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 趙平復 | ||
籍貫: | 浙江寧海 | ||
閱讀柔石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1917年夏,畢業於寧海正學小學。次年秋,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21年10月,參加杭州文學團體“晨光社”,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923年夏,從“一師”畢業。
1924年春,到慈溪縣普迪小學任教,同時從事文藝創作。
1925年元旦,創作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瘋人》。不久,他到北京大學當旁聽生,經常聆聽魯迅先生講課。
由於經濟睏難,1926年春,離京返浙,先在杭州代課,後到鎮海中學任語文教員、教務主任。是年創作揭露舊社會黑暗的長篇小說《日時代之死》。
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清黨”,他參加國民黨鎮海縣黨部會議,得知校內共産黨員將遭逮捕的消息,立即告知黨員撤離,事後,被反動當局查知,為了擺脫反動當局的追捕,於同年夏返回故鄉寧海。參加由共産黨人組織的“消夏社”,參與籌辦寧海中學,並任教於該校。
1928年初,在寧海中共黨組織和進步教師的支持下,出任寧海縣教育局局長,致力改革教育,清除封建勢力。同年5月,寧海中共黨組織發動亭旁起義,暴動失敗後,敵人在搜查中,得知寧海中學是黨組織的聯絡點,他因“預聞其事”受到牽連,被迫出走上海。經友人介紹結識了魯迅,並與魯迅等共同創立了“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朝花旬刊》及《藝苑朝花》等進步刊物。
1929年1月,魯迅事忙,辭去《語絲》編輯,推薦他繼任《語絲》編輯。工作之餘,又創作了中篇小說《二月》、短篇小說集《希望》等許多優秀小說和詩歌,並翻譯介紹高爾基等作傢的外國文學作品。
1930年2月,同魯迅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被選為執行委員,後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主持左聯機關刊物《萌芽》月刊的編輯工作。5月,由馮雪峰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不久,他以“左聯”代表身份參加在上海秘密召開的全國蘇维埃區域代表大會。會後,嚮“左聯”全體盟員傳達了大會精神,魯迅親臨聽取,給予了高度評價。柔石還為這次大會寫了著名的報告文學《一個偉大的印象》,熱情地歌頌了共産黨領導下的根據地人民。為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他還發表了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和詩《血在沸》。
1931年1月17日,到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秘密會議,因叛徒告密,與會同志全部被捕。在獄中,備受酷刑,堅貞不屈。2月7日晚,他與同時被捕的20多位同志被敵秘密集體槍殺於上海竜華。柔石身中十彈,壯烈犧牲。犧牲成員中有五名“左聯”成員,被稱“左聯五烈士” 。魯迅聞訊,萬分悲憤。在柔石等犧牲兩周年的時候,魯迅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深表懷念。
柔石 - 與《為奴隸的母親》
《為奴隸的母親》是柔石創作思想和藝術技巧日漸成熟,達到現實主義高度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一個農村皮販,
《為奴隸的母親》
在貧病交 迫中出典妻子的悲慘故事。小說在藝術手法上師承魯迅,善於運 用白描來表現人物關係,刻劃人物形象。
