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法國 Prehistoric France   古代法國 France in the Ages   中古世紀的法國 France in the Middle Ages   近代法國 Early Modern France   十九世紀的法國 19th Century France   法蘭西第二帝國 Second Empire   法蘭西共和國 20th century   
法蘭西第二帝國 Second Empire  (1852年1870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又簡稱為第二帝國 (法語: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傢族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在法國建立的君主製政權 (1852-1870年),後於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而先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帝國之建立
  拿破侖的政治思想
  
  雖然帝國政府的架構與第一帝國的幾乎一樣,但是兩者建立的原則卻是完全不同。拿破侖三世經常表示,第二帝國的功能就是引導國民認識司法,在外交上則追求永久和平。早前,路易-拿破侖在牢獄中和流亡中多次譴責寡頭政治之政府忽視社會問題。他在擔任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時,以普選維持其權力,並保持一貫作風,决心以他構想的“拿破侖思想”建立新政府解决上述問題:以屬於皇帝、被選定的人民為民主之代表;以他自己代表拿破侖一世——他那從法國大革命中以武力崛起,恍若從朱庇特頭顱出生的密涅瓦,保護法國社會在革命期間所得的伯父。
  
  政變與拿破侖稱帝
  1851年12月2日,就任第二共和總統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在沒有憲法授權下解散了國民議會。於是,他成為法國唯一的統治者,並重建議會先前取消了的普選——議會擔心沒有受過教育、保守的農民會反對共和並讓七月王朝復闢。
  
  1852年1月14日,路易-拿破侖製定了反議會的憲法,與1848年時的行動非常類似。作為皇帝,他接管了所有行政力量,並作為國傢元首,單獨對人民負責。法國人現在失去了所有權利,衹能等待皇帝的眷顧。拿破侖可以任免負責準備法案的國務院之成員以及帝國永久機構參議院之成員。其中一項新政策就是讓立法院由普選産生,但立法院不能自主,衹能處理行政院提出的法案。此政策推出後,類似霧月政變的事件發生。
  
  1852年12月2日,深信“拿破侖神話”的法國人民在恐怕國傢陷入無政府狀態之下,在公投中幾乎一致支持路易·拿破侖登上權力之巔。法國人民普遍支持拿破侖的决定,並讓他把總統任期延長十年。他於是自任“拿破侖三世,法國人的皇帝”,建立了第二帝國。夏爾·戴高樂後來認為這次公投是波拿巴主義的象徵。
  初期統治
  拿破侖三世的行為,很快就顯示出社會正義不代表自由,也表示他在1848年革命期間做出的承諾衹是空話。他壓製了所有提倡公益精神 (public spirit) 的國民力量,包括議會、普選、傳媒、教育與其他方面的團體。立法院被禁止選舉總統、管理立法程序、提出及製定法案、為財政預算案投票或是公開它的審議過程。同樣地,政府加強對普選之監控,並限製選舉資格——改動選區,令郊區人口普遍能選出保皇勢力,壓製自由派的壯大。政府也限製言論自由,要求傳媒交出“安全金” (cautionnements) ,作為它們保持“良好”表現的保證;政府也會發出警告 (avertissements) ,禁止內容敏感的刊物出版,以查封或結束出版團體作為懲罰。書籍也受到內容審查。
  
  為了對抗個人的反政府行動,政府也實施了對可疑人士的檢查制度。1858年,意大利人費利切·奧爾西尼 (Felice Orsini) 企圖刺殺拿破侖三世。雖然奧爾西尼的行刺理由是為了意大利統一,但已經給拿破侖的政權以此為由采取更嚴厲的國傢安全法例 (sûreté générale) ,容許它在未經審訊下拘留、流放或驅逐任何可疑人士。 教育部門也采取類似的嚴厲政策,嚴禁高中 (lycée) 教授哲學,並增加了有關部門的紀律處分權力。
  
  自路易·拿破侖稱帝七年以來,法國沒有政黨政治。政府一直以公投統治國傢。1857年之前,法國沒有反對派。1857至1860年間,反對派主要人物衹有“五人組”——埃米爾·奧利維耶、朱爾·法夫爾、埃內斯特·皮卡爾、雅剋-路易·埃農和阿爾弗雷德·達裏蒙。1853年,法國正統主義者與奧爾良派企圖在奧地利恢復波旁-奧爾良的七月王朝,但是失敗。保皇黨此後不活躍。
  早期外交政策
  
  1854年,法國參與剋裏米亞戰爭,與英國及奧斯曼帝國聯軍在1856年擊敗俄羅斯。獨子歐仁·波拿巴在同年出生,令拿破侖三世有後。於是,拿破侖三世認為可以大展拳腳,實施他的政治理想。
  
  1859年,拿破侖三世的法國與薩丁尼亞王國結盟,與奧地利一戰。後來這位法國皇帝害怕德意志邦國幹預戰爭和意大利壯大,故此在不久後跟奧地利議和。根據法國與薩丁尼亞的協議,法國在1860年獲得薩伏伊和尼斯。法國突然停戰令意大利人甚為不滿。
  
