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臺靜農
現代中國  (1902年十一月23日1990年十一月9日)
籍貫: 安徽霍丘
去世地: 臺北

隨筆 essay《我與老捨與酒》
《傷逝》
飲食文化 Quite.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splendid catering culture.《談酒》
短篇小說 novella《春夜的幽靈》
《紅燈》

閱讀臺靜農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台静农
  臺靜農(1903--1990)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字伯簡,筆名有青麯、孔嘉等。安徽霍丘人。中學時代熱愛文學。1922年,臺靜農在家乡霍丘及漢口、南京、上海輾轉上完小學、中學後,到北京大學文學係旁聽,1924年又轉該校國學研究所半工半讀。當時研究所中師長有蔡元培、陳垣、馬衡、瀋兼士、劉半農諸先生,同學有董作賓、陸侃如、馮沅君、莊尚嚴、常惠等。
  
  臺靜農 - 創作歷程
  
  1922年首次發表新詩《寶刀》,192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負傷的鳥》。1925年,臺靜農初識魯迅,此後兩人關係密切,友誼深厚。在魯迅的精神影響下,臺靜農與其霍丘老鄉李霽野、韋素園、韋叢蕪及曹靖華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團--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時間約有七年半之久,曾出版“未名叢刊”18種,“未名新集”6種,以及不列叢書名2種,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1928年出版小說集《地之子》,所作同情下層人民苦難,抨擊黑暗現實,充滿鄉土氣息。適中年纔歸於平樸,俯身教育,潛沉學術與書法,筆更疏健,文更恬淡,《竜坡雜文》可謂鑒鏡。談史說藝,懷人憶事,喜怨穿腸,直抒胸臆,不着閑墨,思也清潔,文也幹淨,一派純粹。早年也寫散文,散見於《莽原》雜志上。
  
  臺靜農 - 個人榮譽
  
   他也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傢,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傢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臺靜農書藝的涵蓄是可圈可點的,他幼年得先君庭訓,苦摩古帖,後“取悅新知,視書藝為玩物喪志”,一度中輟。“抗戰軍興,避地入蜀”,復臨舊碑,得瀋尹默先生指導,於鬍小石、張大千處獲書法秘本,這纔境界別開,格調生新,其後,“時日纍聚,亦薄有會心”,一時間求字者勝於問學者。有《臺靜農書藝集》。 曾三次被捕。抗戰爆發前,於北京輔仁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執教。抗戰時期赴四川,任職白沙國之編譯館,並於白沙女子師範學院執教並任中文係主任。曾創作小說《大時代的小故事》。
  
  臺靜農 - 任教時期
  
  1946年,為促進臺灣戰後文化的復歸和重建,赴臺以事教育工作,先任臺灣編譯館編纂,後執教臺灣大學,任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在任二十年間,奠定了臺大中文係學術傳統,貢獻卓著。臺靜農晚年出版有書藝論文集《靜農書藝集》(1985年)、散文集《竜坡雜文》(1988)、學術論文集《靜農論文集》(1989)等。並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和《淮南民歌集》等。臺靜農是1949年後最受大陸文學界尊敬的去臺作傢。1972年退休,仍任輔仁大學、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從事教學和寫作。1990年因患食道癌在臺北臺大醫院逝世。
  
  臺靜農 - 評價
  
  綜觀臺靜農的一生,最值得一提的有下列三件事情: 一、新文學的燃燈人 1985年9月,臺灣《聯合文學》月刊總第11期選臺靜農為該期“作傢專捲”,稱許為“新文學的燃燈人”。是年,臺灣“行政院” 文化奬頒給臺靜農,除對他獻身教育事業垂五十餘年表示贊揚外,並贊其成就雲:“早年致力於新文學創作,文風兼具犀利批判與悲憫胸襟,作品至今猶為文學批評界重視。其後專攻古典文學研究,闡揚文化精義,重要著作《兩漢樂舞考》、《論兩漢散文的演變》、《論唐代士風與文學》等,段論創新,精微獨到,於傳承文化,功不可沒。”應該 說,這個評價是比較恰當的。 臺靜農是未名社重要小說傢,他與該社成員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同是安徽霍丘縣人。小說有《地之子》(未名新集,1928年初版)、《建塔者》(未名新集,1930年版)和散見於雜志的若幹短篇。他追隨時代前進的腳印,早年寫過反映青年要求戀愛自由的小說,後來也寫過一些懷念革命者和宣傳抗日思想的篇什。但最具特色、且最有成就的是那些始刊於《莽原》半月刊,隨之結集為《地之子》的小說。這些作品以冷峻、沉鬱的筆調,寫出了“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魯迅語)。
  
