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巴爾加斯·略薩 Mario Vargas Llosa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臺灣多譯為尤薩或羅薩。Mario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傢族。母親DoraLlosaUreta,父親ErnestoVargasMaldonado。
巴爾加斯·略薩-人生經歷
巴爾加斯·略薩
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一傢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
1946年回到祖國秘魯的皮烏拉省市,在薩萊西諾學校(ColegioSalesiano)讀書,
1947年移居首都利馬,轉入拉薩葉學校,
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於利馬的(國立)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後來在秘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完成中學學業。
1953年入位於利馬的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
1957年入同校語言學研究所做研究生,
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傢;詩人魯文·達裏奧(RubénDario)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裏奧的基礎》獲文學(語言學)學位,同年離開祖國秘魯移居歐洲,曾客居法國(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納)等國(後來他長期定居英國倫敦)。
1971年巴爾加斯·略薩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傢加西亞·馬爾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剋斯:弒神者的歷史》獲西班牙馬德裏大學文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另有英國倫敦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頒授的榮譽學位,2003年英國牛津大學也授予他榮譽博士。
年青時做過銀行職員、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圖書館編目員等工作。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多國的許多著名學府和研究院也常邀請他去客座講學與研究。巴爾加斯·略薩現在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
巴爾加斯·略薩-寫作生涯
巴爾加斯·略薩作品
1952年,巴爾加斯·略薩讀軍校中學4年級時,寫下他的第一個舞臺劇劇本《印加王的逃遁》。
1953年,他讀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5年級時,由學校同學組團,劇作者本人擔任導演,在皮烏拉市當地劇院舉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首度導演戲劇,同年,劇本參加秘魯教育部文藝創作奬獲得奬賞。
1957年,以短篇小說《挑戰》(Eldesafío)獲法國的文學奬。
1959年,他的6個短篇小說(《首領們》、《挑戰》Eldesafío、Elhermanomenor、DíaDomingo、Unvisitante、Elabuelo)結成短篇小說集《首領們》,本書是到目前為止讀者能看到的巴爾加斯·略薩還是文學少年時期的作品集,也讓他成為西班牙的雷奧波多·阿拉斯文學奬1959年年度得主。
巴爾加斯·略薩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與狗》一書奠定卓著的國際聲譽,這是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旋即有超過20種語文的翻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魯當局查禁,並將1000册以上的該書在書中故事的主要場景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廣場焚毀。有評論認為《城市與狗》、《阿爾特米奧·剋羅斯之死》、《跳房子》、《百年孤獨》是標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展開的4部里程碑小說,並將巴爾加斯·略薩在內的4位作傢稱為主將。
1960年開始寫作的《城市與狗》書稿讓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Barral出版公司舉辦的簡明圖書奬(PremioBibliotecaBreve,巴爾加斯·略薩是第1位得主,1963年出版後又成為福明托文學奬1963年年度得主。
巴爾加斯·略薩196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緑房子》,讓他成為1967年首屆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奬得主,1972年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2位得主,得奬同年(1967年),《緑房子》也讓他得到祖國秘魯的國傢小說奬。
《城市與狗》和《緑房子》讓巴爾加斯·略薩在1963年及1966年先後2度得到西班牙文學批評奬。
