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湖口縣 : 沙溪鎮 [顯示全部] > 石鐘山
目錄
石鐘山 Shi Zhongshan (1964~?) 

鄉土風情 native soil elegant demeanour《母親,活着真好》
都市生活 urbanism《終點》
《父親進城》
言情 describe loving stories (books)《紅顔劫》
《歲月紅顔》
群星薈萃 galaxy 杰出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玫瑰綻放的年代》
影視同名 film and television homonymy《大院子女》
《幸福像花兒一樣 As well as the flowers》
《男人的天堂》
《幸福還有多遠》
《幸福的完美》
戰爭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遍地鬼子》
《中國血》
《最後的軍禮》
《鋤姦》
軍事生活 military life《天下兄弟》
《軍歌嘹亮》
《最後一個士兵》
《紅土黑血》
《地上,地下》
恐怖懸疑 terror cliffhang《特務037》
職場商界 Zhichang the business circle《夏日機關》
激情重燃:石鐘山《嚮愛而生》新書首發式成功舉辦

石钟山
  男,1964年10月出生。1981年入伍。先後在空軍師任戰士、排長、幹事等職。1989年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學習,1991年畢業,1992年調入總後軍醫學院,任幹事、學員隊教導員等職務。1997年6月轉業到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藝術處任主任科員。2000年8月調入北京電視臺影視部任編導。
  
  198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發表了《男人沒有故鄉》、《紅土黑血》、《嚮北嚮北》、《白雪傢園》、《飛躍盲區》、《影視場》等8部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父親進城》、《大風口》、《夏日機關》、《父母大人》、《父親的感情生活》、《紅顔》、《母親,活着真好》、《角兒》、《關東第一鏢局》等50餘部,其中短篇小說《國旗手》被收入中學生語文課本。
  
  作品曾獲過“解放軍文藝”新作品奬,總後文藝奬、《十月》文學奬、《上海文學》奬、《人民文學》奬、《萌芽》文學奬、《小說月報》奬、《小說選刊》奬、《作傢》文學奬、東北文學奬等奬項30餘次。
  
  根據其小說改編的影視劇、話劇有《大風口》、《快槍手》、《激情燃燒的歲月》、《軍歌嘹亮的年代》、《幸福像花樣燦爛》、《紅顔》、《角兒》、《母親,活着真好》、《一個小公務員的風流案》等十幾部。
《石鐘山 stone Bell Mountain》
詩人: 李景和 Li Jinghe

  楚地有石鼓,吾地有石鐘。
  鼓不假製作,鐘不費陶鎔。
  朕兆不可測,良田造化工。
  安得置太廟,同聲葉時雍。
《石鐘山 stone Bell Mountain》
詩人: 喻良能 Yu Liangneng

  坡翁文字妙來今,仙去遺蹤杳莫尋。
  惟有石鐘還好在,未須霜降自清音。
《石鐘山 stone Bell Mountain》
詩人: 喻良能 Yu Liangneng

