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晋代   前赵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前赵  国号:汉 首都:平阳 (304年329年)   总朝代: 十六国

国君纪年姓名开端年份终结年份延续时间
汉光文帝刘渊元熙刘渊 Liu Yuan304年10月308年9月3年零12个月
汉光文帝刘渊永凤刘渊 Liu Yuan308年10月309年4月7个月
汉光文帝刘渊河瑞刘渊 Liu Yuan309年5月310年6月1年零2个月
汉武皇帝刘和 Liu He310年310年1年
汉昭武帝刘聪光兴刘聪 Liu Cong310年7月311年5月11个月
汉昭武帝刘聪嘉平刘聪 Liu Cong311年6月315年2月3年零9个月
汉昭武帝刘聪建元刘聪 Liu Cong315年3月316年10月1年零8个月
汉昭武帝刘聪麟嘉刘聪 Liu Cong316年11月318年6月1年零8个月
汉隐帝刘粲汉昌刘粲 Liu Can318年7月318年9月3个月
汉景皇帝刘亮 Liu Liang
汉献皇帝刘广 Liu An
汉懿皇帝刘防 Liu Fang
宣成皇帝刘绿 Liu Lu
刘曜光初刘曜 Liu Yao318年10月329年8月10年零11个月
刘熙刘熙 Liu Xi329年
 
和武皇帝靳准 Jin Zhun318年318年1年
句渠知平赵句渠知 Gou Quzhi320年6月320年6月1个月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匈奴人刘渊所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刘聪即位,316年灭西晋。318年刘曜即位,杀死靳准,次年改国号为赵。329年被后赵所灭,立国凡26年。
  
  刘渊起兵
  
  汉赵建国者刘渊,为南匈奴单于的后裔,其父刘豹为匈奴左部帅,是五部中势力最强。在刘豹卒,代父为左部帅。西晋有意削弱他与部落的关系,后二迁为离石将兵都尉,刘渊则利用此职位的权限,暗中扩展势力。杨骏辅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命他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卿侯,给予统率匈奴五部军事的大权。到元康末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拉拢刘渊,表其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1],加强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地位,并命刘渊居邺城,以便控制。
  
  到晋惠帝太安中(302年─303年),因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等诸王相互残杀,益州流民起义爆发,各地局势不稳,在并州的匈奴五部也酝酿着反抗西晋的统治。右贤王刘宣与各部贵族商议共推刘渊为大单于,刘渊派遣呼延攸回归,告刘宣等召集各部,声言协助司马颖,实际是为反晋作准备。
  
  晋永兴元年(304年)三月,司马颖等攻占洛阳,司马越挟持晋惠帝攻邺,刘渊打败司马越,并虏获晋惠帝。八月,王浚、司马腾攻邺城,司马颖拜刘渊为北单于,派遣回并州调发匈奴五部为援。刘渊返回并州离石,众人共推刘渊为大单于,以五万之众在离石起兵反晋。十月,刘渊从离石迁于左国城,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置百官,大赦境内,并以复汉为名义,正式建立政权。
  
  汉国建立
  
  汉元熙元年(304年)十二月,晋并州刺史司马腾遗兵攻汉,双方大战于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北),刘渊大胜,并遗刘曜等攻取上党、太原、西河各郡县。当时在青、徐二州的王弥,魏郡的汲桑、石勒,上郡四部鲜卑陆逐延,氐族酋长单征等人均拥立刘渊为共主。刘渊命王弥、石勒等人攻取河北各郡县,并一度攻入西晋的重镇许昌,其兵锋进抵至西晋的首都洛阳城下。308年十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永凤。309年,刘渊遣将攻占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击败晋将王湛于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沉杀男女三万人,又派遣四子刘聪进攻包围洛阳。
  
  310年,刘渊病重,命刘聪辅佐太子刘和。刘渊病死,刘和继位,不久刘聪杀死刘和自立为帝。
  
  西晋终结
  
  刘聪继位后,派遣族弟刘曜、大将王弥等率领四万大军攻取洛阳周边的郡县,以孤立断绝洛阳。311年,石勒在若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消灭西晋主力部队十多万人。同年夏季,刘曜、王弥攻破洛阳,虏走晋惠帝,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西晋在长安拥立晋愍帝。316年,刘聪派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原广大的地区,皆成为汉赵政权的统治范围。
  
  汉国内乱
  
  虽然刘聪名义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随着势力的扩大,地方的割据势力迅速形成,汉国统治的地区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位。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粲夺权,在平阳的刘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杀,靳准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与此同时,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至汉都平阳,于是,平阳、洛阳以东的地区,皆落入石勒势力之中。前赵于是迁都到长安。
  
