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國古代朝代名。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而建立。國號宋,定都建康(今南京)。
開國皇帝劉裕出於行伍,自幼傢貧。時值東晉末期,民變此起彼伏,朝廷內部鬥爭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東晉大將桓玄乘朝廷實力虛弱,起兵篡位,國號「楚」。劉裕與劉毅等起兵勤王,並最終消滅了桓玄的力量。此後,劉裕率軍南徵北伐,其勢力不斷得到穩固壯大,並先後攻滅劉毅、司馬休之等實力派,最終迫使晉恭帝將帝位禪讓給他,宋朝建立。
宋帝國建立後,北方諸國虎視眈眈,戰事不斷。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勵精圖治,國傢生産經濟終於有所恢復,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長子劉劭為了篡奪皇位,駭人聽聞地殺害了自己父親,之後王室諸子爭位,混戰不止,帝王荒淫殘暴,朝政日益腐敗,國傢實力從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順帝劉準把帝位禪讓給了蕭道成,南朝宋終被南齊所取代。
起源:東晉末戰亂與劉裕的掌權
劉裕(363.4.16—422.6.26),字德輿,小名寄奴。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祖籍彭城綏裏(今江蘇徐州),曾祖劉混時隨晉室南遷,客居京囗(今江蘇鎮江)。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劉裕早年嗜賭成性,一事無成,後來當了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從隆安三年(399年)第一次參戰軍事行動算起,到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劉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對內平息戰亂,先後擊敗了孫恩、盧循的海上起義,消滅了桓玄、劉毅等軍事集團;對外致力於北伐,取巴蜀、伐南燕、滅後秦,從一名普通的軍人成長為名垂青史的軍事統帥,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北魏軍事謀略傢崔浩稱他:“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擒慕容超,南平盧循,所嚮無前,非其纔之過人,安能如是乎!” 趙宋文豪辛棄疾也曾寫下“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樣豪邁的詞句,贊揚他功績。
出身於破落士族。年輕時以農為業,兼作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後加入“北府兵”。自東晉隆安三年(399)起,隨前將軍劉牢之鎮壓浙東農民起義,升任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元興二年(403),荊州刺史桓玄廢晉帝自立。次年,劉裕被推為盟主,從京口、廣陵(今揚州)等地起兵擊敗桓玄,擁戴晉安帝復位。義熙四年(408),任侍中、車騎將軍、揚州刺史、錄尚書事,控製了朝政。為了提高威望,擴大勢力,取代晉室,他在此後十年間,相繼滅南燕、後秦;翦除在益州(治今成都)稱王的割據者譙縱和劉毅、諸葛長民等異己勢力。十四年,任相國、宋公;十二月,派人縊死晉安帝。元熙二年(420)六月,稱帝,國號宋。宋永初三年五月,病逝於建康(今南京)。謚武帝。
雖說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後裔,其祖輩也不乏在朝顯宦者,但到其父劉翹這一代時,傢道明顯衰落了。劉翹一生,僅居郡功曹(郡守屬吏)職位。
少時,劉裕傢貧,以種地、砍柴維持生計,但他性格強悍、堅韌,喜冒險。東晉孝武帝時,劉裕投身行伍,開始了戎馬生涯。
鎮壓孫恩起義
劉裕初為北府舊將孫無終的司馬,事跡不顯。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孫恩從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
晉廷忙派謝琰、劉牢之前往鎮壓。謝琰是著名的陳郡謝氏傢族中的人物,劉牢之則為淝水戰役中大破前秦苻堅的北府名將。大概因為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當了一名參軍。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為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推倒桓玄,掌握朝廷大權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遊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伺機而動的桓玄以可乘之機。元興元年(402),桓玄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
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說:「劉裕行止有竜勢虎志,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盡早除之。」桓玄卻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
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圖謀桓玄了。他約何無終、劉毅等人於廣陵(今江蘇揚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京囗、建康四處舉事,剋期齊發。
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餘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劉毅也於廣陵得手,誅桓修之弟桓弘。接着,衆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桓玄見情勢不妙,挾持晉安帝,輕舟逃逸江陵。三月,劉裕率兵進入建康,坐鎮京師,指揮各路人馬乘勝西進。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桓玄被逼逃往西川,為益州都護馮遷所殺。次年三月,劉裕迎安帝復位。為奬勵劉裕再造晉室之功,安帝進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朝政。
討平譙縱,鎮壓盧循,鏟除異己
408年,襄城太守劉敬宣,受劉裕之令,率兵5千攻後蜀。秋七月,兵入三峽中,遣巴東太守以2千人出外水(今岷江);他與鮑陋、文處茂、時延祖等率主力由墊江(今合川)走內水(涪江),轉戰至黃虎(今射洪一帶),離成都衹有500裏。這裏,後秦姚興也遣平西將軍姚賞,南梁州刺史王敏將兵2萬人入援;譙縱也派輔國將軍譙道福,率衆拒險死守。兩軍相持60餘日,晉軍不能進,且軍中食盡,又疾疫流行,“死者大半,乃引軍還”。
409年,譙縱接受後秦的封賞為蜀王。次年,譙縱以桓謙(桓玄族黨)為荊州刺史,以譙道福為梁州刺史,起兵2萬攻東晉的荊州。後秦姚興也令前將軍苟林統騎兵前來相助。並派人與東面盧循相通。
