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童年裏,什麽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是在農村裏長大的,那時候,農村裏的物質生活是窮苦的,文化生活是貧乏的,幾年的時間,才能看到一次大戲,一年中間,也許聽不到一次到村裏來賣藝的鑼鼓聲音。於是,除去村外的田野、墳堆、破窯和柳桿子地,孩子們就沒有多少可以留戀的地方了。
在誰傢院裏,叮叮當當的斧鑿聲音,吸引了他們。他們成群結隊跑了進去,那一傢正在請一位木匠打造新車,或是安裝門戶,在院子裏放着一條長長的板凳,板凳的一頭,突出一截木楔,木匠把要刨平的木材,放在上面,然後彎着腰,那像綢條一樣的木花,就在他那不斷推進的刨子上面飛捲出來,落到板凳下面。孩子們跑了過去,剛撿到手,就被監工的主人吆喝跑了:
小孩子們,滾出去玩。
然而那噝噝的聲音,那麽引誘人!木匠的手藝,多麽可愛啊!還有升在墻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來熬鰾膠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剝噼剝的聲音,也實在使人難以割捨。而木匠的工作又多是在鼕天開始,這堆好火,就更可愛了。
在這個場合裏,是終於不得不難過地走開的。讓那可愛的斧鑿聲音,響到墻外來吧;讓那熊熊的火光,永遠在眼前閃爍吧。在童年的時候,常常就有這樣一個可笑的想法:我們傢什麽時候也能叫一個木匠來做活呢?當孩子們回到傢裏,在吃晚飯的時候,把這個願望嚮父親提出來,父親生氣了:
你們傢叫木匠?咱傢幾輩子叫不起木匠,假如你這小子有福分,就從你這兒開辦吧。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東那裏學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鑿子打交道了。
黎老東是這個村莊裏的惟一的木匠,他高個子,黃鬍須,臉上有些麻子。看來,很少有給黎老東當徒弟的可能。因為孩子們知道,黎老東並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都不是木匠。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也是整天背着柴筐下地撿豆楂。
但是,希望是永遠存在的,歡樂的機會,也總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裏的街上,就又會有叮叮當當的聲音,和一爐熊熊的火了。這叮叮當當的聲音,聽來更是雄壯,那一爐火看來更是旺盛,真是多遠也聽得見,多遠也看得見啊!這是傅老剛的鐵匠爐,又來到村裏了。
他們每年總是要來一次的。像在屋梁上結窠的燕子一樣,他們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來。麥收和秋忙就要開始了,鐮刀和鋤頭要加鋼,小鎬也要加鋼,他們還要給農民們打造一些其它的日用傢具。他們一來,人們就把那些要修理的東西和自備的破鐵碎鋼拿來了。
傅老剛被人們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歲年紀了。他的瘦幹的臉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鉗,右手掄着的鐵錘,還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鐵砧的顔色一樣。他那短短的連鬢的鬍須,就像是鐵銹。他上身不穿衣服,腰下係一條油布圍裙,這圍裙,長年被火星衝擊,上面的大大小小的漏洞,就像蜂窠。在他那腳面上,綁着兩張破襪片,也是為了防禦那在錘打熱鐵的時候迸射出來的火花。
傅老剛是有徒弟的。他有兩個徒弟,大徒弟掄大錘,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風箱和做飯。小徒弟的臉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頭,一隻腳穩重地嚮前伸站,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響動的大風箱。孩子們圍在旁邊,對他這種傲岸的勞動的姿態,由衷地表示了深深地仰慕之情。
喂!當師父從爐竈裏撤出燒煉得通紅的鐵器,他就輕輕地關照孩子們。孩子們一哄就散開了,隨着叮當的錘打聲,那四濺的鐵花,在他們的身後飛舞着。
如果不是父親母親來叫,孩子們是會一直在這裏觀賞的,他們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麽道理來。是看到把一隻門吊兒打好嗎?是看到把一個套環兒接上嗎?童年啊!在默默的註視裏,你們想念的,究竟是一種什麽境界?