作者從生活實際出發, 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刻劃人物形象,既個性鮮明,又血肉豐 滿,既有人情味,又有階級差別。無論是皮販的兇狠、痛苦,春寶娘的勤勞善良、忍辱負重;還是秀纔的偽善、溫情,大妻的嫉妒專橫,都寫得合情合理,很有分寸。比如皮販,曾用沸水溺死女嬰,又讓妻子出典,是其兇狠、殘忍的表現。但當他要嚮妻子 說明原委時,又羞愧、悔恨地低着頭說不出來。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寫出了一個性格被扭麯的被壓迫者的形象。對秀纔的描寫,既着眼於他是一個地主,又沒有忽視他是被典者春寶娘的臨時丈夫。這樣一種雙重身分,决定了秀纔沒有虐待春寶娘,有時還嚮春寶娘獻媚。當春寶娘為他生了兒子時,更是欣喜若狂。然而,這種喜歡不僅目的明確,而且很有限度。特別是在大妻的監視與挖苦下,秀纔不能不放春寶娘回傢。小說對大妻的描寫,主要是通過外在的語言行動,來顯示她的心理和性格。這個地主管傢婆,專橫刻薄,尖牙利齒,由於自己生不出男孩,也有苦惱和 矛盾。她對春寶娘是嫉妒多於友善,微笑中藏着刻毒。春寶娘與 祥林嫂有異麯同工之妙。她勤勞樸實,善良安分,對生活的要求低微,但災難和打擊卻不放過她。小說着重描寫了她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她離開春寶到秀纔傢做生育的工具,處處受到大妻的監視並遭到辱駡。當她可以回傢與春寶團聚時,卻不得不與秋寶訣別。而此時的春寶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娘了。母愛是婦女的天性和權利,但“為奴隸的母親”卻被折傷了天性,被剝奪了權利。作者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並根據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秀纔、大妻側重於語言和動作描寫,對春寶娘則采用心理刻劃,表現人物復雜的思想感情活動。
柔石 - 與魯迅的交往
1925年春,柔石赴北京,在北京大學當旁聽生。當時魯迅先生在北大國文係講授《中國小說史》,一周一次。因為有很多外係的學生也來聽魯迅先生的課,去遲了,往往衹能站在教室外的過道裏聽。所以,每逢魯迅先生講課,柔石必早早趕到教室,聆聽魯迅的講授。魯迅先生講課廣徵博引,語言幽默生動,語調平緩有力,吐字清晰,常引得堂內發出笑聲。魯迅先生帶有濃重紹興口音的普通話,與柔石家乡的寧波話有許多近似之處,他聽來感到特別親切,並詳細地筆記,不放過先生的每句話。
柔石在北京的一年多時間,拓寬了視野,也結識了許多朋友。因經濟睏窘和生病,柔石不得不於次年離開北京,返回家乡養病。後到寧海中學任教,擔任教導主任。1927年,柔石應邀回寧海中學任教,並在寧海地下黨和進步力量的支持下,出任縣教育局局長,期間努力革新全縣教育,積極募集資金,籌建寧海中學校捨。1928年5月,黨領導的亭旁(現屬三門縣)農民暴動失敗後,寧海中學被視為“共産黨的大本營”而遭解散、查封。在此情況下,柔石於1928年6月悄然離開故鄉,來到上海。
柔石到了上海,住在閘北區景雲裏的友人傢。一打聽,正好魯迅先生也住在這條弄堂裏,而且離他住的房子衹隔四五傢。他迫不及待地要想見魯迅,便請友人把他介紹給魯迅。當時距離開北京、離開聽魯迅講課纔兩年多時間,魯迅先生的音容風貌讓他久久難忘。
柔石與魯迅青銅像
兩人一見如故。看到這位小夥子,魯迅先生想到了方孝孺,感到眼前這位青年朋友也是臺州式的硬漢子。魯迅先生那睿智而幽默的語言,常令比他小21歲的柔石發出會心的朗朗笑聲。柔石告訴魯迅先生,自己在北大聽了他近一年的課,不但學到了許多文學知識,更從先生的講課中懂得了許多為人之道。他還告訴魯迅,他本性趙,原來叫“平福”,可是家乡有個闊佬,認為他的名字取得好,要藉用他的名字給兒子取名,他一氣之下,就將“平福”改成了“平復”。魯迅先生從他的娓娓敘述中,瞭解了這位青年朋友的率直。從此,柔石就住在上海友人傢搞創作,兼搞翻譯。遇到業務上的問題,特別是翻譯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去請教魯迅先生。他成了魯迅傢的常客,走得十分勤快,兩人的情誼也與日俱增。
1928年10月,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柔石與崔真吾等幾位志同道合的文學青年組成了“朝花社”,於創作之外致力於介紹外國文藝,柔石負責編《語絲》雜志。為了印刷出版《朝花旬刊》、《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等書刊和畫册,柔石自己沒有錢,衹好借錢做印本,他還不時跑印刷廠,搞校對、製圖之類的雜務工作。他把魯迅看作是親人、是長輩,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找先生傾訴。他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們都是善良的,但現實中並非如此,為此他忿忿不平。魯迅先生則給他指出,有的人會騙人,有的會賣友,有的會吮血……這時的柔石,驚疑地圓睜他近視的眼睛,前額亮晶晶的,聆聽着魯迅先生對社會入木三分的剖析。有時,他也對着魯迅先生發問:“會這樣的麽?不至於此罷?……”他像一個純潔無瑕的孩子,想從魯迅那裏獲得進一步的解答。
