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晋代   丁零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丁零  (330年388年)   总朝代: 翟魏

国君纪年姓名开端年份终结年份延续时间
翟斌翟斌 Di Bin330年384年55年
翟真翟真 Di Zhen384年385年2年
翟成翟成 Di Cheng385年385年1年

  古代丁零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最早散居于匈奴的北边、贝加尔湖以西一带。丁零与匈奴同俗,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所以没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在历史上散见于汉族史书中的记载,一般都称他们为北狄、赤狄、狄历等。“狄”又可写作 “翟”,读音同狄,从羽、从佳,本意是野雉的尾羽,用在民族方面,其含义就为:头上插着很长的美丽羽毛的人。嘉峪关黑山岩画中有一幅人物图象,共有20多个人,他们身穿长筒皮袄(或毡衣),紧腰束带,足上穿靴,多数人头上都插着若干根长羽毛,稍向后弯(如《木兰城和黑山岩画漫谈》附图一),这种装饰的人不就是书中所说的北狄吗?随着时代的推移,部落的变迁,他们的名称也有所变化,北狄又称“赤狄”,“狄历”演变为“丁零”或“丁灵”、“丁令”等,南北朝时,驻河套、阴山一带的又称为敕勒,隋唐时,驻在新疆北部的又称为“铁勒”。出现在黑山岩画中的这幅人物图像,大约是较早期北狄的作品,约在汉代就是丁零。他们排成自由行列,旁边还有一只小狗,上边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似应为这个人群的首领,人群全部面向山的前方(迎着太阳),手叉腰,作集体舞蹈状,这大约是部落的一次盛大集会,跳舞唱歌,有欢庆胜利的意思。
  《前汉书》载:汉武帝时,北方匈奴强盛,丁零人受匈奴控制,单于帐下还设有管制丁零的 “丁零王”。匈奴人常侵犯汉朝的边境,武帝多次派兵打击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汉宣帝本始二年(即公元前74年),匈奴大举西击乌孙,乌孙王与汉公主接连发书,请求与汉合兵击匈奴。汉遣五将军合计16万人,分五路出塞,大规模进攻匈奴。乌孙出动五万军马,从西边夹击匈奴。匈奴大败,逃回漠北。自此匈奴势衰。丁零之众,趁匈奴衰弱,亦攻其北面,乌桓攻其东,乌孙击其西,匈奴死者约十分之三,牛羊冻饿而死者过半。自此以后,匈奴很少窥探漠南。但阴山一带的丁零之众迁入山西及河北北部。匈奴西部的丁零之众,却悄悄地向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敦煌二郡迁徒。及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卢水胡崛起于张掖。汉族人占据着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城镇和片片绿洲。祁连山麓为羌族人的活动地带,丝路古道以北,沿汉边之山泽湖沼,全为高车丁零驻牧之区。即所谓“南羌北狄”。他们的分布:东起酒泉长城以北,西连黑山石关峡(玉石障),以及石关峡以外的大草滩、二草滩、双井子、黑山湖、骟马城、湃带湖(今俗称干海子)、花海子、南北石河、鹿浑海(春秋时陆浑戎驻牧地,即今玉门镇北饮马、黄花农场一带,古时为海)以及疏勒河沿岸西至黑海子,水草茂盛,东西长约千里,都是丁零人移徙放牧之地。这一时期,他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比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他们听从汉族官员的统辖与节制。也有的为汉族富户棰牛、杀羊、屠猪、打工。所以,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李暠于公元407年遣使者给东晋王朝上书,自述建国维艰,经过三年的努力,发展农桑、筹集武备,“资储已足,器械已克,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肯定了西凉国势的迅速发展和丁零在酒泉的地位。
  五凉时期的高车丁零,蓄养着大量的牛、羊、骡、马、骆驼和猪。狗司守门、报警之职,是他们的亲密伙伴。由于畜产增多,他们食以畜肉奶酪(清泉乡墓葬中火烧畜骨即为明证),衣以毛皮毡毼,娱以歌唱舞蹈。他们中的能工巧匠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他们擅长于制造适合于本民族生活的高车,将居家住房和迁徙的交通工具二者结合为一体,创造了高车。高车轮高辐多,车上安装如蒙古包式的园形房屋,外面用薄毡包裹,左右设窗,前面有门,顶上有天窗,可以排烟、通风、保温凉,人在车内可站立、可坐卧,冬天也可在车内生火炉作食品。车就是住房和家。从这一点来看,丁零人的技术水平已超过了匈奴人。
