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藝 : 文學寫作 : 教育 > 林語堂
目錄
林語堂 Lin Yutang (1895~1976) 福建漳州

散文 prose《孤崖一枝花》
《大自然的享受》
《秋天的況味》
中國經典 Chinese classic《京華煙雲》
雜文 scribble《中國人之聰明》
《鼕至之晨殺人記》
《讓娘兒們幹一下吧!》
《祝土匪》
《論政治病》
《奉旨不哭不笑》
《臉與法治》
《論解嘲》
隨筆 essay《人生不過如此》
《說避暑之益》
《紀元旦》
《我的戒煙》
人物傳記 Biography《武則天正傳》
方志 local chronicles《大城北京》
女性天空 distaff skies《女人》
鴛鴦蝴蝶 mandarin duck buckeye《朱門》
作傢評傳 Author critical biography《林語堂自傳》
故事演繹 narrative educe《風聲鶴唳》
經書評論 Confucian classics comment《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詩人評傳 swan critical biography《蘇東坡傳》
文化思考 civility apprehend《中國人的國民性》
《粘指民族》
《吾國與吾民》
《生活的藝術》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中國人的智慧》
勵志感悟 to pursue a goal with determination be moved and comprehend《人生的盛宴》
人文學者 Scholar《魯迅之死》
林語堂: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名言警句
你且能哭即哭吧!
社會十大俗氣

林语堂
  林語堂(1895.10.10 - 1976.3.26)福建竜溪(現福建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
  
  生平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作品
  
  作品年表:     
  1928:翦拂集 上海北新書局
  1930: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林語堂時事述譯匯刊) 上海開明書店
  1930:開明英文讀本(三册) 上海開明書店
  1930:英文文學讀本(二册) 上海開明書店
  1930:開明英文文法(二册) 上海開明書店
  1931:Reading in Modern Journalistic Prose(現代新聞散文選)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3:語言學論叢 上海開明書店
  1934:大荒集 上海生活書店
  1934:我的話上册(行素集) 上海時代圖書公司
  1935:開明英文講義(三册)林語堂、林幽合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英文小品甲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Second Series: 1933-1935(英文小品乙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子見子南及英文小品文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
  1935: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與吾民)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Inc., (A John Day Book)
  1936:我的話下册(披荊集) 上海時代圖書公司
  1936: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China(中國新聞輿論史) 上海別發洋行
  1936: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藝術) Reynal & Hitchcoca, Inc., (A John Day Book)
  1938: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Random House, The Modern Library
  1939: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With Love & Irony(諷頌集)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Leaf in the Storm(風聲鶴唳)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1:語堂文存(第一册) 上海林氏出版社初版
  1942: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國印度之智慧) Random House
  1943:Between Tears & Laughter(啼笑皆非)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4:The Vigil of Nation(枕戈待旦)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7: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蘇東坡傳)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Chinatown Family(唐人街)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 Random House
  1950:on the Wisdom of America(美國的智慧)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1: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寡婦,尼姑與歌妓:英譯重編傳奇小說)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2: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譯重編傳奇小說)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3:The Vermilion Gate(朱門)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5:Looking Beyond(遠景) Prentice Hall
  1957:Lady Wu(武則天傳)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8:The Secret Name(匿名)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1959:The Chinese Way of Life(中國的生活)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9: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信仰之旅)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0: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帝國京華:中國在七個世紀裏的景觀) Crown Publishers
  1961:The Red Peony(紅牡丹)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不羈)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3:Juniper Loa(賴柏英)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4:The Flight of Innocents(逃嚮自由城) G. P. Putnam's Sons
  1965:無所不談一集 臺北文星
  1966:平心論高鶚 臺北文星
  1967:無所不談二集 臺北文星
  1973: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當代漢英辭典) 香港中文大學
  1974:無所不談合集 臺北文星
  1976:紅樓夢人名索引 臺北華岡
  1978:《語堂文集》 開明
  1986:《林語堂經典名著》(1— 35) 臺灣金蘭文化出版社
  1986:《文人剪影》(散文集)與人合集 重慶人民出版社
  1988:《中國人》(雜文集) 浙江人民
  1988:《賴柏英》(長篇小說) 湖南文藝
  1988:《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湖南文藝
  
  語錄
  
  兩腳踏東西文化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吾國吾民》
  
  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幹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金聖嘆之生理學》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裏,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裏。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蘇東坡傳》
  
  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衹要一種藝術傢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生活的藝術》
  
  快樂哲學
  衹有快樂的哲學,纔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瞭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鬆較快樂的態度。──《生活的藝術》
  
  筆和錐
  作傢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範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生活的藝術》
  
  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傢是怎樣的形態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傢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生活的藝術》
  
  警醒遲鈍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裏保持着樸實真摯。──《生活的藝術》
  
  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瞭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麽可憐的世界啊!──《生活的藝術》
  
  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着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生活的藝術》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着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於寬大,或對於朋友過於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生活的藝術》
  
  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麯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竪立成為一個係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藝術》
  
  曠達的幽默傢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塗的人,缺乏幽默傢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傢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生活的藝術》
  
  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生活的藝術》
  
  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這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絶對的滿足的。大傢都想做另一個人,衹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在的現在。──《生活的藝術》
  
  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傢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世變的東西纔是最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生活的藝術》
  
  旅行傢
  一個真正的旅行傢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着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傢决不知道他往那裏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藝術》
  
  蠶
  一個學者是像一隻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傢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生活的藝術》
  
  和土壤相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閑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麽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藝術》
  
  溫飽黑甜
  我曾經說過,中國人對於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餘者皆奢侈。”──《生活的藝術》
  
  過客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着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美人魚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傢之一的話,我頗願做個安徒生。能夠寫女人魚(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生活的藝術》
  
  所有科學的進步,都在乎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


  Lin Yutang (October 10, 1895 – March 26, 1976) was a Chinese writer and inventor whose original works and translations of classic Chinese texts into English became very popular in the West.
  