鐵匠們每年要在這個村莊裏工作一個多月。他們是早起晚睡的,早晨,人們還躺在被窠裏的時候,就聽到街上的大小鐵錘的聲音了;天黑很久,他們爐竈裏的火還在燃燒着。夜晚,他們睡在爐竈的邊旁,沒有席棚,也沒有帳幕。衹有連綿陰雨的天氣,他們纔收拾起小車爐竈,到一個人傢去。
他們經常的下處,是木匠黎老東傢。黎老東傢裏很窮,老婆死了,留下六個孩子。前些年,他曾經下個狠心,把大孩子送到天津去學生意,把其餘的幾個,分別托靠給親朋,自己背上手藝箱子,下了關東。在那遙遠的異鄉,他衹是開了開眼界,受了很多苦楚,結果還是空着手兒回來了。回來以後,他拉扯着幾個孩子住在人傢的一個閑院裏,日子過得越發艱難了。
黎老東是好交朋友的,又出過外,知道出門的難處。他和傅老剛的交情是深厚的,他不稱呼傅老剛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剛,他總稱呼親傢。
下雨天,鐵匠爐就搬到他的院裏來。鐵匠們在一大間破碾棚裏工作着。為了答謝親傢的好意,傅老剛每年總是抽時間給黎老東打整打整他那木作工具。該加鋼的加鋼,該磨刃的磨刃。這種幫助也是有酬答的,黎老東閑暇的日子,也就無代價地替鐵匠們換換錘把,修修風箱。
親傢是叫得很熟了,但是,誰也不知道這親傢的準確的含義。究竟是黎老東的哪一個兒子認傅老剛為幹爹了呢,還是兩個人定成了兒女親傢?
親傢,親傢,你們到底是幹親傢,還是濕親傢?人們有時候這樣探問着。
幹的吧?黎老東是個好說好笑的人,我有六個兒子,親傢,你要哪一個叫你幹爹都行。
濕的也行哩!輕易不說笑的傅老剛也笑起來,我傢裏是有個妞兒的。
但是,每當他說到妞兒的時候,他那臉色就像剛剛燒紅的鐵,在冷水桶裏猛丁一沾,立刻就變得陰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兒一人在傢。
明年把孩子帶來吧。晚上,黎老東和傅老剛在碾棚裏對坐着抽煙,傅老剛一直不說話,黎老東找了這樣一個話題。他知道,在這個時候,衹有這樣一把鑰匙,才能捅開老朋友的緊緊封閉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內心的痛苦流泄出來。
那就又多一個人吃飯,傅老剛低着頭說,女孩子傢,又纍手纍腳。
你看我。黎老東忍住眼裏的淚說,六個。
這種談話很是知心,可是很難繼續。因為,雖然誰都有為朋友解决睏難的熱心,但是誰也知道,實際上真是無能為力。就連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這時候,黎老東最小的兒子,名字叫六兒的,來叫父親睡覺。傅老剛擡起頭來,望着他說:
我看,你這幾個孩子,就算六兒長得最精神,心眼兒也最靈。
我希望你將來收他做個徒弟哩。黎老東把六兒拉到懷裏說,我那小侄女兒,也有他這麽大?
