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刘禹锡 Liu Yuxi  唐代   (772~842)
憶江南 recall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紇那麯二首 Knot nagqu 2
石頭城 Cob City
烏衣巷 Blacktail Row
望夫山 Wang Fu Mountain
踏歌詞四首(第二首一作張籍《無題詩》) Hoof libretto 4 Secondly The first one for Zhang ji Without Title
玄都觀桃花 View Peach Xuan Du
再遊玄都觀 Yu Xuan Du concept again
秋風引 Autumn cited
望洞庭 Wang Dongting
平蔡州 level Cai Zhou
堤上行 bank to go up to the north
秋詞二首(其一) Autumn term 2 first or firstly
春詞 A Spring Song
浪淘沙九首 Waves 9
始聞秋風 Press start autumn wind
西塞山懷古 Thoughts of Old Time at West Fort Mountain
蜀先主廟 In the Temple of the First King of Shu
插田歌 Plug Tian Ge
鬆滋渡望峽中 Crossing the Strait in the hope Songzi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有贈 fulfil Happy-go-lucky Yangzhou The beginning of every Scholars A gift
竹枝詞 Zhuzhici
竹枝詞(巫峽蒼蒼煙雨時) Zhuzhici Wuxia gorg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three gorges Ashy Misty rain chron-
竹枝詞(山上層層桃李花) Zhuzhici Mountain Tops Layer peach and plum flower
多首一頁
五言絶句 Five-character quatrains
秋風引

刘禹锡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白話文】 秋風從何處吹來?蕭蕭之聲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樹木,羈旅他鄉的我最先敏感地聽聞。

【注釋】 (1)秋風引:即秋風麯。
(2)蕭蕭:風聲。
(3)孤客:獨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孤客難眠,故最先感秋風。

【賞析】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於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麯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裏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瀋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嚮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裏,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一句纔畫竜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裏,如果聯繫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顔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着筆,始終衹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衹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為什麽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呢?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為什麽如此敏感呢?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鐘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瀋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麯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麯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頲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裏,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纔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麯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陳邦炎)



【北美枫文集】千傢詩

【資料來源】 364_10,23_56


貢獻者: 晓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