1975年,巴爾加斯·略薩親自將他1973年發表的小說《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搬上大銀幕,小說作者本人編寫電影劇本並與JoséMaríaGutiérrez聯合導演,在多米尼加拍攝,是這部小說第1次改編電影,也是他首度執導電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說《崽兒們》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導演JorgePhons改編成電影,也是在這年,他獲選任為秘魯學院院士。
《城市與狗》和《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出版後都遭到他的祖國禁毀,到1980年代秘魯民主化後纔解禁,他自己編導的《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電影版也是1981年纔在秘魯國內公開上映。
1976年8月,巴爾加斯·略薩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筆會大會中獲選為第41屆國際筆會會長,為出任國際筆會會長的拉丁美洲第1人,1979年他以國際筆會會長身分首次訪問日本,與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奬的日本作傢大江健三郎在東京、大阪、廣島等地會晤。
1977年,經過授證儀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秘魯學院院士。同年,他發表《鬍利婭姨媽與作傢》,極為轟動和暢銷,以他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這部作品也引起劇烈爭議,讓感覺很受傷的前妻寫出《作傢與鬍利婭姨媽》詳盡記述他們的這段婚姻。
1981年,他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之戰》出版,這本書是他自認寫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同年他也發表很受歡迎的劇本《塔剋納小姐》。
1983年,他發表喜劇《凱蒂與河馬》,在多國公開上演。
1985年,《城市與狗》在他的祖國秘魯首度改編同名電影,1986年,由智利導演SebastiánAlarcón在蘇聯第2次改編成電影,片名《美洲豹》(ElJarguar)。
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頒發的阿斯圖裏亞斯王子文學奬。
1990年,美國雪城大學出版他1988年在該校客座教職的講義結集AWriter´sReality,是他目前僅有的一部以英文寫成的著作。
1993年發表的小說《利圖馬在安地斯山》讓他成為行星文學奬(Premio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
1994年3月24日,他奉西班牙國王委任為西班牙皇傢學院(RealAcademiaEspañola)院士。
1995年4月23日(這天是塞萬提斯去世的紀念日),他在塞萬提斯的故鄉從西班牙國王手中接過西班牙語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奬,成為1994年年度得主(本奬每年12月評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頒奬)。
1996年,他成為德國法蘭剋福國際書展頒發的德國圖書和平奬當年度得主。
1997年5月,巴爾加斯·略薩發表小說方法論《給一位青年小說傢的信》1書,剖析自己的寫作技法和文學理念與經驗,介紹Catoblepas(本意是1種神話裏的怪獸)、連通管、中國套盒等手法。
1998年3月,他以非小說文集《頂風破浪》的英譯本MakingWaves這部文選成為美國的全國書評奬評論類1997年年度得主,是第一個不是美國公民的外國人得到這個奬項。
2001年,母校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出版他的大學學位(相當於臺灣的碩士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裏奧的基礎》,並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2004年,巴爾加斯·略薩客座英國牛津大學教職,並將部分講義結集為論著《不可能的誘惑》。
2005年,他將1990年發表的文學評論集《謊言中的真實》,以單篇評論分別介紹和討論25位作者的小說或散文,目前衹翻譯出該書書序《謊言中的真實》和其中6篇評論,收入同名的巴爾加斯·略薩創作論集中譯本內,這部中譯本另收錄他與巴西記者的訪談紀錄、談他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和早期文學經驗的回憶錄《水中魚》單數章節,均由趙德明翻譯)改編為舞臺劇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公開上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第1次主演戲劇。
巴爾加斯·略薩自承受到福剋納、塞萬提斯、博爾赫斯(又譯波赫士或波赫斯)、司湯達、薩特、福樓拜、海明威、費奧多·陀斯妥耶夫斯基、阿爾貝·加繆、梅爾維爾、大仲馬、亨利·詹姆斯、雨果、聶魯達等的影響,也讀過中國作傢魯迅、茅盾、巴金等的作品。
巴爾加斯·略薩-作品年表
主要小說年表
1959Losjefes(《首領們》或《領袖》)
1963Laciudadylosperros(《城市與狗》)
1965Lacasaverde(《緑房子》或《青樓》)
1967Loscachorros(《崽兒們》或《幼崽》)
1969ConversaciónenLaCatedral(《酒吧長談》)
1973Pantaleónylasvisitadoras(《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
1977LatíaJuliayelescribidor(《鬍莉婭姨媽與作傢》)
1981Laguerradelfindelmundo(《世界末日之戰》)
1984HistoriadeMayta(《狂人瑪伊塔》)
1986QuiénmatóaPalominoMolero?(《誰是殺人犯》)
1987Elhablador(《敘事人》)
1988Elogiodelamadastra(《繼母頌》)
1993LitumaenlosAndes(《利圖馬在安地斯山》)
1997LoscuadernosdedonRigoberto(《情愛筆記》)
