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邦联(德语:Deutscher Bund,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历史
在1806年至1815年间,拿破仑席卷欧陆,废除神圣罗马帝国,将原帝国境内的德意志诸邦组织成立萊茵联邦并自任护国主,但莱茵联邦在1813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后瓦解。后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的领域,约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帝国领域,只少了比利时一地。邦联成员国由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三百多国剧减至三十九国,并确立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成员们保证彼此相互防守,和联合保卫美因茨、卢森堡城、拉施塔特、乌尔姆和兰道的堡垒及要塞。
奥地利首相领导的邦联议会,定期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经常代表“首相使者”领导议会,操控邦联的大权。
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邦联瓦解。普鲁士王国以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基础,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联排除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及南德4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黑森),但增加了普鲁士兼并亲奥各邦各城市的德西大片领地,以及北部夺自丹麦国王所有的什列斯威-荷尔斯泰因2公国。普法战争胜利后,1871年1月1日,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普王威廉一世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由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这个崭新帝国,成为真正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除了荷兰的林堡 (Limburg) 、奥匈帝国相关领地、卢森堡与列支敦士登之外,其他一切邦国(包含原本独立自主的南德4邦)都臣属于德意志帝国。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接连战败,割去德东大片领地给波兰与俄罗斯。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影响
18世纪后期开始,政治、经济、知识和文化上的改革逐渐涌现。在这个启蒙时代,洛克、卢梭、伏尔泰与亚当·斯密等重要的学者都是著名代表。浪漫主义渐渐兴起,更在法国大革命中大放异彩———个人与国家的自由正式确立,打倒权贵与封建制度。旧秩序和旧文化崩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学术思想与理论。新的生产方法兴起,导致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但是,拿破仑的战败确保了保守的政权,例如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等生存。让这些国家藉维也纳会议的成功,成立神圣同盟,压制因法国大革命而引起的激烈革命风潮。1815年,与会国家尝试尽量恢复欧洲在战前的旧秩序,以围堵法国、防止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传播。在首相梅特涅领导下,位于中欧的奥地利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会议制度的主导者,亦即梅特涅制度。哈布斯堡王朝除了抗衡法国,也是中欧的重要防线,阻止意大利与德意志成为民族国家。这样的势力均衡看似固若金汤,其实并不稳定。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在列强安排下,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被德意志邦联取代。由于奥地利与普鲁士都怕对方坐大,所以让邦联的组织松散,难以支配。
当时,一般认为,在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革命难以出现。在成为最强的德意志邦国、作为统一德国的政治中心与在19世纪末争霸欧洲大陆之前,普鲁士看似落后。在普国东方,庄园起义仅仅在条顿骑士团没落时发生。在骑士图统治下,农业结构十分松散,但普鲁士贵族后来渐渐扩张领地,占领骑士团曾拥有的农地,令农民顺从。就连市区也缺乏导致革命的诱因———容克为了防止城邦坐大,就促进它们的贸易,令市区、郊区的劳动阶层都必须向封建制度臣服。相对来说,在英国与法国,市区发展随着封建制度崩溃而来。所以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在二战战败,两国都更能适应西方民主制度。但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则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令议会政府难以兴盛。所以,在拿破仑战争时,普鲁士的社会与体制都很落后。她仍以军事贵族为世袭的统治阶层,其阶级制度又十分严密。
其实,除了普鲁士,在整个德国,或诸多德意志邦国里,政治分裂、贵族与商人的利益冲突,以及扼杀竞争与创新的公会制度,都减慢工业发展。这的确能确保中产阶级弱小,守住旧制度,让政局稳定。但是,面对法国的进攻时,普鲁士完全招架不住。因此,很多人都警醒,并深信脆弱、分裂和落后的德国,将会被已经统一及工业化的邻邦所侵吞。
1815年后,普鲁士的失败正意味着政经与社会改革都很迫切———官僚行政必须改善,而且必须实施更有效率的精英教育制度。得到拿破仑时期的德意志与意大利行政规划的启发,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与施泰因等普国官员采取保守政策,革新体制之余,保障贵族的权益。
这些改革令普鲁士的军队专业化,又开“全民皆兵”之先声,逐步建立强大军事力量。普鲁士又在拥有贵族体制之下,废除容克对土地的垄断、农奴制度与其他封建体制,帮助实现工业化。