  Lin was born in the town of Banzi in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is mountainous region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his consciousness, and thereafter he would constantly consider himself a child of the mountains (in one of his books he commented that his idea of hell was a city apartment). His father was a Christian minister. His journey of faith from Christianity to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back to Christianity in his later life was recorded in his book From Pagan to Christian (1959)
  
  Lin studied for his bachelor's degree at Saint John's University in Shanghai, then received a half-scholarship to continue study for a doctoral degree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 left Harvard early however, moving to France and eventually to Germany, where he completed his requirements for a doctoral degree (in Chinese)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pzig. From 1923 to 1926 he taught English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On his return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1, he was briefly detained for inspection at Ellis Island.
  
  Dr. Lin was very activ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est, as well as the general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life. He worked to formulate a new method of romaniz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reated an indexing system for Chinese characters.
  
  He was interested in mechanics. Since Chinese is a character-based rather than an alphabet-based language, with many thousands of separate characters, it has always been difficult to employ modern printing technologies. For many years it was doubted that a Chinese typewriter could be invented. Lin, however, worked on this problem for decades and eventually came up with a workable typewriter -- brought to market in the middle of the war with Japan.
  
  He also invented and patented several lesser inventions such as a toothbrush with toothpaste dispensing.
  
  After 1928 he lived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is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texts remained popular for many years. His many works represent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 was frequently nominated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is first two book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國与吾民,吾国与吾民) (1935)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艺术) (1937), written in English in a charming and witty style, brought him international fame. Others include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啼笑皆非) (194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1960, a book of translated Chinese literary passages and short pieces),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1967), and the novels Moment in Peking (京華煙雲,京华烟云) (1939) and The Vermillion Gate (朱門,朱门) (195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當代漢英辭典,当代汉英词典) (1973).
  
  His wife, Lin Tsui-feng was a cookbook author whose authentic recipes did a great deal to popularize the art of Chinese cookery in America. Dr. Lin wrote an introduction to one of her and their daughter Lin Hsiang Ju's (林相如) collections of Chinese recipes. His second daughter, Lin Tai-Yi (林太乙) was the general editor of Chinese Readers' Digest from 1965 until her retirement in 1988.
  
  Dr. Lin was buried at his home in Yangmingshan, Taipei, Taiwan. His home has been turned into a museum, which is operated by Taipei-based Soochow University. The town of Lin's birth, Banzi, has also preserved the original Lin home and turned it into a museum.
  
  in China, Kelly and Walsh
  (193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Reynal & Hitchcock, Inc., (A John Day Book)
  (1938)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Random House, The Modern Library
  (1939) Moment in Peking,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 With Love & Irony,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 Leaf in the Storm,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2)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Random House
  (1943) Between Tears & Laughter,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4) The Vigil of Nation,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7)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 Chinatown Family,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 The Wisdom of Laotse, Random House
  (1950)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1) 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2)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3) The Vermilion Gate,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5) Looking Beyond, Prentice Hall (Published in England as The Unexpected island, Heinemann)
  (1957) Lady Wu,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8) The Secret Name,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1959)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9) 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0) 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Crown Publishers
  (1960)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1) The Red Peony,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 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3) Juniper Loa,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4) The Flight of Innocents, G. P. Putnam's Sons
  (19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Works by Lin Tsuifeng ("Mrs. Lin Yutang") and their daughter Lin Hsiang Ju
  
  In English
  (1956) Cooking with the Chinese Flavor, Prentice Hall (co-written with Lin Hsiang Ju)
  (1960) Secrets of Chinese Cooking, Prentice Hall (co-written with Lin Hsiang Ju)
  (1972) Chinese Gastronomy, Pyramid Publications; 1977 reprint: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written with Lin Hsiang Ju,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r. Lin Yutang)
  (1996) The Art of Chinese Cuisine, Tuttle (a retitled edition of 1972 Chinese Gastronomy, co-written with Lin Hsiang Ju,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r. Lin Yutang)
  
