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漢代 Han Period   三國 Three Kingdoms   晉代   敕勒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國   現代中國   
敕勒  (363年399年)   總朝代: 十六國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遊牧部落,又稱赤勒、鐵勒、高車、丁零(丁靈、狄歷)。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於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南朝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另一說法是丁零由狄族與西伯利亞土著混血而成,敕勒是匈奴與一個以狼為圖騰的部落混血而成)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君主列表
  副伏羅阿伏至羅
  跋利延
  彌俄突
  伊匐
  越居
  比造
  去賓
  
  敕勒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我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一。各類史書有時也稱之為“狄歷”、“赤勒”、“鐵勒”、 “涉勒”、“高車”。《資治通鑒》101《晉紀》鬍三省註曰:東晉哀帝興寧元年至二年(公元363~364年) “高車,即敕勒也,俗乘高輪車,故亦號高車部。李延壽曰: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高車丁零。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與柔然同,唯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由此可見,敕勒族的車輪子高大是為中原人和其他各族所熟知的。
  敕勒族的族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魏書·高車列傳》有“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的記載。敕勒語略同於匈奴語,可以作為探究其族源的綫索之一。另外,史學界也有把敕勒族與兩漢時期活動在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族聯繫起來進行考察的,從中亦可隱約察覺到他們之間風俗大體相同、語言基本相通的一些特徵。
  敕勒族的部落較雜,而且還隨着歷史的發展不斷增加和變化。其早期主要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後來又出現“泣伏利氏”等十二姓。部衆以“落”為單位,各個姓氏的部落有君長,但各部之間沒有統一指揮者。但“黨類同心”,寇抄時相隨而動。敕勒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較大。特別值得註意的是與北魏的交往。北魏先祖拓跋什翼犍建國二十六年(公元333年)鼕,曾徵討高車,“獲萬口,馬牛羊百餘萬頭”。可見敕勒族當時已經具備一定的畜牧經濟和軍事實力。至北魏拓跋什翼犍建國三十九年(公元376年),敕勒在陰山以北已經有很大影響,就連為躲避苻堅大軍進攻而“避於陰山之北” 的拓跋鮮卑的主力,在高車的寇抄下也不得不遷回漠南。
  北魏太祖拓跋珪統治時期,隨着對敕勒的徵討,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北魏道武帝天興二年(公元399年),北魏集中較多的兵力打擊高車,先後獲其牛、羊、馬等牲畜二百餘萬,人口十餘萬,車二十餘萬乘。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又將高車歸附於北魏的數十萬落“皆徙置漠南千裏之地”,具體範圍是“東至濡源,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裏”。這樣,北魏統治時期的北方各個軍鎮,以及今山西省西部、北部,內蒙古包頭及其以西地區,陰山南北,都有敕勒族往來活動。可見,古代史傢和文學家把今內蒙古土默特地區稱之為敕勒川是很有道理的。敕勒族被遷到漠南以後,依靠這些地區良好的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經濟。至北魏高宗時,敕勒族的社會生活進入比較繁榮時期,與北魏之間的關係甚為融洽。
  在談到敕勒族的歷史時,人們首先會想到那首保存在《樂府詩集》(86)的因敕勒人在當時的影響而産生的民歌。今天,隨着歷史的變遷,這裏的自然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人們仍然用“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形容和謳歌大草原,把人們帶入草原那詩一般的意境中去。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