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白話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衹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注釋】 一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賞析】 送別的詩,絶大部分是訴說難分難捨的心情,是憂愁悲苦的。"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②可以代表這類詩的基調。有沒有人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豪邁的歌聲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竜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一帶) 人,初唐四傑之一。他是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很小的時候就寫得一手好文辭,有"神童"之稱,可惜不到三十歲就在渡海時落水而死了。他做過幾任小官,卻兩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過的。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裏,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點明送別的地點是長安。他曾幾次到過長安。這首詩有少年進取的精神,沒有消極頽唐的情緒,可能是詩人二十歲以前在長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時所作。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蜀州",在今四川省崇慶縣,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帶。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輔",輔佐,這裏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着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繫。詩的開頭不說離別,衹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裏,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應該指出,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裏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那麽為什麽這樣寫呢?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於幾席,覽千春於瞬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③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④從三峽直看到長安。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衹着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啊!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雲端奔瀉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衹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我們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麽呢!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阔的襟懷真的可以囊括世界;這兩行名句發出的光亮簡直要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詩的氣勢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瀾,象大鵬舉起翅膀,挾着渾渾的旋風直衝霄漢,顯出詩人的絶大筆力。從詩的誕生至今,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漫長的年代已經抹去了許多王朝,卻沒有能夠使這兩句詩喪失活力,它至今還廣泛流傳,使讀者為之拍案叫絶。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麯做比方;樂麯的結尾,有的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着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我們欣賞古代的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熟悉漢魏詩的人,會發現這首詩同曹子建《贈白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種聯繫。曹詩是這樣的:"心悲動我神,棄置勿復陳!丈夫志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疹,毋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王勃的詩,顯然受到曹詩的影響,是從曹詩脫化而來的,但兩者卻大有不同之處。曹子建滿懷幽憤,⑤他的上述一番話是極無聊賴,強作排遣之詞,所以情思纏綿,語調沉鬱。王勃雖然也經挫折,但畢竟年少,他的一番話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矯健、語調明快。有人講,王詩勝過曹詩,我看倒也不見得。但王詩並非簡單的沿襲,而是自有獨到之處,所以同樣應當受到稱贊。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一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高峰。延續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豔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竜朔初歲⑧,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竜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⑦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確實一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必定曾使當時的讀者耳目一新。這種詩風爾後就大大發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一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就拿五言律詩來說,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一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一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一代的發展如大江奔流,一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著名文學史傢鄭振鐸在談到王勃的詩對後來詩歌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⑧"我們不妨把王勃的這首詩看成黎明女神項鏈上的一顆明珠,這樣看,會更能領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①古人對於離別是很動感情的,送別是鄭重其事的。那時候,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又落後,一別動輒多年,能否再見很難說。他們那樣重視離別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階層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贈,還常常寫詩文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藉以抒發別情或者相互勉勵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詩歌遺産中,送別的作品有相當大的數量。
[鑒賞]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裏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裏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綫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麽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遊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衹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啓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衹要彼此瞭解,心心相連,那麽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裏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霍鬆林)
【資料來源】 56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