  改汉为赵
  
  319年,刘曜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自称赵王,从前赵中分离出来,史称后赵,双方决裂。后数年,关中地区连年叛乱及大疫,百姓死者众多,刘曜扑灭了关中各地氏、羌族的反抗,于是迁徙上郡氏、羌二十万人及陇西大姓杨、姜等一万多户到关中以充实人口。
  
  前赵政权初步巩固后,即向外扩张,平定陇右一带的陈安势力,并向西进击前凉势力。双方在黄河沿岸僵持,张茂称藩,并献贡。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余人,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
  
  324年,前赵开始向东发展,与石勒争夺河南。325年,刘曜命刘岳率兵一万五千人围攻后赵石生于洛阳金墉城,石勒命从子石虎率军救援,与刘岳在洛水西岸交战,刘岳兵败,退守石梁戌,石虎包围石梁戌。刘曜率军救援,屯兵于金谷(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夜中前赵军中无故自乱,士卒溃散,刘曜退归长安。不久,石虎攻下石梁戌,生擒刘岳等人。
  
  328年,石勒命石虎率大军四万从轵关(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十五里)西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刘曜亲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潼关渡河救援,石虎引兵撤退,刘曜追及并大破,石虎逃奔朝歌。刘曜取得这次大胜之后,从大阳关(今山西省平陆县茅津渡)南渡,在洛阳金墉城围攻石生。后赵的荥阳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张进等人相继投降。战事的失利震动了后赵。石勒认为洛阳一失守,刘曜必定会进攻河北,于是集结步兵六万,骑兵二万七千,从巩县渡洛水,进抵洛阳城下。
  
  前赵败亡
  
  刘曜得知石勒亲率大军增援,撤走包围金墉城的军队,在洛阳之西列阵十多万军队,南北距离十多里。石勒率军进入洛阳。到了决战当天,由石虎率步兵三万,从洛阳北方向西移动,攻击刘曜的中军;石堪、石聪各率骑兵八千,从洛阳西方向北移动,攻击刘曜的前锋。双方大战于洛阳西面的宣阳门外,交战之后,石勒亲自带领主力,从西北大门出城,夹击前赵军,前赵军大溃。刘曜饮酒过量,在昏醉中退走,为石堪所擒,这一仗前赵军被斩首五万人,主力部队损失殆尽。
  
  刘曜战败被擒,不久被杀。石勒军乘胜西进,刘曜子刘熙、刘胤等人放弃长安,逃奔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329年九月,后赵出兵攻占上邽,杀赵太子刘熙及诸王公侯、将相卿校以下三千余人,又在洛阳坑杀其王公及五郡屠各五千多人,并迁徙其百官、关东流民、秦雍大族九千多人到襄国,前赵灭亡。
  
  疆域
  
  在刘渊、刘聪时期,其范围控有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然而实际控制范围不大,刘聪时期,只局限在山西的一角(其余部分在刘琨手中)和由刘曜坐镇的关中一部分地区。河北一带由石勒所有,王弥的部将曹嶷控有青州、兖州、徐州一带,鲜卑的势力更是向南推进,布满燕、代一带。
  
  刘曜时期,史称“东不逾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疆域范围包括陕西的渭水流域以及山西、河南、甘肃黄河以东一带。
  
  政治
  
  基本上,汉赵的政治制度承袭汉魏以来的制度而又杂以旧俗。汉国的官制,自304年刘渊称汉王建立政权后,即采取汉朝的官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及六卿等中枢之官。军事之官有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高级将军以及杂号将军。而地方之官则沿习魏晋以来的州郡制,采用胡汉分治的政策来进行统治。大单于的权力极大,仅次于皇帝。到刘聪嘉平四年(314年),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而刘曜的前赵,继承汉国之制度,小有改革。刘曜继承刘汉政权胡、汉分治的政策。以子刘胤为大司马、大单于,置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自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族豪酋充当。另方面又大体沿用魏晋九品官人法(见九品中正制),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相勾结,以护其统治。
  
  刘渊时,设单于台,最高长官为大单于,统率六夷部落,单于台的设置,是沿匈奴旧制而来。刘聪时,在统治区内设置左、右司隶,各领户20多万,每1万户设置一名内史,内史共有43人。在大单于下设置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2],万落叟置一名都尉。
  
  经济社会
  
  汉赵的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其次是畜牧业,其生产方式,沿袭汉魏以来的生产方式。
  
  在汉赵社会中,从事农业、手工业、牧业生产的还有奴隶。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其次是犯罪的官吏。国内还有大量从事游牧及畜牧业的“六夷”部落,因归降及征服的部落日益增多,故设单于台进行管理。
  
  汉赵在刘聪时,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四百万人以上。
  
  军事
  
  在刘曜全盛时期,有兵力二十八万五千人,在他出兵时,史称“临河列阵,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自古军旅之盛未有斯比”(《晋书》.刘曜载记》)。
  
  重要人物
  刘渊
  刘聪
  刘曜
  石勒
  王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