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瓦列金·别列什科夫 Valery Kim Do Leshkov高尔基 Maksim Gorky
索尔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肖洛霍夫 M.A. Sholokhov帕乌斯托夫斯基 Pau Stouffville Sharansky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钦吉斯艾特 Ma Tuofu阿斯塔菲耶夫 Aspen Taffy Aliyev列昂诺夫 Leonid Leonov
法捷耶夫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布尔加科夫 Mikhail Bulgakov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Kosmodemyanskaya
波列沃依 波列沃 by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 Roy Medvedev尼娜·卢戈夫斯卡娅 Nina Lugovskaya
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作者  (1928年12月12日2008年6月10日)

阅读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语:ЧынгызАйтматов,1928年12月12日-2008年6月10日),又译钦吉兹·艾特马托夫,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其作品集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作家有深刻影响。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个人资料
  出生:1928年12月12日(斯坦塔拉斯州)
  去世:2008年6月10日(德国纽伦堡)
  国 籍:吉尔吉斯斯坦
  代表作品:《查密莉雅》、《一日长于百年》
  主要奖项:列宁奖、苏联国家奖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个人简历
  艾特马托夫1928年出生。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8年《查密莉雅》发表,开始成名。
  
  195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63年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获列宁奖金。
  
  1966年《别了,古利萨雷》发表。
  
  1968年《永别了,吉利萨雷》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艾特马托夫获“吉尔吉斯人民作家”称号。
  
  1970年《白轮船》发表。
  1971年艾特马托夫获得了列宁勋章。
  
  1977年《白轮船》获苏联国家奖金。
  
  1978年艾特马托夫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80年《一日长于百年》发表。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1983年《一日长于百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1966年起艾特马托夫是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76年起艾特马托夫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他还是吉尔吉斯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
  
  1990年后艾特马托夫开始涉足外交工作。
  
  1990年他被任命为苏联总统委员会委员;苏联解体后,他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
  
  1993年底吉尔吉斯总统任命他为吉尔吉斯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的代表;其后他一直同时担任吉尔吉斯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大使兼驻北约和欧共体的代表。
  2008年4月间,传出艾特马托夫因病入院的消息,5月16日,德国纽伦堡当地一间医院证实艾特马托夫因“肾脏功能不全”接受治疗,直至6月10日过世,惟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发言人宣称“艾特马托夫因肺部严重发炎,不治去世。”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主要作品
  中篇小说《查密莉雅》(1958年)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中短篇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年),获1963年列宁奖金。
  中篇小说《永别了,吉利萨雷》1966年,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白轮船》(1970年,后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获1976年第9届苏联电影节大奖),小说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中篇小说《花狗崖》(1977年)。
  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年,又名《风雪小站》),获得了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
  长篇小说《死刑台》(1986年),引起激烈的争论。
  小说《群峰颠崩之时》(2006年),最后发表作品。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职业生涯
  1928年,艾特玛托夫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是吉尔吉斯斯坦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许多神话、寓言与传说。9岁时,父亲在肃反运动中蒙冤被害,艾特玛托夫过早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艰难,青少年时代卫国战争爆发,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正如作家自己所说,这段时光促进了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性特点的认知,奠定了他人生观的基础。
  1958年,艾特玛托夫自莫斯科高级文学培训班毕业后,在《新时代》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查密莉雅》,由此跻身苏联文学界。此后,他的小说《第一位教师》、《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骆驼泪》、《大地—母亲》、《永别了,古利萨雷》等作品相继发表,并于1968年获得了苏联文学最高奖——列宁文学奖。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描写冲破传统羁绊、追求幸福爱情的查密莉雅,还是克服世俗阻碍、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或是面对生活不幸、始终坚忍博爱的母亲,以及遭遇误解不公但对信仰执着依旧的共产党员塔纳巴伊,作者都将他们作为普通的吉尔吉斯人来书写,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和塑造了苏联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普通民众的善良、正义与慈爱的形象,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受俄罗斯传统文学影响,艾特玛托夫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开始注重对人物心理过程的描写。《白轮船》和《花狗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抒情手法,以接近于神话和寓言的形式,通过细腻和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白轮船》讲述了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吉尔吉斯小男孩的故事,全书充满了“艾特玛托夫式的忧伤”,有人说艾特马托夫的文字像音乐,总能触动人们心底最隐秘的情感。作品在描写小男孩因为长角鹿被杀而准备投河时写道:“你好,白轮船!你好,爸爸!是我,你的儿子,请把我带上白轮船,一起走吧……”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日渐凸显,人们陷入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之中。在此背景下,艾特玛托夫开始对现实生活与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哲学性思考,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和长篇小说《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是作者通过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对人类生活的描述,从人与世界的多角度联系中深刻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哲理思考。艾特玛托夫因这部作品获得了哲学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遗像
  作家的称谓,并成为苏联文学界默认的领军人物。《断头台》是艾特玛托夫的巅峰之作,作品讲述了人与狼之间的悲剧性故事,触及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吸毒、犯罪等丑陋现象,首次提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善与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尖锐矛盾与残酷斗争。
  
