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第一次復闢(1814-1815)
波旁王朝第二次復闢(1815-1830)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侖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侖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侖倒臺,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侖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産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嚮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侖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嚮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拿破侖帝國的滅亡和波旁王朝的復闢:拿破侖自當政之日起就不斷地對外戰爭,起初的戰爭都是為了保衛大革命的果實和法國的獨立,進行反干涉,但到第四次反法同盟失敗,拿破侖繼續對外戰爭,就不是為了反干涉,而是衹想謀求歐洲霸權和侵略弱小民族了。連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物價高漲使人民日趨貧睏, 人員的傷亡不僅給無數家庭帶來痛苦和悲傷,而且也破壞了生産,徵兵是對法國人民徵收的“血稅”。同時在其統治後期,他竭力模仿和承襲傳統封建王朝的習俗和禮儀,極力要把帝國變成那種古老的封建王朝,這就背離了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原則,使其失去人心。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慘敗,這成了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1813年10月,拿破侖與反法聯軍在萊比錫進行了一次决戰,法國以16萬大軍抵抗32萬反法聯軍,雙方各損失6萬多人,最後法國戰敗,法蘭西帝國開始瓦解,這次戰役被稱為歐洲的“民族之戰”。1814年反法聯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波旁王朝復闢,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登上法國的王位。
復闢的波旁王朝瘋狂地反攻倒算,鞭打農民,詛咒革命者,這使得資産階級和人民難以容忍,10個月後,拿破侖逃離被關押的厄爾巴島,回到巴黎重建帝國,歐洲封建勢力迅速地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1815年6月的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擊敗拿破侖,路易十八再次復闢。 此後拿破侖被押往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52歲的拿破侖在該島去世。拿破侖戰爭的失敗說明了歐洲封建勢力的強大,正如恩格斯所說:“對拿破侖的勝利就是歐洲的君主國對法國革命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