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孙吴 Sun Wu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孙吴 Sun Wu  国号:吴 首都:建业 (221年280年)   总朝代: 三国

国君纪年姓名开端年份终结年份延续时间
吴始祖孙坚 Sun Jian191年
长沙桓王孙策 Sun Ce200年
东吴吴大帝孙权黄武孙权 Sun Quan222年10月229年4月6年零7个月
吴大帝孙权黄龙孙权 Sun Quan229年4月231年3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孙权 Sun Quan232年238年8月7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孙权 Sun Quan238年8月251年4月12年零9个月
吴大帝孙权太元孙权 Sun Quan251年5月252年1月9个月
吴大帝孙权神凤孙权 Sun Quan252年2月252年4月3个月
吴废帝孙亮建兴孙亮 Sun Liang252年4月253年2年
吴会稽王吴废帝孙亮五凤孙亮 Sun Liang254年256年10月3年
吴会稽王吴废帝孙亮太平孙亮 Sun Liang256年10月258年10月2年零1个月
吴景帝孙休永安孙休 Sun Xiu258年10月264年6月5年零9个月
吴文皇帝孙和 Sun He253年
吴末帝孙皓元兴孙皓 Sun Hao264年8月265年3月8个月
吴末帝孙皓甘露孙皓 Sun Hao265年4月266年7月1年零4个月
吴末帝孙皓宝鼎孙皓 Sun Hao266年8月269年9月3年零2个月
吴末帝孙皓建衡孙皓 Sun Hao269年10月271年3年
吴末帝孙皓凤凰孙皓 Sun Hao272年274年3年
吴末帝孙皓天册孙皓 Sun Hao275年276年6月2年
吴末帝孙皓天玺孙皓 Sun Hao276年7月276年12月6个月
吴末帝孙皓天纪孙皓 Sun Hao277年280年3月4年

  吴国(222年-280年5月1日)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领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与曹魏、蜀汉合称“三国”。
  
  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孙坚任长沙太守,曾带兵参与讨伐董卓。191年(初平三年),孙坚征荆州刘表、黄祖时战死,年仅37岁。
  
  孙坚子孙策在孙坚死后投靠袁术,向袁术借兵马,率兵攻占扬州。在袁术自行称帝后,与其决裂,自立门户。曹操控制的许昌朝廷拜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年)夏,孙策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暗杀,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继承其兄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孙权一方面镇压扬州境内的山越反叛,同时三征黄祖,谋求据有荆州。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曹操军也在这时南下征荆州。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在获得荆州之后,进一步谋划攻打孙权占据的江东。后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此后曹操退守北方,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北部的南阳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区。孙权派周瑜攻占江陵。
  
  这一时期,刘备则攻下了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同时在建安十五年,孙权取得了交州。在刘备取蜀之后,孙权向刘备索讨荆州,最后双方同意以湘江为界,长沙、桂阳、江夏属孙权;零陵、武陵、南郡属刘备。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向曹操称藩,派吕蒙趁关羽攻襄阳时袭夺荆州,至此刘备势力被逐出荆州。
  
  220年曹丕称帝,次年刘备称帝,分别建立魏、蜀。刘备称帝后,即以复仇之名向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先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都武昌(今鄂州市),以避免两线作战。222年,刘备在猇亭被吴将陆逊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不久就在永安病死了。战争结束后,蜀相诸葛亮遣邓芝出使吴国,吴蜀恢复同盟。
  
  孙权断绝了与曹魏的短暂同盟,导致魏文帝曹丕先后三次对吴用兵,均无功而还。后曹休又在228年对吴用兵,亦遭失败。黄龙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建兴七年)四月丙申,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并派使者与军队渡海,试图控制辽东,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同时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孙霸为鲁王,引发“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名臣陆逊亦在二宫之争中被逼死,最后幼子孙亮反而被立为太子。吴国经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逐渐开始衰败。
  
  252年四月,孙权驾崩,年七十一。孙亮即位,改元建兴。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253年春,诸葛恪征淮南,惨败。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
  
  256年孙峻病死后,事付从弟偏将军孙綝。后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休为帝。不久孙綝又为孙休所杀。
  
  元兴元年(264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亡,交趾又叛吴降魏,东吴国内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但不久其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民怨不绝。幸陆抗、陆凯等人的全力支撑才让吴国茍延残喘。
  
  274年,陆抗病死。咸宁五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局伐吴。晋军势如破竹,吴国防线快速崩溃,孙皓投降,吴亡。
  
  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人口
  
  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军事制度
  
  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在濡须口和西陵设有水军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造船厂。其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孙吴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孙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世袭领兵制。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其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
  