  1988年,艾特玛托夫开始了长达20年的外交官生涯。此间,他只发表了两部小说,《卡桑德拉印记》(1996)和《群峰颠崩之时》(2006)。对苏联后期以及解体初期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变化的思考折射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创作的渴望。
  艾特玛托夫带着世人的赞誉离开了,所有受到他作品熏陶的人都为他的逝去惋惜。他曾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如果人死后,灵魂有所变,我希望成为白尾鹰,可以自由飞翔,能从空中望见永远也看不够的故乡大地……”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及其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正义与人道关怀已然成为雄鹰,将永远在人们心灵中展翅翱翔。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创作风格
  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这是古今文学家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但由于时代不同,每个作家、艺术家对真善美标准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而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更是大相径庭。艾特玛托夫所褒扬的真善美,蕴含着一种古朴、纯真和原始味,他塑造的典型无不闪耀着人类本性中至善至美至纯的光辉,不掺杂任何现代污点。《布兰雷小站》(也译成《一日长于百年》)刻画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铁路风雪小站老扳道工,他善良真诚,精神世界博大。他实践跟老友的约定,把他埋葬在古老墓地。作品把几十年前的一些曲折坎坷的往事,通过与当前现实生活反复穿插描写,浓缩在短短一天一夜送葬过程里,把现实和历史、神话和传统、科学和幻想自然地融和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作家对人生的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不要失去大善和大爱的本性。中篇小说《查密莉雅》、《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第一位老师》等,则通过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生活,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故事,歌颂人性的美丽和人格的高尚。故事的主角,都是最普通的牧民、汽车司机、乡村教师等,读罢往往使人掩卷沉思,灵魂得到一次次净化。
  呼唤人与动物共存,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自身的发展进化必须与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协调,否则生存条件就要受到威胁。中国古代早有“天人合一”的圣贤之言,世界上近现代学者为了制止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而奔走呼号。但世界文坛关注这个问题的文学作品却凤毛麟角。艾特玛托夫以作家特有的敏锐观察力,捕捉到这一重要问题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予揭示和诠释。他的长篇小说《死刑台》,通过一对草原狼在人类捕杀草原动物的过程中逃生,经过曲折经历最终被杀害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人类生产发展与自然界草原动物生存的矛盾和斗争,强烈地谴责了任意屠杀草原野生动物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人类在发展道路上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的思想。中篇小说《白轮船》被认为是作家的顶峰之作,小说通过一个7岁孤儿与白鹿妈妈相遇,而无法忍受人们将其枪杀,最终涉湖自尽的悲惨故事,揭示了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谴责了人类恶势力残杀动物的罪行,作家借助于一个孩子的悲剧向世人发出呼吁:救救孩子!救救动物!留给读者隽永的思索。
  反对人类社会强权对峙,呼吁世界和平
  读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不难看出,他是主张人的本性向善的。人与人、国与国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在地球上和平共处;而人的贪婪、残暴和相互争斗、尔虞我诈,进而出现各种犯罪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笔者认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不少作品中反映出来。例如上述提到的《布兰雷小站》里,揭示了地球上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局面:太平洋上的“公约号”航母“联合指挥部”苏美各级军官都是1比1配置,而“均等号”空间站内则双方各出一名宇航员,火箭也是同时在各自的发射场升空。一切都是严格对等的。而两国在对待外星人发来的友好信息,却如临大敌,联合起来拒绝外星人进入地球,不惜动用战争手段防范。作者对军事强国之间的对立和拒外星人于太空之外的举动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字里行间表露出讽刺和嘲笑。用军事强权之间的矛盾对峙来反衬普通工人之间的纯朴友情,其用意是很深刻的。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文学成就
  艾特玛托夫是吉尔吉斯人,但是中文读者仍然习惯性地把他称为苏联作家。其实把他称为一位俄语作家似乎更为合适,虽然他声称自己能够熟练地使用双语写作,但是他的作家声誉主要是靠俄语获得的。艾特玛托夫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他在苏联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宏大戏剧中,还曾扮演过驻外大使、总统顾问和公正党主席这样一类更为要紧的政治角色。1958年,他凭借中篇小说《查密莉雅》出道,阿拉贡将它译成法文,称它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情故事”。
  