譙道福攻破巴東(今奉節),殺死晉的守將時延祖等。桓謙率兵進入荊州,招集舊部,得2萬餘人,進駐江陵西北的枝江。苟林的騎兵在尋陽擊敗入援建康的司馬鎮之,進軍到江陵東南的江津。晉的荊州江陵處有兩面夾擊之中;晉都健康又受到戶循的進攻,不但沒有援兵,音信也阻隔不通;守嘉陵江的荊州將士也在另謀去就,這個形勢對晉軍十分不利。守嘉陵江的劉道規首先安定部衆,他嚮衆將士說:"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他這樣一講,反而沒有人走了。恰好,這時雍州刺史魯宗之率數千人由襄陽南下援江陵。有人還懷疑魯宗之有異圖,劉道規則單騎往見,並委之以守江陵的重任。他則率統全軍之衆,首先攻擊西北的桓謙。迅速戰敗桓謙,回師打敗苟林,取得了這次反擊戰的完全勝利。譙縱經此失敗後,再也無力嚮東晉進攻了,後蜀也就很快的走嚮了它的末日。
411年後蜀軍敗回四川。412年,東晉劉裕又籌劃取蜀,以西陽太守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率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鐘,起兵2萬攻後蜀。出發前,劉裕與朱齡石根據前次劉敬宣走內水相持失敗的教訓,訂下誘蜀人防內水,主力走外水的速戰之策。為了防止風聲早播、蜀人審得虛實,劉裕具一錦函,旁書"至白帝乃開"。
東晉朝廷對譙縱割地稱王非常仇視,三次派大軍徵討。義熙二年(406年),東晉大將毛修之率兵入蜀,在今渠縣一帶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四年(408年)東晉大將劉敬宣率大軍再次入蜀,在離成都500裏的黃虎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九年(413年),東晉大將朱齡石再率大軍入蜀徵討譙縱,這一次晉軍終於一直攻到成都。譙縱雖組織軍民奮力抵抗,但晉軍勢大難敵,成都被朱齡石攻破,譙縱自縊而亡。
盧循,孫恩妹夫,參加孫恩起義。元興元年三月,孫恩投海自盡後,盧循率義軍餘部數千人繼續堅持鬥爭。桓玄攻進建康執掌東晉朝權後,為安撫浙東,以盧循為永嘉太守。盧表面受令,暗自擴展勢力。五月,盧循入東陽(今浙江金華),被劉裕擊敗(參見劉裕擊桓玄之戰)。元興二年,盧循派徐道覆率軍進攻東陽、永嘉(今浙江溫州),被東晉建武將軍劉裕擊敗,由海道南撤。三年十月,盧循攻剋番禺(今廣州市)、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自稱平南將軍,攝廣州事。劉裕平桓玄之亂後控扼東晉朝政,於義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盧循為廣州刺史,盧循姐夫徐道覆為始興相。義熙六年(410年)春,盧循和徐道覆乘劉裕北伐南燕,後方空虛之機,實施北徵。率軍在始興會合,然後分東西二路北上,進入湘州(治今長沙)與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諸郡,一路勢如破竹,擒斬鎮南將軍何無忌,大敗荊州刺史劉道規和豫州刺史劉毅等。義軍10餘萬,聲威大震。徐道覆力主東進,盧循猶豫數日纔勉強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進抵淮口(今江蘇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過數千的建康,城內人心震恐,內外戒嚴。劉裕聞訊,自北伐前綫急返京師,部署防衛。盧循優柔寡斷,貽誤戰機,義軍兵臨建康近兩月,兵疲糧乏;被迫於七月初南還尋陽。十二月,被劉裕追及,大破於大雷(今安徽望江)、左裏(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被迫轉而南嚮始興、番禺撤退。義熙七年二月,晉將孟懷玉攻破始興,義軍驍將徐道覆戰死。盧循率餘部至番禺,但該城已為劉裕部將孫處由海道襲取,遂於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寧省仙遊東),遭火攻兵敗,投水自殺,起義失敗。
義熙七年(411年),劉裕派兵擊殺徐道覆,盧循久攻番禺不下,轉往交州。此時交州刺史杜瑗病亡,朝廷有詔令其子杜慧度襲職,慧度尚未接詔,盧循已襲破合浦,徑嚮交州搗入。慧度悉散傢財,號召中州文武六千人於石埼應戰,一舉擊敗盧循,盧循見大勢已去,以酒毒死妻子,再殺死不願殉死的美妾,投水自殺。杜慧度得勝後,殺盧父,尋得盧循屍身,把首級割下,再加上李脫等人頭顱共七人,用小箱子精緻包裝,送往建康。
劉毅[東晉](?~412)中國東晉北府兵將領。字希樂,小字盤竜。彭城沛(今屬江蘇沛縣)人。曾為桓弘中兵參軍 。元興二年(403)桓玄代晉建楚國,劉毅與孟昶、劉道規等在廣陵起兵反對,斬青州刺史桓弘 ,與劉裕攻入建康,為冠軍將軍。義熙六年(410) ,與農民起義軍首領盧循戰於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長江中),大敗,降為後將軍。旋又為荊州刺史,據長江中遊。他與劉裕協同討平桓玄,而功居其次,意常怏怏,求與裕抗衡。後劉裕受詔討伐,劉毅兵敗,自縊於江陵。
司馬休之(?~約417年)東晉大臣。字季豫,河內溫(今溫縣)人。晉天興五年(404年),任荊州刺史。後被桓玄逼迫,投奔慕容德。桓玄被殺後,休之又回晉,仍任荊州刺史,在任為吏民所擁護。其子文思謀殺劉裕,被劉裕發覺,劉裕將文思交給休之,讓他處置。休之上表請廢文思,並寫書信給劉裕以謝罪。神瑞中,裕殺休之子文寶、休之兄子文祖,並率軍進攻休之。休之舉兵反抗,兵敗率衆投奔後秦。後秦亡,又投長孫嵩。休之到嵩軍月餘卒。贈始平公,謚聲。
氣吞萬裏如虎——劉裕北伐與代晉改革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着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劉裕决定興師北上。
義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擄去晉兩郡太守,驅掠百姓千余家。劉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統領晉軍嚮北挺進。
南燕大將公孫五樓見晉師威猛,嚮慕容超建議扼據大峴(今山東沂縣),堅壁清野,但被拒絶。劉裕看準時機,冒險越過大峴山隘,一舉攻剋臨胊(今山東掖縣),奪得大量輜重。接着,晉軍將士在劉裕的親自鼓動下迅速進擊,直逼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堅守不出。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晉軍一方面高壘重塹,將廣固團團圍住,以燕人之糧充實軍用;一方面招降納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將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繼歸附,尤其是尚書郎張綱被俘,對劉裕十分有利,最後正是利用他所設計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後,盡殺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憤。
齊境剋服,劉裕本想停鎮下邳,蕩凊河洛,但孫恩妹夫盧循復集孫恩殘部,敗晉軍於豫章(今江西南昌)。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回京後,先後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遊的劉毅、譙縱勢力,逼走司馬休之,使南方出現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一統局面。
