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 潘希真 | ||
籍貫: | 浙江永嘉 | ||
閱讀琦君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琦君 - 作品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國風雜志社 1954年,爾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
《文與情》(散文、小說)三民書局 1990年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母親的金手錶》九歌出版社 2001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夢中的餅幹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琦君書信集》臺灣文學館 2007年
小說
《菁姐》(短篇)今日婦女半月刊 1956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百合羹》(短篇)開明書店 1958年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七月的哀傷》(短篇)驚聲文物供應社 1971年
《錢塘江畔》(短篇)爾雅出版社 1980年
《橘子紅了》(中篇)洪範書店 1991年
散文
《溪邊瑣語》婦友月刊社 1962年
《煙愁》光啓社 1963年,書評書目出版社 1975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書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紅紗燈》三民書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夢書當枕》爾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爾雅出版社 1976年
《細雨燈花落》爾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讀書與生活》東大圖書公司 1978年,三民書局 1986年
《千裏懷人月在峰》爾雅出版社 1978年
《與我同車》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說夢痕》洪範書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燈景舊情懷》洪範書店 1983年
《水是故鄉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處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筆》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愛動物》洪範書店 1988年
《青燈有味似兒時》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淚珠與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爾雅出版社 1991年
《媽媽銀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萬水千山師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母親的書》洪範書店 1996年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
兒童文學
《賣牛記》繪者:田原 臺灣省教育廳 1966年,2006年 三民書局將舊版的《賣牛記》與《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賣牛記》
《老鞋匠和狗》繪者:田原 臺灣省教育廳 1969年
《琦君說童年》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三民書局 2006年
《琦君寄小讀者》純文學出版社 1985年,健行出版社 1996年,2004年 原書更名為《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玳瑁發夾》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4年
論述
《詞人之舟》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爾雅出版社 1996年
《琦君讀書》九歌出版社 1987年,新版 2006年
翻譯
《傻鵝皮杜妮》國語日報 1965年
《涼風山莊》純文學出版社 1988年
《比伯的手風琴》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李波的心聲》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愛吃糖的菲利》(頑童菲利三部麯)九歌出版社 1992年,新版 2008年
《好一個餿主義》遠流出版社 1992年
《小偵探菲利》(頑童菲利三部麯)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8年
《菲利的幸運符咒》(頑童菲利三部麯)九歌出版社 1997年,新版 2009年
琦君 -
琦君 - 履歷
早年在溫州瞿溪鎮生活,因親父母早逝,她與其兄托孤給伯母(兄長於1927年辭世)。之後,過繼給潘國綱,而改姓潘。
1941年,於杭州之江大學中國文學係(即現在的杭州大學文學院)畢業。在學時,追隨詞學大傢夏承燾學習。
1943年,在永嘉聯中(現為溫州二中)執教。
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臺灣;來臺後,曾任高檢處紀錄股長、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
1969年退休後,任教於中央大學、文化大學等校中文係,講授新舊文學。
1954年,自費出版首本散文及小說合集《琴心》;作品除散文外尚有數本短篇小說集;主題多為懷念兒時生活,其文字清新,筆下常帶感情,她在記敘中國大陸家乡生活的散文特別出色。
曾獲中山文藝奬,作品《鞋子告狀》獲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此處有仙桃》榮獲國傢文藝奬。
琦君的散文(如《桂花雨》)常被臺灣中學課本收為教課內容,《媽媽的手》被香港課本列為教材;其短篇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公共電視臺改拍為連續劇。
1949年,在臺灣結識讀者李唐基,並於1950年8月結婚,兩人育有一子李一楠(1955年生,現於紐約市法拉盛定居)。
1977年,因為丈夫工作的海運公司派赴他到美國的關係,琦君舉傢遷至美國新澤西州居住。在當地,她在《世界日報》設有專欄,並參加美國的文學座談會。
1990年與1992年,曾回杭州。
2004年初,與夫回臺灣臺北縣淡水鎮“潤福生活新象館”定居,期間出現多個書友會聚會。
2006年4月30日,出席亞洲華文作傢文藝基金會“嚮作傢琦君女士致敬”記者會。
2006年5月13日,琦君女士因感冒引起肺炎而入院。
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臺北和信醫院,享年88歲。
琦君 - 個人榮譽
坐落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海瞿溪鎮三溪中學內,原為祖傢,2001年10月22日開幕,展館是由會客室、生平室、作品陳列室、名傢評論、讀者來信、名言摘錄等六部分組成,目前已收集琦君作品38部。琦君逝世後,其夫李唐基表示,琦君之骨灰將在此長久安放,以承其落葉歸根之遺願(現暫安放於臺北);並整理更多遺物,一同典藏館內。
琦君 - 《春酒》品讀
琦君
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但這不是單純的回憶。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經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光輝,已是達到“真善美”和諧統一的人生境界。兒童聖潔的心靈,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寧說是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嚮往,尤其在齷齪現實的映襯之下,琦君筆下的童心童趣更幾乎是人生永難企及的樂園,令人嚮往,令人悵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學作品中,童年、故鄉、親人、師友占據了她創作題材的絶大部分,她以中國傳統的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緻,營造了一個衹屬於她的藝術世界。她曾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琦君用自己的文筆為讀者營構了一方心靈的“理想國”。
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
這樣美好的快樂之鄉,如今還有嗎?或許這是思念生養自己的故鄉,或許這又是嚮往心靈的故鄉。
《春酒》當作如此讀,我們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麽清晰而美好地在記憶深處招搖,撩惹起我們多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呀。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琦君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為使散文神凝,她很註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具體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匯集於“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歷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傢傢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着“家乡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嘆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裏去找真正的傢醅呢?”這些內容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啓迪。琦君的多數散文,都以類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筆調,將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本文對母親的描寫尤其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樸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傢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嚮我說:‘但是你呀,就衹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在這裏,母親的慈愛溫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目前。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她駕馭文字得心應手,善於營造雋永溫馨的氛圍。琦君的文字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成就出的精粹與平和,她寫人物、抒情懷,就有了鮮明的寬厚從容和溫柔藴藉。
琦君 - 理論主張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做到:1.平易;2.淨化;3.藴藉;4.真摯。我們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這些特徵。琦君善於使用抒情與敘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敘事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在琦君溫婉流暢款款細敘的筆下,得到了極為傳神的刻畫。
琦君就是用這樣一種洗淨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說着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琦君 - 問題研討
1.春酒》其實衹記敘了兒時在故鄉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的幾件事。這樣簡單的內容有何意義呢?