六兒今年幾歲了?傅老剛問。
九歲。六兒自己回答。
我那女兒也是九歲。傅老剛說,她比你要矮一頭哩,她要嚮你叫哥哥哩。
在誰傢院裏,叮叮當當的斧鑿聲音,吸引了他們。他們成群結隊跑了進去,那一傢正在請一位木匠打造新車,或是安裝門戶,在院子裏放着一條長長的板凳,板凳的一頭,突出一截木楔,木匠把要刨平的木材,放在上面,然後彎着腰,那像綢條一樣的木花,就在他那不斷推進的刨子上面飛捲出來,落到板凳下面。孩子們跑了過去,剛撿到手,就被監工的主人吆喝跑了:
小孩子們,滾出去玩。
然而那噝噝的聲音,那麽引誘人!木匠的手藝,多麽可愛啊!還有升在墻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來熬鰾膠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剝噼剝的聲音,也實在使人難以割捨。而木匠的工作又多是在鼕天開始,這堆好火,就更可愛了。
在這個場合裏,是終於不得不難過地走開的。讓那可愛的斧鑿聲音,響到墻外來吧;讓那熊熊的火光,永遠在眼前閃爍吧。在童年的時候,常常就有這樣一個可笑的想法:我們傢什麽時候也能叫一個木匠來做活呢?當孩子們回到傢裏,在吃晚飯的時候,把這個願望嚮父親提出來,父親生氣了:
你們傢叫木匠?咱傢幾輩子叫不起木匠,假如你這小子有福分,就從你這兒開辦吧。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東那裏學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鑿子打交道了。
黎老東是這個村莊裏的惟一的木匠,他高個子,黃鬍須,臉上有些麻子。看來,很少有給黎老東當徒弟的可能。因為孩子們知道,黎老東並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都不是木匠。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也是整天背着柴筐下地撿豆楂。
但是,希望是永遠存在的,歡樂的機會,也總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裏的街上,就又會有叮叮當當的聲音,和一爐熊熊的火了。這叮叮當當的聲音,聽來更是雄壯,那一爐火看來更是旺盛,真是多遠也聽得見,多遠也看得見啊!這是傅老剛的鐵匠爐,又來到村裏了。
他們每年總是要來一次的。像在屋梁上結窠的燕子一樣,他們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來。麥收和秋忙就要開始了,鐮刀和鋤頭要加鋼,小鎬也要加鋼,他們還要給農民們打造一些其它的日用傢具。他們一來,人們就把那些要修理的東西和自備的破鐵碎鋼拿來了。
傅老剛被人們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歲年紀了。他的瘦幹的臉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鉗,右手掄着的鐵錘,還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鐵砧的顔色一樣。他那短短的連鬢的鬍須,就像是鐵銹。他上身不穿衣服,腰下係一條油布圍裙,這圍裙,長年被火星衝擊,上面的大大小小的漏洞,就像蜂窠。在他那腳面上,綁着兩張破襪片,也是為了防禦那在錘打熱鐵的時候迸射出來的火花。
傅老剛是有徒弟的。他有兩個徒弟,大徒弟掄大錘,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風箱和做飯。小徒弟的臉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頭,一隻腳穩重地嚮前伸站,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響動的大風箱。孩子們圍在旁邊,對他這種傲岸的勞動的姿態,由衷地表示了深深地仰慕之情。
喂!當師父從爐竈裏撤出燒煉得通紅的鐵器,他就輕輕地關照孩子們。孩子們一哄就散開了,隨着叮當的錘打聲,那四濺的鐵花,在他們的身後飛舞着。
如果不是父親母親來叫,孩子們是會一直在這裏觀賞的,他們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麽道理來。是看到把一隻門吊兒打好嗎?是看到把一個套環兒接上嗎?童年啊!在默默的註視裏,你們想念的,究竟是一種什麽境界?