不久,“朝花社”倒閉,柔石為此負債100元錢。他一面將“朝花社”的庫存書送至明日書店和光華書店,請他們幫助銷售,一面拼命譯書。他從不幹損人利己的事,寧可自己少休息,也要負重拼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還清集體欠的債務。有時和魯迅一起外出,或在路上遇到魯迅,雖然他高度近視,總要扶着魯迅,讓他安全行走。柔石就是這樣,雖然身體瘦弱,且患着肺病,但總是想着人傢,把方便讓給別人。這期間,他創作了中篇小說《二月》和短篇小說集《希望》中的一些篇章。魯迅很贊賞柔石的文學才華,稱譽他的《二月》是“優秀之作”。
1929年秋,黨中央决定組建一個以魯迅為首的左翼作傢聯盟。柔石參加了“左聯”的籌備工作。1930年3月2日,“左聯”正式成立,柔石被選為執行委員,後改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參與“左聯”的機關刊物《萌芽》月刊的編輯。1930年5月,柔石加入中國共産黨。不久,柔石與鬍也頻、馮鏗以“左聯”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全國蘇维埃區域代表大會。柔石有生以來第一次走進革命的集體,第一次體驗到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革命大家庭的溫暖,親眼看到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國大衆多麽渴望翻身求解放,看到革命多麽需要文化,知識分子怎樣受到工農的歡迎。這個新的傢園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他願意為之獻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作為革命傢和文學家的柔石,這一時期創作了短篇小說《為奴隸底母親》、通訊《一個偉大的印象》和詩歌《血在沸》。小說《為奴隸底母親》通過對農村勞動婦女春寶娘悲慘經歷的描寫,詛咒了罪惡的“典妻”陋習,曾被譯成多國文字,産生了很大影響。
當時,明日書店要出版一種期刊,請柔石做編輯,他答應了。書店還想印魯迅的譯著,委托柔石去魯迅處徵詢版稅的問題,魯迅便將他與北新書店所訂的合同抄了一份給柔石。柔石將合同往衣兜裏一塞就匆匆地離去——沒有想到,正是這一天,1931年1月16日他到魯迅傢的這個晚上,竟然成了與魯迅先生的永訣。
1931年1月17日,柔石和鬍也頻等30多位共産黨員在上海漢口路東方旅社參加一次黨內秘密會議時不幸被捕,關押在竜華警備司令部。在獄中,柔石和上海總工會青工部長楊國華(歐陽立安)、柴穎堂關在一間牢房,並被釘上重達20餘斤的鐵鐐——半步鐐。在獄中,柔石每天找殷夫學習德文,他說平時沒有空,坐監倒是學習的好機會,他要抓緊時間多學點東西,以便出獄後可以為革命多做些工作。
2月7日晚,獄中照例點名時,出現了異常情形:看守所長親自來了,還帶來了十幾個憲兵,每人拿着手電筒,點一個名字,就用手電照一下臉,空氣很緊張。點完名,大傢去睡覺,剛睡不久,獄中夾弄傳來一陣陣腳步聲,憲兵依次提人。一會兒到了柔石所在的監捨,看守一連叫了兩個名字:“趙少雄!楊國華!出來!”這時恐怖氣氛籠罩了整個監獄,柴頻堂幫助柔石整理好鐐帶,又撕開了被單,幫他吊在兩鐐之間,以便走路時可以提着,免得磨破皮膚。這時楊國華問看守:“喂,這麽晚了,喊我們起來做什麽?”看守說:“南京已造好了大牢,現在要乘最後一班車,把你們送到南京去。”大傢聽了,將信將疑,分別時,柴穎堂還說:“同志們,你們到了那裏,一定要來信呀!”柔石沒有出聲,隨手交給柴一包東西,說:‘這些東西請你給我保管好,將來有用處的。”柴穎堂一看,原來是柔石平時在獄中寫的文章,於是馬上收好。
柔石等23位同志被押到樓上法庭。上面一排高椅坐着法官、書記等人,旁邊兩個人拿着執行書,看看照片,核對
左聯五烈士李求實 鬍也頻 柔石 殷夫 馮鏗