  得到法國支持的薩丁尼亞建立了意大利王國,在1861年初時衹剩下威尼西亞 (Venetia)和羅馬邦 (今拉齊奧與羅馬市)還未統一。薩丁尼亞的成功令一直支持拿破侖的法國天主教徒甚為不滿。他們認為法國不應攻打以天主教為主的奧地利,甚至幫助薩丁尼亞以武力收復教皇統治的羅馬邦。於是,天主教徒開始反對政府。其中,極端支持教皇權威的路易·維伊奧在 Univers 撰文批評政府。1860年,天主教的馬竜派教徒 (Maronite) 與回教德魯士教派 (Druze) 在敘利亞發生衝突,法國成功平息事件,但未能輓回天主教徒的支持。
  
  法國外交政策充滿矛盾。拿破侖當初支持意大利統一運動,其後卻害怕意大利統一後變成法國的強鄰,馬上結束了對意大利人的支持,反而令其他地方的人民更期望建立民族國傢。1861年2月18日,薩丁尼亞王國在迅速兼併托斯卡納及兩西西裏王國後成立意大利王國。意大利的重建證明了拿破侖采用折衷主義的後果。拿破侖在內政也采取折衷政策。但相反地,他賦予的最少讓步也足以令民衆日漸有更多難以拒絶、甚為正當的政治要求。
  
  拿破侖為了在外交連番失利後恢復帝國的聲譽,就嘗試在失去右派的支持後拉攏左派。意大利一役後,他在1859年8月16日宣佈大赦,標志着專製帝國轉變為生存了十年的自由主義、以至實行議會製的帝國。
  
  
  自由帝國
  民衆的不滿
  
  法國在1860年1月與英國簽署商務條約,確認了英方理查德·科布登與法方米歇爾·捨瓦利耶的自由貿易協議,令法國工業遭遇突如其來的外國貿易競爭。保護主義者與天主教徒都發現,絶對道德主義 (moral absolutism) 有時能夠滿足他們的利益與目標,但拿破侖的“道德政策”明顯地令他們受損。
  反對勢力的壯大
  
  拿破侖開始放鬆對言論的鉗製。1860年11月24日,他容許元老院和立法團動議和自由討論他的發言;報章可以出版國民議會的辯論。同時,拿破侖憑藉報章抗衡日益增長、反對皇帝對意大利政策的天主教反對勢力。
  
  政府多數派開始顯示逐漸獨立於皇帝之跡象。1861年,皇帝失去了在立法團休會期間嚮外藉款的權力;財政預算案可以分段通過,而不需要以整筆金額通過。這成為了反對派對抗皇帝的新工具。往後的事件也正中反對派的下懷。
  
  法國衹能再次令意大利與波蘭的人民失望。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後來被沙俄政府鎮壓。這些挫折促使天主教徒、自由與共和主義者等反對派組成自由派聯盟 (Union libérale) 。在1863年的選舉中,反對派贏得四十席。其領袖阿道夫·梯也爾馬上要求“必需的自由”。
  
  拿破侖難以誤解以上法國民意的表現,而且他在外交的挫敗也表示他不能遏止如此的意見。他撤換政府部長,又任命反教會的教育部長,表示他嘗試與左派改善關係。歐仁·魯埃擔任國務院總理,被稱為“副皇帝”。
  
  梯也爾之派別是憲法所容許。以維剋多·雨果為首的特赦或自願流亡的共和分子也是不願妥協的反對勢力。所以,先前的統治階層正在顯示出他們想再從政的决心。這種資産階級的政治運動可能會散播到大衆,威脅拿破侖的統治。不過,他認為衹要像以前般獲得工人階級的支持,就可以鞏固自己的權力。
  外交上的連番失利
  
  1864年,法國皇帝得到保皇黨的支持後,拒絶了所有自由派的要求。這個時候,美國內戰接近尾聲,法國工業危機即將停止。9月15日,法國政府與教皇領地達成協議。前者承諾以衛軍防止意大利攻打羅馬邦。10月30日,普奧兩國則在戰爭中擊敗丹麥,共同管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暫時平息了該地的問題。
  
  拿破侖維持極具野心、卻屢見敗績的外交政策。1857年,法國堅持與英國結盟,藉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中國港口予西方商人。1861至63年,法國積極在交趾支那和安南建立殖民地。
  
  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拿破侖公開支持波蘭人的意願,但完全沒有軍事支持,反而僅僅招來俄國的憤恨。
  
  1863年,拿破侖曾經考慮過幹預美國南北戰爭,但最後放棄計劃,把焦點轉嚮美國南鄰墨西哥。該年,法國軍隊占領墨西哥城,並擁立奧地利哈布斯堡成員馬剋西米連大公為帝,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國。但是,南北戰爭在1865年就結束。由於美國明確表示會幹預墨西哥問題,甚至嚮墨西哥的共和派提供軍備,故此拿破侖放棄了馬西米連諾。1867年,孤軍作戰的馬西米連諾被捕,最後被槍斃。奧地利皇室自然深感怨恨。
  
