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有觀點主張尤利烏斯·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前44年作為共和國的結束時間。
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盧修斯·塔剋文·蘇佩布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傢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傢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産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 。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成。
驅逐國王之後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絶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裏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决議僅對平民有效。
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 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並刻在10個銅表上, 被稱為十二銅表法。 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製,這也標志着羅馬法的誕生。公元前367年李奇尼亞·塞剋斯提亞法(lex Licinia Sextia)規定每年必須有一位執政官由平民擔任。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製。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傢。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徵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裏島交戰,接着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嚮羅馬賠款。
*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 前149年-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徵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徵服了馬其頓並控製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製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裏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剋起義。形成了破産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製,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涌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製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在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傢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製。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