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歐洲 Prehistoric Europe   古代德意志 German Early History   中世紀的德意志 Medieval Germany   神聖羅馬帝國 Holy Roman Empire   德意志民族國傢的建立 Building of Germany   德意志帝國時期 German Reich   二戰後德國 Post-war Germany since 1945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國君紀年姓名開端年份終結年份延續時間
奧托一世奧托大帝 Otto I936年973年38年
奧托二世奧托二世 Otto II973年983年11年
奧托三世奧托三世 Otto III996年1002年7年
聖亨利二世聖亨利二世 Heinrich II1014年1024年11年
薩利安的康拉德長者康拉德 Konrad II1027年1039年13年
海因裏希三世海因裏希三世 Heinrich III1046年1056年11年
海因裏希四世海因裏希四世 Heinrich IV1084年1105年22年
海因裏希五世海因裏希五世 Heinrich V1111年1125年15年
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 Lothar II/III1133年1137年5年
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1155年1190年36年
海因裏希六世亨利六世 Heinrich VI1191年1197年7年
不倫瑞剋的奧托四世不倫瑞剋的奧托四世 Otto IV von Braunschweig1209年1218年10年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II1220年1250年31年
海因裏希七世亨利七世 Heinrich VII1312年1313年2年
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 Ludwig IV der Bayern1328年1347年20年
卡爾四世查理四世 Karel I1355年1378年24年
西吉斯蒙德西吉斯蒙德 Sigismund von Luxemburg1433年1437年5年
聖腓特烈三世聖腓特烈三世 Frederick III1452年1493年42年
馬剋西米利安大帝馬剋西米連一世 Maximilian I1486年1519年34年
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 Karl V1519年1556年38年
斐迪南一世斐迪南一世 Ferdinand I1556年1564年9年
馬剋西米利安二世馬剋西米利安二世 Maximilian II1564年1576年13年
魯道夫二世魯道夫二世 Rudolf II1576年1612年37年
馬蒂亞斯馬蒂亞斯 Matthias1612年1619年8年
斐迪南二世斐迪南二世 Ferdinand II1619年1637年19年
斐迪南三世斐迪南三世 Ferdinand III1637年1657年21年
利奧波德一世利奧波德·依格納茨·約瑟夫·巴爾塔薩·費利西安 Leopold I1658年1705年48年
約瑟夫一世約瑟夫一世 Josef I1705年1711年7年
卡爾六世查理六世 Karl VI1711年1740年30年
卡爾·阿爾布雷希特查理七世 Karl VII1742年1745年4年
弗朗茨一世弗朗茨一世 Franz I1745年1765年21年
約瑟夫二世約瑟夫二世 Josef II1765年1790年26年
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 Leopold II1790年1792年3年
弗朗茨二世弗朗茨二世 Franz II1792年1806年15年

神圣罗马帝国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傢,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其帝國國祚,因自稱奉天承運,被日耳曼人追溯為承繼羅馬帝國而來,而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
  
  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與後來的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史稱為第二帝國)與希特勒執政時期(1933年-1945年,史稱為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剋王國
  
  前509年,羅馬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製,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期。
  
  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意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剋拉蘇之後、羅馬共和國後來的國傢元首愷撒率軍徵服高盧,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3世紀後,羅馬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阔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從370年左右,羅馬就已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梅蒂奧拉努(今米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尋味的是,東、西羅馬帝國彼此並非敵對關係,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聲共氣。此後100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末任羅馬皇帝自己發出退位詔,宣佈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後來的“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剋人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意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遊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薩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剋森與法蘭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衝突。然而隨着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嚮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産生,形同虛設。16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沒什麽直接關係,這裏說的羅馬帝國應與神聖羅馬帝國加以區別。拜占庭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稱為拜占庭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衰弱
  
  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中央政府的勢力逐漸衰弱;由於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意大利地區北部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等,持續地吸引着皇帝的註意和精力,帝國的權力落入王公貴族手中。此外,帝國又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國王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係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擁有大一統的“國傢”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法國大革命與神聖羅馬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製。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侖所率領的法國意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侖的軍隊被睏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侖衹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侖親自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侖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侖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侖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幹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侖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决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侖在意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侖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侖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意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侖决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侖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侖為了吸引更多國傢加入邦聯,决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評價
  
  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曾這樣評價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與前羅馬帝國幾乎無任何關係。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
  
  有人認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志着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剋帝國。


  The Holy Roman Empire (HRE; German: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HRR), Latin: Imperium Romanum Sacrum (IRS)) was a union of territories in Central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under a Holy Roman Emperor.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was Otto I, crowned in 962. The last was Francis II, who abdicated and dissolved the Empire in 1806 during the Napoleonic Wars. It was officially known as the 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 (German: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Latin: Imperium Romanum Sacrum Nationis Germanicæ) by 1450.
  
  The Empire's territorial extent varied over its history, but at its peak it encompassed the Kingdom of Germany, the Kingdom of Italy and the Kingdom of Burgundy; territories embracing present-day Germany (except Southern Schleswig), Austria (except Burgenland), Liechtenstein, Switzerland,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Luxembourg, the Czech Republic, Slovenia (except Prekmurje), as well as significant parts of modern France (mainly Artois, Alsace, Franche-Comté, Savoie and Lorraine), Italy (mainly Lombardy, Piedmont, Emilia-Romagna, Tuscany, and South Tyrol), and present-day Poland (mainly Silesia, Pomerania, and Neumark). For much of its history the Empire consisted of hundreds of smaller sub-units, principalities, duchies, counties, Free Imperial Cities, as well as other domains. Despite its name, for most of its history the Empire did not include Rome within its borders.

<< 前一朝政:東法蘭剋王國
普魯士
後一朝政 >>:萊茵邦聯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