前三月时期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维也纳会议后,法国大革命引起的革命浪潮似乎受到控制,但仅仅能缓和保守势力与自由派的民族主义分子之间的冲突。这种紧张局势一直持续到1848年革命为止。由于革命最后在此年三月爆发,这段时间被称为前三月时期 (德语:Vormärz) 。
此际,保守势力与自由分子在社会上形成对立。在普鲁士,前者乃拥有军政大权的容克大地主、奥地利权贵,以及在德意志支持邦国自主的侯国与城邦。后者则从事商业、贸易与工业。
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大众愈发要求变革。奥地利操控德意志邦联,逐渐引起民族主义分子的不满。梅特涅对此十分担心,因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尤其是青年运动,不但将动摇奥地利在德的势力,还会激起奥地利帝国内多个民族的反抗之心。奥地利境内大量匈牙利人与斯拉夫人一旦壮大,足以威胁奥国的统治。
前三月时期,歌德、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和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等思想家提倡浪漫的民族主义。也有其他代表向青年宣传这些思想。神父弗里德里希·雅恩设立体操会社,令年青的中产阶级接触民族主义思想———他们更设立青年会社 (Burschenschaft) ,支持民族主义。 1817年的瓦尔特堡节 (Wartburgfest)更奉马丁·路德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先驱者,在宗教界引起民族情绪。在节日上,更有焚书与其他类似活动,用以销毁一切被认为是反动的物件,其中包括剧作家奥古斯特·冯·科茨比的书籍。1819年,这名剧作家由于被怀疑为俄国作间谍、企图恢复旧建制,被神学学生卡尔·路德维希·桑德杀害。该凶手后来被处决。梅特涅反应迅速,以此事作借口,劝谕邦联议会发表1819年的卡尔斯巴德决议,关闭青年会社,压制支持自由的传媒,并限制学术自由。
经济融合
这个时候,普鲁士仍然继续压制自由主义的发展,继续推行改革。1834年,她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促进贸易发展与工业发展。这正与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以前设想的改革计划不谋而合。无形中,这些改革衍生了支持统一德国的声音,尤其是影响力渐大、争取更多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不过,普鲁士更担心的是她的落后与强邻。关税同盟建立了一个共同市场。透过废除地区关税、统一度量衡,除奥地利以外的大部分德意志邦国,建立了德国经济的雏形。
1842年时,关税同盟已经包括几乎所有邦国。其后二十年之间,德意志钢铁业产量增长四倍;煤产量也大幅增加。后来,德国工业家开始发明钢枪、炼铁轴及后装式步枪,显示德国成功将科技应用在武器上。克虏伯家族的工业后来更成为德国的重要重工业公司。于是,德国国防大为巩固,令普鲁士与容克们都不受外国侵犯。德国工业同时在民用事业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令德国不再依赖英国的材料与产品。
普鲁士成为工业重镇,因此增强中产阶级的势力及民族运动。经济融合加上邦国之间的民族意识提高,令政治融合指日可待。德意志开始显示种种“准国家”的特征。
大地主与工商业阶层组成的联盟,促使普鲁士的保守政权能在前三月时期后依然保持稳定。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1848年革命的失败,作以下评论:“此联盟诚然太脆弱,无以自立,是以未能掌权当政。惟有向地主官僚称臣,方可经商。”1 必须说明的是,即使工商界影响有限,它的势力一定要够强大,才会引起政府的注意—何况法国大革命吓怕众多容克,普国难以马上接受与工商界合作。
1848年前,局势仍算稳定。虽然资产阶级愿意不要权力而取利益,但地主已经发觉他们的经济力量正在衰退。关税同盟固然令经济进步,并能暂时满足资产阶级,但它也会令他们壮大,与普鲁士想限制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的方向恰恰相反。
关税同盟代表着经济融合、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央主义取代地方主义,令德意志长期以来各邦国自立门户的时代结束。1844年,在西里西亚,工业渐渐发达、效率极高,织布工人因此遇到新竞争,生计严重受影响,故发动起义。这一小群技工、织布工人、短工、公会会员和小商人,后来与由大地主与工业家垄断的第二帝国产生摩擦,引起不少问题。阶级冲突尖锐、缺乏民主经验,加上拥有军政大权的贵族寡头政治,令帝国采取专制手段镇压反对声音,尤其在俾斯麦时期镇压天主教徒与社会主义分子。
总而言之,关税同盟促进经济统一、激起民族主义,又引起众多邦国追求政治统一。奥地利对邦联的控制渐渐减退;普鲁士取而代之,成为邦国的领导者。
1848年的革命
但是,同盟仍然不能满足中产阶级。他们始终希望得到更多的政治权利。1848年革命首先在法国巴黎爆发,消息马上传播到不满的资产阶级自由分子及激进的工人。只有最保守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不受影响。
1848年3月15日,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臣民经过多年的压迫,终于在柏林以暴乱表达政治要求。在巴黎,军队用障碍物阻止市民生事,但法王路易·菲利普最后被人民推翻,逃到英国。普王为势所迫,惟有答应革命党人的要求,承诺成立宪法与议会,并支持统一德国,以保权力。
在法国,经过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与刚刚发生的革命,保守派贵族再一次被革命党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革命党人却内讧。资产阶级的温和派支持君主立宪,但巴黎的工人阶级支持社会主义分子。于是,内战爆发。在巴黎,失业工人高呼面包或领导 (bread or lead) 的口号,高举红旗,又拜访障碍物,首次以无产阶级的名义企图推翻共和国。这是恐怖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人起义。但共和国血腥镇压起义,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怨。
