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韦应物 Wei Yingwu  唐代   (737~792)
滁州西澗 At Chuzhou on the Western Stream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ENTERTAINING LITERARY MEN IN MY OFFICIAL RESIDENCE ON A RAINY DAY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SETTING SAIL ON THE YANGZI TO SECRETARY YUAN
寄全椒山中道士 A POEM TO A TAOIST HERMIT CHUANJIAO MOUNTAIN
長安遇馮著 ON MEETING MY FRIEND FENG ZHU IN THE CAPITAL
夕次盱眙縣 MOORING AT TWILIGHT IN YUYI DISTRICT
東郊 EAST OF THE TOWN
送楊氏女 TO MY DAUGHTER ON HER MARRIAGE INTO THE YANG FAMILY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A Greeting on the Huai River to my Old Friends from Liangchuan
賦得暮雨送李胄 A Farewell in the Evening Rain to Li Cao
寄李儋元錫 To my Friends Li Dan and Yuanxi
秋夜寄邱員外 An Autumn Night Message to Qiu
擬古詩十二首 s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 on that of the ancients poem Troubadour head
雜體五首 Miscellaneous 5
與友生野飲俲陶體 Tao sheng wild drinking and body effect
俲何水部二首 effect He mizube 2
俲陶彭澤 Tao Effect Penzer
大梁亭會李四棲梧作 Crossbeam Ting Wu will be Habitat for John Doe
燕李錄事 Yan Li copyist
揚州偶會前洛陽盧耿主簿(應物頃貳洛陽常有連騎之逰) Yangzhou Even pre- Luoyang Lu Geng main book Ying wu Are II Luoyang To sth often having, suffering or undergoing sth Even riding the Tour
賈常侍林亭燕集 Yan Ting-Jia Attendants _Set_
月下會徐十一草堂 Next month will Xu Eleven thatched cottage
移疾會詩客元生與釋子法朗,因貽諸祠曹
慈恩伽藍清會 Ci'en 梵samghrma Qinghui
多首一頁
五言古詩 Wuyan ancient style poetry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
A POEM TO A TAOIST HERMIT CHUANJIAO MOUNTAIN

韦应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白話文】 今天在官邸齋捨中覺得冷清,
忽然想起隱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許正在山澗底捆綁柴荊,
回到傢裏點火熬煮白石充饑。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灑,
在這風涼雨冷的秋夜去拝訪。
然而滿山遍野盡是紛紛落葉。
到何處去找尋老朋友的足跡?

【注釋】 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捨。
“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絶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荊薪:柴草。煮白石:《神仙傳》雲:“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瓢:將幹瓠刳空,剖而為二,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雨夕:風雨之夜。

【賞析】   這首詩寫對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風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衹能以詩寄意。詩中的道士形象鮮明,過着“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清苦幽獨的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詩人懷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風冷雨中的他。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天來了,滿山落葉,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兒去尋找這閑雲野鶴一樣的人呢?自然而富有韻緻,留給人以無窮意味,為後世論者所稱賞。全詩用語平直,意境幽遠。
  
  [鑒賞]
  這首詩乍看無甚驚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嚮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髙歩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髙。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衹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細心領略。
  
    詩的關鍵在於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齣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齣詩人心頭的冷。然後,詩人由於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還有道傢修煉,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麽“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再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岩邊安頓,明天呢,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麽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他們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那麽,到何處去找這些“浮雲栁絮無根蒂”的人呢?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人覺得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仮復。開頭,是由於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們,終於又覺得找不着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於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復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的。“郡齋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裏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落葉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象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啓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齣空闊,在平淡中見齣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亦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
  
    蘇東坡很愛這首詩。《許彥週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纔不逮,蓋絶唱不當和也。”施補華《峴傭說詩》也指齣:“《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佀。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劉逸生)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