鐵匠們每年要在這個村莊裏工作一個多月。他們是早起晚睡的,早晨,人們還躺在被窠裏的時候,就聽到街上的大小鐵錘的聲音了;天黑很久,他們爐竈裏的火還在燃燒着。夜晚,他們睡在爐竈的邊旁,沒有席棚,也沒有帳幕。衹有連綿陰雨的天氣,他們纔收拾起小車爐竈,到一個人傢去。
他們經常的下處,是木匠黎老東傢。黎老東傢裏很窮,老婆死了,留下六個孩子。前些年,他曾經下個狠心,把大孩子送到天津去學生意,把其餘的幾個,分別托靠給親朋,自己背上手藝箱子,下了關東。在那遙遠的異鄉,他衹是開了開眼界,受了很多苦楚,結果還是空着手兒回來了。回來以後,他拉扯着幾個孩子住在人傢的一個閑院裏,日子過得越發艱難了。
黎老東是好交朋友的,又出過外,知道出門的難處。他和傅老剛的交情是深厚的,他不稱呼傅老剛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剛,他總稱呼親傢。
下雨天,鐵匠爐就搬到他的院裏來。鐵匠們在一大間破碾棚裏工作着。為了答謝親傢的好意,傅老剛每年總是抽時間給黎老東打整打整他那木作工具。該加鋼的加鋼,該磨刃的磨刃。這種幫助也是有酬答的,黎老東閑暇的日子,也就無代價地替鐵匠們換換錘把,修修風箱。
親傢是叫得很熟了,但是,誰也不知道這親傢的準確的含義。究竟是黎老東的哪一個兒子認傅老剛為幹爹了呢,還是兩個人定成了兒女親傢?
親傢,親傢,你們到底是幹親傢,還是濕親傢?人們有時候這樣探問着。
幹的吧?黎老東是個好說好笑的人,我有六個兒子,親傢,你要哪一個叫你幹爹都行。
濕的也行哩!輕易不說笑的傅老剛也笑起來,我傢裏是有個妞兒的。
但是,每當他說到妞兒的時候,他那臉色就像剛剛燒紅的鐵,在冷水桶裏猛丁一沾,立刻就變得陰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兒一人在傢。
明年把孩子帶來吧。晚上,黎老東和傅老剛在碾棚裏對坐着抽煙,傅老剛一直不說話,黎老東找了這樣一個話題。他知道,在這個時候,衹有這樣一把鑰匙,才能捅開老朋友的緊緊封閉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內心的痛苦流泄出來。
那就又多一個人吃飯,傅老剛低着頭說,女孩子傢,又纍手纍腳。
你看我。黎老東忍住眼裏的淚說,六個。
這種談話很是知心,可是很難繼續。因為,雖然誰都有為朋友解决睏難的熱心,但是誰也知道,實際上真是無能為力。就連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這時候,黎老東最小的兒子,名字叫六兒的,來叫父親睡覺。傅老剛擡起頭來,望着他說:
我看,你這幾個孩子,就算六兒長得最精神,心眼兒也最靈。
我希望你將來收他做個徒弟哩。黎老東把六兒拉到懷裏說,我那小侄女兒,也有他這麽大?
六兒今年幾歲了?傅老剛問。
九歲。六兒自己回答。
我那女兒也是九歲。傅老剛說,她比你要矮一頭哩,她要嚮你叫哥哥哩。
第二年頭麥熟,傅老剛真的從老傢把女兒帶來了。他在小車的一邊,給女兒安置了一個座位。這坐位當然很小,小孩子用右手緊把住小車的上裝,把腳盤起來,側着身子坐在墊好的一小塊破褥上。他們在路上走了五六天,住了幾次小店,吃了很多塵土。然而女孩子是很高興的,她可以跟父親,這惟一的親人,長住在一起,對她說來是最幸福的了。
到了村裏,先投奔了黎老東傢。黎老東很是高興,招呼左鄰右捨的女孩子們來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麽名兒呀?那些女孩子們問她。
我叫九兒。小客人回答。
你姐妹九個?女孩子們問。
就我一個哩。小客人說。
那你為什麽叫九兒?女孩子們奇怪了,在我們這裏,誰是老幾就叫幾兒,比如六兒,他就是老六。
這是我娘活着的時候,給我起的名兒。小客人難過地說,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
啊。女孩子們明白了,那麽,你們那裏還興留小辮兒嗎?
唔。小客人有些害羞了,纏在她那獨根大辮上的繩兒,紅得多麽耀眼呀!