義熙十二年(416)一月,後秦主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送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後秦的良機。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僕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劉裕扺達彭城。竜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嚮許、洛,後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占領洛陽。
次年正月,劉裕留其子劉義隆鎮守彭城,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並以遊騎騷擾晉軍。劉裕在行軍中,雖常設奇陣或用大弩強槊擊敗魏軍,但進軍速度緩慢。王鎮惡軍由洛陽進抵潼關後,為秦主力守險以阻,檀道濟軍的糧道也為秦將姚紹截斷。晉軍一時處於危境。王、檀嚮劉裕求援,而劉裕卻為北魏軍牽製,自顧不暇。幸得當地百姓的幫助,潼關晉軍纔轉危為安。七月,劉裕擺脫魏軍,進至陝城;前鋒瀋田子攻入武關,進屯青泥(今陝西藍田)。八月,劉裕至潼關,與諸部會合。
秦主姚泓為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瀋田子軍,再抵禦劉裕,於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瀋田子軍本為疑軍,不過千餘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姚泓敗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綫,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九月劉裕率晉軍浩浩蕩蕩地抵達皇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裕怕朝廷有變,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率王修、王鎮惡、瀋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
劉裕匆匆南歸,為夏主赫連勃勃謀臣王買德窺破心跡。王買德對勃勃說:「劉裕讓其子鎮守長安,自己卻倉猝南還,不為別事,是為了圖謀皇位。他再也無暇顧及關中了。對我們來說,這機會其是太好了!」
劉裕南歸不久,赫連勃勃派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率大軍進攻長安。同恰在此時,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瀋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瀋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劉裕得到消息,驚恐不已,急令朱齡石鎮守長安,命劉義真速回。劉義真和將士大掠財寶美女,車載南還,為夏軍追及。朱齡石陣亡,劉義真單騎逃逸。長安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駭人。但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遊的大片地區,為晉據有。
巨大的事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他先後受封相國、宋公,如九錫,位在諸侯王之上。義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劉裕令心腹鴆弒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傀儡皇帝。元熙二年(420),劉裕迫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國號宋,改元永初,是為武帝。
即位之後,以司馬氏前車之鑒,宋武帝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有鑒於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並荊州府的轄區,限製其文武將士的額員。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後大臣外出徵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武帝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準像過去那樣濫行徵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産。
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於是孤寒出身,武帝知道稼穡艱辛。他平時清簡寡欲,對珠玉車馬、絲竹女寵十分節制。一次,長史殷仲文陳述朝廷應備音樂,武帝以沒有閑暇、且不會欣賞為由予以推脫。殷仲文勸他經常聽聽自含欣賞,得到的回答是:「正以解而好之,故不習之。」寧州進獻琥珍枕,光潔華麗,武帝聽說琥珀可以療傷,令人搗碎分發將士。他平時穿着十分隨便,連齒木屐,普通裙帽;住處用土屏風、布燈籠、麻繩拂。為了警誡後人,他在宮中懸挂了少兒時使用過的農具、補綴多層的破棉襖。後來,他的孫子孝武帝劉駿看見這些東西,譏誚祖上是「鄉巴佬」。
永初三年(422)五月,武帝病逝,時年六十。
少帝廢立風波
宋武帝劉裕死後,長子劉義符繼其位,吏稱少帝,年僅17歲;朝政由司空徐羨之、中書監尚書令傅亮和中書令謝晦等人主持。劉義符繼位後,嬉戲無度,不聽朝臣諫阻,於是徐羨之等謀廢少帝,接着應立的是劉裕次子、廬陵王劉義真。由於徐羨之等人與劉義真有舊怨,便利用劉義真與少帝原有的嫌隙,列其“潛懷異圖”之罪,廢為庶人,隨後在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等的支持下,廢了少帝。因恐將來遭到報復,又先後派人將劉義符兄弟殺死。劉裕第三子、荊州刺史劉義隆繼帝位,時謝晦已出任荊州刺史,擁有重兵。劉義隆雖不能容忍權臣殺主行為,但仍不露聲色,衹在暗中積蓄力量。到元嘉三年正月,宋文帝見討伐時機已經成熟,即令公佈徐羨之、傅亮、謝晦等人殺少帝和廬陵王的罪行,捕殺徐羨之、傅亮及謝晦之子謝世休、弟謝嚼等。宋文帝知道,檀道濟是目前僅存的北府軍名將,要想打敗謝晦,則非他不可,因而對其采用“撫而使之”的策略。閏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大軍親徵,命到彥之、檀道濟先後出發,率舟師溯長江西上;雍州刺史劉粹率領竜驤將軍瀋敞之、南陽太守瀋道興等自陸路西進。謝晦得知宋文帝率軍親徵,遂命其弟謝遁帶領1萬士卒留守江陵,自率舟師2萬人,令長史庾登之總參軍事,自江陵出發抗擊宋廷軍。謝晦還上表宋文帝盛贊徐羨之、傅亮等人忠貞,並以誅侍中王縣首、王華和司空王弘為名,舉兵以清君側。二月,謝晦到達江口(今湖南嶽陽北,洞庭湖入長江處)。庾登之進據巴陵(今嶽陽),得悉到彥之部已抵達彭城洲(即彭城磯,今嶽陽東北,長江南岸),畏而不敢進。適逢連日大雨,庾登之不發一令,每天衹呆在船中。謝晦促其進兵,登之以水戰不如天晴時火攻有利為藉口,盡量拖延戰期。時過半月,天已放晴,庾登之不得已派出中兵參軍孔延秀進攻彭城洲,宋軍將領蕭欣怯懦無能,棄洲而逃。宋廷軍衆部將主張退屯夏口(今武漢市武昌),等待後繼大軍。到彥之擔心遭至譴責,仍堅持屯守隱圻(在彭城洲東北),並派人敦促檀道濟部前來會師。不久,檀道濟率領後續部衆抵達,宋廷軍士氣又振作起來。
