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 | 福建省漳州芗城 | ||||||||||
阅读郑德鸿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郑德鸿 - 创作经历
《那里并不遥远》手稿
《那里并不遥远》的手稿,2001年被漳州图书馆收藏了。在十几本小学生练习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铅笔字,那是初稿。还有一份用钢笔写的抄正稿。“1300多页近40万字,是我一笔一画,费时4年写出来的。”老郑把手稿当成“出嫁了的女儿”,很是不舍。
十年前,邻居家的小女孩老是缠着他讲故事,他便将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当做故事讲给她听。一天,故事讲到一半,女孩有事离开,只好暂停。于是,他信手拿起笔和纸,略一思索,给故事里的人物起了个名字,并将情节稍加改动。写出来一看,竟是一个小说的雏形。
就这样,老郑钻图书馆、访老知青,搜集了许多生动的素材。从1994年3月起,历时三载,终于在1997年5月完成了初稿。初稿完成后,又费时一年多进行修改,于1998年12月定稿。
郑德鸿 - 出版经历
上山下乡通知书
拿着厚厚的书稿,老郑联系了多家出版社,但是出版社方面都让他自费付印。于是他放弃了。
1999年,老郑买了台电脑给上高中的女儿使用。那时,互联网刚刚在漳州兴起,老郑常跑那儿去看别人摆弄电脑,于是他把作品发给了多家文学网站。
很快,老郑的作品就被大型文学网站“黄金书屋”置顶推荐。紧接着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书城网“佳作连城”栏目也转载了该小说。老郑趁热打铁在各大知青论坛注册用户名,并把自己写的回忆文章一一上网。渐渐地,老郑成了网络老知青群体中的名人。
2008年12月22日是中国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出版社计划出版《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型画册》,人民日报社的编辑刘昕专门向老郑约稿。
老郑1969年在长泰县田头大队上山下乡,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与当年的知青伙伴保持着联系。1995年他还组织老知青返回当年的插队地点田头村聚会。得知征稿消息,老郑立即着手收集当年的老照片。经过近两个月的寻访、筛选,老郑找到了9张反映当时知青生活、工作的老照片。在记者采访的前几日,老郑又搜寻到了一张珍贵的《上山下乡通知书》。
郑德鸿 - 草根作家
毕业于公园小学(现在的芗城实验小学)的老郑,给报刊杂志纠起错来,毫不客气。《上海知青风采报》曾给他寄过一份报纸,老郑看完后,在报纸上圈点出几十处的标点符号不规范、错别字,然后把报纸寄还给该报社。很快《上海知青报》的编辑给他发来了感谢信。据老郑说,他还给多家报纸纠过错。
老郑坚信《那里并不遥远》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顶级作品”。不仅仅因为这篇小说被大型电子书《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收录,还因为这篇小说有许多个第一。“是第一部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发表的漳州籍作者撰写的长篇小说”,以及其它同类型题材所没有的元素。如“带队干部”、“城市遣送‘黑五类分子’及家属到农村插队落户”等。他期待有人能把《那里并不遥远》拍成电视剧。
郑德鸿 - 网络生活
近期网络上最热门文化事件莫过于“30个省作协主席网上打擂”,30位来自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协领导将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然后根据点击率以及网络作家的评价评出冠、亚、季军。老郑在“拜读”了几篇小说后,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其中有一篇小说被他评为“一逗到底的典范”。他在网上大胆提议:让我们这些草根作家和职业作家打场擂!
老郑说,他现在还在继续写作。他手头上有一部已经创作完成的知青题材小说《婚礼进行曲》正在博客上连载,另外两部中篇小说已完稿,他通过网络论坛发布消息,希望有识之士能帮他出书。
老郑除了在网络上写文章外,还在网络上谈生意。老郑在“淘宝网”开了一家网店。网店卖鞋,从运动鞋到雨鞋、拖鞋都有。在网上做生意,对于老郑而言,是一件轻松写意的事儿。老郑说,网店的收入比拿工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