這些內容至少讓人品味到以下幾種美:
民風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諸多禁忌;元宵節後,換下的供品堆得“滿滿一大缸”,孩子們的興奮、快樂,傢長的緊張、繁忙,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中國傳統風俗畫捲。
人情之美:傢傢戶戶輪流邀喝春酒,大有“傢傢扶得醉人歸”之景象;村子裏有人需錢急用,要起個會……正月裏,會首總要置酒表示酬謝,而母親很樂意把花廳“供人請客”,並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為人助興;此時燈火明亮,人人興高采烈,母親因別人的贊美高興得“兩頰紅紅”。笑眯眯的母親,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難忘。
2.《春酒》語言生動傳神,試舉幾例加以說明。
設喻奇特形象:“我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傢。”
善於運用細節:
“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過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吃會酒,得了“兩條”印花手帕,於是“開心得要命”。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在幾個細節中得到充分的刻畫,這樣活潑、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紙上活動起來,還微微歪着腦袋衝讀者笑着……
琦君 - 文學特色
琦君的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浙江溫州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風土人物勾畫出了一幅中國農村社會的樸實生活圖景,小朋友可以和現在的生活做一個比較。她寫的故事不但好看,而且從中可以知道許多故事的來源,還會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2001年,琦君把她過去寫的26篇兒童故事整理起來,付梓出版。書名就叫“琦君說童年”。從這些童年故事,可以看到琦君生長的那個時代的生活情形,知道他們是怎麽頑皮玩樂的,他們的長輩和老師是怎麽帶領他們長大,教導他們做人的。《琦君說童年》不但小朋友樂意看,和她年齡相似的許多中老年朋友也愛看。正如琦君所說的,大傢一起來說童年,樂童年。……琦君的散文以理性小品和情趣小品居多,在作品中,突出濃郁的個性色彩,結構上采取閑話傢常的方式,談自然,談社會,談人生,且多取溫馨的回憶題材,不離親情人倫之美。語言也講究文白交融,藝術境界上則追求自然天成,從平淡中見出膏腴醇厚。琦君絶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筆緻細膩柔婉,善於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她擅長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尤能抓住見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動。是故,琦君儘管說不上是氣魄宏大的散文作傢,但她卻是一位擁有深邃的愛心,在一個不大的題材領域裏挖了一口深井的卓異不凡的藝術傢。
琦君 - 琦君文學館
琦君文學館座落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海瞿溪鎮三溪中學內,原為祖傢,2001年10月22日開幕,展館是由會客室、生平室、作品陳列室、名傢評論、讀者來信、名言摘錄等六部分組成,目前已收集琦君作品38部。琦君逝世後,其夫李唐基表示,琦君之骨灰將在此長久安放,以承其落葉歸根之遺願(現暫安放於臺北);並整理更多遺物,一同典藏館內。
2005年,臺灣的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成立“琦君研究中心”,搜集了散見於各處的琦君作品評論,並於中文係研究所開設了“琦君文學專題研究”等課程。
琦君 - 作品評價
夏志清評琦君
夏先生曾說:“琦君的散文和李後主、李清照的詞屬於同一傳統,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為中國當代文學感到驕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應該傳世的。”(這是1974年爾雅出版社出版書目時夏來信之評價,而在當年該社就為其出版《煙愁》。)他以為《一對金手鐲》、《髻》這些文章,早該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為中學教材,甚至列入“諾貝爾文學奬”毫不遜色。琦君謙虛地說:“我這個是土作品。”夏志清說:“土有土的好處。”琦君的作品,在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華文界甚具影響力。
白先勇論琦君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着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着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着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傢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着“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纔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衹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纔會發生。
琦君 - 相關資料
《琦君的世界》隱地編 爾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的文學世界》章方鬆 三民書局 2004年
《剪不斷的母子情─論琦君的親情書寫》黃渭珈 中國語文月刊 2005年
《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宇文正 三民書局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