2000LafiestadelChivo(暫譯《小山羊的節日》或《奇波的盛宴》或《元首的幽會》)
2003Elparaísoenlaotraesquina(暫譯《天堂在另外的街角》)
非小說年表
1971GarcíaMárquez:historiadeundeicidio(《加西亞·馬爾剋斯:弒神者的歷史》,博士論文,整理後出版)
1971Elcombateimaginario.LascartasdebatalladeJoanotMartorell(《給“白臉蒂朗”下戰書》,論著)
1971Lahistoriasecretadeunanovela(暫譯《小說秘史》,論著)
1975Laorgíaperpetua:Flauberty“MadameBovary”(《永遠縱欲》或《無休止的縱欲》,副題名“福樓拜與《包法利夫人》”,論著)
1981LaseñoritadeTacna.Piezaendosactos(《塔剋納小姐》,劇本)
1983EntreSartreyCamus(暫譯《薩特與加繆之間》,研究薩特與阿爾貝·加繆的論著)
1983Kathieyelhipopótamo.Comediaendosactos(《凱蒂與河馬》,喜劇)
1983Contravientoymarea(1962-1982)(《頂風破浪(第一捲)》,收錄1962年到1982年隨筆、政論、雜文、講稿等的文集)
1986Contravientoymarea.VolumenII(1972-1983)(《頂風破浪(第二捲)》,收錄1972年到1983年隨筆、政論、雜文、講稿等的文集)
1986LaChunga(《瓊加》或《瓊卡》或《瓊卡姑娘》,劇本)
1990Contravientoymarea.VolumenIII(1964-1988)(《頂風破浪(第三捲)》,收錄1964年到1988年隨筆、政論、雜文、講稿等的文集)
1990Laverdaddelasmentiras:Ensayossobrelanovelamoderna(《謊言中的真實》,評現代小說與散文的論著)
1991CartadebatallaporTirantloBlanc
1991AWriter´sReality(暫譯《作傢的真實》,論著,用英文寫成)
1993Elpezenelagua.Memorias(《水中魚》,回憶錄)
1993Ellocodelosbalcones(《陽臺上的瘋子》,劇本)
1994Desafíosalalibertad
1996Lautopíaarcaica:JoséMaríaArguedasylasficcionesdelindigenismo(暫譯《文學烏托邦:何塞·馬裏亞·阿格達斯與其虛構和想像》,論著)
1997Cartasaunjovennovelista(《給青年小說傢的信》,小說方法論隨筆集)
2001Ellenguajedelapasión(暫譯《文學的激情》,論著)
2001BasesparaunainterpretacióndeRubénDarío(《闡釋魯文·達裏奧的基礎》,大學學位論文,1958年完成,母校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UniversidadNacionalMayordeSanMarcos出版)
2004Latentacióndeloimposible(暫譯《不可能的誘惑》,研究雨果的論著)
巴爾加斯·略薩-獲奬經歷
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
1.1959年,他的小說《首領們》獲西班牙萊奧波爾多·阿拉斯文學奬,這是他首次獲文學奬。
2.1962年,他的小說《騙子們》獲西班牙布雷維圖書館奬。
3.1963年,他的《城市與狗》在西班牙獲批評奬。
4.1967年是略薩文學創作大豐收的一年,他共獲三項大奬:西班牙評論奬、秘魯國傢小說奬和委內瑞拉羅慕洛·加列戈斯小說奬。
5.1980年,意大利拉美研究院授給他的小說《鬍莉婭姨媽與作傢》文學奬。
6.1985年,他的小說《世界末日之戰》獲海明威文學奬,第二年又獲西班牙阿裏圖裏亞斯王子文學奬。
7.1988年他又獲美洲金質奬章。
8.2000年,巴爾加斯·略薩獲得了第13屆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奬,奬金為800萬比索(約合5萬美元)。該奬專門授予那些進行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卓有成就的知名人物。
9.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傢科學院宣佈將2010年諾貝爾文學奬授予秘魯作傢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
巴爾加斯·略薩-作品賞析
《小山羊的節日》這部長達590頁的小說,再現了多米尼加共和國前獨裁者特魯希略的專治統治,這個被描繪為魔鬼的獨裁者曾對3百多萬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極端殘酷的暴政,在他30多年(1930-1961)的專製統治下,整個國傢成了人間地獄。小說的作者通過杜撰的一個婦女的所見所聞,再現了拉美最血腥的獨裁統治。這個名叫烏拉妮婭的女子,曾在特魯希略獨裁時期走遍全國,後來到美國生活。但是,為了揭露特魯希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腐敗統治和纍纍罪惡,她又冒着生命危險回到了祖國的首都聖多明各。
《鬍莉婭姨媽與作傢》這部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他與其舅媽的妹妹——鬍莉婭姨媽結為夫妻的經歷。當時剛19歲的略薩和32歲的鬍莉婭結婚後,生活很幸福,然而由於鬍莉婭不能生育,他們後來不得不分手。離婚後的第二年,即1965年,他與其表妹帕特裏西亞·略薩結為夫婦。
巴爾加斯·略薩-人生花絮
政治生涯
巴爾加斯·略薩讀大學時參加秘魯共産黨組織的共産主義學習小組(臺灣常稱共産主義讀書會),學習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思想傢的著作,還擔任過指導員,並短期加入秘魯共産黨。1960年代也熱烈支持古巴革命。
巴爾加斯·略薩在秘魯共産黨內化名阿爾貝托同志,他的成名作長篇小說《城市與狗》主要人物“詩人”(這是外號)的原名是阿爾貝托·費爾南德斯,有些評論傢認為“詩人”這個人物就是巴爾加斯·略薩的化身。