  臺靜農 - 晚年
  
  他晚年收進《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的十五篇作品,就有十二篇出自《地之子》。他在“後記”中寫道:“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鄉為題材的,還保留了鄉土的語言。這次讀過後,使我有隔世感的鄉土情分,又凄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臺灣遠景出版社1980 年版《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現代文學史傢楊義先生認為臺靜農的小說“從內容到風格,皆師法魯迅”,並認定他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傑出的“鄉土小說作傢” (《中國現代小說史》)。臺靜農的小說,師承魯迅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寫出了傳統等級制度和封建習俗造成的鄉村悲劇,而且寫出了民國初年軍閥橫行和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筆下的人間閉塞、灰冷、殘酷有若傳說中的陰曹,到處是邪氣樸樸,鬼影幢幢。作者在描寫中,融進異常深摯的悲憤之情,這就更增加了其小說的悲劇色彩。因此,香港的文學家劉以鬯(音chang)先生認為:“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傢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
  
  臺靜農 - 魯迅評價
  
  魯迅在臺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出版後,也稱贊它為“優秀之作”(《二心集·我們要的批評傢》),並在後來編輯《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時,特意以自己的小說發端,而以臺靜農的小說殿後。其中,臺靜農入選四篇:《天二哥》、《紅燈》、《新墳》和《蚯蚓們》,與魯迅的篇數相等,而超過其它作者。這足以說明,在魯迅看來,臺靜農的小說是不容忽視的。 二、魯迅的終生摯友 1925年4月,臺靜農經由小學同學張目寒的介紹,初識魯迅。從此,兩人成為終生摯友。魯迅之於臺靜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他們一直過從甚密,據《魯迅日記》記載,二人交往在180次以上。在他們十一年半的交往中,臺靜農緻魯迅信件有74封,魯迅緻臺靜農信件有69封,目前經保存收錄於《魯迅書信集》中的尚 有43封。綜觀這些書信,不管是論人或議事,都直言不諱、毫無忌憚地襢露自己的心聲。如果不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像魯迅這樣為人謹慎的“世故老人”是斷不會如此而言的。由此可見,魯迅對臺靜農的由衷信任和深厚情誼。
  
  魯迅一生,以尖刻冷峻而著稱於世,故其終身少有朋友。而他所引以為至交的,大多為忠厚、正直、篤實之人,如許壽裳、臺靜農等人即是。“臺君為人極好”(《書信331219·緻姚剋》),這是魯迅對臺靜農人品的高度評價。 1926年,臺靜農曾花費很大功夫,搜集文壇對魯迅的評論,結集為《關於魯迅及其著作》。這是臺靜農問世的第一本書,也是新文學以來第一本評論魯迅的論著。他講到編輯緣起時,認為魯迅小說中尤其清楚地表現出戰鬥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必須的,新的中國就要在這裏出現”,“我愛這種精神,這也是我集印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寫完這篇序言的次月,他就創作了《天二哥》和《吳老爹》等鄉土題材的小說,自此便文思如潮,把所耳聞目見的“人間的酸辛和凄楚”,“用我的心血細細地寫出”了。《地之子》結集之前,全部小說稿曾寄呈魯迅審閱,魯迅建議把書名《蟪蛄》改為今名。
  
