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是怎樣煉成的
一提起“經典”二字,我的腦海裏立刻就會浮現出四書五經、三國水滸紅樓夢、毛澤東選集,以及那些經歷了無數代人的傳承,歷經考驗流傳至今的文學佳作,那些永載史册的精神食糧。人類的文明與美德,正是由於有了這些經典,纔一步步從遙遠的過去,走到今天,走嚮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是人類社會永遠的燈塔,文明進步的指南針。經典是神聖的,也是不朽的。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不經意間,我與經典撞了個滿懷。
由中國國情網、中國教育發展網、國傢文化網、國傢中西部網等大型網站機構聯合編審,中國藝術文化普及促進會提供藝術指導,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提供版權保護,由北京聯合光華科技有限公司精心製作的具有最先進的語音合成朗讀係統的電子書係列《中外經典視聽圖書館》,從用中文紀錄和創造的從古到今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精心挑選2000多部精品佳作,作為經典嚮世人展示。我所撰寫的長篇知青小說《那裏並不遙遠》,也榮幸地被選中,收錄其中。
2004年8月3日,北京版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打來電話,告知這部小說收錄在《中外經典視聽圖書館》,並且將寄來光盤樣品。聽到這一消息,我不由一陣激動,想不到當年那純屬偶然的創作衝動,竟然會獲得如此豐厚的回報,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突如其來的盛譽,令我百感交集,數年艱辛,終成正果。這是對我數年努力的褒奬,更是對這部小說在文學領域裏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的肯定。
得知這一消息,朋友們嚮我表示祝賀,也問我這部小說是怎麽寫成的,能獲得成功究竟靠的是什麽。我坦誠告訴他們,除了創作激情、生活體驗與文字底子外,靠的是對歷史的負責和對文學的敬畏,老老實實做文章。因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
十年前,我傢隔壁的女孩老是纏着我講故事,我便將當年我上山下鄉當知青的經歷及所見所聞,當做故事講給她聽。
一日,故事講一半,女孩因有事離開,衹好暫停。然而,那講了一半的往事,卻歷歷在目,令我欲罷不能。於是,信手拿起筆和紙,略一思索,給故事裏的人物起了個名字,並將情節稍加改動。寫出來一看,竟是一個小說的雛形。我突然大悟,小說原來就是生活的寫照,它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如果我把所有的故事串聯起來,加上一些虛構,不就是一部小說了嗎?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當年是何等的轟轟烈烈,又是那樣的可歌可泣,牽動着億萬人民的心。那是一部令人悲愴又魂牽夢縈的歷史,是用千千萬萬知青的靈魂與肉體修煉而成的——每一個知青,都是這部歷史的一部分。不管今後人們如何看待這場運動,但作為歷史,它必然永載史册。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這場上山下鄉運動的文字記載並不是很多,長篇小說更少。這也許是我的孤陋寡聞,但也引起我的深思:一場歷時多年,人數衆多,影響廣泛深遠的運動,為何時隔不久,就幾乎消聲匿跡了呢?人們在研究着幾千年前的歷史,但對這近在眼前的歷史,卻擱之不顧,難道就衹能留給後人去研究嗎?如果我們今天能盡自己的所能,把這段歷史寫下來,一定會比後人的研究準確得多。
於是,一個近乎狂幻的想法在那一瞬間形成了——寫一部小說,一部全方位、多視角再現當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小說,在這部小說裏,知青的生活、心理狀態,以及在特定環境中知青們艱苦的勞動、觀念的轉變、人格的扭麯,還有他們為自身的生存所付出的代價,在痛苦的磨煉中對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索……等等,等等。這些,都將在這部小說裏一一展現。
憑着一股熱情,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竟寫出了近十萬個字。然而,我很快發現,如果想要寫出一部與歷史背景同步的小說,單憑熱情是不夠的,必需要有一份準確的時間表。否則,關公戰秦瓊,豈不令人笑掉大牙。
但是,由於小說裏的故事時間跨度大,一些記載早已湮沒在歷史的海洋裏,要想把它從那塵封的史料中找出來,談何容易。我一頭紮進了歷史中。我走入檔案館,查閱了一些相關的歷史文件;我埋進了圖書館那些過期的報紙中,尋找有關的史料;我註意收集一些回憶錄,從那隻言片語中獲得可靠的依據;我走訪了許多老知青及一些經歷過那場運動的當事人,從他們的回憶中聽到了許多真實的故事。工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寶貴的資料,使得這部小說虛構與真實水乳交融,文學與歷史渾然一體。
有了這些資料,我寫起來更得心應手。但是,小說不同於一般的紀實文學,單靠羅列事實是完全不夠的。如何把那些真實的虛構的故事,理性而合乎邏輯地串連在一起,使之成為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沒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和相關的文學理論是根本無法完成的。而衹讀到小學六年級的我,面對這無法回避的問題,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頭學起。儘管在此之前,我對自己很是自信,並且對一些已成白紙黑字的作品很是不以為然。如今輪到自己頭上,纔知要想真的寫好,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重新讀起小學語文課本,從最基本的字、詞、句、標點符號入手;看起了小學生作文選編,從那些老師的批改中得到啓發;搬來了中學語文教材,進行係統的學習;精讀了一些名傢名作,從中汲取營養與藉鑒,使自己的寫作技巧得以提高;找到了一些有關文學創作的理論書籍,使自己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飛躍。我抱定一個宗旨:要麽不寫,要寫就一定寫好!