  Works by his second daughter Lin Tai-Yi
  Biography of Lin Yutang
  Golden Platter Street
  The Queen and I
  Lin's Second Daughter
  How Do You Do?
一 概述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竜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臺灣,一生著述頗豐。
二 生平
  1895年 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臺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
三 作品
  作品年表:
  1928:翦拂集 上海北新書局
  1930: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林語堂時事述譯匯刊) 上海開明書店
  1930:開明英文讀本(三册) 上海開明書店
  1930:英文文學讀本(二册) 上海開明書店
  1930:開明英文文法(二册) 上海開明書店
  1931:Reading in Modern Journalistic Prose(現代新聞散文選)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3:語言學論叢 上海開明書店
  1934:大荒集 上海生活書店
  1934:我的話上册(行素集) 上海時代圖書公司
  1935:開明英文講義(三册)林語堂、林幽合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英文小品甲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Second Series: 1933-1935(英文小品乙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子見子南及英文小品文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
  1935: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與吾民)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Inc., (A John Day Book)
  1936:我的話下册(披荊集) 上海時代圖書公司
  1936: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China(中國新聞輿論史) 上海別發洋行
  1936: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藝術) Reynal & Hitchcoca, Inc., (A John Day Book)
  1938: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Random House, The Modern Library
  1939: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With Love & Irony(諷頌集)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0:Leaf in the Storm(風聲鶴唳)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1:語堂文存(第一册) 上海林氏出版社初版
  1942: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國印度之智慧) Random House
  1943:Between Tears & Laughter(啼笑皆非)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4:The Vigil of Nation(枕戈待旦)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7: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蘇東坡傳)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Chinatown Family(唐人街)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 Random House
  1950:on the Wisdom of America(美國的智慧)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1: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寡婦,尼姑與歌妓:英譯重編傳奇小說)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2: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譯重編傳奇小說)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3:The Vermilion Gate(朱門)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5:Looking Beyond(遠景) Prentice Hall
  1957:Lady Wu(武則天傳)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8:The Secret Name(匿名)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1959:The Chinese Way of Life(中國的生活)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9: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信仰之旅)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0: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帝國京華:中國在七個世紀裏的景觀) Crown Publishers
  1961:The Red Peony(紅牡丹)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不羈)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3:Juniper Loa(賴柏英)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4:The Flight of Innocents(逃嚮自由城) G. P. Putnam's Sons
  1965:無所不談一集 臺北文星
  1966:平心論高鶚 臺北文星
  1967:無所不談二集 臺北文星
  1973: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當代漢英辭典) 香港中文大學
  1974:無所不談合集 臺北文星
  1976:紅樓夢人名索引 臺北華岡
  1978:《語堂文集》 開明
  1986:《林語堂經典名著》(1— 35) 臺灣金蘭文化出版社
  1986:《文人剪影》(散文集)與人合集 重慶人民出版社
  1988:《中國人》(雜文集) 浙江人民
  1988:《賴柏英》(長篇小說) 湖南文藝
  1988:《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湖南文藝
  2002:《聖哲的智慧》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四 婚姻
  燒掉結婚證書 1919年,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風結婚照
