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 郎鐵青 |
籍貫: | 長白山 |
閱讀郎紅浣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郎紅浣文筆清新脫俗,剛柔並濟,有新文藝之風;運用京白對話時,狀聲狀色,極為生動傳神。可與老捨的“京味小說”,王度廬的“悲情武俠”相媲美。他尤善於描摹江湖兒女情態,或纏綿悱惻,或悲歌斷腸,忽張忽弛,跌宕起伏,頗能引人入勝。無怪當代詩傢張劍芬,李漁叔曾譽之為“仙心妙筆,當世無雙”!而滬上名士陳定山亦以“獨異”二字稱揚。此外,郎氏久歷風塵,腹笥寬廣,描寫舊社會之風俗習尚、穿着打扮乃至典章文物、器皿用具均極考究,非一般道聽途說可比。
郎紅浣-作品集
“古----劍”六部麯:《古瑟哀弦》、《碧海青天》、《瀛海恩仇記》、《莫愁兒女》、《珠簾銀燭》、《劍膽詩魂》。
郎紅浣-評價
若論臺灣武俠作傢資格最老、輩分最尊者,殆無人能出郎紅浣之右。他不但是臺灣最早從事武俠創作者之一,而且是開啓此地報刊連載武俠長篇小說的第一人。正因他“臨老學吹簫”,起了帶頭作用,方促使見獵心喜的後生晚輩紛紛效尤,而為面臨“斷炊”危機(由於兩岸隔絶,讀者無新書可看)的臺灣武俠小說界開拓了一片生天。是故,稱其為“臺灣武俠先行者”,洵當之無愧!
為其出書的國華出版社嘗如此介紹說:“郎先生少遭傢難,流浪天涯,足跡遍中國;閱人既多,所學亦博,於拳擊劍術尤精。”(參見《莫愁兒女一九五七年初版扉頁簡介》)這也可從側面看出郎氏饒富人生閱歷,見多識廣;而其早期所述拳劍技擊皆有憑有據,大抵寫實,並未刻意渲染武功妙用。惟其敘事習於故常,且喜以清初鼎盛時期為故事背景;寫滿、漢之爭與宗室恩怨,則多緬懷白山黑水故國(清朝)之思。特別是其晚期作品如《黑胭脂》因受到後起之秀臥竜生、司馬翎等神化武功的刺激,竟無端摻入奇門遁甲、神仙術數乃至飛劍法寶等玄妙素材,又走回民初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的老路;遂令人有捍格突兀之感,破壞了他一貫平實的俠情小說風格,殊為不值。惟無論如何,郎紅浣以年過五十知命之年始下海從事武俠創作,正如曹操樂府詩《龜雖壽》所云:“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前後十年間的武俠作品固然有得有失,但也的確證明了他寶刀未老,筆力遒健,乃能見重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