  从黑山岩画的凿刻技术来看,黑山石质坚硬,而打刻成的点、线、画面、人物和动物形象生动,这说明酒泉的丁零部落已经有了坚硬的金属工具——一种尖状器;他们造高车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又说明,丁零人已具有了斧、斤、刨、凿、锯等金属工具,并且能制造出弓箭、弩机等武器。丁零人在酒泉北境狩猎、驻牧,并为汉族官员棰牛、杀猪、干杂活等,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劳动场面就有丁零人和羌族人。其所以能在酒泉繁衍生息达三个半世纪,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广人稀,酒泉北部沿边一带湖泊、河流,相连成串,沙滩、沼泽,绿草成茵,宜于游牧,发展畜牧业。这里亦是野生动物较为稠密之区。从黑山岩画的内容看,包括野牛、野鹿、野骆驼、红羊、黄羊、大头羊、虎狼獾狐、飞鹰、长蛇、野雉、野兔、旱龟等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都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丰富的野生动物,是丁零人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十多年前,笔者曾三次进入黑山岩画区,对画中人物、动物、时代作了反复研究,最后认定是后汉至魏晋时期,高车丁零长期在这里生活的写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在玉门的清泉乡以北、花海小金湾以南的荒沙滩上,发现了一处“沙锅梁古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陶器形质与汉文化相比,似乎有较大的差异,质地较粗厚,火候略低,尤以陶罐盖子上的手柄捏成竖起的新月状,有学者认为是羌族文化。但酒泉地区的民族地域分界,基本上是南羌北狄,羌人在祁连山麓,汉族在中部平原绿洲,沿丝路大道以北,显然是北狄丁零的文化范畴。这种陶器形质,不言而喻是丁零人的手艺。就连清泉出土的“骟马城文化”中的火烧兽骨和土埙(牛头箫)等,也未必就属羌人文化。因为清泉一带是丁零人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公元1987年后,甘肃省、酒泉地区考古人员在骟马城南清理了一座汉代古墓,发现朽坏的棺板上,绘有用墨线勾勒的两辆高车,辕中套牛,两车前后相随而行(如图2),前车的前半段因棺板断毁而画面受损,后面一车比较完整。两车之间有男女2人携手步行,发辫置于脑后,身穿长衣,腰间束带,2人并行,作谈话状,苗条的身材,轻盈的步履,充分表现出高车丁零人的生活方式和能歌善舞的人物特征。在棺板左端画有1幅狩猎图:右前方1只奔跑的雄鹿,面前尘土飞扬,它身中3箭,还在拼命逃生;鹿后一人骑牛作追射奔跑状,可惜棺板从此处断毁,仅剩牛头,看不到狩猎者的形象。两幅画(高车丁零迁徙图和狩猎图)充分记录了丁零人在酒泉的活动。两幅图除说明丁零人绘画技法已有相当水平,也反映出丁零人仍处于以游牧为主,兼事捕渔狩猎的时代。丁零人占据着酒泉北部优越的水源草地,其牲畜的繁殖超过了南山羌人的牧业发展。
  公元四世纪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开拓西北疆土进军河西,他率大军西渡弱水(即张掖河),西行数百里,直抵鹿浑海(在今玉门镇北约12公里处)这里是丁零部众最集中的大村落,拓跋珪为夺取草原,对丁零进行迅雷般突击,大败丁零之众。丁零仓慌向西逃奔百余里(约至今安西大湾以西之地),拓跋珪趁胜穷追不舍,又在大湾地方再败丁零,丁零向东北逃遁千里,约停留在额济纳坤都伦河一带。时隔不久,拓跋珪平定走廊西部,闻丁零在北部驻牧,又引军北击,彻底击溃了丁零,获马牛羊驼20余万头,高车数千辆。自此以后,酒泉之地尽归北魏,史藉再未提到丁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笔者一次在和平电影院看到一部反映内蒙古人民生活的彩色纪录片,其中出现了几辆高车,形象与本文中丁零的高车一模一样,遂意识到丁零之众被北魏击溃后,余众乃依附于匈奴、鲜卑,融合杂居。及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诸部通归入蒙古,古代的丁零早已溶入蒙古是毫无疑议的了。
  注:本文依据1980年“文物普查发现的部分文物资料和黑山岩画、骟马城出土文物以及古代自然地理并结合史书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写成。参考书目:《晋书·凉武昭王传》、《前汉书》、杜佑《通典》等。
  本文作者:酒泉文博副研究馆员(退休16年),中共党员,原酒泉文史委副主编、甘肃历史学会会员,现年80岁。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