了每個人的臉,然後要他們蓋指印。開始時,前兩個同志以為這是解到南京去的公文,糊裏糊塗就蓋上了。第三個輪到柔石,他在蓋手印前看了一下文件,衹見上面寫着“驗明正身,立即綁赴刑場槍决”幾個字。他就把執行書一推,轉過身來,對後面的人說:“同志們,這是執行書啊,我們不蓋!”楊國華正在他背後,一聽就喊了起來:“不蓋!我們犯什麽法了?”後面的同志也憤怒地喊着:“為什麽我們到這裏一個多月了,連問也不問?”“什麽法庭!”“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法庭上一陣大亂,同志們有的打碎玻璃窗,有的拿起凳子嚮法庭扔過去。幾個法官急忙吩咐憲兵連長:“立即拖出去執行!”接着驚慌地躲到後面去了。憲兵上來拖人,23個人用盡力量猛跺地板,堅决不下樓,憲兵用刺刀逼也不管用。憲兵連長就下令憲兵一個個地把人拖下去,一邊拖一邊打,有的被打得倒在地上站不起來,一直拖到竜華警備司令部旁邊製造局的大煙囪下槍殺。刑場上,柔石頭部與胸部共中了10彈。犧牲時,柔石纔29歲。
噩耗傳來,魯迅深為震驚和悲痛。除了小說《阿Q正傳》外,他從未給他人寫過傳記。為了紀念這位熱血青年,他寫了《柔石小傳》,並寫了《中國無産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他大聲吶喊:“我們現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銘記,紀念我們的戰死者,也就是牢記中國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的第一頁,是同志的鮮血所記錄,永遠在顯示敵人的卑劣的兇暴和啓示我們的不斷的鬥爭。”魯迅始終不能忘懷這位革命青年,兩年之後,他又寫了《為了忘卻的紀念》,傾吐了他對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傢的深厚情感和思念:“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思念和悲憤中,魯迅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嚮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柔石 - 做官
1926年9月10日,正學高級小學設中學部。1927年9月,柔石應吳文欽(中學部教務主任)之邀,任國語教師,兼教音樂和小學部英語。9月底,城鄉各團體機關舉行會議,議定中學部單獨立校以大北門平民習藝社(原蒲湖試院)為新校址。柔石等課餘時間積極募款集資。初秋,地下黨通過寧海縣教職聯合會長吳文欽上書國民黨政府,舉薦柔石當教育局長。1927年12月27日,動工興建十一間面的磚木結構教學樓,起用“寧海縣立中學”新校鈐。1928年1月底國民黨寧海縣政府任命柔石為教育局長。1928年春,新建樓房被臺風颳倒,仍藉正學高小校捨上課,並繼續募集資金,重建新校捨。5月26日,亭旁起義爆發,月底起義失敗,寧海中學被明令解散。6月初柔石赴滬謀生,後結識魯迅。柔石作教育局長衹有4個月,但歷史上最有名。
柔石 - 著作、翻譯和研究書目
著作書目
瘋人(短篇小說集)1925,寧波華生印局
柔石手跡
奴隸(短篇小說集)1928,新文學書局
三姊妹(中篇小說)1929,水沫
舊時代之歌(上下册,長篇小說)1929,北新
二月(中篇小說)1929,春潮
希望(短篇小說集)1930,商務
為奴隸的母親(短篇小說)1953,人文
柔石選集 1951,開明
柔石小說選集 1954,人文
柔石選集 1958,人文;1986,人文
晨光(作品集,柔石,馮鏗遺稿)魯博編,1986,書目文獻
翻譯書目
戈理基文錄 蘇聯戈理基(高爾基)著,1930,光華
浮士德與城(理論)蘇聯盧那卡爾斯基著,1930,神州
頽廢(小說)蘇聯高爾基著,1934,商務
丹麥短篇小說集 1938,商務
研究資料書目
柔石的生平和創作(鄭擇魁,盛鐘鍵)1985,浙江文藝
柔石中學
1997年10月,為了紀念柔石烈士,弘揚烈士的精神,經寧海縣人民政府批準,這所柔石曾經就讀過的學校被命名為柔石中學。
故居
位於寧海縣城西“方祠前”。因這裏曾有一座“方正孛先生祠”而得名。柔石故居係一舊式木結構架三合院二層樓房的西廂,為早年柔石的父親所購置。1960年初,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徵集文物資料,使故居初步恢復了原貌。魯迅夫人許廣平還為其題寫了“柔石故居”的匾額。1962年4月1日正式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年動亂期間,故居曾被迫關閉,文物又蒙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以重新整理開放。寧海縣人民政府並將方祠南通往故居的山路,命名為“柔石路”以資紀念。1989年12月,省人民政府正式公佈柔石故居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