  臺靜農 - 藝術成就
  
  在藝術上,臺靜農的小說“師法魯迅”前面已有論述,其格調沉鬱陰冷,手法質樸圓熟,出色地寫出了當時農村社會的環境氣氛。因此,楊義先生認為:“如果說三十年代一批優秀雜文傢發揚了雜文上的‘魯迅風‘,那麽臺靜農則在二十年代繼承了小說上的‘魯迅風‘,他主要不是繼承魯迅小說格調中那種果戈理式‘含淚的笑‘,而是繼承了安特萊夫式的陰冷”(《中國現代小說史》)。
  
  1927年,瑞典探險傢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時,曾與劉半農商定,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奬金候選人,由劉半農托臺靜農寫信探詢魯迅意見。魯迅在緻臺靜農的信中答道:“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傢比肩了,結果將很壞。”這大概是中國作傢第一次問鼎諾貝爾奬金之事。而這裏,魯迅對於中國人得到諾貝爾奬金之事的態度和看法,則頗值得時下許多急着要問鼎諾貝爾奬的作傢(或經濟學家……)好好反省一下了。一個文學家或者是一個科學家,如果沒有寂寞艱苦的勞作和淡泊名利的修養,而僅僅靠媒體的炒作來浪得虛名,就能得到諾貝爾奬嗎? 三、臺灣的書法名傢 臺靜農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下即練習書法,又喜收藏。
  
  早年所習隸書為華山碑與鄧石如,行楷為顔魯公《麻姑仙壇記》及《爭座位帖》。及至求學北京時,臺靜農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視書藝為“玩物喪志”,因此不再練習。抗戰居川期間,受到業師瀋尹默的指導,頗喜倪元璐行書之格調清新,並為之心折不已,後來,隸書又改習《石門頌》。任教臺灣大學後,臺靜農由於與魯迅及左翼文壇的親密關係,再加之他在戰前幾次鋃鐺入獄的經歷,其行動和言語受到了臺灣當局的嚴密監控。在此背景下,臺靜農遂開始寄托浸淫於書藝。他在《靜農書藝集》序上說:“戰後來臺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經過四十年的苦練,臺靜農的書法卓然成為一代名傢,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臺靜農的書法廣取前人墨意,變化倪書筆緻,由行書而草書,以晉唐人為典則,於奇肆古雅中顯出個人風格。著名美術評論傢蔣勳先生評論道:“大體說來,靜農先生的書法,動勢的狂辣嚮往晚明,綫條的起落和移動則來自於漢隸北碑,是頗為復雜的綜合”。除了書法外,臺靜農對中國書法史上幾位既能承繼傳統又能開創新局面的樞紐人物,如生於陳隋末世的智永禪師及生於五代末世的楊凝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並有談論書法藝術的《靜農書藝集》問世。
  
  1982年,臺靜農首次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個人書法展。翌年9月,臺北《雄獅美術》月刊151期接着推出“書傢臺靜農專輯”,由學理上闡釋臺靜農在書法上的傑出成就,從而奠定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雖然他從不以書法傢自詡,然而他的書藝卻聞名中外。從此,求書者日多,臺靜農越寫越覺得不勝其苦。這是因為臺靜農個性和氣親切,又從不對人擺架子,故對於登門求書者不管識與不識,幾乎像“土地公似的,有求必應”。1985年元旦,臺靜農在《聯合報》上以《我與書藝》為題,發表了他的《告老宣言》,鄭重聲明自1985年起,一概謝絶為人題書寫字,這樣,許多中外人士都以得不到臺靜農的字為憾。 臺靜農《詩畫》中對書畫方面提的幾點建議: 一、書法: (一)臨帖:一帖至少臨二百至三百遍。 (二)選帖:字帖對練字的人來說十分重要,因此,他選帖以“墨跡本”為佳,並推薦唐 褚遂良《倪寬贊》、智永《真草千字文》供初學者參考。 (三)要有耐心,不要求快,要慢慢磨。 (四)要讀書。 (五)要越寫越有興趣,否則將前功進棄。 二、繪畫: (一)臨畫:目的在學筆法、設色。 (二)要經、要熟。 (三)要有功夫、要研討。 (四)求姿態(結構)之美。 (五)見識要廣:可多遊歷欣賞、觀察自然界之美。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