  1986年,艾特玛托夫发表长篇小说《断头台》,在苏联引起强烈的反响。仅隔一年,隆重问世的中文版引起更加广泛而热烈的争议。冯加在《译后记》中写道:“《断头台》是一部相当复杂的作品。由于小说涉及敏感的宗教问题,由于贯穿全书的有关善与恶等的哲理性思考,由于作者惯用的象征、寓意手法,更由于评论者不同的文艺观,因此《断头台》的引起争论是很自然的。”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中国情缘
  艾特玛托夫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30多年前,他的中篇小说《白轮船》一进入中国,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今,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1989年夏,艾特马托夫曾访问中国,此后重访中国成为他一直的心愿。他曾经打算到新疆拜访他同一民族(中国称柯尔克孜族)的90岁的《玛纳斯》史诗演唱者居素甫·玛玛依,不想此愿终未实现。
  
  艾特玛托夫进入中文是及时的,只不过1965年出版的《艾特玛托夫小说集》是内部性的和羞辱性的。译成中文并非因为艾特玛托夫的文学魅力,这一今天看来奇怪的现象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的。这部小说集和其他供批判阅读的内部书籍一样,因为都有黄色的封面而被读者称为“黄皮书”。1973年,艾特玛托夫的“黄皮书”《白轮船》出现在少数读者的视野之中。幸运的是,它没有成为独立青年的批判对象,相反,它纯美的格调和忧伤的温情震撼着每一颗正在成长的心灵。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涌现出一股公开出版艾特玛托夫的热潮。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发表于苏联《新世界》杂志两年之后,中文版就公开问世了。只不过《出版说明》仍然保留着一段警惕性的尾巴:“作者虚构科学幻想故事的意图,不过是在‘合作’‘共处’的外衣下,配合苏联霸权主义的外交路线。”此时因为去革命风暴未远,出版者只能这样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是不必苛责的,但是今天的读者未必这么客气。小说的名字或许得自于帕斯捷尔纳克1959年写的诗《唯一的日子》:“睡眼惺忪的时针,懒得在表盘上旋动,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个人影响
  2008年6月10日,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前苏联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在德国逝世,享年79岁。艾特玛托夫逝世后,他的祖国吉尔吉斯斯坦当即宣布,6月14日为国悼日,巴基耶夫总统对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下达总统令:“对人民作家的葬礼进行现场直播。”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也致唁电表示哀悼,普京称他的去世是“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无可弥补的损失”,“我们会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此前,2008年被宣布为吉尔吉斯斯坦的艾特玛托夫年。
  
  对于只有500余万人口的吉尔吉斯斯坦,艾特玛托夫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人物。他曾三次获前苏联国家文学奖,一次获列宁奖,他的十二部中篇小说无一例外地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有的还被改编成歌剧、芭蕾舞剧,这在前苏联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艾特玛托夫的重要价值,更在于他把吉尔吉斯斯坦带到了世界文学的前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统计,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发行。甚至一个世界上总共只有4万多人的民族——萨阿米人也用本族语言出版过他的小说。在德国,据说几乎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本他的作品。而在中国,除了汉语,还有维吾尔族语的译本。
  当然他的贡献不仅于此,尽管在后期作品中加入了诸如科幻、神话等元素,艾特玛托夫仍然是个有重要地位的俄罗斯式经典作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离去,传统俄罗斯古典主义书写方式就此终结。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社会评价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石南征表示:“艾特玛托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新潮环境成长起来的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一代,作为少数民族作家脱颖而出。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俄罗斯传统文学的气息,具有现实主义传统,而弥漫小说的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即使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很独特的。”
  艾特玛托夫在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文坛达到了个人荣誉的巅峰。在有些评论家看来,他的成功归功于“出奇制胜”,相对当时随处可见的英雄主义、伤痕文学,他早期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把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英雄留在了远方。他擅长写景状物,草原和天山湖泊在他笔下美轮美奂,在苏俄文学刚解禁那段时期,让人耳目一新。也有评论家认为他坚持的双语写作是他成功的法宝之一。要知道,吉尔吉斯1924年才有新创的书面文字,在这以前还没有书面文学。艾特玛托夫曾说:“我是用吉尔吉斯文和俄文两种语言来写作的。如果我的作品是用吉尔吉斯文写成,那我就要把它译成俄语,反之亦然。我从这两方面的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这是一个作家非常有趣的内部工作。我确信,这能使你的风格更加完美,使你的语言更富有形象性。”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