另外,在小說內容的取捨上,也讓我頗費一番苦心。由於上山下鄉運動歷時多年,期間發生的具有一定影響的事不可計數,,如果面面俱到,顯然不是一部小說所承載得了的,而且也將變成大雜燴。所以,小說側重描寫了運動初期的發動,知青們到農村後過革命化春節,將城鎮中的閑散人員當做知青送到農村,遣送城鎮“黑五類分子”到農村監督勞動,招工,招生,九。一三林彪事件對知青的影響,批林批孔運動,毛主席給知青傢長李慶霖的復信,中央為保護知青、打擊各種迫害知青的犯罪行為而作出的决策,辦理補員,病退,派知青帶隊幹部,恢復高考,右派平反,知青大返城。這些,都是這場運動的組成部分。小說中的故事,便是緊緊地圍繞這一係列歷史背景而展開的,並力求做到與歷史同步。因此,這部小說也可以看成是知青史的文學化,一部典型的《知青演義》。
就這樣,經過四年多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998年12月21日晚上完成了這部小說。巧合的是,這一天正好是那場運動的發端,也是小說故事的開始。
小說完稿後,我便開始尋求出書。但我一個無名小卒,根本沒人理睬,給許多出版社寫去的信,寄去的內容簡介,均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經人介紹了一傢出版社,卻要自費,沒有四、五萬元是出不了書的。我辛辛苦苦寫了幾年的書,卻還要花幾萬元去出書,根本無法接受。
寫小說是要給別人看的,難道出不了書便壓在箱底?當時,互聯網這一具有革命性的新事物正嶄露頭角,“互聯網”這一嶄新的名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儘管我對互聯網一點也不懂,連見也沒見過,但我從相關的報道中認定,那裏是一個廣阔的天地,如果作者不計較稿費的話,那裏有任你馳騁的無限空間。況且,我寫小說既不為名也不為利,我衹是想把那一段歷史告訴大傢。我毅然决定,將小說上網,無償地奉獻給世界。
幾經周折,1999年11月11日,小說終於在文學網站“黃金書屋”發表了,並且作為重點推薦閱讀。之後,許多傢網站轉載了這部小說。特別是最權威的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文學網站“人民書城”,在我發去電子郵件請該站直接從“黃金書屋”轉載,並且將我的一篇敘述這部小說的手稿捐贈給漳州市圖書館的文章《獻稿記》及另一部中篇小說《婚禮進行麯》發去後不幾天,便收到了回覆,告知小說已登載於“佳作連載”欄目,《婚禮進行麯》也登載在該網站的“原創基地”。面對如此的殊榮,我終於感到,幾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要知道,能在那裏登臺亮相的,衹有區區四十幾部文學作品,不是國外精品便是國內名傢的代表作,而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竟然也能在那裏占有一席之地,怎不令我感慨萬千呢。
小說在“人民書城”的登載,奠定了它在文學領域裏的特殊地位,為最終被確定為經典佳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雖然我對評審的事一無所知,但它是幸運的,因為它出生在一個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弘揚祖國文化的時代。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如今,小說雖然獲得了肯定,但我仍感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作為作者,慶幸之餘仍心存愧疚。由於當初完稿後,在輸入電腦的過程中,一些標點符號出現了差錯;小說中毛主席逝世後《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的廣播時間,由於當時一直找不到確切的記載,僅憑記憶寫為下午三點播出,直到後來看了一篇回憶錄,纔確定為下午三點是播出預告,全文播出的時間是下午四點;還有個別字詞確是錯用,這些,都已成無法輓回的遺憾。
目前,我已將全稿重新核對,在我的博客全文登載,並將修正後的稿件發給代理該小說版權的北京版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上海知青華夏知青等網站也登載了,如果今後再版或出書,這些缺陷將不再存在。唯如此,我纔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