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燕國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燕國  國號:燕 首都:薊 (前864年前222年)   總朝代: 戰國

國君紀年姓名開端年份終結年份延續時間
燕侯剋姬剋 Ji Ke前1046年
燕侯旨姬旨 Ji Zhi
燕侯舞姬舞 Ji Wu
燕侯憲姬憲 Ji Xian
燕侯和姬和 Ji He
燕惠侯燕惠侯 Yan Huihou前864年前827年38年
燕釐侯姬莊 Ji Zhuang前826年前791年36年
燕頃侯燕頃侯 Yan Qinghou前790年前767年24年
燕哀侯燕哀侯 Yan Aihou前766年前765年2年
燕鄭侯燕鄭侯 Yan Zhenghou前764年前729年36年
燕穆侯燕穆侯 Yan Muhou前728年前711年18年
燕宣侯燕宣侯 Yan Xuanhou前710年前698年13年
燕桓侯燕桓侯 Yan Huanhou前697年前691年7年
燕莊公燕莊公 Yan Zhuanggong前690年前658年33年
燕襄公燕襄公 Yan Xianggong前657年前618年40年
燕前桓公燕桓公 Yan Huangong前617年前602年16年
燕宣公燕宣公 Yan Xuangong前601年前587年15年
燕昭公燕昭公 Yan Zhaogong前586年前574年13年
燕武公燕武公 Yan Wugong前573年前555年19年
燕前文公燕文公 Yan Wengong前554年前545年10年
燕懿公燕懿公 Yan Yigong前548年前545年4年
燕惠公姬款 Yan Huigong前544年前536年9年
燕悼公燕悼公 Yan Daogong前535年前539年-3年
燕共公燕共公 Yan Gonggong前528年前524年5年
燕平公燕平公 Yan Pinggong前523年前505年19年
燕前簡公燕前簡公 Yan Qianjiangong前504年前493年12年
燕後桓公燕後桓公 Yan Houhuangong前369年前362年8年
燕後文公燕後文公 Yan Houwengong前361年前333年29年
燕易王燕易王 Yan Yiwang前333年前321年13年
燕王噲姬噲 Ji Kuai前321年前314年8年
子之子之 Zi Zhi前317年前314年4年
燕昭襄王姬職 Ji Zhi前312年前279年34年
燕惠王燕惠王 Yan Huiwang前278年前271年8年
燕武成王燕武成王 Yan Wuchengwang前271年前258年14年
燕孝王燕孝王 Yan Xiaowang前257年前255年3年
燕王喜姬喜 Ji Xi前255年前222年34年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消滅。
  
  起源
  
  燕國始封的具體時間,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至周成王親政之間,西周封宗室召公於燕,但召公並非前往,由長子剋,前往就任(據楊寬《西周史》考證,周公東徵後,始封召公子剋於燕)。地點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因封地在燕山,故國名為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
  歷史沿革
  建國
  西周時期
  
  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並嚮冀北、遼西一帶擴張,消滅了薊國、韓等。使該地區原來的東鬍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春秋時期
  
  燕國自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前7世紀時,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結果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擾。燕莊公時山戎對燕國大規模侵略,莊公不敵,嚮齊國求援。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纔得以避免亡國的厄運。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無終等國也滅了。
  
  燕惠公(《左傳》作燕簡公)時,燕國發生政治危機,惠公欲重用下層官吏以取代“諸大夫”,遭到了上層貴族的反對,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諸大夫擁立新君燕悼公,並對要復立惠公的齊、晉聯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齊國承認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狀。
  崛起
  
  戰國初年,各國紛紛進行改革,唯獨燕國在變法改革方面默無聲息,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而齊國為了嚮北擴張,不斷進攻燕國,前380年,齊奪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營(林狐)擊敗齊。前355年,齊國侵掠燕國易水之地。燕在韓、趙、魏三國的及時支援下,多次擊退齊軍,阻止了齊國的野心。北方有來自東鬍的威脅,此時對東鬍采取防禦為主的戰略。
  鼎盛
  燕噲讓國
  