5月18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召开,数个德意志邦国与奥地利本部的代表进行首轮讨论。但是,代表马上因德国将来的领导权及版图而争论不休。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奥地利统治的大德意志 (Grossdeutschland) ,将奥地利本部与波西米亚并入新德国;有代表则支持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 (Kleindeutschland) ,不包括任何奥地利领土。
由5月到12月,议会只是集中讨论理论问题,但保守派已经迅速采取行动,打击改革派。这个时候,在梅特涅统治的奥地利与尼古拉一世统治的俄罗斯,拥有土地的上产阶级担心利益受损,十分不满。反动势力变得壮大,更运用政治压力,令两国政府迅速镇压革命。那边厢,普军始终忠于国王,而人民又对革命毫无兴趣,令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重拾信心。议会发表德意志人民权利宣言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German people) ,并草拟好宪法。由于奥地利拒绝接受宪法,会议即请普王接受德国皇帝的称号。但为势所迫,加上深信君权神授、鄙视由别人选出来的名位,普王拒绝“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议会代表失败,惟有把议会解散。普军到临清场,数千名中产阶级的自由分子逃走,大多去了美国。
1850年,普王自立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他决定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让他与上产阶级掌握实权。奥俄两国深恐普鲁士壮大并主宰德国事务,于是对普王施加压力。普王惟有妥协,暂时放弃统一德国的计划,签订奥尔米茨条约。
俾斯麦和德国统一战争
在奥尔米茨之耻后,新一代领导人涌现,谋求统治阶层的革命,回应人民富强祖国的愿望。不但是德国,就连意大利与日本也有这样的人才。三国都以普鲁士式的独裁政体主导自强运动;三国的新领导层并不采取强烈反动的路线,实行看似自相矛盾的保守现代化计划。正如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俾斯麦同样想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保持容克的地位。威廉一世任命他为首相,就是为了防止自由分子阻止军事改革。后来,容克阶层大力鼓励经济发展,令普鲁士国力蒸蒸日上,赢得中产阶级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的保守现代化都由优秀领袖主导:意大利的加富尔、德国的施泰因、哈登贝格与俾斯麦,及日本明治时代的多位领袖。这样的情况并非巧合。在这个时代,他们都是忠君的保守派,却能运用如此的条件展开改革、现代化与统一运动。虽然他们都属于贵族阶级,但同样反对旧制度;其背景促使他们忠于命令,而又不失政治才能。也许,旧体制的崩坏促成了这新一轮的社会变革。
领土继承
以下的国家全境都在德意志邦联境内:
* 德国 (除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部)
* 卢森堡 (不包括在1839年割让给比利时的西部领土)
* 列支敦士登
* 捷克共和国
以下的国家有部分领土在德意志邦联境内:
* 奥地利 (除了布尔根兰州)
* 波兰 (西波美拉尼亚省、波美拉尼亚省、Lubusz省、大波兰省、下西里西亚省、奥波莱省及西里西亚省)
* 比利时 (列日省东部的德语社区)
* 荷兰 (1839年后,林堡省西部变成比利时的领土,而此部分不再是成员)
* 丹麦 (在1864年失去对荷尔斯泰因的控制权;该地在1866年变为普鲁士领土)
* 意大利 (特伦蒂诺-南蒂罗尔与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
* 斯洛文尼亚 (除了Prekmurje地区)
* 克罗地亚 (伊斯特拉省)
The German Confederation (German: Deutscher Bund) was the association of Central European states created by the Congress of Vienna in 1815 to serve as the successor to the 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 which had been abolished in 1806. In 1848, revolutions by liberals and nationalists occurred in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unified German state. Talks between the German states failed in 1848, and the confederation briefly dissolved but was re-established in 1850. Rivalry between the two dominant states, Austria and Prussia, over which state had the inherent right to rule German lands led to the Austro-Prussian War in 1866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confederation. Thi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with a number of south German states remaining independent, although allied first with Austria (until 1867) and subsequently with Prussia (until 1871), after which they became a part of the new nation of Germany. These 5 years of independence mark the first and only time since the creation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in the 10th century when these states were free from higher political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