和女孩子們玩了幾天,和六兒也就熟了。九兒看出,六兒和她很親近,就像兩個人的父親在一起時表現得那樣。傅老剛活兒忙,女孩子跟在身邊不方便,他打夜作,給六兒和九兒每人打了一把拾柴的小鎬兒,黎老東給他們拾掇上鎬柄,白天就打發他們到野外去。六兒背着紅荊條大筐,提着小鎬兒,揚長走在前頭,九兒背一個較小的筐子,緊跟在後面,走到很遠很遠的野地裏去。
六兒不喜歡在村邊村沿拾柴,他總是願意到人們不常到、好像是他一個人發現的新地方去。可是,走出這樣遠,他並不好好的工作,他總是把時間浪費在路上。他忽然轟起一個窠卵兒鳥,那種鳥兒貼着地皮飛,飛不遠又落下,好像引逗人似的,六兒趕了一程又一程。有時候,他又追趕一隻半大不小的野兔兒,他總以為這是可以追上的,結果每次都失敗了。
我們趕緊拾柴吧。九兒勸告地說。
忙什麽?六兒說,天黑拾滿一筐回去就行。
我們不許一人拾兩筐嗎?九兒說。
就是一天拾三筐,也過不成財主!六兒嚴肅地駁斥着。
他慢慢地走在草地裏,註視着腳下。在一處做個記號,又察看着。後來,他把柴筐扔在一旁,招呼着九兒:
你守住這個洞口,不要叫它從這裏跑了。
他回到做記號的那裏,彎下腰,用小鎬兒飛快地掘起來。
這天,他們高興地捉住了一隻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帶回傢裏來,裝在一隻小木匣裏。木匠傢總是有好多木匣子的。
第二天,風很大。他兩個沒有到地裏去,在六兒傢裏玩。父親出去做活了,六兒拿出小田鼠來,對九兒說:
它在匣裏住了一夜,一定很悶,我們叫它在地下跑跑吧。
捉不住了,怎麽辦?九兒說。
不要緊,你把水道守住就行了。六兒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腳下,一動也不動。六兒噓它,跺腳轟它,它跑開了,繞着房根兒轉,突然鑽進了一個洞。
六兒發急了,他命令九兒:
你看甕裏有水沒有?
甕裏幹着。六兒抓起瓢來,跑到鹹菜缸那裏,掏來一瓢????水,灌進了鼠洞。看看不頂事,又要去掏。
大叔回來要駡了,九兒說,????是很貴的。
六兒用力把瓢扔在地下,瓢摔裂了。
這一回,兩個人玩得很不好。六兒失去了小田鼠,心裏很難過。九兒心痛那一瓢????水,她也是個窮人傢的孩子,她在傢裏,是一針、一綫也不敢糟蹋的。
風越颳越大,他倆躲到破碾棚裏去。那座不常有人使用的大石碾,停在中間。碾臺上蒙着一層塵土,九兒坐在上面。六兒爬到那架大空扇車裏面,捲起身子像衹蝦米一樣,仰天睡下了。他招呼九兒:
你也進來吧,盛得下。
我不進去。九兒說。
她在思想,面對着現實。外面的風,颳得天黑地暗,屋頂上的蜘蛛網抖動着,一隻龐大的蜘蛛,被風吹得掉下來,又急遽地團回去了。她沒有母親,她的父親,現時在外面的大風裏工作着。她新結交的小夥伴,躺在扇車裏睡着了。童年的種種回憶,將長久占據人們的心,就當你一旦居住在摩天大樓裏,在這低矮的碾房裏的一個下午的景象,還是會時常涌現在你沉思的眼前吧?
到了村裏,先投奔了黎老東傢。黎老東很是高興,招呼左鄰右捨的女孩子們來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麽名兒呀?那些女孩子們問她。
我叫九兒。小客人回答。
你姐妹九個?女孩子們問。
就我一個哩。小客人說。
那你為什麽叫九兒?女孩子們奇怪了,在我們這裏,誰是老幾就叫幾兒,比如六兒,他就是老六。
這是我娘活着的時候,給我起的名兒。小客人難過地說,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
啊。女孩子們明白了,那麽,你們那裏還興留小辮兒嗎?
