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會是中國清朝的一個民間秘密組織,最早記載見於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蘇、安徽、福建、臺灣等地活動。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備小刀,以求互保,與反清復明無關。例如1783年,發生於臺灣的林貴民變即與小刀會有關。道光三十年(1850年),陳慶真在廈門成立作為天地會的一個分支的小刀會,後傳入上海等地。成員包括農民、遊民、手工藝者及商人。
上海小刀會起義
背景
鹹豐三年(太平天國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天國占領南京。5月,福建小刀會的首領黃威、黃德美等在海澄率衆起義,攻剋漳州、同安、廈門、漳浦,擊斃清總兵曹三祝。在廈門建立了政權。黃威以“漢大明統兵大元帥”的名義宣佈在其占領區內免除苛捐雜稅,並派人去聯繫太平天國,計劃與之聯合,但未成。起義隨後遭到清兵反擊,於十月十一日退出廈門,又經歷了五年的遊擊戰後最終失敗。
經過
同年9月7日,上海“義興公司”(小刀會)發動起義,計劃和太平天國相會合。有廣肇會館領袖中山人劉麗川、上海青浦人周立春、周秀英、福建人陳阿林等。起義隊伍中廣東人近半數。他們攻進了上海縣城,殺死上海知縣袁祖德,釋放獄囚,活捉上海道兼海關監督吳健彰(吳後來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晏瑪太的幫助下逃脫)。小刀會占領了上海縣城和周邊嘉定、青浦等地,總部設在今上海城隍廟旁豫園內的點春堂。建立“大明國”,劉麗川自任“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大元帥”。後改名“太平天國”,並寫信給洪秀全要求接受後者領導。
保證租界安全
小刀會聲明其目的是反清復明,並沒有攻擊租界或與洋人為敵,美國、英國、法國於是在小刀會和清廷的衝突中保持中立。租界裏的相對太平造成大量難民涌入租界。之前外國人可以在租界居住、經商,但“外人不得架造房捨租與華人”。由於小刀會運動,清政府失去了對租界的控製,外國人在租界內建造給中國人居住的房屋合法化,再加上太平天國使得江浙鄉紳大量到上海逃難,租界內的洋人房地産商大量興修出租住房和弄堂。由於這很快成了租界最主要的稅收來源,租界當局對此鼓勵。開始時主要是簡易木板房,後來逐漸改成木結構加磚墻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石庫門建築。石庫門結合了中國傳統的獨戶建築和西洋的排聯式2-3層結構,一幢樓可供多戶人傢租用,被稱作“老石庫門”。後來又發展出幾進庭院形式的“新石庫門”。
清廷從與太平天國對峙的江南大營抽調兵力,前往鎮壓,但久攻不下。租界裏的外國人開始保持中立,小刀會的供給大多經由租界運輸、購買。一些美國、英國的水手還自願幫助小刀會作戰。1854年4月3日英國海軍陸戰隊、美僑上海地方義勇隊和清軍在位於今天的上海人民廣場的“泥城浜”爆發武裝衝突,小刀會趁機攻擊清軍,是為“泥城之戰”。這場戰鬥以清軍敗北告終,清軍死300餘人,英美軍僅死4人。
清廷以利換取法軍支援
泥城之戰之後上海道臺吳健彰到英國領事館拜訪,以出讓上海海關和租界權益為條件,換取英、美、法對他們鎮壓小刀會的支持。法租界在和上海縣城相交界的地方修築了圍墻,同時不許船衹在上海縣城靠岸。小刀會從此供給嚴重不足。同時小刀會的七個起義幫派內訌,廣東幫和福建幫對立衝突。
1854年12月14日,法國艦隊司令辣厄爾嚮小刀會宣戰。1855年1月6日,法軍用炮轟開城墻,清軍攻進縣城,史稱“北門之戰”。2月17日,小刀會彈盡糧絶,劉麗川率衆突圍,次日到虹橋附近,力戰而死。一部分餘部逃往鎮江加入太平天國。陳阿林突圍逃出後,搭船到香港,後轉南洋經商。
事後清軍統帥吉爾杭阿奏請清政府奬勵。鹹豐皇帝下旨,賞辣厄爾、法國駐滬領事愛棠綢緞各四捲,水師官兵白銀一萬兩。
舞劇《小刀會》
舞劇《小刀會》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後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表現了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故事。1959年首演,1960年在全國巡回演出,由張拓、白水、李仲林、舒巧、李群合作編導,商易作麯,舒巧飾周秀英、陳健民飾劉麗川、葉英章飾潘啓祥、李仲林飾清朝道臺吳健彰。中共許多領導人,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都觀看了演出並贊揚其“反帝反封建精神”。上海天馬電影廠與劇院合作拍攝了彩色舞劇藝術片《小刀會》。其中表現群衆習武練兵的《弓舞》成為獨立上演的舞段,1961年“世青節”金質奬。文革中《小刀會》停演。1977年重新公演。1994年12月6日獲中國文聯、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舞協等組織發起的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