  林語堂出生於福建漳州城內,婚前曾有兩位戀人。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是他的第三位戀人。廖翠鳳是鼓浪嶼的首富廖傢的二小姐,而當二人擬訂終身時,廖翠鳳的母親卻有異議,說:“和樂(林語堂的本名)是牧師的兒子,傢裏很窮。”廖翠鳳卻堅决果斷地說:“貧窮算不了什麽。”就是這句話一錘定音,成就了林語堂與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結婚後,他徵得廖翠鳳的同意,將結婚證書燒掉了,他說“結婚證書衹有離婚纔用得上”。燒掉結婚證書,表示了他們永遠相愛、白頭偕老的决心。婚後不久,林語堂和廖翠鳳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在哈佛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衹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先在耶魯大學攻讀,獲得碩士學位,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
  經濟睏難時,廖翠鳳衹得變賣首飾以維持生活。終其一生,林語堂在操守上也是絶對純潔的。美色當前,欣賞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諱其所好,惟不及亂耳。
  與妻相處之道
  如果廖翠鳳在生氣,林語堂連話也不說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過就算了,他的絶招是“少說一句,比多說一句好;有一個人不說,那就更好了。”他認為夫妻吵嘴,無非是意見不同,在氣頭上多說一句都是廢話,徒然增添摩擦,毫無益處。他說:“怎樣做個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歡的時候,你跟着她喜歡,可是太太生氣的時候,你不要跟她生氣。”廖女士最忌諱別人說她胖,最喜歡人傢贊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語堂每逢太太不開心的時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會笑起來了。
  林語堂曾經說過:“衹有苦中作樂的回憶,纔是最甜蜜的回憶。”他們即使窮得沒有錢去看一場電影,也可以去圖書館藉回一疊書,倆人守住一盞燈相對夜讀,其樂不改。所以大師亦說,窮並不等於“苦”,他從來沒有“苦”的感覺;世俗所謂的“貧窮夫妻百事哀”的邏輯,完全被他推翻了。
  “金玉良緣”秘訣
  1969年1月9日,在臺北陽明山麓林傢花園的客廳裏,一對喜燭點燃,林語堂夫婦悄悄慶祝結婚五十周年。林語堂認為廖翠鳳屬於接納萬物、造福人類的“水”,而自己卻是鑿穿萬物的“金”。
  林語堂認為婚姻並不是以善變的愛情為基礎的,而是愛情在婚姻中滋長,男女互補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與日俱增的。
  有人問他們半個世紀“金玉緣”的秘訣。老夫婦搶着說,衹有兩個字,“給”與“受”。在過去的一萬八千多天裏,他們相互之間,盡量多地給予對方,而不計較接受對方的多少。林語堂說:“婚姻猶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樣去欣賞它,又怎樣去駕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逝世於香港,靈柩運回臺北,埋葬於陽明山麓林家庭院後園,廖翠鳳仍與他終日廝守。
五 語錄
  中國就有這麽一群奇怪的人,
  本身是最底階層, 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 在動物世界裏找這麽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一夕話》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吾國吾民》
  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幹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金聖嘆之生理學》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裏,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裏。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蘇東坡傳》
  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衹要一種藝術傢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生活的藝術》
  快樂哲學
  衹有快樂的哲學,纔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瞭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人較輕鬆較快樂的態度。──《生活的藝術》
  筆和錐
  作傢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範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生活的藝術》
  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傢是怎樣的形態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傢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生活的藝術》
  警醒遲鈍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裏保持着樸實真摯。──《生活的藝術》
  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瞭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麽可憐的世界啊!──《生活的藝術》
  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着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生活的藝術》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着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於寬大,或對於朋友過於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生活的藝術》
  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麯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竪立成為一個係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藝術》
  曠達的幽默傢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塗的人,缺乏幽默傢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傢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生活的藝術》
  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生活的藝術》
  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這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絶對的滿足的。大傢都想做另一個人,衹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在的現在。──《生活的藝術》
  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傢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世變的東西纔是最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生活的藝術》
  旅行傢
  一個真正的旅行傢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着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傢决不知道他往那裏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藝術》
  蠶
  一個學者是像一隻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傢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生活的藝術》
