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刘禹锡 Liu Yuxi  唐代   (772~842)
忆江南 recall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纥那曲二首 Knot nagqu 2
石头城 Cob City
乌衣巷 Blacktail Row
望夫山 Wang Fu Mountain
踏歌词四首(第二首一作张籍《无题诗》) Hoof libretto 4 Secondly The first one for Zhang ji Without Title
玄都观桃花 View Peach Xuan Du
再游玄都观 Yu Xuan Du concept again
秋风引 Autumn cited
望洞庭 Wang Dongting
平蔡州 level Cai Zhou
堤上行 bank to go up to the north
秋词二首(其一) Autumn term 2 first or firstly
春词 A Spring Song
浪淘沙九首 Waves 9
始闻秋风 Press start autumn wind
西塞山怀古 Thoughts of Old Time at West Fort Mountain
蜀先主庙 In the Temple of the First King of Shu
插田歌 Plug Tian Ge
松滋渡望峡中 Crossing the Strait in the hope Songzi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fulfil Happy-go-lucky Yangzhou The beginning of every Scholars A gift
竹枝词 Zhuzhici
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 Zhuzhici Wuxia gorg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three gorges Ashy Misty rain chron-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Zhuzhici Mountain Tops Layer peach and plum flower
多首一页
古诗 ancient style poetry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赏析】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吴汝煜)

【资料来源】 卷357_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