  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在此年稱王。兩年後,易王卒,兒子噲繼位。
  
  燕王噲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事,將燕王的君位“禪讓”給相國子之,並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換言之,子之全面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時起兵攻擊子之,失敗,死於亂軍之中。這場內亂,造成了人心的渙散和國力的嚴重削。齊國趁機伐燕,將軍匡章率軍在出兵50天內占領了燕都,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同時中山國也趁機出兵攻占了燕國部分領土。在燕國軍民的奮力抵抗和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退兵,趙國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是為燕昭王。
  招賢納士
  
  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决心興復燕國,報仇雪恥。采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拜郭隗為師,給以優厚待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臺,“千金買骨”,結果各國士人“爭趨燕”。燕國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個:蘇秦、樂毅、鄒衍。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後期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破齊
  
  昭王及後派蘇秦出使齊國,首先說服齊宣王歸還前人趁燕國內亂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後鼓動齊國攻打宋國,離間齊趙兩國的關係,並在趙武靈王、魏襄王、楚懐王、韓襄王這些大國王侯之間進行外交遊說。
  
  前286年,齊國滅宋國,引起各國震動,各國頻繁相會,推動了反齊聯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並殺死齊閔王,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衹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
  伐鬍
  
  燕昭王時,有燕將秦開,在東鬍作為燕國的人質,東鬍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大破東鬍,“東鬍卻千餘裏”,結果燕國邊境嚮東推進了一千多裏,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築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傢口市宣化縣東北),嚮東到達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面)。
  衰
  伐齊戰爭的失敗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
  
  騎劫平庸無能,並無軍事才能,他代替樂毅為將,造成了燕國軍心動搖。田單則故意誘使騎劫犯錯誤,以激勵齊軍的士氣。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一戰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復了失陷的70餘城,趁勢復國。
  
  前272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燕惠王為燕相公孫操所殺,並立惠王子燕武成王為傀儡。招致了列國諸侯的聲討和攻伐。
  燕趙戰爭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為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前265年,秦國乘趙國國君新舊交替,政局不穩之際,連取三城,燕與秦南北夾攻,齊國派相國田單率軍救趙。西拒秦軍之後,又率趙、齊聯軍對燕國進行報復,占領了燕地中陽(中人,今唐縣)。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衆投入燕國。燕王喜時,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別派遣慄腹、劇辛攻趙,被趙國打敗,趙軍反擊並包圍燕都,燕國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趙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結果燕國屢屢戰敗,使處於衰落進程的燕國更加衰不堪。秦國則以救燕為名,不斷出兵攻占趙地。
  覆滅
  
  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燕國成了下一個進攻的目標。對此,燕國統治集團采取了兩個對策:一是謀刺秦王;二是與趙殘餘勢力代王嘉連合拒秦。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助手秦舞陽到燕城(今河北易縣)易水之畔。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
  
  同年,秦王下令大將王翦、辛勝率軍大挙攻燕,燕、代聯軍於易水之西大敗,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前226年,秦軍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退守遼東,秦將李信率軍尾追。燕王殺太子丹,獻首級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第二年,又設上𠔌郡、廣陽郡。
  
  前222年,秦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秦亡之後
  
  盧綰曾為劉邦漢朝之燕王,但諸侯王韓信、彭越等人被殺後,盧綰常不自安。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聯合陳豨一同叛亂,但失敗,攜帶傢人奔走匈奴,後死在匈奴。
  疆域
  
  西周初年燕國封域的具體情況不詳,據琉璃河遺址挖掘出的銘器銘文可知,最初統領有六邦的土地和民衆。在西周、春秋不斷嚮冀北和遼西發展,消滅了薊國、韓國,方國部族孤竹、令支、無終等等。
  
  戰國初期燕國的疆域大約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東北一角。全境東北和東鬍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占領了中山北境一帶,今唐縣、望都一綫成為燕國的南境。燕將秦開東嚮擊鬍,拓地千餘裏,直到遼東、朝鮮半島北部,並一度占有齊國大部。《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公》記載: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鬍、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𠔌、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政治制度
  