  和土壤相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閑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麽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藝術》
  溫飽黑甜
  我曾經說過,中國人對於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餘者皆奢侈。”──《生活的藝術》
  過客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着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美人魚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傢之一的話,我頗願做個安徒生。能夠寫美人魚(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生活的藝術》
  所有科學的進步,都在乎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
  2007年3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論解嘲
  人生有時頗感寂寞,或遇到危難之境,人之心靈,卻能發出妙用,一笑置之,於是又輕鬆下來。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這樣的度量,所以成其偉大。古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婦,常作河東獅吼。傳說蘇氏未娶之前,已經聞悍婦之名,然而蘇氏還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說娶老婆有如御馬,御馬沒有什麽科學,娶個悍婦,於修身養性的工夫大有幫助。有一天傢裏吵鬧不休,蘇氏忍無可忍,衹好出門。正到門口,他太太由屋頂倒一盆水下來,正正淋在他的頭上。蘇氏說,“我早曉得,雷霆之後必有甘霖。”真虧得這位哲學家雍容自若的態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潑辣,喜歡破口駡人。有一天一個送報的小孩子,十二三歲,不識道送報太遲,或有什麽過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惡駡,詈不絶口。小孩嚮報館老闆哭訴,說她不該駡人過甚,以後他不肯到那傢送報了。這是一個小城,於是老闆嚮林肯提起這件小事。林肯說:“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這小孩偶然挨駡一兩頓,算什麽?”這是林肯的解嘲。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林肯以後成為總統,據他小城的律師同事寫的傳記,說是歸功於這位太太。書中說道,林肯怪可憐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傢由酒吧要回傢時,獨林肯一人不大願意回傢。所以林肯那副出人頭地,簡練機警,應對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學來的。又蘇格拉底也是傢裏不得安靜看書,因此成一習慣,天天到市場去,站在街上談天說理。因此乃開始“遊行派的哲學家”的風氣。他們講學,不在書院,就在街頭逢人問難駁詰。這一派哲學家的養成,也應歸功於蘇婆。
  關於這類的故事很多,尤其關於幾個名人臨終時的雅謔。這種修煉工夫,常人是學不來的。蘇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圖寫來是最動人的故事。是政府說他巧辯惑衆,貽誤青年子弟,賜他服毒自盡。那夜他慷慨服毒,門人忍痛陪着,蘇氏卻從容闡發真理。最後他的名言是:“想起來,我欠某人一隻雄雞未還。”叫他門人送去,不可忘記。這是他斷氣以前最後的一句話。金聖嘆判死型,獄中發出的信,也是這一派。“花生米與豆腐幹同嚼,大有火腿滋味”。歷史上從容就義的人很多,不必列舉。
  西班牙有一傳說:一個守禮甚謹的伯爵將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經氣喘不過來,但是那位訪客還是喋喋不休長談下去。伯爵衹好忍着靜聽,到了最後關頭,伯爵不耐煩對來客說:“對不起,求先生原諒,讓我此刻斷氣。”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終。
  我嘗讀耶蘇最後一夜對他門徒的長談,覺得這段動人的議論,尤勝過蘇氏臨終之言,而耶蘇在十字架上臨死之言:“上帝啊,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所為,出於不知。”這是耶蘇的偉大,出於人情所不能及。這與他一貫的作風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們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六 林語堂與幽默
  大多數人認為幽默該詞為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於1924年最先介紹入中國,對此,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會委員、山東省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張繼平認為並不確切,張繼平嚮記者介紹說,第一個將英語單詞“humor”譯成中文的應該是國學大師王國維,時間比林語堂首次使用“幽默”的譯法早18年。
  王國維在1906年出版了《屈子文學之精神》一書,書中普議及“humor”一詞,並將其音譯成“歐穆亞”,認為“歐穆亞”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但並未展開論述,以後也未再議。1924年,林語堂在《晨報》副刊上連續撰文,定“幽默”為“humor”的漢譯名。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humor”一詞的中文翻譯第一人應該是王國維,“humor”進入中國已整整100年。
  幽默大師林語堂
  據瞭解,“幽默”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於屈原的《九章·懷沙》:“煦兮杳杳,孔靜幽默。”此處的“幽默”意為“幽默無聲”。然而,“幽默”一詞作為音譯的外來詞,與古漢語詞語“幽默”並無關係。衹是隨着“幽默”一詞新義的淬,“幽默”作為古漢語詞語的本義逐漸被新義所取代。林語堂解釋道:“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鑒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林語堂把“humor” 譯為“幽默”,當時許多文化名人也持有異議。魯迅曾認為它容易被誤解為“靜默”或“幽靜”,而覺該譯法不妥。翻譯傢李青崖主張譯為“語妙”、但“語妙天下 ”是句成語,有“光說不做”含義。語言學家陳望道擬將其譯成“油滑”,又覺不夠確切,且有輕浮之嫌。後來,語言學家唐栩侯又將其譯作“諧穆”,認為一“諧 ”一“穆”構成“humor”整體。最終,林語堂的翻譯方法被世人所認可,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紀20年代起,林語堂和中國新文學運動旗手魯迅一起,運用幽默手法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鬥爭,在初中中探索幽默理論,並創造了基調高亢、語言詼諧、諷喻犀利的“語絲體”散文,而林語堂本人也被稱為“幽默大師”。七 林語堂與閩南語
  一種語言可以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無論走得多遠,容顔可以改變,但衹要最初接受了某種語言,也就會如影相隨,所以有了“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感慨。如果鄉愁是遊子的行囊,那麽鄉音就是遊子的標簽,時刻提示傢處何方。閩南話於林語堂來說就是這樣的一種語言。 林語堂對閩南話愛到極緻。儘管他普通話很好,英語更是水平高超,成為為數不多的大部分作品用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傢,但林語堂時刻忘不了的是鄉音,是閩南話。當年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長,以致後來到廈門的就讀,閩南話作為最初的母語深入他生命深處,和血液一起流淌。於是聽到鄉音是他的一大快事,為此,他在《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中,不僅把聽鄉音的快樂列在其中,而且還擺在第二和第三位。“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幹不淨的閩南語駡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以林語堂的閑適生活,應該是很煩這樣的隔壁熟睡之後婦人駡小孩的粗鄙行為和被吵醒後的不快,更別說看電影之時居然有人在耳邊喋喋不休,之所以能夠容忍,並且“不亦快哉”,衹是因為她們的鄉音,鄉音撫平了所有的不快,産生了美感。
