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郭沫若 Guo MoRuo
蘇曼殊 Su Manshu李叔同 Li Shutong
夏承燾 Xia Chengdao王國維 Wang Guowei
趙爾巽 Zhao Erxun柯劭忞 Ke Shaomin
連橫 Lian Heng吳則虞 Wu Zeyu
呂思勉 Lv Simian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錢穆 Qian Mu何茲全 He Ciquan
梁啓超 Liang Qichao林語堂 Lin Yutang
吳晗 Wu Han蔡東藩 Cai Dongfan
張祖翼(梁溪坐觀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陳汝衡 Chen Ruheng
孫希孟 Sun Ximeng黃小配 Huang Xiaopei
唐蕓洲 Tang Yunzhou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
徐枕亞 Xu Zhenya林紓 Lin Shu
儲仁遜 Chu Renxun陸士諤 Liu Shie
黃世仲 Huang Shizhong冷佛 Leng Fo
蘇輿 Su Yu王利器 Wang Liqi
馬非百 Ma Feibai朱謙之 Zhu Qianzhi
王先謙 Wang Xianqian楊伯峻 Yang Bajun
王明 Wang Ming馬敘倫 Ma Xulun
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
岑仲勉 Cen Zhongmian徐珂 Xu Ke
餘嘉錫 Yu Jiaxi易順鼎 Yi Shunding
羅惇曧 Luo Dunrong金安清 Jin Anqing
張謇 Zhang Jian何剛德 He Gangde
許南英 Xu Naying葉煒 She Hui
葉德輝 She Dehui李葭榮 Li Jiarong
孟森 Meng Sen陶希聖 Tao Xisheng
辜鴻銘 Gu Hongming張春帆 Zhang Chunfan
程善之 Cheng Shanzhi周大荒 Zhou Dahuang
李涵秋 Li Hanqiu張恨水 Zhang Henshui
孫犁
作者  (1913年四月6日2002年七月11日)
名: 孫樹勳
籍貫: 河北平安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孫犁散文》
鄉土風情 native soil elegant demeanour《鐵木前傳》
《山地回憶》
軍事生活 military life《荷花澱》
《蘆花蕩》
《風雲初記》

閱讀孫犁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孫犁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孙犁
  孫犁(1913- ) : 小說傢。河北安平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在冀中抗戰學院、華北聯大任教,並任《晉察冀日報》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說《荷花澱》、《囑咐》,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等。
  
  孫犁,河北平安人。原名孫樹勳。生卒(1913.4.6-2002.7.11)194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冀中抗戰學院、華北聯合大學、延安魯藝教員,晉察冀通訊社、 《晉察冀日報》 、晉察冀邊區文聯編輯。建國後,歷任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紀》 (三集),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 ,中篇小說《鐵木前傳》 ,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 。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河北平安人。中共黨員。12歲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高中畢業後到北平,開始在《大公報》發表文章。抗戰時期主要在黨領導下的冀中地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工作和學習,發表了《荷花澱》 、《蘆花蕩》等作品。新中國成立後,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出版了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 、論文集《文學短論》等。晚年主要寫作散文和評論。有《孫犁文集》(5捲)。歷任中國作協理事、顧問,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
  
  現、當代小說傢、散文傢,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人。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6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194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澱》《蘆花蕩》等短篇小說,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註意。此外,還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 (三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 ,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評》 。 《白洋澱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澱》 《蘆花蕩》等作品,成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傢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作傢協會第四屆顧問、第五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孫犁 - 生平
  
  12歲在安國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蕓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裏他對白洋澱一帶人民群衆的生活有了初步瞭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 《魯迅論》等論文。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 《晉察冀日報》 、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衆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 (後改名《寫作入門》 《文藝學習》 ,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蕩》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註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鐘》 《碑》 《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着高、吳、田、蔣四姓五傢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緻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捲。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傢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傢。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 、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澱紀事》 (1958),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産、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孫犁 - 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傢之一,他以其衆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傢,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
  
  孫犁左一為孫犁
  
  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産生廣泛影響。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餘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傢和業餘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現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傢和讀者的敬愛。
  
  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被稱為“詩體小說”。他和作傢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着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澱”派。
  
