充實了菜籃子。我說,你是不是三天不購物就手心癢癢啊?她說:“你要上班,孩子要上學,老母親有病需要補養,我當然要把後勤搞好。”到了商場門口,她對我說:“你不願意進去,就在附近溜達一圈,我買了東西很快就會出來。”這一點,畢淑敏說到做到。
她從來不會漫無目的地亂逛,也不會被打折和減價所誘惑,總是直奔主題“速戰速决”。不過她買東西也有缺點,就是幾乎不會還價。在自由市場,人傢說多少就是多少,買了就走。我說:“你這是不是有點傻?”她回答:“是有點傻,但我耗費不起那時間。討價還價也許要用去10分鐘,有這10分鐘,我能看幾頁書呢。”
畢淑敏對工作也很敬業。一談起她的工作,我就覺得她始終是個醫生。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就是醫生。2002年8月,她和她的一幫學心理學的博士同學開辦了一傢心理咨詢中心。除了當作傢,她依然是醫生,衹不過過去她是內科主治醫生,現在是心理醫生而已。前幾天,我和她從雲南回來,下了飛機天都黑了,冷風刺骨。從機場坐上出租車,我對司機說開回傢,畢淑敏說不能回傢,因為她要直接去心理咨詢中心工作,已經預約了來訪者。那天她回到傢的時候,已經是夜裏12點了。

寫作屬率性而為,都是肺腑之言,我被她的辛苦打動

畢淑敏
畢淑敏的寫作,我覺得是率性而為,寫的都是肺腑之言,不會跟風,也不會為了得個什麽奬而刻意為之。1986年她寫處女作《昆侖殤》的時候,已經34歲了,在一傢工廠衛生所當所長。她决定寫小說,別說他人,連我都想不通。一個拖着孩子的中年婦女,早已不是文學青年頭腦發熱的年紀,何必要自討苦吃呢!再說,我們在文學界舉目無親,貿然投稿,不是明擺着死路一條嗎!我把這些顧慮都對畢淑敏說了,她又是那種很鎮定的神氣,說:“我都想過了,因為我心裏有話要說,我喜歡寫作,我纔拿起筆。我又不是想出名趁早的人,什麽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一個星期後,當她把厚厚的一疊稿紙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纔確信,她真的下定决心要用筆來說話了。
畢淑敏的處女作是我騎着自行車送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我曾對她說:“咱們發動群衆,和親戚朋友通通氣,就不信找不到認識的編輯,那樣會穩妥一點,人傢才能給你認真看看。”她說:“那不就是走後門嗎?不必。寫作是我喜歡的事情,我要是為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先摻進去自己不喜歡的事,就沒意思了。”結果我們是什麽人也沒托,就這樣素昧平生地把稿子送到瞭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編輯非常及時的審完稿子,給予了很好的評價。後來,她的處女作《昆侖殤》就發表了。
在某種程度上,她還是個悲觀主義者
我從沒覺得她是名人,所以也不覺得當她的丈夫有太特別的地方。我們一起外出,她常常被人認出來,照相或簽