  所以他會在《說鄉情》動情地說"我來臺灣,不期然而然聽見鄉音,自是快活。電影戲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說出閩南話。坐既定,隔座觀客,又不期然說吾閩土音。既出院,兩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裝白衣紅裙,在街上走路,又不期然而然,聽她們用閩南話互相揶揄,這又是何世修來的福分。"把聽鄉音上升成為修來的福分,頗有感激涕零的感恩心理。
  林語堂對閩南話的癡迷沒有隨着歲月的遠去而衝淡,甚至更上層樓。有回在臺灣,林語堂到一傢小飯館吃豬腳,老闆用閩南話說“戶林博士等哈久,真歹細,織蓋請你吃煙呷(和)吃茶。豬腳飯好氣味真好吃又便宜,請林博士吃看邁(看看)。大郎做生日,囝仔長尾溜,來買豬腳面綫添福壽。”對此,林語堂高興得不得了,他合不攏嘴,也就跟着用閩南話答道“真好呷(吃),真好呷(吃)!”不僅僅是機緣巧合的順便之舉,還有刻意為之的時刻,林語堂有回在香港上街,買回了一大堆用不着的鐵綫、鐵釘,原因就是那個店老闆是講閩南話的,為了多跟他說閩南話又擔心影響他做生硬不高興,衹好隔會就買一點東西,結果就買了一堆東西過了一回閩南話的“嘴癮”。
  晚年的林語堂離開美國,雖然沒有沒有回到故鄉,總算也回到與漳州一衣帶水的祖國寶島臺灣。臺灣人的祖先大部是閩南的移民,不僅血緣相同、風俗相似,而且語言相通。也許這也就是林語堂選擇臺灣最主要的原因吧。其實在選擇臺灣之前,林語堂的許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閩南話、閩南文化的元素,其中體現最為集中的是他1963年寫的自傳體小說《賴柏英》,不僅僅這是他對初戀女友的回憶,還是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書中閩南話、閩南風俗集中得到了體現。從1966年定居臺灣開始,林語堂更是把聽鄉音當成了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到了晚年他竟按閩南話語音寫了一首五言詩,甜美地回憶和描述家乡的民風民情:"鄉情宰(怎)樣好,讓我說給你。民風還淳厚,原來是按尼(如此)。漢唐語如此,有的尚迷離。莫問東西晉,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嫗盡姑姨。地上香瓜熟,枝上紅荔枝。新筍園中剝,早起(上)食諳糜(粥)。臚膾蒓羹好,嘸值(不比)水(田)雞低(甜)。查母(女人)真正水(美),郎郎(人人)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裝入時。脫去白花袍,後天又把鋤。 (黃)昏倒的睏(睡),擊壤可吟詩。”
  閩南話一直沒有退出林語堂的生活,無論距離多遠,鄉音總是如胎記一般,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時刻伴隨林語堂的歲月。如今斯人已逝,但不經間,恍然可以看到閑適、平和的林語堂挂着人們熟悉的笑臉,托着煙斗,正和某人說着閩南話。鄉情就在鄉音中被拉扯得悠遠綿長。
八 備註
  2008年9月以後網絡廣為流傳這麽一句號稱是林語堂的話:“中國就有這麽一群奇怪的人, 本身是最底階層, 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 在動物世界裏找這麽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這段話因其對中國封建思想遺毒犀利而精準的批評迅速流行,有一說是出自林語堂的《吾國吾民》,而搜遍網絡,林語堂的《吾國吾民》中並未出現這句話。繼續再搜索有林語堂和這句話的頁面,全部都是2008年9月後大量出現,但細查出處,大量翻看這些頁面,並無證據說明是出自林語堂
  那句原話非出自林語堂
  中國就是有這麽一群人,為了幾個盧布,不惜出賣自己的國傢和民族的利益,在報紙上瘋狂叫賣自己的漢姦言論,武裝保衛蘇聯,支持外蒙人民自己當傢做主,在動物世界裏找這樣的動物幾乎不可能。(林語堂1937年,發表於申報)
  林語堂也鬧騰過一陣子,搞什麽運動,不過這句話這頂帽子已經扣上很多年了,也算是杜撰得其所。弱智看上去是弱了些,扮個豬啥的,愚鈍一點,開心一點,求個安穩罷了。一人一竜三人一蟲的現代版,絶非林語堂所言。
  試談林語堂的閑談散文
  林語堂在《無所不談》中的《閑話說東坡》、《記紐約釣魚》、《記遊臺南》和《論西洋理學》等,最體現開放的豐富和舒展的美麗,也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與上相關,林語堂的散文並不講究整體構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寫作規則的權威。他認為:“八股有法,文章無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⑦正為此,林語堂欣賞金聖嘆的《水滸傳序》。該序開篇兜頭一句:“人生三十未娶,不應更娶;四十未仕,不應更仕;五十不應為傢,六十不應出遊。”突兀而來,完全是感興之言。而全文慨嘆時光易逝,人生苦短,大談朋友聚談之樂,與《水滸傳》並不搭界,藉題發揮而已。有人肯定要指摘金聖嘆文不對題了。可文不對題又有什麽要緊呢?重要的是作者淋漓盡致地發抒了自己心頭涌動着急欲出口一吐為快的人生感悟。也正因為憎恨“規矩”,林語堂覺得奇怪,像金聖嘆這樣的通達之人和不羈之才有時也會犯糊塗,不知不覺地睏倒於章法句法之下不能自拔。他寫道,金聖嘆批書專門替作者算一抑之抑,一結二結,並滿口“妙哉,妙哉”,真是矮子摸大象,摸不着頭腦。⑧林語堂同時指出,文章的起承轉合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現而成,其千變萬化,猶如危崖幽𠔌,深潭淺澗,毫無匠心的經營,而因緣際會,自成其麯折嶄岩之美,不是明堂大廟營造法尺所可以繩範的東西。
  故林語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千姿百態。結構大多很隨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應等的痕跡,衹流動着自然的韻律,散發出粗樸的氣息。這是屬於林語堂自己的氣息。它以真情和獨見,構成了林語堂的“個人筆調”。林語堂的自由寫作態度與梁實秋恰好相反。作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得不止,這是蘇東坡的話,林語堂衷心認同。梁實秋則以為此是“才人高緻,非常人所能企及”。又說,徐志摩為文,嘗自謂跑野馬,屬於“下筆不能自休”一類,雖然才華橫溢,究非文章正格。⑨林語堂要作文如談話,梁實秋要談話如作文。梁實秋甚至認為談話也要嚴謹,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他批評道:“寫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談話而知剪裁的人就更少了。” 談話也要剪裁,在林語堂聽來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林語堂是主張打破桎梏而無遺的表現主義者剋羅齊(BenedettoCroce)的信徒,梁實秋是新人文主義者白璧德(IrvingBabbit)的信徒。白璧德講“文章紀律”。難怪梁實秋的散文篇篇筆法老到,結構精嚴。這自然也是現代散文可有之一格。但梁實秋又將作文的規矩強調得太過了。鬱達夫引述過梁實秋發表於《新月》上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話:“近來寫散文的人,不知是過分的要求自然,抑過分的忽略藝術,常常的淪於粗陋之途。無論寫的是什麽樣的題目,類皆出以嬉笑怒駡,引車賣漿之流的口氣和潑婦駡街的口氣都成為散文的正則。像這樣恣肆的文字裏面,有的是感情,但文調,沒有。”鬱達夫反問道:“難道寫散文的時候,一定要穿上大禮服,戴上高帽子,套着白手套,去翻出文選錦字上的字面來寫作不成?”
  林語堂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很“恣肆”的,敢駡“他媽的”,常稱“狗領帶”。他曾說,“潑婦駡街,常近聖人之言。”(《煙屑四》,《宇宙風》第六期)正是語言運用上的不忌俗,不避俗,使林語堂的散文更接近了閑談的口吻。林語堂十分看重俗語、方言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因素,他多次談到《紅樓夢》在俗語運用上的巨大成功,笑有些現代文人連襲人紫鵑都不如。他的文章中,“這會兒”、“轉念頭”、“下死勁”一類的詞語俯拾即是。另外,林語堂的文章或莊諧並出,或假癡假呆,嘻笑調侃,幽默百端,這也是非“正格”的證據和閑談式的標志。
