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北朝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北朝  (386年581年)   總朝代: 南北朝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隋由於在北朝的基礎之上,滅亡南朝,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被史學家們單獨稱為隋朝)。北朝結束了我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後世的隋唐兩朝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並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並加以更好的創新。
  北朝初始:一說以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稱魏(386)算起;另一說,起於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39)。
  北朝結束:一說是止於589年,北方的隋滅亡南方的陳;另一說581年,北方的隋朝取代了北周,成為新的北方政權。(註意:由於代替了北周政權的北方隋朝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全國,所以通常采用第二種說法。)
  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也可以包括北隋(由於北隋立國9年就滅亡了南朝,成為大一統的國傢,所以,隋可以算作北朝。但是又由於隋朝處於統一之後的時間長於統一前控製北方半壁江山的時間,所以通常又單獨另講)。
  北方王朝的統治者要麽是出自塞北的鮮卑族,要麽是與鮮卑族有着密切的關係的漢族政權。北魏統治者是鮮卑拓跋部的貴族。東、西魏本來就是從北魏皇室中分裂出來的,它們的實際掌權者高歡、宇文泰,同時又是北齊、北周政權的真正創建人。高歡是生長在北鎮的鮮卑化漢人,宇文泰也是徙居代北的鮮卑宇文部酋豪的後裔(一說為役屬於鮮卑的南匈奴後裔)。因此,一方面在北朝時期,除了編戶、田客、牧子、隸戶、奴隸與官府、大族豪強、牧王、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土與客、士與庶、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外,還始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鮮卑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矛盾與融合問題 。另一方面 ,鮮卑族的文化傳統對北朝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典章制度都有深刻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出現了均田製、府兵製和樸素粗獷的民間文學。
  北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疆域最廣的是北魏,其全盛時(太和二十一年,497),西至焉耆,東到海,北界六鎮與柔然接壤,南臨淮、沔與南齊為鄰。東、西魏時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內縮,除西魏之建、泰、義、南汾四州在河東外,大抵以黃河為界劃分東、西魏。齊、周時期,北朝的疆界有擴展 :北齊南並淮水流域 ,瀕長江與陳對峙;北周占有梁、益,控製江陵,長江上遊、漢水流域全歸周有。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疆域之大,超過北魏。武帝去世 ,宣、靜相繼,大權旁落,楊堅專政,5年即建隋代周,再8年渡江滅陳,統一了全國。
  自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一直處於“五鬍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後,北方纔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公元四七一年,北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後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徵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於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後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係,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係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逐步走嚮衰落。在其後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後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産生了。公元五二六年末,五二七年初,六鎮起義爆發。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於長安宇文氏傢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為帝,於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後,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後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於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於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於北周。但自文帝以後,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後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於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於北齊,但由於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於宣帝,但此後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後來楊堅於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並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1.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
  鮮卑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竜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着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嚮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于云中(今內蒙古托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
  淝水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公元395年,後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南)大敗後燕軍,並乘勝南下,奪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重要城鎮,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為北方的強大勢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稱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奬勵農業生産,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2.北魏太武帝馬踏柔然,一統北方
  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孫魏太武帝拓跋燾承其前業,擢用漢族大地主範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數百人擔任官職,形成了拓跋貴族與漢人世傢豪族的聯合封建政權,國勢大盛,
  拓跋嗣死後,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當時北方大漠政權——柔然的瘋狂入侵。拓跋燾開始主動反擊柔然,先後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戰果最為輝煌(參見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戰)徵服了漠北一帶,柔然臣服,為日後統一北方又邁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對柔然的作戰中,俘獲的牛羊駱駝等牲畜也為北魏緩解了後來的饑荒。
  於公元427年,用3萬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統萬城,從此北魏統一北方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於公元431年滅夏,平山鬍,西逐吐𠔌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復歸於統一,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燾統一北方為以後中原的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較為安定的環境。
  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實行均田製和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492——493年遷都洛陽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者力求限製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使鮮卑貴族進一步封建化,並與漢族地主緊密結合,更有效地共同統治各族人民。因此馮太後和魏孝文帝元宏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頓吏治。延興二年(472),政府規定,地方牧守治績 好的可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②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衹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鬥、長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頒布俸祿製,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賣,離職時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𠔌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傢。桑田種植 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傢,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見均田製)。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製,采用鄰、裏、 的鄉官組織,抑製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⑥十年,孝文帝對租調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鮮卑舊貴族和保守勢 力的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⑧孝文帝改革鮮卑舊俗,主要是禁着鬍服,改穿漢人服裝;朝廷上禁鮮卑語,改說漢話;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後,不得歸葬平城 ,並改他們的籍貫為河南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鮮卑貴族門閥化,提倡他們與漢族 高門通婚。⑨太和中,議定百官 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傢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均田製政策。北方廣大地區由於戰亂,戶口流徙,田園荒蕪,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北魏政權為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頒行均田製。先審定戶籍,再按戶口分配土地,實行新的租調製。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製在當時地曠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於生産發展和穩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開墾,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農業的發展,使養蠶、牧畜、釀造等農村副業也發展起來,改變了北方荒涼殘破的景象。
  漢化政策。北魏統治下的中原,以漢族為主,具有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即封建化,在服飾、語言、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制度方面都有相關的漢化規定。這些改革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封建社會,適應了各族人民間的自然融合趨勢,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4、北魏的分裂與北齊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動搖了統治者的基礎,內部發生變亂。公元530年,魏孝莊帝殺死了專權的爾朱榮,爾朱兆(爾朱榮弟)又殺死北魏孝莊帝,立元恭為帝,政權又為爾朱氏所握。後來爾朱氏又為其部將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所滅,高歡殺元恭,另立元修為帝(魏孝武帝)。元修為擺脫高歡所控,從洛陽出逃,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此後,北魏分裂為兩個政權: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殺元修,立元寶炬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
  公元547年高歡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繼執政,550年高洋廢魏孝靜帝元善見,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都鄴。(註意:高歡一傢為漢族)
  西魏在漢化很深的鮮卑人宇文泰執政下,國勢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魏恭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經濟政治的重大舉措,國勢日漸強大。
  5、北周武帝宇文邕統一北方
  北齊與北周東西對峙。公元576年,北周發兵攻北齊,先占晉陽,繼又東進,577年攻陷北齊鄴城,北齊亡,北方歸於統一。周武帝滅北齊後,又進軍南方的陳朝,取得了長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領域擴大,為後來隋朝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隋唐以來,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於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國者楊、李二傢即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妻又是漢化的鮮卑人。至於兩朝的達官顯宦有很多鮮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餘人,其他如尚書、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勝枚舉。這不僅表明了這時北方與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顯示了鮮卑人在社會重要性方面的廣度,如隋代築造學家宇文愷,《切韻》作者陸法言,唐初權相長孫無忌,中唐詩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南北朝期間,由於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於世,其中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竜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註》、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東晉十六國之後,南北朝成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的南北分裂時期,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於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傢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