謝晦獲悉孔延秀首戰告捷,隨即再嚮宋文帝上表,先誇耀其旗開得勝,繼而提出若幹條件,說若能照準,便勒衆旋師。表文剛送走,即聞檀道濟已和到彥之會師,將渡江前來,惶恐不知所措,原以為檀道濟是同謀,必難單獨赦免,而今不僅被赦無罪,還統軍前來,又素知檀道濟善於領兵打仗,因而越覺害怕。謝晦出外遠眺,見迎面戰艦不多,心中又輕視起來,但也沒有馬上進擊。至夜,東風大起,檀道濟部所有大小船衹揚起風帆,匯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計其數。二月十九日,檀道濟等進至忌置洲尾(今湖北洪湖西南長江北岸),列艦進擊,謝晦軍大亂,四處奔散。謝晦乘夜逃奔江陵。此時,宋雍州刺史劉粹率步騎已進至沙橋(在江陵西),欲襲江陵,被謝晦部將周超率兵擊退。周超見謝晦全軍潰敗,當夜,棄軍駕小舟投降到彥之。謝晦見部衆散盡,城已難守,衹得帶領弟、侄等七騎出城北逃。至安陸延頭(今湖北大悟東南)被擒,後斬於建康(今南京)。
元嘉之治
宋文帝劉義隆承繼其父兢兢業業的治國之策,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係列措施,廣大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史書記載:“三十年間,民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係,吏無苟得。傢給人足。……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可以肯定的講,元嘉之世(424—453)是南北朝時期國力最為強盛、人民最為安居樂業的歷史時期。
探究此段歷史,綜合《南史》、《北史》、《資治通鑒》等紀、傳、編年史書,林林總總,其中多有中國歷史知名的文人武將,都生活於元嘉時代,雖然他們的下場幾乎不出“悲劇”二字,但籍助他們飛揚的風采和瑰麗的辭章,足以昭彰元嘉之世的人傑地靈,群星璀璨。
謝靈運: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劉宋建立,降爵為康樂侯。由於和廬陵王劉義真關係近密,被徐羨之等大臣出放為永嘉太守。文帝繼位後,很欣賞他的才華,升任侍中。謝靈運自以為士族名傢,覺得應參預機要政務,但文帝衹是欣賞他的文才,僅在侍宴時與他賞談義理文理而已。謝靈運心中不平,文人輕狂秉性發作,常常稱病不上朝值班,在傢裏大修園圃,出外遊玩,十天半月也不告假上表,日以繼夜,遊娛宴樂。元嘉五年,被御史彈奏免官。謝靈運世代名族,傢業富饒,常常帶着數百門生故舊以及僕人遊山玩水,鑿山開湖,並發明後世稱為“謝公屐”的登山鞋。他在始寧南山率衆伐樹開道,一直到臨海,太守王琇驚駭不已,以為是一大幫山賊來劫掠,最後知道是謝靈運纔安下心來。他又常侵奪百姓湖田,橫姿不已,被人彈劾,貶為臨川內史。在臨川任上謝靈運仍舊不改舊習,政府派人逮捕他,他竟然舉兵抵抗,兵敗後免死判長流廣州。本來文帝愛惜他的才華,衹想免其官職,彭城王劉義康堅决要降罪於他,到廣州後,與故舊又想造反,終被文帝下詔斬首。謝靈運的詩雖然仍舊不脫玄言詩的影子,但極大開拓和豐富了詩歌的意境,山水詩從此成為中國一大詩歌流派,謝詩罕有通篇全佳者,每首詩終篇處總是以浮淺的所謂悟道之語作為結束,讓人有“狗尾續貂”之感。但現觀其詩篇,極貌寫物,殫精求新,仍不乏清新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
劉義慶:是文帝堂兄,襲封臨川王,比文帝大五歲,曾多年擔任輔國將軍、尚書令、秘書監等要職,史書記載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了許多文人雅士在幕下,元嘉十七年,文帝的親弟弟劉義康被貶逐出,他幸虧沒有被牽涉到這一政治事件中,調任南兗州剌史,在手下文士的協助下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世說新語》。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苦幹則,全書一千多則,開創“志人筆記小說”的先河。《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及白描等文學手段,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後人對“魏晉風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部著作,尤其是摹劃人物,衹寥寥數語,精神面貌便躍言紙上,誠為中華文學中的瑰寶奇葩。元嘉二十一年,劉義慶卒,年四十二。
鮑照:字明遠,是南朝一流大詩人。元嘉十六年,鮑照二十多歲時獲劉義慶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病死後,他失去官職,陸陸續續做過一些小官。宋孝武帝平定劉劭之亂後,他作臨誨王劉子頊的幕僚。宋明帝時劉子頊起後兵,後兵敗被賜死,鮑照為亂兵所殺。他一生沉淪下僚,鬱鬱不得志,但詩、賦、駢文成就很高,感情強烈,文辭華美,最著名的有《擬行路難》十八首,廣為傳誦,尤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對他大加嘆賞和效仿(杜甫《春日憶李白》有“俊逸鮑參軍”語)。筆者曾細閱《南北朝隋詩文紀事》等書,見鮑照文集中搜錄了不少他的一些應酬附合之作,為某大官的媽媽寫的“墓志銘”啦,為某大將軍致仕寫的謝恩表啦,某位王爺送給自己幾匹綢緞寫回的感謝信啦,為某位地方官修建的亭臺樓閣寫的銘賦啦,冗文不少,可嘆如此骨格清高的不遇奇士,也難免流俗之作,境遇纏人,當是不假。
范晔:字蔚宗。元嘉九年,彭城王劉義康的母親王太妃去世,范晔兄弟在大喪期間飲酒聽歌,被貶到宣城當太守。福兮禍兮,宣城任上,范晔寫成了他的不朽歷史名作《後漢書》,采用論贊的形式明文評論史事,把史論作為重心,通古今之變,語言凝練,用意深刻,結構嚴謹,編排有序,而且文辭優美,簡潔流暢,不僅是史學名作,也是文學名作。元嘉十七年,彭城王劉義康遭貶,范晔的仕途反而一帆風順,五年間一直升官,最後甚至掌握禁軍大權。元嘉二十一年,劉義康的幾個心腹謀劃政變,義康本人也不斷為范晔的宣城之貶緻以歉意,他不自主地捲入政變陰謀。文人行事,遲回不决,讀書著史可以七行俱下,真幹起陰狠篡弒之事就沒魄力了。不久事泄,范晔被族誅,三子同時被殺,衹有孫子範魯連因母親是公主之女纔免死。其侄孫有齊、梁之世因著《神滅論》而著名的範縝。在崇尚人物風度相貌的魏晉南北朝,范晔“長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順”,是個肥濁委頓的胖子,與挺拔白皙的美丈夫標準相去甚遠,而且為人非常不孝順,且貪酒好色,臨刑之日衹知摟着將要一同要被殺的美色姬妾痛哭。他之所以受知並揚名於當代,想必是其卓而不群的智識和才氣,看來文人的為人之道與其固有的才氣沒有什麽必然聯繫,有時有天淵之別。
檀道濟:宋武帝劉裕時即為軍隊前鋒,北伐時屢立戰功,所到之處皆望風降服。文帝即位後他又帶兵攻殺權臣謝晦,使其不戰自潰。元嘉八年,到彥之北伐失敗,而檀道濟一軍與魏軍三十餘戰皆取勝,軍隊至歷城,因糧草不繼而退兵。魏軍聽降卒說宋軍糧盡,欲乘虛攻伐。檀道濟在夜裏大燃燈火,讓兵士在營塞裏以竹籌計數查點糧食——其實一袋一袋的都是沙子。魏軍探知情報,沒敢追擊,反而殺掉了投降的宋兵。這就是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唱籌量沙”典故的由來。檀道濟功名赫赫,左右腹心身經百戰,各個兒子又才氣不凡,朝廷對他漸漸産生疑畏之心,下朝後,路人看見他威風凜凜的樣子,不禁說:“說不定又是個司馬懿啊。”宋文帝年輕時常常患病,元嘉十二年,文帝忽然病重,怕自己死後檀道濟反叛,就召開他入朝準備殺掉。入朝後,文帝病情好轉,就又放他回鎮守之地。活該有事,上船時一群白鳥聚集在船蓬上悲鳴,文帝忽然又病重,彭城王劉義康矯詔收檀道濟及其子弟八人於獄殺之。道濟臨死之前,目光如炬,憤怒已極,摘下巾幘扔於地上,厲聲說:“乃壞汝萬裏長城!”(稱軍隊為“長城”自此始)北魏聽到這一消息高興壞了,都說:“檀道濟已死,吳地之人不值得讓人害怕了。”自此頻頻南侵。元嘉二十七年魏軍逼至建康城下,文帝登城暸望,面有憂色,嘆息道:“如果檀道濟活着,怎麽會到這個地步!”