  孫犁 - 著作
  
  《荷花澱》 (小說、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書屋;1959,人文
  
  《蘆花蕩》 (短篇小說集)1949,群益
  
  《囑咐》 (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
  
  孫犁孫犁
  
  《村歌》 (中篇小說)1949,天下
  
  《農村速寫》 (散文、小說集)1950,讀者
  
  《采蒲臺》 (短篇小說集)1950,三聯
  
  《山海關紅續歌》 (詩集)1951,知識書店
  
  《風雲初記》 (長篇小說)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傢
  
  《白洋澱紀事》 (小說、散文集)1958,中青
  
  《鐵木前傳》 (中篇小說)1959,天津人民
  
  《津門小集》 (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澱之麯》 (詩集)1964,百花
  
  《晚華集》 (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 (散文、小說集)1981,百花
  
  《耕堂雜錄》 (雜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 (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簫》 (小說、散文集)1982,花山
  
  《孫犁小說選》1982,四川人民
  
  《孫犁文集》 (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孫犁孫犁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澤集》 (散文集)1982,百花
  
  《孫犁文論集》1983,人文
  
  《書林秋草》 (雜文集)1983,三聯
  
  《孫犁散文選》1984,人文
  
  《遠道集》 (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 (散文集)1985,上海文藝
  
  《陋巷集》 (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無為集》 (散文)1989,人文
  
  《蕓齋小說》1990,人民日報出版社
  
  孫犁 - 戰爭題材作品風格
  
  讀孫犁的作品,最早是從小說開始的。給我強烈的印象是風格別緻。同是戰爭題材,卻很少描繪血與火,沒有麯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復雜的戰爭描寫,而是更多地展示戰爭中人物心靈的美,卻自有一種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筆下的白洋澱風光,清新疏朗,散發着潮潤潤的水氣,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着濃郁的詩意。那時最愛讀的
  
  孫犁孫犁
  
  是《蘆花蕩》和《荷花澱》,至今一閉眼,便浮現出朦朧迷離的月光下,聽水生說明天要到大部隊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裏吮了一下,多細膩、傳神的細節喲!
  
  也許是年齡小、閱歷淺吧,那時不怎麽愛讀孫犁的散文,覺得太平淡,沒有奇崛的句子,詞藻也不花哨,寫人敘事,多是白描。那時更喜歡濃妝豔抹,詞藻華麗,熱烈奔放,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隨着年齡地增長,閱歷地加深,纔感到孫犁的散文講究情感的節制,含蓄藴藉,樸素潔淨,像在水中淘洗過似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美”,纔領悟到濃妝豔抹易,平淡自然難,做到“樸實無華、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就更難。這時,愛其散文勝愛小說,對其新時期的散文更是鐘情不已。 《晚華集》 、 《秀露集》 、 《澹定集》 、 《尺澤集》 ……無論懷人記事,思及故鄉,追憶童年和戰爭歲月,還是詠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孫犁先生不喜歡官場,遠離熱鬧,自甘寂寞,正因有了這種難得的品性,才能長期以寧靜沉潛的心態,進入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藝術境界。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傢,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着形象和激情一
  
  孫犁孫犁
  
  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着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緻,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 《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緻。虎嘯深山,魚遊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緻。”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裏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傢:“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傢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裏也來得,雨裏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樸,不慕榮華,他對頭年鼕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裏,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 。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衹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衹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 。“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穫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裏,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遊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麵餅子和炒扁豆。竈上還烤了一片緑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裏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着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係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樸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低調為人,愛憎分明。作傢謝大光在《孫犁印象記》中說得好:“孫犁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賴的。這裏可以藉用他在紀念俄國作傢契訶夫時所說的一段話:‘我們衹能從他的作品認識他。……對於像這樣一個真誠的作傢,我們衹要認真地閱讀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孫犁 - 代表作品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 、《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衆的生活和戰鬥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孫犁 - 賈平凹眼中的他
  
  我不是現當代中國文學的研究者,以一個作傢的眼光,長期以來,我是把孫犁敬為大師的。我幾乎讀過他的全部作品。在當代的作傢裏,對我産生過極大影響的,起碼其中有兩個人,一個是瀋從文,一個就是孫犁。我不善走
  
