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文饒 | ||||
籍貫: | 趙郡 | ||||
閱讀李德裕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李德裕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李德裕在诗海的作品!!! |
唐後期宰相,著名政治傢。字文饒。趙郡(今河北 趙縣)人。祖棲筠,唐代宗時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唐憲宗時宰相。德裕少好學,精通《漢書》及《左氏春秋》,善為文。他薄視科舉,以門蔭入仕。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德裕以監察御史充翰林學士。歷穆、敬、文、武四朝(821~846),他外任浙西、鄭滑、劍南西川、淮南等鎮觀察使、節度使;還朝,歷任中書捨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書、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加官至太尉,封衛國公。在著名的牛李黨爭中,他是李黨的領袖。
政治上李德裕主張強化朝廷威權,維護統一;主張抑製不服從朝命的藩鎮,反對姑息;主張整頓吏治,反對虛浮和朋黨結交;重視門第,反對進士浮華。
長慶、寶歷年間,在浙西(今江蘇 鎮江)觀察使任上,他廢除境內祀典以外的祠廟一千零十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諫止敬宗要浙西進奉銀器和繚綾。文宗大和四年(830),他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五年,吐蕃將領悉怛謀以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歸附,德裕派兵接管。但宰相牛僧孺卻勸文宗下詔把悉怛謀等送還吐蕃,於是唐兵退出維州。這件事激化了以後的牛李黨爭。
會昌間,德裕為相,深得唐武宗李炎信任。這時回鶻被黠戛斯所破,部落南移。武宗采納德裕意見,發糧賑濟回鶻,同時又嚴加備禦。會昌三年,回鶻烏介可汗大掠雲朔北邊(今山西北部及內蒙古境),德裕命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劉沔與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張仲武協力招撫。劉沔部將石雄率騎夜襲烏介牙帳,烏介遁走,唐軍取得重大勝利。同年,澤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卒,侄劉稹擅稱留後,意圖繼位。德裕力主討伐,武宗支持他,組織諸鎮軍隊進擊;同時讓德裕起草詔書給成德(今河北正定)、魏博(今河北大名北)二鎮,說明朝廷對河北的政策不變,允許子孫世襲,兩鎮遂奉命出兵助攻劉稹。經過一年的戰鬥,澤潞平定。在這次戰役中,德裕從流配軍人中提拔起來的石雄為澤潞西面招討,首破劉稹軍。
武宗尊信道教,鑒於佛教長期盛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嚴重影響國傢的課役徵發,會昌五年决定廢佛。早在浙西觀察使任上,李德裕就奏請製止徐州出賣度牒,以免減損州縣戶口。這時,他從這一角度支持武宗廢佛行動(見會昌廢佛)。擁立武宗的仇士良在文宗朝十分專橫跋扈,會昌三年德裕掌權時,迫仇士良致仕而卒。宦官權力有所削弱。
李德裕是個有作為的宰相,但度量不寬,二十餘年間,他和牛僧孺等相互排斥。會昌時,他當國用事,僧孺和李宗閔都被貶黜到嶺南。會昌六年,武宗死,宦官擁立武宗叔光王怡,是為宣宗。宣宗即位,德裕罷相為東都留守,牛黨白敏中、崔鉉等為相。不久,德裕又被貶為潮州司馬,再貶崖州(今海南島瓊山東南)司戶。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一說"三年" "四年"之誤)。著有《會昌一品集》、《次柳氏舊聞》,今存。又著有《文武兩朝獻替記》、《會昌伐叛記》、《大和辯謗略》等,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