宗愨:字元幹。宗愨年少時,叔父宗少文問其志嚮,宗愨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此為千古名句)宗少文嘆息,說:“如果你不富貴,也必能破滅我們傢的門戶呵。”元嘉二十二年,宋文帝派高州剌史檀和之攻打林邑(今越南廣東省),宗愨主動請戰,官拜振武將軍。林邑國王範陽邁舉全國之兵在象浦(今越南承天順化)與宋軍决戰,擺成令人生畏的大象陣,披鐵甲於象背之上,氣勢洶洶。宋軍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驚惶失措。宗愨認為,獅子是百獸之王,肯定會驚退大象,於是他號令士兵作成許多獅子模型,與大象陣相抗。大象果然受驚奔逃,宋軍乘勝攻破林邑國,繳獲珍奇異寶不計其數,宗愨自己一無所取,文帝聞知後很欣賞他的為人,成為一代名將。
陶淵明: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王,晚年更名潛,主要生活於東晉末朝,任彭澤令八十一天,不堪“為五鬥米折腰,”授印去職,躬耕田園,創作了多首流傳千古的佳作,為中國“田園詩人”的始祖。元嘉四年病故。
祖衝之:字文遠,生於元嘉六年,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數字傢之一,算出園周率π的真值在兩個近似值之間,確定了π的約率22/7(約等於3.14),發現了“祖氏公理”,圓滿解决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並著《綴術》一書,現已失傳。他還在天文歷法方面創製《大明歷》,最早把歲差引進歷法。
元嘉草草,倉惶北顧——南北實力的消長
劉宋建立初期(公元420年—422年),北方仍然是列國鼎峙的局面,除了占據中原廣大地區的北魏外,函𠔌關、潼關以西還存在着乘劉裕北伐時回師奪權時襲據長安、定都統萬的鬍夏政權、另外西北還有西秦和北涼政權;再嚮東,遼東半島尚割據着北燕政權;此外,陰山以北還遊牧着強大的柔然民族。其中彪悍的柔然和鬍夏都是北魏的勁敵。而劉宋初建,北伐後國力仍然強盛,而且對外可以全力作戰,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此時形勢對南朝仍非常有利。再加上劉裕北伐時收復的虎牢、滑臺、洛陽、碻磝四個重鎮被劉宋占據、山東半島、河南諸鎮又都在劉宋轄境內;而長江流域的南朝中心區域因為遠離北方爭戰地區,所以比東晉時期還要安穩。
拓跋嗣執意要伐宋,覺得崔浩自己是漢人故意為漢人的政權說話,又詰問道:“劉裕乘姚興去世而滅了後秦,朕為何就不能乘着劉裕去世討伐他們麽?”
崔浩也不屈不撓,說:“姚興死時,諸子相爭,所以劉裕纔討伐他們,現在江南沒有出類似的問題,兩者沒有可比性啊!”
拓跋嗣依舊不聽,命司空奚斤為軍事都督,與將軍周幾、公孫表一起為前鋒,率部大舉南侵,這纔引出了宋、魏兩國之間的第一場大戰。
北魏的這次南徵,其目的並不是消滅宋國。北方的柔然國正值第四任可汗大檀在位,大檀自號“牟汗紇升蓋可汗”(鮮卑語“製勝”的意思),野心很大,時刻想着入侵北魏。拓跋嗣曾在神瑞元年(公元414年)給過他一次教訓,但由於天降大雪而無法繼續北上追擊,未能消滅柔然主力。為了提防身後的強敵柔然,拓跋嗣不想把戰綫拉得太長,他的如意算盤是盡收淮北之地,與南朝劃淮而治。
奚斤強攻滑臺,果如崔浩所言,打不下來,無奈之下嚮拓跋嗣要求增兵。拓跋嗣大怒,心說:“我給你兩萬人馬,竟然打不下區區幾千宋兵防禦的小城。”他把太子拓跋燾留在塞上,防備柔然,便親自帶了五萬多兵馬出天關,翻過恆嶺,聲援奚斤。
受了刺激的奚斤衹得全力猛功滑臺,畢竟人多勢衆,魏軍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這個小城給拿了下來,王景度無奈出逃。奚斤乘勝攻下滑臺和虎牢之間的小鎮土樓,進逼虎牢。毛德祖守城頗有心得,魏軍屢戰屢敗。
彈盡糧絶的虎牢城,終於在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的四月被北魏大軍攻陷。毛德祖被俘,為北魏所殺。衹有範道基帶着兩百多人突圍成功,回到南方。宋國的司、兗、豫等州基本上落入北魏之手,唯一的“勝果”是保住了青州。魏國以強攻的方式拿下了黃河南岸的三座重鎮,但也因戰爭和瘟疫損失了三成的兵力。一場大戰,雙方都沒能笑到最後。
宋文帝劉義隆繼位後,即謀劃收復北魏於宋永初三年(422年)奪去的河南諸軍事重鎮。遂於元嘉七年三月,乘北魏剛與北方柔然交戰、黃河以南屯兵減少之機,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5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的舟師入黃河;又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1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3萬監徵討諸軍事。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魏太武帝拓跋燾:此次攻魏衹為收復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
魏太武帝聞宋軍來攻,命冀、定、相3州造船3000艘分佈河津,並將幽州以南戍兵集中於黃河一帶進行防禦。六月,魏太武帝使平南大將軍大毗屯河上,安南大將軍司馬楚之屯潁川(今河南漯河市東北)以防宋。到彥之率軍自淮水入泅水,因水淺,日行僅l0裏,自四月至七月,始抵?昌(今山東東平西北),隨後溯黃河西上。魏太武帝在河南諸鎮兵少,難以抵禦宋軍,遂命主動撤離,北渡黃河。又以陽平公杜超為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鎮守鄴城(今河南臨漳西南),節度諸軍。宋軍未經交戰,即占領滑臺(今河南滑縣東)、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金墉(今洛陽東北)等城。到彥之各留兵鎮守,並將諸軍推至黃河南岸,西至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兵力分散。八月,魏太武帝派遣冠軍將軍安頡督護諸軍擊到彥之。彥之部將姚聳夫渡河攻冶坂(今河南孟縣西黃河北岸),被安頡部擊敗,死者甚衆。不久,魏帝又遣徵西大將軍長孫道生會同拓跋大毗屯兵黃河北岸以禦到彥之。十月,北魏軍渡河展開全面進攻。連剋金墉、洛陽、虎牢。十一月,宋文帝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濟為都督徵討諸軍事,率衆北上。到彥之在滑臺附近,得悉洛陽、虎牢等城失守,諸軍相繼奔散,嚇得即欲焚舟南逃。王仲德認為,北魏軍離此尚有千裏之遠,滑臺駐有強兵,不應捨舟而去。到彥之遂引兵自清水入濟水,至歷城(今濟南),仍恐被魏軍追及,下令焚舟棄甲,步趨彭城(今江蘇徐州)。北魏軍攻濟南(郡治歷城)不下,轉而攻剋湖陸(今山東魚臺凍南)。魏將安頡繼又督諸軍攻滑臺。