  1863年,波蘭、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和意大利的人民都要求有更多權利。面對着波蘭帶來的窘態,拿破侖惟有再次提出總是因為時機不佳而毫無效果的權宜之計——建立議會。這次他還是失敗——英國不接受國會的理念,而保守的奧地利、俄羅斯與普魯士堅持專製統治,絶對不會給威尼西亞與波蘭自由的機會。
  
  然而,法國的形勢因普魯士在德國稱雄而變差。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取勝,統一了德國北方諸邦。法國在德之影響力消失。1865年,拿破侖三世與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比亞裏茨達成協定。對方模糊地保證如若法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而普魯士取勝,普方將讓法國得到德國西部領土。結果,普魯士是取勝了,但法國一無所得,反而多了一個強鄰。
  
  拿破侖未能取得萊茵河地區的領土,在戰爭後企圖願望成真。他嚮普魯士要求得到原本俾斯麥承諾給出的領土,或是盧森堡,甚至加上比利時。俾斯麥把他的提議公開,結果令拿破侖出醜。1867年,盧森堡在包括法國之內的數個歐陸國傢保證下,獲得中立的地位。拿破侖一無所得,反而令法國更形孤立。
  帝國崩潰
  
  普奧戰爭過後,反對派代表朱爾·法夫爾與梯也爾譴責拿破侖犯下戰略錯誤。埃米爾·奧利維耶解散了政府大多數派,明確表示除非皇帝賦予完全自由,否則將不會與政府合作。奧利維耶也組成了第三黨,並要求在1860年的“大法案”基礎上取得更多讓步。根據1864年的協定,法國即將把駐羅馬之軍隊撤回,引來教皇絶對權力主義者的不滿,擔心教皇地位不穩。後來,拿破侖也認為有必要處理“大法案”的問題,故此其後他重新賦予立法團的質詢權利,並減少對傳媒與集會的限製。歐仁·魯埃想成立“皇朝聯盟” (Union dynastique) 作為支持帝國的政黨,但未能阻止自由派反對政府。後來發生的國際大事令拿破侖不能抽身處理這些問題。
  
  法國皇帝面對的睏境難以解决。他本來希望藉助賦予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避免在言論自由讓步,並保持他收回這些自由的機會,但是最後反被自己的政策所誤。維剋多·雨果的 Châtiments 、羅什福爾 (Victor Henri Rochefort, Marquis de Rochefort-LuCay) 的 Lanterne ,以及萊昂·甘必大控訴帝國對路易·夏爾·德萊剋呂茲的審判都顯示出自由派與政府之對立。
  工人階級的動員
  
  那邊廂,教皇絶對權力主義者愈來愈不滿,而先前受保護的工業則因為自由貿易政策而不滿。工人階級不再政治中立。工人忽略了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激昂批評共産主義的理論,漸漸信任第一國際上卡爾·馬剋思的集體主義理論與米哈依爾·巴枯寧的革命理論。工人會議因為被禁止而變得著名——工人在社會中的解放與他的政治解放被認定是不可分開。第一國際代表與共和資産階級的聯盟就此確立。
  
  帝國政府對此感到驚愕,並嘗試同時壓製中産階級與工人階級,迫使他們一起開始革命行動,例如連番罷工。在此期間,1869年5月選舉舉行,令政府再次受挫。雖然政府打着“反對紅色恐怖”的旗號,但折衷派的奧利維耶仍未被它接受。40名自由分子於116名第三黨成員被選出。故此,政府必須讓步,於是在 9月8日把一人政府改為議會君主製。1870年1月2日,奧利維耶成為首個責任內閣的首長。
  
  
  普法戰爭
  
  1860年代,普魯士的崛起令法國深感不安,最後兩國因1870年的7月危機釀成戰爭 (詳見埃姆斯電報) 。7月19日,埃米爾·奧利維耶的政府嚮普魯士宣戰,而名義上的開戰理由則是有關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普法戰爭爆發,法軍多番受挫,在色當戰役大敗於普軍。拿破侖三世與他剩餘的軍士在9月1日嚮普魯士投降。皇帝投降的消息在三天後傳到巴黎。國民議會被人入侵。9月4日下午,巴黎的代表成立新政府。共和派代表萊昂·甘必大在巴黎大會堂 (Hotel de Ville) 宣佈帝國滅亡,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皇后歐仁尼逃離杜伊勒裏宮,到達英國,正式結束了被廢除的帝國。帝國被法國國防政府取代。
  
  路易·拿破侖在1871年3月纔自願流亡英國,在1873年去世。他的兒子、拿破侖王朝最後繼承人歐仁·波拿巴在1879年去世。

<< 前一朝政: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後一朝政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