  林語堂的閑談散文雖無章法的講究,在藝術表現上卻常常有動人之筆。那也出於自然天成,如蟻蛀木偶爾成文罷了。又如超凡入聖的庖丁解牛,處處無所用心,又處處神出鬼沒。我讀林語堂的《又來憲法》(《披荊集》),越咀嚼越覺得標題中那“又”字用得很紮實,衹此一字,就將國民黨的慣於搞專製獨裁又慣於玩政治花招的本來面目,以及作者的不滿和輕衊,統統傳達出來了。以往已經炮製過憲法,現在再來,所以叫“又”。不斷地起草和通過憲法或其他也叫“法”的玩意兒,又總是使這些紙上的玩意兒僅僅成為玩意兒,婊子當了,牌坊也立了,於是,所謂“中華民國”終於還是“中華官國”。林語堂發表於《人間世》第十三期的《怎樣洗煉白話入文》談到《紅樓夢》的用字,一處舉“你又在跟前弄鬼”為例,點到“又字亦係傳神字”。一字千鈞的例子在林語堂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發表於《論語》第三期的《斷爛朝報》開頭:“鼕,十月,考試院長戴傳賢嗾開仁王護國法會於都,齋主一百七十三,中央委員十人與焉。”這段頗具“春秋”意味的話中,那“嗾”字最見精神。“嗾”者,使狗也。於是將戴的險惡和跟着起哄者的愚頑一股腦兒都掃進去了。清魏源《聖武記》也用了這個字:“馬阮嗾國安執監國以獻,監國脫走航海。”梁實秋《國慶日感言》:“辛亥革命時,我十歲。……翌年正月十二日,袁世凱嗾曹錕兵變,平津慘遭劫掠,此為餘身受之第一次打擊。”林語堂的散文長於用描寫性語言置換抽象議論,如《〈新的文評〉序言》(《大荒集》)中的這一段:“可憐一百五十年前已死的浪漫主義的始祖盧梭,既遭白璧德教授由棺材裏拉出來在哈佛講堂上鞭屍示衆,指為現代文學思想頽廢的罪魁,並且不久又要來到遠東,受第三次的刑戮了。”所謂“第三次刑戮”,指梁實秋將吳宓等人翻譯的白璧德論文編成《白璧德與人文主義》在中國出版之事。林語堂還常常在議論中插入比較完整的形態、動作描寫,甚至插入整段人物對話或故事情節。他說到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笑時寫道:“他一手勇敢地捏了叉,另一手殘忍地拿了一把刀,自己關照自己說,他這是在吃肉了。”又如:“小報出面說心坎裏的話,搔着癢處的話,由是而亂臣賊子懼,附耳相告曰:小報在駡我乎?小報在駡我乎?”
  《關睢正義》(《無所不談》)的結尾最妙,那是一個完整有趣的生活細節。林語堂作文好比喻,且總是那樣新奇而入骨。他說有一類文人一肚子騷氣,所做的文章讀來如窯姐苦笑。又說文學如土木兩作,必有本行術語,到了相當時期,這些術語仿佛有自身的存在,匠人不復能經營土木修橋造路,衹對這些術語作劇烈的爭辯;又由術語分出派別,甚有據某種術語以巧立門戶者。 我們的許多“文藝理論傢”,真就是那種衹懂得術語也衹會玩“術語”空手道並玩得津津有味的匠人!林語堂的散文慣於羅列,且往往將一些似乎不搭界的東西扯到一起,帶出其特有的幽默。林語堂的對比總是意味深長:“德國民衆能夠宣誓效忠上帝和希特勒,但是如果一個英國的納粹黨宣誓效忠上帝和羅素,羅素一定要慚愧得無地自容。”
  “美國有的是惡劣的音樂,可是又有很好的收取音樂的東西。”林語堂有時話講得很俏皮而格外耐尋思:“在藝術上,有一種現象便是:許多日本人的東西是可愛的,而很少是美麗的” ,“中國有憲法保障人權,卻無人權保障憲法。”林語堂還能在恰當的地方用上個典故,使文字頓然生色。
  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話:“聖者語而不論,智者論而不辯。不能語者作論,不能論者作辯。語是論之精華,辯是論之糟粕。”中國古代典籍中,《老子》和《論語》為“語”的典範。那一條條的語錄,字字珠璣,如夜明寶珠,單獨一個,足以炫耀萬世;又如半夜流星,忽隱忽顯,不知來源,不測去嚮。林語堂認為後人失了“語”的天賦,纔好論辯,將文章寫得越來越長。語和論的區別,在於前者直陳觀點,直下判斷,不依靠演繹、歸納,不依靠邏輯。辯為論之一種。不過一般的論衹關心自身的邏輯圓滿,辯則還要發現和攻擊對方的邏輯缺陷。林語堂重語而不重論,對辯則極端輕衊,深信道傢辯之無益的告誡。可以說,語而不論也是他30年代以後的有意識的努力,到了《無所不談》,這種努力的成效亦更明顯。《無所不談》多的是這類文章題目:《說高本漢》、《談伏爾泰》、《閑話說東坡》、《說鄉情》。《談錢穆先生之哲學》的結尾處,林語堂稱自己“不揣淺陋,寫了一點私見”,“拉雜書來,衹作為談,不作為論”。其實,林語堂在《無所不談》的自序中已經說明了該書的寫作原則:即有意見,以深入淺出文調寫來,意主淺顯,不重理論,不涉玄虛。“談”的親切、隨意前面已經說到了。這裏要點明的是,“談”中就有“語”在裏頭,但“語”突出的是“談”與“論”相對的非邏輯、非理論的一面。林語堂的散文直寫胸懷,直陳見解,而且衹是一說為快而已,並沒有竭力嚮人證明什麽的執着,更看不到想使自己的所說成為無懈可擊的“學說”、“真理”的企圖。
  文章觀點層出不窮,從不需要什麽理論根據,不需要什麽“主義”到場,且多為一點即明的常識和常理。表現上絶不引經據典和搬弄概念術語,而藉重大量鮮活的材料來浮現自己的見解,那是故事、詩詞、史實、掌故和生活經驗、生活細節等。前文提到的《思孔子》夾敘夾議地引出孔子入哭舊館人之喪後又自愧“涕之無從”、鼓瑟戲弄孺悲、聞人稱其喪傢之狗欣然自喜等奇行以及孔子那些形態畢現的駡人語、自嘲語、晏居閑談語、應付小人語,將一個個性鮮活的孔子托了出來。語而不論源於林語堂對理論、邏輯的可靠性的一貫的深刻懷疑。這智慧使林語堂重視觀察現實人生,寫出來的文章遠離大道理和潮流思維,接近實際而有奇氣。文章最難得者,一是骨氣,一是奇氣。前者為獨立人格之産物,後者為獨特思想之産物,但兩者又無法分開。
  林語堂的散文呼喚常識、簡樸和真正的中道精神的回歸,推崇原儒獨特的人文主義,揭示中國文化的陰柔品格,指出中國道傢的節制、無為等觀念是現代西方文明瘋狂的對癥藥,等等;他在30年代就堅决批評我們現在事實上還在奉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還有反復強調法治的意義。這在現代作傢中,並不多見。在林語堂的閑談散文裏,我們隨時可以讀到一種言簡意永的句子,那是奇氣的結晶體:“文無新舊之分,惟有真偽之別。”“趕熱鬧者衹是末世並非盛世的點綴。”“行動而沒有思想也許是愚蠢的,可是行動而沒有常識卻常常會結果悲劇。”它們來自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體悟、妙悟。讀書人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林語堂做到了,所以他又那樣近情,拒絶極端、道學和教條,為一般背書本認死理者所難及。他知道何為生存真實,何為學者無謂的奇談,出言平正通達。
  林語堂的閑談散文不僅思想獨異,發論近情,且涉及廣泛,知識豐富,大到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小到抽煙、喝茶、買東西,真是無所不包,筆觸貫通中外,縱橫古今。具體到一篇文章,則放開手腳,上下勾連,集中起一個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識群。林語堂讀書多,博聞強記,先有學者的學問功底,所以能談,耐談,而一談輒靈光煥發,左右逢源。他那些談文化的散文,知識量更大。林語堂的閑談散文充實腴厚而能以平易出之。語言上樸實無華,不堆砌,不追新,除了30年代那些為實驗而作的語錄體、文言體,都幹淨質樸,口語化程度很高。如前所說,表達上也衹用傳統平常的手法,不玩“現代”花招。文章充實容易,平易難。
  林語堂說:“凡是學者文章艱深難識,大半在搬弄名詞,引經據典,深入而未能淺出,衹掉書袋而已。此乃學問有餘而識不足之故。見道明,事理達,得天地之純,自然可以說出淺顯易明的道理來。”同時又說,到了道理熟時,常常不必走大路,可以操小路,過田陌,攀籬笆,突然到傢,令同行的人不勝詫異。其實,閑談體就整個是一條麯徑通幽的小路。親切有“我”、漫不經心、語而不論和厚實平易再加上與之相聯繫的很高的知識文化含量、超越的觀念、過人的智慧以及較為恬淡的心境、閑情逸緻和濃濃的生活趣味,融成了林語堂閑談散文的整體風貌。它反映了一般閑談散文應有的共同要求以及文學陶情、消遣、啓人心智等另類功用。它以閑適為主調。“閑適”是對“娓談筆調”、“個人筆調”等等的總括,也是一切閑談散文的基本美學特徵。此特徵使閑談散文區別於戰鬥的那一類,也區別於感傷頽唐或偏於熱烈抒情、幻想的那一類。林語堂曾認為,“無論題目是多麽嚴重,牽涉到祖國的慘變和動亂,或文明在瘋狂政治思想的洪流中的毀滅,使人類失掉了自由、尊嚴,和甚至於幸福的目標,或甚至於牽涉到真理和正義的重要問題,這種觀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種不經意的、悠閑的、親切的態度表現出來。” 這話可疑。面對巨大的災難或極端的醜惡,有良知的作傢不可能保持閑適的心境,運用漫談的筆調去寫作,而衹會代之以激憤、狂怒和義正詞嚴的聲討。這也就是閑談散文和閑適筆調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有些不合時宜和不得不自處邊緣的道理。