次年(元嘉八年,434年)正月,檀道濟等自清水往救滑臺,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擊敗魏安平公乙旃眷,轉戰至高梁亭(今東平縣境),斬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二月,檀道濟等進至濟上,20餘日間與魏軍交戰30次,多獲勝利。至歷城,因糧秣遭魏軍焚燒而乏食,不能前進。安頡、司馬楚之等得專力攻滑臺,魏帝復使楚兵將軍王慧竜往助。宋守將朱惰之堅守數月,糧盡,滑臺被魏軍攻破,惰之及東郡太守申謨被擒。檀道濟軍糧盡,衹得自歷城南還。魏軍獲悉,隨即追擊。道濟為迷惑魏軍,令士卒於夜間“唱籌量沙”,以僅有的少量𠔌米覆蓋沙上。清晨,魏軍見之,誤以為宋軍糧食尚足。時檀道濟兵少,魏軍勢盛,道濟命軍士皆披甲,自己着白服乘輿,引兵緩緩出城。魏軍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濟全軍得以安返。
此戰,宋文帝不顧及朝內人事未洽,水淺舟行不便,貿然伐魏,導致失敗。而所命之統帥缺勇少謀,作戰指導失策,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這次北伐以劉宋的完全失敗告終,而其時北魏尚是兩面作戰(其西綫正在進行消滅鬍夏的戰爭),猶得取勝,可見南北方的力量差距。其後南北方保持了近20年的平靜。北魏四處攻伐,基本統一了北方。劉宋也休養生息,力量增強了不少。公元450年二月,魏軍以10萬之衆再次南伐。劉宋守將紛紛棄城而走,除懸瓠城外丟失了很多地方。南軍對北軍的畏懼可見一斑。
元嘉十三年(436年),由於宋文帝多次病危,其四弟劉義康遂掌握權柄,入朝輔政;他非常猜忌檀道濟,又聽信謀士劉湛的進言,認為文帝若死,掌握軍權、並且很有威望的“(檀)道濟不可復(管)製”,於是矯詔召檀道濟至建康;時檀道濟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於是奉詔來到建康;到建康後,文帝病勢轉輕,就决定讓檀道濟回江州,船都準備好了,不料病勢加重,劉義康於是又假傳詔書,稱檀道濟謀反,把他殺了;並誅滅全族——檀道濟一死,劉裕的北府兵舊將便一個都不剩了;而劉宋一方又少了一員抵禦北魏的宿將,實在是可悲可嘆;無怪呼檀道濟死前曾說過:“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
在這樣明顯南不敵北的情況下,宋文帝劉義隆卻於10多年後的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戰心大起,竟想要北取中原;其時,北魏已經統一了北方,南北雙方的形勢,對劉宋更加不利。但宋文帝不聽朝中有識之臣如老將瀋慶之的勸諫,卻因為聽了紙上談兵的王玄謨講了“漢朝霍去病因為北伐匈奴成功而在狼山封胥”的故事(辛棄疾名句“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中的“封狼居胥”就是指這件事。)而戰心大起,居然想收復中原,結果就開始了著名的“元嘉北伐”。公元450年七月,宋軍大舉北伐。非常可惜的是,南朝最有名的將領檀道濟此時已被冤殺,南軍缺乏統軍大將。宋文帝以蕭斌率瀋慶之、申坦軍為東路軍,從江蘇走水路入山東;以隨王劉誕率柳元景軍為西路軍,從襄陽北上入河南。另有梁坦、劉康祖等幾路北伐之軍,但都是偏師。
東路軍走黃河直入山東,連得樂安等數城。蕭斌命王玄謨進攻滑臺。滑臺城小兵少,本不難攻。可王玄謨想進城擄掠財物,不讓破壞城池,也不讓用火箭攻城。同時王對來投軍的中原義軍非常不信任,不但任意拆散分配,還嚮其傢人派餉,弄得人心大失。結果滑臺攻了幾個月也沒攻下來。到了十月,拓跋燾親自率軍來救滑臺。兩軍相接之際,王玄謨被魏軍的威勢嚇得魂飛魄散,不戰先逃。結果宋軍大敗,損兵一萬餘人,兵器糧草盡數丟失。魏軍又用鐵鎖封鎖黃河,宋軍水軍拚死突圍,方纔脫逃。魏軍繼續進兵山東,宋軍銳氣已失,雖分兵把口,但苦戰不勝,不得不紛紛棄城。東路軍北伐至此失敗。
西路軍進兵河南,沿路中原義軍紛紛響應,攻城掠地,進展速度很快。柳元景繼續進兵關中,連剋陝城、潼關等地。而中路的梁坦、劉康祖等軍也攻下長社,進逼虎牢,一時形勢很好。但此時東路軍已敗,北魏軍長驅進兵江淮。宋文帝震恐,急命西路軍班師回救,結果西路軍衹好放棄所得各地回軍,這場大規模的北伐至此功敗垂成。北伐既敗,魏軍的南侵攻勢卻愈發銳利起來。魏將拓跋仁率8萬騎兵攻壽陽,與劉康祖的8千步軍進行了激烈的血戰。最後劉康祖英勇戰死,全軍盡沒。魏軍猛攻壽陽不剋,繼而連續洗劫周邊各地。拓跋燾本人率軍進攻彭城,武陵王劉駿奮力守禦,魏軍久攻不下。其時宋將臧質領兵1萬來救,結果被魏軍殺得大敗,臧質衹帶幾百人逃入盱眙城。拓跋燾不攻盱眙,而是繞城南下,直逼宋都建康。宋文帝登城觀魏軍兵勢,不由嘆道:“若檀道濟在,怎麽會使鬍馬到此!”拓跋燾並無意攻取建康,衹是命軍隊四處擄掠以破壞南朝的經濟基礎,半個月後退軍北歸。路過盱眙時,拓跋燾命人嚮臧質要美酒,臧質封了一瓶人尿給他。拓跋燾大怒,揮軍來攻。宋軍頑強守禦,此戰異常慘烈,雙方士兵的屍體遍布城壕內外。拓跋燾連續變換攻城方式,終因城固糧足而無法得手。一個月後,魏軍傷亡嚴重,且疫病流行,衹得退軍。魏軍一路連撤,睏守孤城的各處宋軍都不敢追擊,眼睜睜看着魏軍北歸。
這場戰爭結束了。南朝軍民被魏軍屠殺擄掠,損失不計其數。而魏軍也傷亡慘重,元氣大傷,但相對南朝劉宋而言,北強南弱的態勢沒有得到改變。
因宋文帝的年號為元嘉,故這場大規模北伐被稱為元嘉北伐。後世大詞人辛棄疾曾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內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之句,說得正是這段千古教訓。
戰爭總體形式:首先劉宋先開始嚮北侵入北魏黃河以南的各城。北魏轉入全面反攻。
魏永昌王拓拔仁率主力八萬騎兵從洛陽嚮壽陽進軍,沿途攻下懸瓠、項城。文帝怕壽陽有失,急招劉康祖回援。劉康祖部衹有八千人,走到離壽陽衹有幾十裏的尉武,被拓拔仁追上。副將鬍盛之提議繞道走山路以地利削弱騎兵在衝擊力上的優勢,劉康祖不聽,節車而營(將戰車連接在一起,以戰車作為防禦綫),嚮北等待北魏軍的到來。劉康祖還下令“顧望者斬首,轉步者斬足”。魏軍四面圍攻,並倚仗人多勢衆,一分為三,輪番作戰,打算以疲勞戰拖垮宋軍,後來,天降西北風,拓跋仁靈機一動,趁勢火燒車營。宋軍拼死抵抗,雙方激戰竟日,異常慘烈,劉康祖身受十餘處傷,仍堅持指揮,終因頸部中箭而死,宋軍全軍覆沒,魏軍也損失了一萬人。拓拔仁進抵壽陽,宋豫州刺史南平王劉鑠閉門不出,魏軍是騎兵,無法攻城,衹好在周圍大肆燒殺搶掠一番後揚長而去。
拓拔仁軍的側翼偏師長孫真所部直趨馬頭。拓跋仁令張淮之分兵去參與長孫真的馬頭合圍戰。北軍又獲大勝。
與此同時,拓跋那軍前鋒中書郎魯秀在廣陵之北擊潰了劉宋何勳北救的援軍。
魏軍另一支主力在太武帝的率領下進逼彭城。當時宋江夏王劉義恭、武陵王劉駿(說明一下,他是後來的宋孝武帝)都在城中。劉義恭想棄城,長史張暢說一動軍民便會各自逃散,劉駿也决心與彭城共存亡,劉義恭纔打消了逃走的念頭。
十二月,魏軍攻城不下,太武帝决定暫時繞過彭城,引兵南下。途中遇到計劃救援彭城的宋輔國將軍臧質軍,宋軍一觸即潰,臧質衹能帶領殘部七百餘人就近入盱眙城。盱眙太守瀋璞是個人才,早在王玄謨攻滑臺時,他便修城墻,挖壕溝,積蓄器械錢糧,募集兩千精兵準備禦敵。魏軍南下,周邊郡縣大多撤回江南,唯獨他堅持守城,還有這麽一番豪言壯語:“虜若以城小不顧,夫復何懼!若肉薄來攻,此乃吾報國之秋, 諸君封侯之日也,奈何去之! 諸君嘗見數十萬人聚於小城之下而不敗者乎?昆陽、合肥,前事之明驗也。”臧質到後,兩人同心協力,堅守城池。
太武帝果然沒有進攻盱眙,他留下幾千人監視,自己帶大軍南下,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建康城內空前緊張,朝廷徵發丹陽尹轄區內王公子弟以下全部丁男,沿江佈防。宋文帝登上石頭城,對江湛慨嘆:“檀道濟若在,豈使鬍馬至此!”