畢淑敏
名時,我就站在一旁,也覺得很自然。夫妻嗎,衹要是真的相親相愛,沒有什麽名聲和金錢的差異會阻礙情感。我們已經攜手走過了20多年,已經慢慢地變老了,我們還會繼續攜着手,繼續變老。
在我們傢裏,凡事基本上都是商量着辦。遇到有爭論的問題,畢淑敏的基本策略是把自己的意見說清楚,然後就聽別人的意見。至於怎麽决定,就要看這件事和誰的關係最密切,誰就最後做主。舉個例子,比如决定要買一張電腦桌,她說這樣的好,我說那樣的好。她說電腦桌誰用,誰就有决定權,問題就解决了。比如孩子找工作或者找對象,她就說,當然是和孩子本人關係最密切,所以本人的意見最要緊,別人的意見衹是參考。
要說我們夫妻間最大的矛盾,我還真有點為難。我們之間從沒有大的矛盾,大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剩下小的風波就轉瞬即忘了。如果一定要找,我覺得她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有一種很深在的悲涼之感。她對自己對他人都比較嚴格。她也許不說,也會很寬容地理解你,但我知道,在她內心,是鏡子一般的清楚。
畢淑敏 - 創作歷程
發表在昆侖山黑板上的處女作
她曾幼稚地認為,能當女兵是百裏挑一的福氣。1969年畢淑敏應徵入伍,坐了07天火車,15天汽車來了西藏阿裏高原騎兵部隊當衛生員。一個年僅歲的少女,被命運無可選擇地拋到了昆侖山。畢淑敏從靈魂到身體都受到了極大震動。 畢淑敏到阿裏後,有一件恆久的功課,就是——看山。她用眼光觸摸着每一座山的脊背和頭顱,痛感大山的永恆和人類的軟弱。還沒聽說什麽人到了西藏能不受震撼地原湯原汁地攜帶着自己和舊有觀念返回城市。這塊地球上最高的土地把一種對於宇宙和人自身的思考,用冰雪和缺氧和形式,強硬地灌輸給每一個抵達它的海拔的頭腦。在這裏,死亡象一把利刃撫摸着年輕的頭顱,活着倒是一種幸運,甚至為自己仍然活着深感愧疚。
有一次,她和一位老軍醫用擔架擡着一個因患肝癌搶救無效而病故的牧羊人,一步一步爬上人跡絶蹤的山項,在那裏把屍身剖開,引來禿鷲,實施土法的天葬。在這次行動中畢淑敏幾乎死去。面對蒼涼曠遠的高原,俯衝而下乜視的鷹眼,散亂高山之顛的病態髒器和牧羊人顔面表皮層永恆的笑容,畢淑敏明白了什麽叫生命,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摧毀與重建的力量。畢淑敏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一首小詩,被偶爾上山又疾速下山的軍報記者抄子去,發表在報上。那個時代鉛字有一種神秘的味道,但畢淑敏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不是自己主動的投稿,她從來沒有承認這首詩是她的處女作。  
我開始寫作的時候,已經很老 
“畢淑敏終於憑藉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學。在學校的時候依舊門門功課優異。她終於成為一名部隊優秀的女醫生。後來結婚生子。到兒子一歲多的時候,她從北京奶奶傢寄來的照片上發現孩子因為沒有母親的照料,有明顯的佝僂病態。她找到阿裏軍分區司令,對他說,作為一名軍人,為祖國,我已忠誠地戍邊11年。現在我想回傢,為我兒子去盡職。司令員沉吟許久說:“阿裏很苦,軍人們都想回傢。但你和理由打動了我。你是一個好醫生,幸虧你不是一個小夥子。不然,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你走。”  
回到北京後的畢淑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烹調,學編織,學着做孩子的棉褲……她極力想把自己納入溫婉女人的模式。便自己知道,在她的肪管深和上,經過冰雪洗禮的血液,已不可能完全融化。 她開始作準備,讀文學書,上電大的中文係。  
她幾乎是在半地下狀態做這些事。在一個很平常的日子,正好畢淑敏值班,沒有緊急病人,日光燈下鋪開一張紙,開始了她的第一篇小說的寫作。畢淑敏說,我開始寫作的時候,已經很老,整整35周歲,十足的中年婦女了。  
兩種體裁和兩種品格  
如果從題材選取來看,畢淑敏一步上文壇就在兩種題材區域交互耕耘。一個是由《昆侖殤》所開始的對已昨日黃花的軍旅生活的回顧與開掘。作者一次次地纏繞着死亡的主題,在死亡之中拷問着生命的意義。一個是由《送你一條紅地毯》所開始的對正在演變的紛紜的現實生活的掃描與探測。她在兩個題材區域交叉作戰,創作了具有悲劇體、喜劇體、抒情體、科幻體和新體驗紀實體等不同美學風貌和敘述語調的名篇佳作,並形成了把大悲大憫的胸懷同冷靜客觀的筆調結合起來水乳交融的藝術特色。  
畢淑敏 - 主要作品

畢淑敏
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她似乎不能歸屬於任何一個派別,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來,但又不是傳統文化的回歸。她的散文把日常生活中似乎極為平常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把似乎人人所經所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有一點宋人所推崇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2002年1月出版《紅處方》
2003年3月出版《血玲瓏》
2003年6月出版《拯救乳房》
2003年月10出版《紫色人形》
2004年9月開始出版《女工》
1986年,她34歲寫了《昆侖殤》
1994年, 《預約死亡》
畢淑敏 - 評價
柴福善
她的小說攜帶着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
王蒙
“即使做了小說,似乎也沒有忘記她的醫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衆生的鴻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方的集道德、文學、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賀紹俊
“畢淑敏與其說是一位作傢,不如說是一位心理學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針對我們的心理疾患而開的心靈處方。這緣於她的善良和對人的心理隱秘的洞悉。”
畢淑敏 - 名言
健康是一株三色花,一瓣是黃色的,代表我們的身體;一瓣是紅色的,代表着我們的心理;還有一瓣是藍色的,代表我們的社會功能。
沒有意外的人生是不正常的,衹有不斷的意外,我們的人生纔充滿了活力和動蕩。
現代生活如此繁雜,人們隨時需要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做出决定。一個選擇,决定一條道路。一條道路,到達一方土地。一方土地,開始一種生活。一種生活,形成一個命運。
如果你不能確定你往哪裏走,那麽此處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主動的放棄,如同退潮的海水,在動蕩歸於平靜的過程中,遺留下突兀屹立的東西,那纔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礁石。
告訴缺水的人哪裏有水源,告訴寒冷的人哪裏有篝火,告訴生病的人哪裏有藥草,告訴饑餓的人哪裏有野果,這些都是天下最好的禮物。
愛自己的能力,加上愛生命和愛他人的能力,並且完全接受人是不能永遠存活於世的這一事實,這就是幸福的基礎。
一個自尊的人,一個自信的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他在人際交往中是自然的,開放的,坦誠的,透明的。
畢淑敏 - 訴《知音》侵權

畢淑敏狀告《知音》
未經女作傢畢淑敏允許,《知音》雜志以她的名義發表了一篇描寫她和兒子之間故事的文章,被畢淑敏起訴到法院。2009年,法院就此判决《知音》雜志賠償畢淑敏10萬餘元。
這篇引發畢淑敏母子兩起訴訟的文章,刊登在2009年4月上半月版的《知音》,名為《畢淑敏母子環遊世界114天:眺望更高遠的人生》。這篇署名為畢淑敏的文章,還隨文刊發了她與兒子的合影作為插圖。

畢淑敏稱,該文並不是自己寫的,文中有多處失實描述,以她的口吻負面評價其兒子,嚴重影響了她與傢人的正常生活。據此,她要求該雜志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各種損失40.1萬元。

2010年年初,因同一篇文章,畢淑敏的兒子再告《知音》雜志,並索賠10萬。2010年11月1日,此案在海澱法院開庭審理。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