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歐洲 Prehistoric Europe   古代德意志 German Early History   中世紀的德意志 Medieval Germany   德意志民族國傢的建立 Building of Germany   德意志帝國時期 German Reich   二戰後德國 Post-war Germany since 1945   兩德統一 German reunification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兩德統一(德文: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占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終解决德國問題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傢,四個占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西德的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德國全境被盟軍和蘇軍分別占領。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决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占領,並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製理事會來治理德國事務。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産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2月至6月,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所謂的“倫敦建議”,內容為法占德區與英美占德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製對外貿易,並共同製憲,成立西德國傢,以西德為中心復興歐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佈由6月21日起西占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剋。
  
  蘇聯得知後,於6月19日提出抗議,軍事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表“告德國民衆書”,認為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聯占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占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衹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走廊通道,史稱柏林封鎖。1948年中開始,蘇聯對使用西德馬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製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在西方國傢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鎖解除。同年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10月7日宣佈正式成立以統一社會黨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德國正式分裂成兩部分。
  統一過程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由於很多德國人對東德的社會主義政權不滿,有大批東德人逃亡到西德。對此,東德實行的政策嚴格控製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在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墻。東德稱此圍墻為“反法西斯防衛墻”,但實際上建圍墻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1989年3 月28日,東德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製,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鬆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衆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製。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剋斯洛伐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剋斯洛伐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製,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纍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衝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衆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製,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製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衆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巨變,兩國政府相繼宣佈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裏希·昂納剋宣佈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剋倫茨接替昂納剋的職位,剋倫茨上臺後隨即宣佈實行“徹底改革”,宣佈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納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衆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着新領導人的上臺,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準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佈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佈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墻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墻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衹占15位。新政府上臺後提出與西德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 1日東德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傢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剋倫茨繼任總書記並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决定,驅除包括昂納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决定建立東德新憲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納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949年德國的分界。後來的西德由美、英、法占領區組成(未包括法國治下的薩爾),東德由蘇聯成立(不包括西柏林)。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佈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製,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2月11日,東德政府宣佈解散負責柏林墻防務的工人階級戰鬥軍。12月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涌入東德旅遊,28日,一傢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墻的碎塊,而部份共産黨員亦漸漸移居至英國和法國生活。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佈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西德簽署國傢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剋退出流通(之前東德居民限量以2:1的比例將東德馬剋兌換成西德馬剋),自1990年7月2日開始西德馬剋成為兩德統一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傢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 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傢條約,條約規定,東德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德國聯邦共和國,加入德國聯邦共和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製議會民主制度。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佈統一。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剋森、薩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 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綷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製上成為同一個國傢;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併,産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的確前者是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了的方式,可是因為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為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占領的情緒,或是認為自己衹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為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他國傢消除疑慮,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146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23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5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綫。故此,德國放棄對西裏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
  影響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1兆5000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當時德國東部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令德國東部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時至今日,德國東部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部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東德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衹有德國自己纔可以解决;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纔是原因。


  German reunification (German: 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 took place twice after 1945: first in 1957, the Saarland was permitted to jo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again on 3 October 1990, when the five re-established states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 / East Germany) joine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 / West Germany), and Berlin was united into a single city-state. The start of the latter unification process is by former citizens of the GDR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die Wende (The Turning Point.). The end of the unification process is officially referred to as the German unity (German: Deutsche Einheit) with German Unity Day being celebrated on October 3.
  
  The German reunification started in the summer of 1989, when Hungary decided (2 May) to dismantle its portion of the Iron Curtain and open the borders (23 August), causing an exodus of thousands of East Germans (11 September) going to West Germany via Hungary.
  
  The political crisis that followed the Hungarian events led to GDR's first free elections on 18 March 1990, and to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GDR and FRG that culminated in a Unification Treaty, whilst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GDR and FRG and the four occupying powers produced the so-called "Two Plus Four Treaty" (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 granting full sovereignty to a unified German state, whose two halves had previously still been bound by a number of limitations stemming from its post-WWII-status as an occupied nation. The united Germany remained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late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f NATO.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