  事實上,林語堂自己的閑談散文就有其取材範圍,談文化和人生哲學的多,討論社會一般問題的多,並不涉及大姦大惡。當然,這類散文仍有其價值,它不可能不存在,亦不可能成為唯一存在。“五四”以來的現代散文,一開始就受到英國隨筆(Essay)或者如鬱達夫說的“英國各散文大傢所慣用的那一種不拘形式傢常閑談似的體裁”的影響,又與中國傳統的筆記、小品,尤其是主張獨抒性靈、信手信腕的晚明小品保留着較多的聯繫,故而自然顯出那樣的舊又那樣的新(周作人評論)的面目,且在體裁、筆調十分多樣的前提下,一種寫得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聊天的散文在“五四”和“五四”以後出現並成熟起來就勢在必然,魯迅、周作人、陳西瑩、梁實秋、張愛玲、梁遇春等人的散文都帶相當濃厚的閑談味。但魯迅雖嬉笑怒駡任意而談卻又尖銳凌厲,陳西瑩思想不夠灑脫且趣味有限;張愛玲和梁遇春學問尚未大成,無論所謂“清談”還是“快談”,多以雋健而非“自在”動人;梁實秋已如前說,其作品雅緻有餘而靈動飄逸不足。故他們的文章若作為閑談散文來看,或不夠典型,或達不到林語堂的境界,也無林語堂的寫作自覺,這種自覺包含了林語堂對散文的全方位思考。林語堂與周作人較接近,他們的閑談散文才真正道地、圓熟而具備了大傢氣象。“林語堂和周作人都是現代散文閑話風一派的宗師。”
  五 林語堂和閩南話
  一種語言可以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無論走得多遠,容顔可以改變,但衹要最初接受了某種語言,也就會如影相隨,所以有了“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感慨。如果鄉愁是遊子的行囊,那麽鄉音就是遊子的標簽,時刻提示傢處何方。閩南話於林語堂來說就是這樣的一種語言。 林語堂對閩南話愛到極緻。儘管他普通話很好,英語更是水平高超,成為為數不多的大部分作品用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傢,但林語堂時刻忘不了的是鄉音,是閩南話。當年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長,以致後來到廈門的就讀,閩南話作為最初的母語深入他生命深處,和血液一起流淌。於是聽到鄉音是他的一大快事,為此,他在《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中,不僅把聽鄉音的快樂列在其中,而且還擺在第二和第三位。“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幹不淨的閩南語駡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以林語堂的閑適生活,應該是很煩這樣的隔壁熟睡之後婦人駡小孩的粗鄙行為和被吵醒後的不快,更別說看電影之時居然有人在耳邊喋喋不休,之所以能夠容忍,並且“不亦快哉”,衹是因為她們的鄉音,鄉音撫平了所有的不快,産生了美感。
  所以他會在《說鄉情》動情地說"我來臺灣,不期然而然聽見鄉音,自是快活。電影戲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說出閩南話。坐既定,隔座觀客,又不期然說吾閩土音。既出院,兩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裝白衣紅裙,在街上走路,又不期然而然,聽她們用閩南話互相揶揄,這又是何世修來的福分。"把聽鄉音上升成為修來的福分,頗有感激涕零的感恩心理。
  林語堂對閩南話的癡迷沒有隨着歲月的遠去而衝淡,甚至更上層樓。有回在臺灣,林語堂到一傢小飯館吃豬腳,老闆用閩南話說“戶林博士等哈久,真歹細,織蓋請你吃煙呷(和)吃茶。豬腳飯好氣味真好吃又便宜,請林博士吃看邁(看看)。大郎做生日,囝仔長尾溜,來買豬腳面綫添福壽。”對此,林語堂高興得不得了,他合不攏嘴,也就跟着用閩南話答道“真好呷(吃),真好呷(吃)!”不僅僅是機緣巧合的順便之舉,還有刻意為之的時刻,林語堂有回在香港上街,買回了一大堆用不着的鐵綫、鐵釘,原因就是那個店老闆是講閩南話的,為了多跟他說閩南話又擔心影響他做生硬不高興,衹好隔會就買一點東西,結果就買了一堆東西過了一回閩南話的“嘴癮”。
  晚年的林語堂離開美國,雖然沒有沒有回到故鄉,總算也回到與漳州一衣帶水的祖國寶島臺灣。臺灣人的祖先大部是閩南的移民,不僅血緣相同、風俗相似,而且語言相通。也許這也就是林語堂選擇臺灣最主要的原因吧。其實在選擇臺灣之前,林語堂的許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閩南話、閩南文化的元素,其中體現最為集中的是他1963年寫的自傳體小說《賴柏英》,不僅僅這是他對初戀女友的回憶,還是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書中閩南話、閩南風俗集中得到了體現。從1966年定居臺灣開始,林語堂更是把聽鄉音當成了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到了晚年他竟按閩南話語音寫了一首五言詩,甜美地回憶和描述家乡的民風民情:"鄉情宰(怎)樣好,讓我說給你。民風還淳厚,原來是按尼(如此)。漢唐語如此,有的尚迷離。莫問東西晉,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嫗盡姑姨。地上香瓜熟,枝上紅荔枝。新筍園中剝,早起(上)食諳糜(粥)。臚膾蒓羹好,嘸值(不比)水(田)雞低(甜)。查母(女人)真正水(美),郎郎(人人)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裝入時。脫去白花袍,後天又把鋤。 (黃)昏倒的睏(睡),擊壤可吟詩。”
  閩南話一直沒有退出林語堂的生活,無論距離多遠,鄉音總是如胎記一般,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時刻伴隨林語堂的歲月。如今斯人已逝,但不經間,恍然可以看到閑適、平和的林語堂挂着人們熟悉的笑臉,托着煙斗,正和某人說着閩南話。鄉情就在鄉音中被拉扯得悠遠綿長。
  幽默是林語堂的標志。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兼英文課,一次,開學第一天,上課鐘打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來,學生引頸翹首。林先生終於來了,而且夾了一個皮包。皮包裝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撐破了。學生們滿以為林先生帶了一包有關講課的資料,興許他是為找資料而遲到了。誰知道,他登上講臺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皮包,衹見裏面竟是滿滿一包帶殼的花生。
  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但學生們並不敢真的吃,衹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藥。林先生開始講課,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說到這裏,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林語堂,一位大師級語言大師。性格幽默、風趣,聽其談話,如沐春風,獲益多多。
英文解釋
  1. n.:  Lin Yutang
相關詞
小說成語電視劇成語詞典吉林醫學家文學京華煙雲
書籍文集詞語中國古代文學文化藏書圖書哲學
哲學理論政治更多結果...
包含詞
林語堂經典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自述林語堂講國學
林語堂談人生林語堂精選集
幽默大師林語堂林語堂次女自傳
林語堂傳世之作林語堂人生智慧書
林語堂的半半哲學林語堂與中國文化
林語堂先生紀念館林語堂經典作品選
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幽默大師: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傢叢書:林語堂
家庭書架-林語堂散文經典全集林語堂次女自傳:女王與我
林語堂傳世之作:武則天正傳林語堂傳世之作武則天正傳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姊妹篇生活的藝術林語堂次女自傳女王與我
林語堂西方文壇成名之作林語堂西方文壇成名之作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風聲鶴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