  孫犁孫犁
  
  動和交際,專程登門去拜見過的作傢,衹有孫犁;而瀋從文去世了,他的一套文集恭恭敬敬地擺在我的書架上,奉若神明。
  
  孫犁敢把一生中寫過的所有文字都收入書中,這是別人所不能的。在中國這樣的社會裏,經歷了各個時期,從青年到老年,能一直保持才情,作品的明淨崇高,孫犁是第一人。
  
  孫犁的主要作品是以農村為題材的,在他創作活躍的那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農村題材小說的高手,但他是最獨特的一個,也是最傑出的一個。他的作品往往在發表後就有了廣泛的影響,但並不特別爆響,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許多在當時紅火的書已經沒有人再讀了,或者再讀已沒有了多少對應,而他的書仍被相當多的人在讀。孫犁是一面古鏡,越打磨越亮。
  
  文壇上曾流傳着有關孫犁的是非,說他深居簡出,說他脾氣古怪,是他的性格原因呢,還是他的文學一直遠離政治,遠離主流文學圈子而導致的結果?這一切與他在意識上、文體上、語言上獨立於當時的文壇,又能給後學者有所開啓,是不是有關係呢?如果有關係,作傢怎樣保持他的文學的純淨,怎樣積極地發展自己的天才,孫犁的意義是什麽,貢獻在哪裏?遺憾的是對孫犁的研究雖然不斷,但這些方面並未深入。如果拋開諸多的人為因素,如果以後孫犁的研究更深入下去,如果還有人再寫現當代文學史,我相信,孫犁這個名字是燦爛的,神當歸其位。
  
  孫犁 - “七不”
  
  一、不再給別人的書寫序;二、不再寫書評或作品評論;三、凡名人辭典、文學藝術傢名人錄之類的編者,來信叫寫自傳、填表格、寄像片,一律置之;四、凡叫選出作品……以便譯成外文,幫助走嚮世界者,一律謝絶;
  
  孫犁孫犁
  
  五、凡專登名人作品的副刊,不再投稿;六、對專收名傢作品的叢書,不再摻合;七、不為群體性、地區性的大型文學叢書挂名選編或寫導言。時人稱謂孫犁為文的“七不”原則。
  
  孫犁為什麽要這麽做?還是在那篇短文中,他對應以上幾條簡要地講了幾點原因:一是已經很少看(他人的)作品;二是自覺不足進入這種印刷品;三是自己願在本國,安居樂業,對走嚮那裏(世界),不感興趣;四是不願招搖;五是沒有精力看那麽多的稿件,也寫不出像魯迅先生那麽精闢的導言,等等,話很中肯,還帶有幾分幽默。這和那些文章未寫幾篇,便自立流派,自上封號,聖手大師,自産自銷的所謂“新一代”作傢;和那些耐不得為文寂寞,經不住名利誘惑,新瓶舊酒,倚老賣老,不遺餘力,忙着“奉獻”的昔日大傢,真是鮮明的對照。
  
  “老老實實的做人,老老實實的為文”,是孫犁幾十年文學生涯一直堅守不渝的信條。儘管他早以《風雲初記》等巨著名篇奠定了自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地位;儘管他的創作風格開創了一個“荷花澱”文學流派,深深影響了幾代作傢;儘管他在晚年秉詩筆與史筆,又寫出了如《蕓齋小說》等十餘部貫通歷史與現實的悲歌與壯歌,震動了當代文壇。但是,面對迎面而來的名與利的誘惑,他卻沒有自我膨脹,而是堅定的回答“不!”,將其拒之於門外。他說“與其拆爛污,不如岩穴孤處”,絶不賣“招牌”,絶不求“轟動”,這是何等高潔的品格。
  
  寫到這裏,想起孫犁另一件事情。那是在孫犁的“七不”發表兩年之後的1993年,他整80歲,文學活動也整60年,津京冀文界都準備為這位有功德於人世的作傢舉辦生日慶祝和作品研討活動。孫犁知道後,除了表示感激外,一再強調自己“不過‘生日’”,也不贊成“規模太大,人數太多”的活動。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談及此事時說:“當前,‘研討’、‘慶祝’,已流為形式。”“‘花錢買名聲’,尤其是‘花別人的錢,替自己造聲勢’,我極不願為,而恥為之。”這就是說過為文“七不”的孫犁,一個嚴肅創作一生的作傢孫犁,其前後如一、表裏如一的人品與文品,由是可見一斑。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