1987年巴爾加斯·略薩回到秘魯組新政黨FrenteDemocratico(簡稱Fredemo,暫譯“自由運動組織”或“民主陣綫”簡稱“民陣”)投入政治,並於1987年8月的第1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獲推為1任4年的政黨主席。立場已然右傾,反對時任總統阿蘭·加西亞的銀行國有化等政策,主張國營事業私有化(民營化)和全面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
競選總統
1989年6月4日在出生地亞雷基帕市正式宣佈投入總統選戰,角逐1任5年的秘魯總統大位,1990年的總統大選中,他一度為聲望最高的候選人並在1990年4月8日的第1輪投票中得到相對多數的最高票(得票率37%),與名列第2的總統候選人藤森謙也進入第2輪投票對决,1990年6月10日,藤森謙也以57%的比數勝出。
他於1990年6月13日離開秘魯到長期僑居的歐洲休息,1991年到1992年間在德國柏林科技學院做高級訪問學人,1991年8月,政黨主席改選後隨即交卸黨職。
1993年應聘客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在普林斯頓完成他在德國期間開始撰寫的回憶錄《水中魚》並於同年發表,以其中偶數章節詳盡敘述他1987年到1990年政治活動的過程。
巴爾加斯·略薩於1993年另取得西班牙護照而同時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
2003年,時任秘魯總統亞歷杭德羅·托萊多(AlejandroToledoManrique)一度想找他回國擔任總理,後來在他的建議下,任命他昔日的政黨夥伴梅麗諾(BeatrizMerinoLucero)出任秘魯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梅麗諾於2003年12月卸任。
與臺灣關係
巴爾加斯·略薩曾3度訪問臺灣。
1977年12月下旬,國際筆會會長任內,他首度來臺灣,期間參觀位於臺灣臺北的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會見時任的中華民國總統嚴傢淦(靜波)。
1989年選舉造勢拜會各國政要的旅行中,他應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邀請,於1989年9月29日晚上第二度來到臺灣訪問,1989年10月3日,他在時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連戰陪同下會見中華民國時任的李登輝。
他這次造訪臺灣期間也和臺灣企業傢及國民黨其他高層會談,對臺灣農村成功的土地改革很感興趣,還參訪了位於臺灣新竹的科學工業園區。
1989年10月4日中午,他在臺灣臺北與殷張蘭熙、三毛等臺灣作傢、詩人餐敘,巴爾加斯·略薩在1993年發表的回憶錄《水中魚》中談到這趟旅程時自稱“受到最精彩的接待是在臺灣”。巴爾加斯·略薩落選後還來臺灣訪問1次。
在他第二度訪問臺灣的6天裏,臺灣報章連載他的一篇散文隨筆《我的兒子》,是臺灣首次翻譯、刊載巴爾加斯·略薩的散文隨筆作品,當時將作者譯為巴加斯·尤薩。
臺灣第一次以較詳盡的專文評介巴爾加斯·略薩作品是臺灣“中華民國”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陳長房1992年發表的〈胸懷八荒的想像:語言魔術師瓦加斯·尤薩(秘魯)〉1文,評析《緑房子》和《酒吧長談》兩部作品,1992年收入《閱讀當代世界文學》1書出版時增補了評介《城市與狗》的部分。臺灣介紹巴爾加斯·略薩,除了香港西西、鄭樹森的文章,也有臺灣本地的張大春、張淑英、駱以軍、辜振豐等人介紹。
與中文世界
中國於1979年由中國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趙德明首次撰文介紹巴爾加斯·略薩,並自1980年代初開始組織翻譯巴爾加斯·略薩作品,全部都從西班牙語原文直接譯出。
巴爾加斯·略薩第1部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城市與狗》(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年,北京),由趙德明(當時用筆名趙紹天)翻譯。
1982年,昆明的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韋平、韋拓合譯的《青樓》和趙德明、李德明、蔣宗曹、尹承東合譯的《鬍莉婭姨媽與作傢》。《青樓》是巴爾加斯·略薩名作Lacasaverde的第1個中文版本,孫傢孟翻譯的第2個中譯本《緑房子》也很快在1983年由北京的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了。
1983年,南京的江蘇人民出版社初次出版趙德明、段玉然、趙振江合譯的鴻篇巨構《世界末日之戰》。
1986年,孫傢孟翻譯的《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由北京的十月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1988年,王成傢、孟憲臣合譯的《狂人瑪伊塔》(HistoriadeMayta)中文譯本由昆明的雲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巴爾加斯·略薩的許多小說《城市與狗》、《緑房子》、《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鬍莉婭姨媽與作傢》》、《世界末日之戰》、《狂人瑪伊塔》、《誰是殺人犯》、《敘事人》、《情愛筆記》等都已譯為中文,主要譯者有趙德明、留學秘魯的孫傢孟等人,很多部都經過多次再版,翻譯者也盡心多次修訂。
巴爾加斯·略薩也於1994年7月6日偕傢眷來到中國首都北京,期間參訪長城等名勝,並於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與中國西班牙語文學資深譯者趙德明和尹承東會談,並當場口述〈緻中國讀者》1文,本文與趙德明記述這次會面的《巴爾加斯·略薩在北京》同時收入中國出版的第1部巴爾加斯·略薩文學評論集中譯本《謊言中的真實:巴爾加斯·略薩談創作》,同日全家轉往西安,並在遊歷上海後纔回到長住的英國倫敦。
