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采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臺、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而垮臺。
第三共和雖然從未被認為能長期執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國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共和國,並贏得法國人對共和政體的支持。
背景
1852年,拿破侖三世跟隨他叔叔拿破侖一世的腳步,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但由於德國的崛起,改變了歐洲的勢力平衡,第二帝國衹維持了18年。
普魯士總理俾斯麥,帶領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地區的領導者。為了激起德意志地區的民族情緒而成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傢,俾斯麥藉由埃姆斯密電事件,使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於1870年引發了普法戰爭。
1870年9月色當會戰後,拿破侖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9月4日,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立憲王朝的前景
拿破侖三世政權倒臺後,大部分的法國人及占大多數的國民議會傾嚮實行君主立憲製,因而出現兩派皇位繼承者。正統派(Legitimists)傾嚮支持查理十世的後裔-亨利(Henri, Comte de Chambord),別名亨利五世。而奧爾良派(Orléanists)則支持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 of France)的後裔-路易·菲利普。
1871年,正統派和奧爾良派達成共識,由亨利就任國王而路易·菲利普為其繼承人,亨利本身並不想實行君主立憲製,而傾嚮效法其祖父查理十世實行的半君主專製。甚至,他拒絶采用象徵法國大革命及七月革命的三色旗來代表法國。在想恢復君主立憲的同時,法國人卻不想放棄三色旗。而後,較傾嚮自由思想的路易·菲利普繼位。
第三共和國
1875年2月,一連串的法案建立了新共和國的憲法。共和國最高的領導人為總統,國會實行雙院製,另設一部門由首相領導,須嚮總統及國會負責。1870年代,王室與共和國之間的衝突成為主要的公衆議題.
1877年5月16日,由於民意較傾嚮共和製,總統帕特裏斯·麥剋馬洪公爵(Patric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本身傾嚮君主製,他為了保障君主製而罷免傾嚮共和製的總理朱爾·西蒙(Jules François Simon),並起用阿爾伯特·布羅伊公爵(Jacques-Victor-Albert, 4th duc de Broglie)。之後,他解散國會並於該年10月進行重選。然而他卻被指控發起憲法上的政變,為5月16日危機(Crise du Seize mai)。
國會重新選舉後,共和派席次雖下降,但在國會仍占多數席次,勝利地返回國會,使君主製復闢的期望消失。其後的上議院選舉,共和派又有所斬獲。1879年1月28日,麥剋馬洪公爵辭去總統一職。他留下總統權力偏弱的問題,直至戴高樂成為第四共和國總統前,沒有一任總統曾經成功解散國會。正式標志著君主製不再成為主要政治力量。1885年,法國皇室珠寶(French Crown Jewels)被第三共和國出售。衹有小部分皇冠,當中的寶石換成彩色玻璃,被保存起來。1889年,共和國出現步嚮獨裁的跡象,但共和派也化解了這個危機。
1893年,無政府主義者Auguste Vaillant轟炸國民議會,政府因而通過一條法案(lois scélérates)去限製1881年所製定的新聞自由法。次年,總統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Marie Francois Sadi Carnot)被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刺死。
在第三共和國之中,內閣定期性地解散,執政期甚少超過數月。這是由於各派人士,如激進派、社會主義派、保守派、自由派、共和派和君主派等,互相爭奪政府的主導權。但有些人認為這衹是沒有強勢政黨的小小副作用。雖然內閣更迭頻繁,但許多時候內閣官員均留任,甚至是在同一職位上。
1905年,政府引入政教分離法(law on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得到埃米爾·孔布(Émile Combes)的大力支持。他曾執行1901年的志願團體法及1904年的有關宗教典禮自由教授法律。(超過2500個私立教育團體關閉,減低了天主教及保守派人士的反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幾個星期,社會黨人讓·饒勒斯(Jean Jaurès)被刺殺,法國社會主義運動以及整個第二國際均放棄其反戰定位及加入各國的戰爭。喬治·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在戰爭期間領導政府,並得到法國社會黨的支持。就像其他國傢一樣,法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實行言論審查。
第三共和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然存在,並尋求了盟友對抗德國。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此政權最大成功之處。
崩潰
在70年的歷史當中,第三共和國經歷了許多危機,從政府倒臺至任命有精神病的總統都有。共和國也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侵略及兩戰之間(Inter-war period)。在1940年7月10日,當國會通過把權力移交給貝當後(當中有80個議員投反對票),第三共和國正式結束。
二次大戰後,一些人要求恢復第三共和國。議會在1946年成立,並起草了新憲法。新憲法在該年12月實行而第四共和國也正式成立。
結論
儘管成立過許多短期的政府,但第三共和國是法國社會穩定(除了德雷福斯事件)、工業化發展和專業民衆服務設施建立的標志。
雖然短期政府不斷,內閣經常易手,但是第三共和國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衹於5月16日危機(Crise du Seize mai)中被使用過一次,直至第三共和瓦解也不曾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