  由於燕國歷史遠久,且其流傳下來的文獻相當匱乏,衹能大略講解其大致。
  官僚機構
  
  在中央官職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機構,重要的是將和相,分別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戰國之時,官分文武是各國官僚組織的重要特點,而官分文武無疑有利於國君進一步將權力集中於上。
  
  相,是文官係統的首腦。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噲時)、公孫操(燕惠王時)、慄腹(燕王喜時)。
  
  將,又稱“將軍”,是武官的首腦,見於傳世文獻的有:市被、秦開。將軍中又有“上將軍”,樂毅曾任此官;戰國時的上將軍,地位相當於春秋時的元帥。其他見於文獻的武官還有“司馬”。
  
  爵秩方面,燕國的爵秩等級大致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卿有上卿和亞卿之分,大夫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
  
  俸祿方面,燕國采用的以是“石”計祿。南宋呂祖謙《大事記》雲:“以石計祿,始見於此。”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
  
  戰國時期的燕國,其地方行政組織一如他國,也實行郡縣製。一般是采郡、縣兩級製。見於燕國的郡有5個:上𠔌、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
  
  郡的行政長官是“守”,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縣的行政長官是“令”,下設丞、尉等;在縣之下,還有鄉、裏、聚(村落)或連、閭等基層組織。由官印還可獲知,燕國在地方設有“司徒”、“司馬”、“司工”、“丞”等等。
  封君制度
  
  在戰國時代,各國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中央集權,用以代替過去貴族按等級占有土地進行統治的制度;但又設置了封君製,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着新的貴族特權。
  
  下表列出見諸先秦史籍的燕國封君:
  封君 人名 國籍 受封年代 受封原因 封號來源 文獻出處
  襄安君   疑燕王族 燕昭王時 出齊外交使者 以功德為封號 《戰國策·趙策四》
  《戰國縱橫傢書》之四《蘇秦自齊獻書於燕王章》
  武安君 蘇秦 周人 燕昭王時 以間諜身份入齊 以功德為封號 《戰國策·燕策》
  《戰國縱橫傢書》
  《史記·蘇秦列傳》
  昌國君 樂毅 中山人 燕昭王時 伐齊戰爭獲勝 以地名為封號 《戰國策·燕策二》
  《史記·樂毅列傳》
  昌國君 樂閑 中山人 燕惠王時 世襲 同上 同上
  成安君 公孫操 燕惠王時 任燕相邦 以功德為封號 《史記·燕世傢》索隱
  《趙世傢》
  高陽君 榮蚠 宋人 燕武成王時   以地名為封號 《戰國策·趙策四》
  《史記·六國年表》、《燕世傢》、《趙世傢》
  軍事
  
  燕國的兵製,由於年代久遠及文獻匱乏,己不可考。
  
  燕國其重要的軍事據點:令疵塞(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縣西北居庸關),主要防備東鬍。武陽城(今河北省易縣東南),處於燕長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備齊、趙兩國。
  
  燕國的軍隊,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經濟
  
  燕國燕山以南以農業為主,以北以牧業為主,燕山地區和冀東地區同時兼有農業和牧業。大至東部沿海有漁????之利,北部出産馬牛羊,南部盛産黍稻粟菽,山地有銅鉄礦冶,經濟部門比較齊全。鐵農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澤、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長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運糧河。
  
  燕國在冶金手工業中主要的是冶鐵手工業和青銅手工業。戰國時燕國冶鐵手工業有了飛躍的進步,不僅生産工具用鐵製作,戰爭的武器也已逐漸改用鐵製成,同時青銅手工業的冶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城市
  
  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製,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
  
  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重要人物
   * 召康公
   * 燕昭王
   * 子之
   * 蘇秦
   * 樂毅
   * 鄒衍
   * 燕丹
   * 荊軻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