唔。小客人有些害羞了,纏在她那獨根大辮上的繩兒,紅得多麽耀眼呀!
和女孩子們玩了幾天,和六兒也就熟了。九兒看出,六兒和她很親近,就像兩個人的父親在一起時表現得那樣。傅老剛活兒忙,女孩子跟在身邊不方便,他打夜作,給六兒和九兒每人打了一把拾柴的小鎬兒,黎老東給他們拾掇上鎬柄,白天就打發他們到野外去。六兒背着紅荊條大筐,提着小鎬兒,揚長走在前頭,九兒背一個較小的筐子,緊跟在後面,走到很遠很遠的野地裏去。
六兒不喜歡在村邊村沿拾柴,他總是願意到人們不常到、好像是他一個人發現的新地方去。可是,走出這樣遠,他並不好好的工作,他總是把時間浪費在路上。他忽然轟起一個窠卵兒鳥,那種鳥兒貼着地皮飛,飛不遠又落下,好像引逗人似的,六兒趕了一程又一程。有時候,他又追趕一隻半大不小的野兔兒,他總以為這是可以追上的,結果每次都失敗了。
我們趕緊拾柴吧。九兒勸告地說。
忙什麽?六兒說,天黑拾滿一筐回去就行。
我們不許一人拾兩筐嗎?九兒說。
就是一天拾三筐,也過不成財主!六兒嚴肅地駁斥着。
他慢慢地走在草地裏,註視着腳下。在一處做個記號,又察看着。後來,他把柴筐扔在一旁,招呼着九兒:
你守住這個洞口,不要叫它從這裏跑了。
他回到做記號的那裏,彎下腰,用小鎬兒飛快地掘起來。
這天,他們高興地捉住了一隻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帶回傢裏來,裝在一隻小木匣裏。木匠傢總是有好多木匣子的。
第二天,風很大。他兩個沒有到地裏去,在六兒傢裏玩。父親出去做活了,六兒拿出小田鼠來,對九兒說:
它在匣裏住了一夜,一定很悶,我們叫它在地下跑跑吧。
捉不住了,怎麽辦?九兒說。
不要緊,你把水道守住就行了。六兒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腳下,一動也不動。六兒噓它,跺腳轟它,它跑開了,繞着房根兒轉,突然鑽進了一個洞。
六兒發急了,他命令九兒:
你看甕裏有水沒有?
甕裏幹着。六兒抓起瓢來,跑到鹹菜缸那裏,掏來一瓢????水,灌進了鼠洞。看看不頂事,又要去掏。
大叔回來要駡了,九兒說,????是很貴的。
六兒用力把瓢扔在地下,瓢摔裂了。
這一回,兩個人玩得很不好。六兒失去了小田鼠,心裏很難過。九兒心痛那一瓢????水,她也是個窮人傢的孩子,她在傢裏,是一針、一綫也不敢糟蹋的。
風越颳越大,他倆躲到破碾棚裏去。那座不常有人使用的大石碾,停在中間。碾臺上蒙着一層塵土,九兒坐在上面。六兒爬到那架大空扇車裏面,捲起身子像衹蝦米一樣,仰天睡下了。他招呼九兒:
你也進來吧,盛得下。
我不進去。九兒說。
她在思想,面對着現實。外面的風,颳得天黑地暗,屋頂上的蜘蛛網抖動着,一隻龐大的蜘蛛,被風吹得掉下來,又急遽地團回去了。她沒有母親,她的父親,現時在外面的大風裏工作着。她新結交的小夥伴,躺在扇車裏睡着了。童年的種種回憶,將長久占據人們的心,就當你一旦居住在摩天大樓裏,在這低矮的碾房裏的一個下午的景象,還是會時常涌現在你沉思的眼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