次年正月,魏太武帝求和親不成,又因宋沿江防備,難於突破防綫,從瓜步北撤。沿途燒毀全部房屋,百姓也多被擄走。
太武帝雖撤軍,心裏還多少有些不甘,途經盱眙時,找了個藉口攻城泄憤。上文已有說明,守軍準備極其充分。魏軍想盡一切辦法,猛攻了進一個月,沒有絲毫進展,到正月底,魏軍士兵的屍體已經堆得與城墻一般高了。太武帝儘管嘴硬,說他用的士兵都是匈奴、羌等其他民族的人,鮮卑人衹是在後方做督戰隊,不怕死人,但是看見傷亡太過慘重,軍中又流行疫疾,再加上傳聞宋水軍由海入淮,後面的彭城也在宋軍手中。二月初一,他下令燒毀攻城器械,撤回北方。盱眙之戰是宋軍唯一大獲全勝的戰役,而對北魏來說,則正應了兵法上的那句老話——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彭城方面,劉義恭眼看魏軍北歸而不敢追擊,等朝廷詔書下來,魏軍已有察覺,把擄來走得慢的一萬多人殺掉,加速撤退,南軍追兵白跑一陣,撲了個空。
戰爭至此完全結束。南朝劉宋毫無疑問是失敗者,對於北魏有不少人說他是勝利者,也有人不承認北魏是勝利者,但是肯定不是失敗者。
這場沒有實際意義的戰爭令宋、魏都元氣大傷,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皆無力開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劉宋在軍事上的損失遠大於北魏,而劉宋在經濟上的損失更是北魏的數十倍(相對而言,北魏衹是河南四鎮的經濟遭到南朝破壞)。此戰之前,十分天下則南朝有其四,北朝有其六。而此戰過後,北強南弱的局勢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加明顯。
皇室內訌與劉宋衰亡
從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劉劭弒殺起,到升明三年(479年)宋順帝劉凖禪位蕭道成止,二十六年間,劉宋皇室自相殘殺的慘劇,史不絶書,結果是外則喪失了一大片土地,內則重新出現了權臣篡國的局面;瞭解這段歷史,對我們瞭解封建統治者為了皇權而滅絶人性的醜惡嘴臉有深刻地幫助。
宋文帝劉義隆皇后袁氏,另有衆多妃嬪姬妾,共生了19個兒子,即劉劭(袁皇后嫡出)、劉濬(潘妃所出)、劉駿(路妃所出)、劉鑠、劉紹、劉延、劉宏、劉禕、劉昶、劉渾、劉彧、劉休仁、劉休祐、劉休茂、劉休業、劉休倩、劉夷父、劉休範、劉休若。其中,三子劉駿封武陵王,十一子劉彧封淮陽王。
宋文帝嫡長子劉劭早年被立為太子,但他品行惡劣,更為了能早做皇帝,竟私下求助於迷信,與兄弟劉濬共同寵信女巫嚴道育,運用“巫蠱”的方法祈盼文帝早死。事發後,文帝準備廢黜他,但因文帝猶豫不决,事情泄露了出去。於是太子劉劭便運用文帝先前賜予他護衛東宮的1萬禁軍發動政變,於公元453年二月派人殺死文帝,並大殺政敵,於同月自行篡位稱帝。
劉劭弒父篡位後,引起宗室和大臣們的反抗。
四月,武陵王劉駿被部下推舉自立為帝,號召討逆,迅速得到各地將領,宗室、官員的響應。五月,劉駿統率討逆大軍,從尋陽出發,一路殺奔建康而來。劉劭弒父奪位,臣下和部將本來不服,此時或躲避,或出降。劉劭自知大勢已去,决定輕騎逃生。但不等他動身,劉駿的人馬已經殺入城中,攻進皇宮。劉劭命人挖通西墻,逃入武庫的井中,又被劉駿部將高禽搜獲,押着來見劉駿。半路上,被他殘殺的大臣親屬擋住了去路。大傢列數他的罪狀,都說該殺。南平王劉鑠朔(一說為江夏王劉義恭)便抽刀將他斬殺,並懸首示衆,暴屍於市曹。劉劭此時僅在位3個月。
劉駿奪取帝位後,第二年改元“孝建”,史稱孝武帝,元氣大傷的劉宗王朝從此走嚮衰落。
據史書記載,這位繼位的宋孝武帝劉駿,也是一個荒淫腐敗的昏君。在位期間,劉駿擔心各位兄弟藩王會對自己不利,便不惜骨肉相殘,先後將宗室南郡王劉義宣,南平王劉鑠,竟陵王劉誕、武昌王劉渾、海陵王劉林茂等殺害。劉氏宗室慘遭此大劫,劉宋勢力更加削弱。
劉駿荒淫無度,他看中了一個堂妹,便收他為嬪妃,為遮人耳目,又將堂妹改姓為殷。他好賭嗜酒而貪財,還猜忌臣下,怨恨勸諫。他更喜歡侮辱大臣,根據朝臣的外貌特徵,給每人取了一個綽號,如"扒牙"等。上朝時,他命令最寵愛的大力士昆侖奴持杖陪侍一旁,朝臣稍不如他的意,就命令昆侖奴將之痛打。
公元462年四月,劉駿寵幸的堂妹殷淑儀病死。他哀傷過度而起病,自此少理政事。公元464閏五月病死。
孝武帝劉駿廣娶後妃,因而子女成衆,僅兒子就多達到28個,他們是:劉子業、劉子尚、劉子勳、劉子綏、劉子深、劉子房、劉子頊、劉子鸞、劉子仁、劉子鳳、劉子真、劉子玄、劉子元、劉子羽、劉子衡、劉子盆、劉子況、劉子産、劉子云、劉子文、劉子興、劉子師、劉子霄、劉子雍、劉子趨、劉子期、劉子嗣、劉子悅等。
孝武帝劉駿死後,他的太子劉子業繼承皇位,改元"永光",此即前廢帝。
前廢帝劉子業也是一個昏君。他繼位之後,不恩治理,卻大肆淫亂,把劉宋王朝搞得烏煙瘴氣。劉子業又生性殘暴,動輒殺人,他的叔祖江夏王劉義恭,弟弟始平王劉子鸞、南海王劉子師均被他殺戮,大臣名將瀋慶之、柳元景、孔錄符也被他誅殺。宮中妃妾奴婢宦官被殺的人數更多。劉子業的殘殺政策弄得百官臣民人人自危,個個怨恨。劉宋王朝上下離心,國勢更國衰敗。