  经济
  
  塑像罐,出自孙吴。
  
  由于吴国据处江南,而这一带在三国时还是人烟不稠密之地,孙权一登位后已设置农官,实行屯田。由于地处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甚至远超曹魏,同时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单是所生产的船只,高度已达五层,动辄可载数千人。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孙吴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附近)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政治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朝臣,有不少顾姓人士(如顾雍)、朱姓人士(如朱然)、陆姓人士(如陆逊)和张姓人士(如张温),就是后世称为吴四姓,这些世族都是汉朝时长居江南的望族。
  
  行政区划
  
  东吴州郡
  
  州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扬州 建业 丹阳郡 16 建业
  
  吴郡 10 吴县
  
  蕲春郡 2 蕲春郡
  
  会稽郡 10 山阴县
  
  豫章郡 16 南昌
  
  庐江郡 2 皖县
  
  庐陵郡 10 高昌县
  
  鄱阳郡 9 鄱阳县
  
  新都郡 6 始新县
  
  临川郡 10 南城县
  
  临海郡 7 章安县
  
  建安郡 9 建安县
  
  吴兴郡 9 乌程县
  
  东阳郡 9 长山县
  
  毗陵典农校尉 3 毗陵县
  
  庐陵南部都尉 6 雩都县
  
  荆州 江陵 南郡 9 江陵
  
  武陵郡 11 临沅县
  
  零陵郡 10 泉陵县
  
  桂阳郡 6 郴县
  
  长沙郡 10 临湘县
  
  武昌郡 6 武昌县
  
  安成郡 6 安成县
  
  彭泽郡 4 彭泽县
  
  宜都郡 3 夷道县
  
  临贺郡 6 临贺县
  
  衡阳郡 10 湘南县
  
  湘东郡 6 酃县
  
  建平郡 6 巫县
  
  天门郡 3 溇中县
  
  昭陵郡 5 昭陵县
  
  始安郡 7 始安县
  
  始兴郡 7 曲江县
  
  广州 番禺 南海郡 6 番禺县
  
  苍梧郡 11 广信县
  
  郁林郡 9 布山县
  
  高凉郡 3 思平县
  
  高兴郡 5 广化县
  
  桂林郡 6 武安县
  
  合浦北部尉 3 安广县
  
  交州 龙编 交阯郡 14 龙编
  
  日南郡 5 朱吾
  
  九真郡 6 胥浦
  
  合浦郡 5 合浦县
  
  武平郡 7 武宁
  
  九德郡 6 九德
  
  新昌郡 4 嘉宁
  
  朱崖郡 2 徐闻县
  
  文化
  
  文学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
  
  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55卷等。
  
  宗教
  
  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孙吴方面,当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并支持发展。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规模不大。
  
  艺术
  
  皇象的作品《急就章》
  
  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
  
  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
  
  外族
  
  孙吴内部还有山越,其为据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总称。他们自给自足,且与曹魏联系,孙吴屡次征讨皆难以根除。234年诸葛恪使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围山三年,降伏山越,并收编其精壮为军队。在岭南地区还有俚人,范围涵盖孙吴广州、交州及蜀汉益州南部。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 夷洲(今台湾)、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封爵的大臣
  
  受封者:41位
  
  皇族:9位
  
  孙和:南阳王
  
  孙霸:鲁王
  
  孙奋:齐王
  
  孙休:琅琊王
  
  孙亮:会稽王
  
  孙虑:建昌侯
  
  孙峻:富春侯
  
  孙英:吴侯
  
  孙松:都乡侯
  
  大臣:33位
  
  张昭:娄侯-221年
  
  顾雍:醴陵侯-226年
  
  吕蒙:孱陵候-220年
  
  朱然:当阳侯-223年
  
  吕岱:番禺侯-226年
  
  步骘:临湘侯-229年
  
  陆逊:江陵侯-229年
  
  陆景:毗陵侯-274年
  
  吕范:南昌侯
  
  韩当:石城侯-222年
  
  周泰:陵阳侯
  
  潘璋:溧阳侯
  
  诸葛瑾:宛陵侯
  
  朱桓:嘉兴侯
  
  陆凯:嘉兴侯-264年
  
  潘浚:刘阳侯
  
  文钦:谯侯
  
  虞汜:余姚侯
  
  诸葛诞:寿春侯
  
  丁奉:安丰侯-252年
  
  周胤:都乡侯
  
  陈表:都乡侯
  
  徐盛:都亭侯
  
  陈脩:都亭侯
  
  鲁淑:都亭侯
  
  骆统:新阳亭侯
  
  韦昭:高陵亭侯-264年
  
  程咨:亭侯-229年
  
  凌封:亭侯
  
  凌烈:亭侯
  
  黄柄:关内侯-229年
  
  周鲂:关内侯
  
  陈永:侯
  
  追封谥号的大臣
  
  有追封谥号的大臣有4位:
  
