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張 | ||||||||||||||||||||||
名: | 賢亮 | ||||||||||||||||||||||
籍貫: | 盱眙縣 | ||||||||||||||||||||||
出生地: | 南京 | ||||||||||||||||||||||
閱讀張賢亮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傢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1979年重新執筆創作後,先後發表了多部小說。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緑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奬。
張賢亮,男,江蘇盱眙縣人,1936年12月生於南京。
50 年代開始發表作品。
1954年高中肄業後赴寧夏賀蘭縣鄉村插隊務農。
1955年至甘肅省委幹部文化學校任教。
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遂遭受勞教、管製、監禁達十幾年,其間曾外逃流浪,討飯度日。
1979年9月獲平反。
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志社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
張賢亮-生平
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傢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
張賢亮張賢亮
作協主席團委員。受家庭影響,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熏陶,中學時代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並嘗試文學創作,曾寫作發表了60餘首詩歌。
1979 年重新執筆創作。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肖爾布拉剋》、《初吻》等;中篇小說《河的子孫》、《竜種》、《土牢情話》、《無法蘇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緑化樹》等 ;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以及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散文集有《飛越歐羅巴》、《邊緣小品》、《小說編餘》、《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獲得國傢級小說奬,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奬,獲國傢與寧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和稱號。有九部小說被搬上銀幕,作品被翻譯成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有廣泛的國際影響。1993年初,作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創辦華夏西部影視。如今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下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成為寧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旅遊景點,被譽為“中國一絶”。華夏西部影視城的成功,證明了在市場經濟社會發揮人的智慧與管理的重要,為較為滯後的西北地區發展經濟提供了一條思路。
張賢亮-精神氣質
張賢亮在《滿紙荒唐言》這篇文章裏,詳盡地敘述了他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許多關於文學觀念的見解。他特別呼籲評論傢要註意研究作傢的精神氣質。他說,“一個人在青年時期的一小段對他有強烈影響的經歷,他神經上受到的某種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狀態,使 他成為某一種特定精神類型的人……如果這個人恰恰是個作傢,那麽不管他選擇什麽題材,他的表現方式,藝術風格,感情基調,語言色彩則會被這種特定的精神氣質所支配。”統觀張賢亮的創作,可以說,他的小說就是他獨特的精神氣質外化而成的哲理與詩美的結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說,應該註意他的精神氣質。
研究張賢亮的精神氣質,首先應註意到他的青年時期的經歷。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個很有才氣的青年詩人的形象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他在 1957 年 4 月 7 日 寫給《延河》編輯部的信中,以一種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稱:“我要做詩人,我不把自己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裏的感受去感染別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點燃下一代的火炬,這是一種罪惡,同時,我有信心,我有可能,況且我已經自覺地挑起了這個擔子……。”這裏,我們看到青年張賢亮對人生的奮進和在文學上的宏大抱負。在他當時發表的《夜》、《在收工後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風歌》等抒情詩中,也顯露出他感情熾熱、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詩人的氣質。隨即因《大風歌》罹難,這無疑使他神經上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使他的精神氣質又滲進了一種悲劇色彩,一種憤激、悲愴的孤獨感。如同他自己所說:“心靈的深處總有一個孤獨感的內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難中,他從生活的底層汲取了酸甜苦辣畢備的人生經驗(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環境和勞動人民的熏陶),並閱讀了大量馬剋思主義的著作,這又使他的精神氣質中融進了一種對人生的哲學沉思。正是上述種種因素。對他作品的藝術氛圍,感情基調,語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並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