廢帝叔父劉彧,曾被封為淮陽王,後改封湘東王。前廢帝即位後,把他視作隱患,屢次試圖除去他。劉彧身體肥壯,前廢帝稱他為豬王,在地上掘坑,註入泥水,把他的衣服脫光,扔進坑中。另用木槽盛飯,拌以雜菜,命他象豬一樣地吃食,前廢帝在一旁看着嬉笑。劉彧不堪凌辱,背着前廢帝口出怨言,卻被前廢帝聽到。前廢帝又命令左右剝光他的衣服,綁住他的手腳,擡進廚房去,要把他殺死。虧得建安王劉林仁賠着笑臉打圓場,說:"這頭豬還不到死日,等陛下生日,殺了他取出肝肺慶賀,更好。"前廢帝這纔答應緩期殺他。
劉彧暗中與阮佃夫、壽寂之等人密謀政變。不久,建康城中流傳着"湘中將出天子"的訛言,前廢帝更猜忌劉彧,就將他軟禁了起來,準備去華林堂射鬼後將他殺死。不料到公元465年十一月在華林堂射鬼時,前廢帝卻先被壽寂之等殺死。同年12月,劉彧即位為帝,改年號為"泰始",此即宋明帝。
宋明帝劉彧即位後,劉宋宗室的內訌不但沒能停止,反而更加激烈和殘酷。
劉彧殺侄稱帝不久,前廢帝之弟晉安王劉子勳便在江州長史鄧琬擁護下起兵反叛,並得到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尋陽王劉子房等的相繼響應。宋明帝先定浙東,打敗劉子房;再西上攻陷江陵、尋陽,殺掉了劉子勳、劉子瑣。
然而,劉彧猜忌成性,對宗室極不信任,便繼續大興殺戮,將孝武帝的其餘12個兒子也無端殺了,甚至連救過他命的哥哥建安王劉林仁也沒能被他放過。宋傢劉氏再遭此慘劫後,宗族勢力迅速衰敗,劉宋王朝也加速腐敗、衰亡。
公元472年四月,宋明帝劉彧丟下被他弄得殘破不堪的劉宋江山,在建康病死。明帝劉彧共生有12個兒子:劉昱、劉法良、劉凖、四皇子(無名,早夭)、劉智井、劉燮、劉友、劉躋、劉贊、劉翽、劉嵩、劉禧。其中,嫡長子劉昱被立為皇太子。
明帝去世後,太子劉昱繼位稱帝,改元“元徽”,此即後廢帝。
後廢帝劉昱即位後,劉宋王朝仍然內訌不已,朝政更加腐敗,結果導致大權旁落。劉昱即位的第二年,桂陽王劉休範便在江州起兵反叛;公元476年,又有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劉景素據京口造反,但都被右衛將軍蕭道成先後鎮壓。因平叛有功,蕭道成被進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了禁衛軍,督五州軍事——這時劉宋在各地的重要軍權已經大都掌握在了蕭道成的手中,如果不加以遏止,劉宋王朝隨時有顛覆的危險,但繼位的小皇帝劉昱仍然毫無節制,殘忍暴虐;且對時局不加體察,反而激化矛盾,終於導致了身死國亡的結局。
劉昱即位時年僅10歲,由阮佃夫等專權。但劉昱生性殘忍,身邊常帶着針、鑿、鋸,衹要左右侍從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要加以殘殺,一天不殺人就感到不自在。平時他愛帶着衛隊早出晚歸,見到傢畜就命令衛隊刀劈矛刺,害得百姓驚恐不安;商販不敢行商,店門緊閉,路上行人絶跡。
有一年夏天,劉昱暗暗闖入領軍府。這時,將軍蕭道成(後為齊朝高帝)正襢胸露腹地躺在床上熟睡。劉昱見他的臍孔很大,竟說:"好一個箭靶子!"便硬把蕭道成喚醒,要他直立着,用他的肚腹當箭靶,臍孔當靶心,讓他練習箭法。蕭道成護住腹部連叫:"老臣無罪!"多虧衛護隊長王天恩在一旁勸說道:"蕭將軍腹部碩大,實在是一個好靶子,但是,今天一箭將他射死,日後就沒有這麽好的靶子了。不如用假箭練習,免得損傷靶子。"劉昱這纔改用假箭射了蕭道成一番。
蕭道成從此憂心忡忡,擔心不知何時會遭枉死。後來他又聽得宮人說,劉昱曾磨快了武器,聲言要殺死他,就更加不安,决定先發製人,與直閣將軍王敬則等人密商發動政變。王敬則又聯絡了劉昱身邊的侍從楊玉夫、楊萬年、陳奉伯等於25人,伺機行刺。
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夜間,劉昱去青圓尼寺遊玩後,又到新安寺去偷狗。他在寺中把狗殺了,便和曇度道人對坐着飲酒,吃狗肉。喝得酩酊大醉後,他纔回仁壽殿。上床時,他還說囈語道:"今晚是織女渡河,你們等着,見了織女就來報告我。誤了大事,我明天殺你們狗頭,挖你們肝肺!"半夜,楊玉夫和楊萬年潛入仁壽殿,乘劉昱熟睡如泥時,抽出劉昱放在枕頭邊的千牛刀,砍下了他的頭顱。事後,太後下詔廢劉昱為蒼梧王。劉昱死時纔15歲。
後廢帝劉昱被殺後,蕭道成等於七月十一日擁立劉昱的弟弟安成王劉凖為帝,改元"升明",這便是劉宋最後一個皇帝宋順帝。
劉準繼位時年僅10歲,由蕭道成專權。蕭道成經多年謀劃,定於公元479年四月辛卯日逼劉凖退位。這一天,蕭道成要劉凖到殿堂舉行禪位儀式。劉準害怕遇害,就躲到佛蓋下面不去。蕭道成死黨王敬則帶兵擡着板輿進殿,左尋右找纔找到了他,硬把他擡走。蕭道成降封他為汝陰王,遷居丹陽,派兵監管。
5月己未日,監視劉準的兵士忽聽得門外馬蹄聲雜亂,以為發生了變亂,就一刀將劉準砍死。事後又謊報說劉準是病死的。
由劉裕開創的劉宋王朝,自公元420年立國,共經歷5代8個皇帝60年,至此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