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時代有兩個同名的蓼國。
一個是《春秋左氏傳·桓公十一年》記載的公元前701年即楚武王四十年,“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此為位於今河南省唐河縣的蓼國,此國亦稱廖國。《春秋左氏傳·哀公十七年》記載春秋末期的楚國大夫追溯先君楚武王剋州國和蓼國的功業,州蓼兩國一起提,應該是這個楚武王四十年曾經和州國等國謀劃聯合討伐楚國的蓼國。
另一個是《春秋左氏傳·文公五年》記載的公元前622年即楚穆王四年,“楚公子燮滅蓼”的這個位於今河南省固始縣的蓼國,此蓼國為庭堅之後裔。
另,春秋時代在今安徽省舒城縣一帶有舒蓼國,為偃姓的群舒之一。
地理位置
《春秋左氏傳·文公五年》記載的蓼國位置在河南固始縣東北,都城為現安徽霍邱城關附近。國都位於固始縣蓼城崗遺址。 《春秋左氏傳·桓公十一年》記載的蓼國在今河南唐河縣南。
後,楚國設立“雩婁邑”(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兩座城池。
秦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在此設立郡縣,蓼國的地盤隸屬於九江郡。項羽建立西楚之後,公元前206年在此建立了“九江國”,九江王為英布。
西漢在原來的蓼國設立了安風縣、蓼縣、安豐縣、雩婁縣、陽泉縣,隸屬淮南國九江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封淮南康王幼子劉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設“義城縣”,不久廢。
其領地的另一部分改稱湖陽。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郡該地後世有湖陽城。
古蓼國遺址
2006年1月在河南省固始縣高墩子村,發現了一處西周時期一座大型城市的遺址。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古蓼國遺址。這個遺址中部是一個大型房基,四周環繞着護城濠溝。這座遺址是河南省發現的西周時期夯土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大型房基的局部保存完好。於南墻和居住面中,發現了南北不等分排列的15排柱洞。居住面大致能分出3到4層,有柱洞200多個保留至今。這座房子在歷史上多次進行維修。
護城壕的寬度大約14到16米,底部距離現地表5米。
此遺址曾經出土了大量西周時期陶器的碎片。
這處遺址占地面積約有3萬平方米。東西長度大約64米,南北款度大約有62米,高度有兩米。中間的大房基東西長度大約32米,南北殘缺的邊界的寬度有5至30米。當年的面積在960平方米以上。
蓼國君主
1. 叔安
2. 明
3. 閏
4. 暉
5. 結
6. 淵
7. 光
8. 穎
9. 玦
10. 試
11. 重
12. 墊
13. 珊
14. 卿
15. 譚
16. 介
17. 祥
18. 潛
19. 華
20. 瑞
21. 昌
22. 澄
23. 榮
24. 盛
25. 良
26.
27. 高
28. 畢
29. 展
30. 宣
31.
32. 褥
33. 平
34. 穩
35. 恆
36. 伯高
37. 誠
38. 衰
註:蓼國君主的姓氏歷來有偃姓、姬姓、已姓三種說法,這裏衹列出名,沒有列出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