  皇族:1位
  
  孙登:宣太子
  
  大臣:3位
  
  张昭:文侯
  
  顾雍:肃侯
  
  陆逊:昭侯
  
  君主列表
  
  三国孙吴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君主名 年号 年期 陵墓
  
  始祖 武烈皇帝 孙坚 - - 高陵
  
  - 长沙桓王 孙策 - - -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黄武注
  
  黄龙
  
  嘉禾
  
  赤乌
  
  太元
  
  神凤 222年-229年
  
  229年—231年
  
  232年-238年
  
  238年—251年
  
  251年—252年
  
  252年 蒋陵
  
  - 会稽王 孙亮 建兴
  
  五凤
  
  太平 252年—253年
  
  254年—256年
  
  256年—258年 -
  
  - 景皇帝 孙休 永安 258年—264年 宣陵
  
  - 文皇帝 孙和 — - 明陵
  
  - 归命侯 孙皓 元兴
  
  甘露
  
  宝鼎
  
  建衡
  
  凤凰
  
  天册
  
  天玺
  
  天纪 264年—265年
  
  265年—266年
  
  266年—269年
  
  269年—271年
  
  272年—274年
  
  275年—276年
  
  276年
  
  277年—280年 -
  
  注: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


  Eastern Wu (simplified Chinese: 东吴; traditional Chinese: 東吳; pinyin: Dōng Wú), also known as Sun Wu (simplified Chinese: 孙吴; traditional Chinese: 孫吳; pinyin: Sūn Wú), was 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ompeting for control of China after the fall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Jiangnan (Yangtze Delta) region of China. During its existence, its capital was largely at Jianye (建業), modern Nanjing), but at times was at Wuchang (武昌, in modern Ezhou, Hubei).
  
  History
  
  During the declin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region of Wu - a regio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surrounding Nanjing -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warlord Sun Quan. Sun Quan succeeded his brother Sun Ce as the lord over the Wu region paying nominal allegiance to Emperor Xian of Han (who was, at that point, under the control of Cao Cao). Unlike his competitors, he did not really have the ambition to be Emperor of China. However, after Cao Pi of Cao Wei and Liu Bei of the Shu Han each declared themselves to be the Emperor, Sun Quan decided to follow suit in 229, claiming to have founded the Wu Dynasty.
  
  Sun Quan's long reign resulted in the stabilizing of the south. Wu and Shu had a military alliance, to defeat Wei in the north. Wu never managed to gain territory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Wei never managed to take territory south of the river.
  
  Eastern Wu was finally conquered by the first Jin emperor, Sima Yan, in 280. Wu was the longest-lived of the three kingdoms.
  
   Legacy
  
  Under the rule of Eastern Wu,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regarded in early history as a barbaric "jungle"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commer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enters of China. Within five centuries,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China centered around Jiangnan had surpassed that of the north. The achievements of Wu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vision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that would repeatedly appear in Chinese history well into modernity.
  
  The island of Taiwan may have been first reached by the Chinese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Contacts with the native population and the dispatch of officials to an island named "Yizhou" (夷州) by the Eastern Wu navy might have been to Taiwan, but the location of Yizhou is open to dispute; some historians believe it was Taiwan, while others believe it was the Ryūkyū Islands.
  
   List of sovereign
  
  Eastern Wu 222-280 Posthumous Names ( Shi Hao 諡號) Personal names Year(s) of Reigns Era Names (Nian Hao 年號) and their range of year
  
  Convention: use personal name
  
  Da Di (大帝 dà dì) Sun Quan (孫權 sūn quán) 222-252
  
  Huangwu (黃武 huáng wǔ) 222-229
  
  Huanglong (黃龍 huáng lóng) 229-231
  
  Jiahe (嘉禾 jiā hé) 232-238
  
  Chiwu (赤烏 chì wū) 238-251
  
  Taiyuan (太元 taì yuán) 251-252
  
  Shenfeng (神鳳 shén2 fèng) 252
  
  Kuaiji Wang (會稽王 kuaì jī wáng) Sun Liang (孫亮 sūn liàng) 252-258
  
  Jianxing (建興 jiàn xīng) 252-253
  
  Wufeng (五鳳 wǔ fèng) 254-256
  
  Taiping (太平 taì píng) 256-258
  
  Jing Di (景帝 jǐng dì) Sun Xiu (孫休 sūn xiū) 258-264 Yong'an (永安 yǒng ān) 258-264
  
  Wucheng Hou (烏程侯 wū chéng hóu)
  
  or Guiming Hou (歸命侯; gūi mìng hóu) Sun Hao (孫皓 sūn haò) 264-280
  
  Yuanxing (元興 yuán xīng) 264-265
  
  Ganlu (甘露 gān lù) 265-266
  
  Baoding (寶鼎 baǒ dǐng) 266-269
  
  Jianheng (建衡 jiàn héng) 269-271
  
  Fenghuang (鳳凰 fèng huáng) 272-274
  
  Tiance (天冊 tiān cè) 275-276
  
  Tianxi (天璽 tiān xǐ) 276
  
  Tianji (天紀 tiān jì) 277-28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