中國吉林省長春市的時代文藝出版社透過趙德明與他的版權代理人於1996年4月3日達成協議,自1996年起出版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全集,預定出版18捲。
2000年,巴爾加斯·略薩早期的兩部論著《替白臉蒂朗下戰書》和《無休止的縱欲》》出版中譯本,同時,他的第1部小說集《首領們》(尹承東譯)、非小說文集《頂風破浪》(趙德明譯)、西班牙行星文學奬得奬作品《利圖馬在安第斯山》(李德明譯)的中譯本也出版了。
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方法論隨筆集《給1位青年小說傢的信》中文版經百花文藝出版社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先後於2000年和2004年出版(百花文藝版譯名《中國套盒:緻一位青年小說傢》,新版譯名《給青年小說傢的信》),臺灣臺北的聯經出版公司又於2005年出繁體版本,也題名《給青年小說傢的信》。《青樓》、《世界末日之戰》、《愛情萬歲》(《鬍莉婭姨媽與作傢》的臺灣版名稱)等書已在臺灣出版繁體版本,臺灣出版的巴爾加斯·略薩長篇作品全部都是中國譯本。
在臺灣出版多部作品的香港作傢西西,撰寫多篇文章評介巴爾加斯·略薩的人和作品,收入《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傳聲筒》等書,可說是在香港和臺灣介紹巴爾加斯·略薩的重要推手。
巴爾加斯·略薩-婚姻家庭
1955年不到20歲時與舅媽的妹妹鬍莉婭·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JuliaUrquidiIllanes,1926年生,玻利維亞人)相戀結婚,1963年離婚。
1965年與表妹帕特麗西婭·略薩·烏爾吉蒂(PatriciaLlosaUrquidi)再婚,直到現在。
與第2任太太有2個兒子,1個女兒:2個兒子是哥哥,他的第1個小孩ÁlvaroVargasLlosa生於1966年,也是個作傢,第2個小孩生於1967年,小女兒生於1974年。
He is the person who, in 1990, "coined the phrase that circled the globe", declaring on Mexican television, "Mexico is 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a statement which became an adage during the following decade.
Vargas Llosa rose to fame in the 1960s with novels such as The Time of the Hero (La ciudad y los perros, literally The City and the Dogs, 1963/1966), The Green House (La casa verde, 1965/1968), and the monumental Conversation in the Cathedral (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 1969/1975). He writes prolifically across an array of literary genres, including literary criticism and journalism. His novels include comedies, murder mysteries, historical novels, and political thrillers. Several, such as Captain Pantoja and the Special Service (1973/1978) and Aunt Julia and the Scriptwriter (1977/1982), have been adapted as feature films.
Many of Vargas Llosa's works are influenced by the writer's perception of Peruvian society and his own experiences as a native Peruvian. Increasingly, however, he has expanded his range, and tackled themes that arise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other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has been a shift from a style and approach associated with literary modernism, to a sometimes playful postmodernism.
Like many Latin American authors, Vargas Llosa has been politically active throughout his career; over the course of his life, he has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 political left towards the right. While he initially supported the Cuban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of Fidel Castro, Vargas Llosa later became disenchanted. He ran for the Peruvian presidency in 1990 with the center-right Frente Democrático (FREDEMO) coalition, advocating neoliberal reforms. He has subsequently supported moderate conservative candid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