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不列顛   羅馬時期不列顛   七國時代   丹麥法區時期   諾曼王朝   金雀花王朝   玫瑰戰爭   都鐸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   漢諾威王朝   溫莎王朝   


七国时代
  七國時代或七大王國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Kent)、薩塞剋斯(意為“南撒剋遜”,Sussex)、韋塞剋斯(意為“西撒剋遜”,Wessex)、埃塞剋斯(意為“東撒剋遜”,Essex)、諾森布裏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和默西亞(Mercia)。
  
  緣由
  公元5世紀,隨着盎格魯-撒剋遜人(Anglo-Saxon)在不列顛島上由南部嚮中部的侵入,漸漸地在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國。當時由盎格魯-撒剋遜人以及不列顛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國的數目遠遠不止7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大國逐漸地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最後形成了以這7個大國為代表的七國時代。而這七個王國的格局,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盎格魯-撒剋遜時期(公元5世紀-公元11世紀)
  隨着羅馬軍隊的撤出,蠻族人對羅馬化不列顛的侵擾越來越頻繁,公元410年時,自顧不暇的羅馬帝國拒絶援助羅馬化不列顛,羅馬官員也接着離開了不列顛,於是在5世紀下半葉日耳曼部落紛紛涌進了不列顛——它們分別是盎格魯人、撒剋遜人以及朱特人。這些日耳曼部落打敗了當地的凱爾特人,戰敗的凱爾特人逃到了現在的威爾士以及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越過英吉利海峽來到現在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定居。作為戰勝者的盎格魯人、撒剋遜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組成了7個小國,它們分別是撒剋遜人的薩塞剋斯、埃塞剋斯、韋塞剋斯;盎格魯人的盎格利亞、諾森布裏亞、麥西亞以及朱特人的肯特。
  
  盎格魯—撒剋遜時代的小國混戰延續了一百多年,公元6世紀末歸併為若幹稍大的國傢。其中較大的國傢有7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裏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剋遜人的威塞剋斯、埃塞剋斯和薩塞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英國史學家將6世紀末至870年稱為“七國時代”。七國為擴充疆域和爭奪霸權徵戰不止。肯特王國首掌霸權,632年被諾森伯裏亞奪取。諾森伯裏亞稱霸半個多世紀,進人8世紀後又被麥西亞王國取代。麥西亞5代君主執掌霸權長達一百餘年,功業最為顯赫。825—829年間,各國為爭奪霸主地位再度較量,威塞剋斯國王艾格伯特得操勝券,被各國尊為“全英格蘭的國王”。在徵戰殺伐中建立軍功者有的躋身貴族行列。
  
  從8世紀晚葉開始,維京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麥人)對不列顛島進行了侵略,他們象蝗蟲一樣將英格蘭沿海地區破壞殆盡 ,並於865年對英格蘭展開全面入侵,但最終他們被韋塞剋斯王國的阿佛列大帝擊敗,被迫在英格蘭東部定居下來。這塊地區因為實行丹麥人的法律而被稱為丹麥法區,丹麥人的首領將土地分給士兵。阿佛列大帝的繼承人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徵服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不過在10世紀晚期丹麥人再次對英格蘭地區展開侵略,卡努特大帝於1016年最終徵服了整個英格蘭,並一直統治到1042年。隨後,韋塞剋斯王朝的懺悔者愛德華恢復了中斷了的撒剋遜王係,隨着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黑斯廷斯戰役中獲勝,盎格魯-撒剋遜時期最終終結。
  
  盎格魯-撒剋遜時期的社會概貌
  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農奴高,但都依附於國王。隨着以後的幾個世紀的戰爭和農業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壓力下淪為農奴,或是依附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則是特權階級,他們通過效忠國王,從國王那裏獲得領地,並對自己擁有的領地行使較大程度的自治權。
  
  盎格魯-撒剋遜諸王國的政府是由部落首領會議演化而成的,國王擁有王國的行政和司法大權,貴族階級則組成國王的顧問會議,協助國王處理國政。國王將郡作為王國的基本的地區行政單位,由伯爵治理,在一些情況下這些伯爵將職位變為世襲,管理着幾個郡。郡以下的行政單位為縣,郡和縣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縣法庭由縣長長掌管。
  
  在盎格魯-撒剋遜時期,農業是第一産業,但入侵的丹麥人卻是活躍的商人,在9世紀時,城鎮的重要性開始增加。
  
  盎格魯-撒剋遜人在愛爾蘭和羅馬派來的傳教士的影響下,開始了基督教化的過程。但愛爾蘭宗教儀式和大陸宗教儀式上的差別幾乎導致不列顛基督教會的分裂,這一巨大的分歧在663年的惠特比宗教會議上終於獲得瞭解决。與此同時,修道院成為盎格魯-撒剋遜時期的文化中心,那裏以精美的手抄本而聞名。

<< 前一朝政:羅馬時期不列顛
後一朝政 >>:丹麥法區時期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