  南北兩石鐘,上下一水側。
  造物妙鎔冶,蜚廉巧撞擊。
  鏜鞳仍噌吰,歌鐘與無射。
  豐山吾焉知,蒲牢爾何力。
  咨餘久願遊,偶此事行役。
  時秋風颼颼,日暮水激激。
  初如鈞天鳴,乍若金奏寂。
  入耳粹而清,洗心欣以懌。
  怪奇有如此,遊覽誰能測。
  發端示來今,註經人姓酈。
雲南省劍川縣沙溪 Shaxi Jianchua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在雲南省劍川縣沙溪。以南詔、大理石窟著名。石窟主要集中在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村三區,計十六窟。有南詔王造像,造型優美。石鐘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省湖口縣 Hukou in Jiangxi Province
  在江西省北部湖口縣城附近鄱陽湖入江口。拔70多米。山上林木蔥鬱,有半山亭、懷蘇亭、江天一覽亭、太平樓、報慈禪林、浣香別墅等名勝古跡。1855年太平軍曾大敗曾國藩水師於此。
  在 江西省 北部 湖口縣 縣城附近。城南有 上鐘山 ,城北有 下鐘山 ,合稱“雙鐘”。下鐘山以陡壁臨 長江 ,最為險要。山皆高五、六百尺,周十裏許,其勢相嚮,下多罅穴,水石相擊,聲如洪鐘,故名。 宋 蘇軾 有《石鐘山記》。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九江府》。
湖口縣雙鐘鎮 Hukou County town of dual-bell
  石鐘山聯繫方式地址:湖口縣雙鐘鎮。
  郵編:332000石鐘山投訴電話九江市旅遊投訴電話:0792—8225571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石鐘山景區榮譽aaa景點石鐘山門票價格40石鐘山節慶活動板竜燈
  用竹骨彩紙紮成竜頭竜尾,竜身由各節花燈組成,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竜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舞燈時,前宜製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後有“竜尾鼓樂”伴奏,有“巨竜漫遊”、“竜頭鑽陣”、“繩蟒脫殼”、“穿花打旋”和“飛竜跳躍”等動作陣勢。如幾條竜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麯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
  祭窯神
  祭“窯神”的習俗來自古代萬歷年間發生在瓷都的一個傳說。
  相傳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鎮窯務的太監潘相為給皇帝燒造青花大竜缸,瓷工日夜趕製,備受煎熬,隨着期限的臨近,竜缸遲遲未燒成功,此時一位名叫童賓的窯工不忍衆瓷工再受鞭笞,憤而投身窯內熊熊烈火,火熄之後,竜缸奇跡般地燒製成功,神宗皇帝據此封童賓為“風火仙師”,並立祠。
  後代窯工為紀念這位捨己救人的先輩,把童賓稱為“窯神”,遇上窯上盛事都要祭拜這位“窯神”,祈求“窯神”保佑窯火興旺,窯工生活富庶。
  徽劇
  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後定現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陽腔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該劇種,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昆劇的一定影響。其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清乾隆年間,“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風靡全國。清道光、鹹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本世紀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劇戲班約20個。目前,黃山市京徽劇團裏仍保留部分徽劇劇目。
  石鐘山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季節。石鐘山美食九江風味佳餚:蓮藕湯、雜燴、雲霧茶芯、雲霧茶葉烹蝦仁、豆鼓燒肉、豆鼓爆辣椒、黃花炒雞蛋、玫瑰排骨、蝦米煮雞蛋、蝦米煮粑、山藥燉肉、金錢山藥餅、板慄燒雞……石鐘山住宿星級酒店有:九江賓館、中景賓館、五豐賓館、其士大賓館。
  普通賓館:九江江銀賓館、九江航空賓館、九江市教育賓館、九江船物賓館。石鐘山購物九江土特産有陳年封缸酒,九江茶餅,酥糖。石鐘山玩法觀光、攝影、旅遊、
  石鐘山坐落在湖口縣雙鐘鎮,雄峙於長江之濱,鄱陽湖口,三面臨水,一面着陸,形如半島,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裏。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尋聲探源,並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傢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雲,又可近睹江湖清濁。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絶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蘇拭、陸遊,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築,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石鐘洞、同根樹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v。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兩山總面積有十萬平方米,海拔67.7米。山雖不高,但懸崖峻拔,突兀崢嶸,插湖鎖江,氣勢不凡。歷史上這裏發生過多次激戰,如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太平天國軍曾在此重創曾國藩水師,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在此高舉義旗,百萬雄師渡大江在江陰至湖口突破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綫。古往今來均為兵傢必爭之地。
  “非經大治鑄不藉梵宮鳴”。石鐘山,分為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上石鐘南踞,下石鐘北盤。其形宛如一對碩大的風鈴,扣置在鄱陽湖的出口處,三面臨水,一面着陸,如同半島,雙峰獨立,突兀崢嶸,扼湖鎖江,氣勢不凡,山雖然不高,海拔61。7米,。“雙鐘”總面積也僅為9萬平方米,但“絶壁有岩皆起閣,歸僧無路衹乘舟”,“凌空險峭千重出,插地玲瓏百態生”的獨特風光,使它名聲遠振,傳頌千古。
  “石鐘濤出鯨魚鳴”,石鐘山那發自天籟的“鐘聲”,長年纍月,淙淙錚錚,水石皆鳴。時而清新,時而悠遠,時而激越,時而蒼閔,空空成韻味,這“鐘聲”和濤聲所構成的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圖景,音樂傢也難以模擬,詩人墨客也無法描述,因此,終使這神麯般的主體圖景成千古奧秘,吸引着歷代有識有志之士前來探尋。
  早在《水經》一書中,就有鄱陽湖出口處有一座石鐘山的記載。緣何稱石鐘山,衆說紛紜。民間傳說以形定名,而文人則多以聲定名,以聲定名者,其論也不一,北魏酈道元作《水經註》,說是“下臨深潭,微風豉浪,水石相捕,響若洪鐘”;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雙石”,“扣而聆之,南聲涵鬍,北聲清越,抑止響騰”,因石質而發聲;宋元豐七年(1084年),大文學家蘇軾送長子蘇邁到江西德興縣赴任,途經湖口,登臨石鐘山,他對上述兩說十分懷疑,决定親自去考察。於是在一個月明之夜,他帶着兒子蘇邁乘坐一葉小舟,出沒在絶壁深潭之間,進行認真的實地勘察。他終於發現絶壁下,“多穴罅”,水浪進出其間,澎湃衝擊,有“鏜韉”之聲,他自認為他已解開這千年之謎,找到了石鐘山“鐘聲”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鐘山記》,批評酈道元考察過於簡單,譏笑李渤立論過於因陋,但他哪裏知道,卻潛隱着荒謬的悲哀。明代羅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評述他是“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故而結果不確。羅、彭二人先後步其後塵,繞過石鐘山轉了數次,仔細探尋,發現蘇軾當時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訪山,適逢水漲,未見全”,而羅、彭二人則在鼕春江水下落時,踏山覓綜,纔找到“鐘聲”的真正原因。“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至此,石鐘山的天籟之聲,這支“神麯”終於找到“源頭”。但不管怎麽樣說,每次“把酒問青天”,都是對科學殿堂的叩擊,都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辨之光,是值得稱道的。。
  “水文黃赤界,峰影有無間”;“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都贊頌了石鐘山的色奇。石鐘山處在湖江分界處,它的兩側,一側是鄱湖,其水色深緑一側是長江,其水色深黃。而山體本身蒼翠夾在這一緑黃的中間,形成“諸色並陳,各領風流”的氣勢。再加上山體上的建築體,呈現給人們一個色彩斑讕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在月夜,這裏色彩變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風輕月江的夜晚,微風摧起輕淺的瀨波渦洲,月光和山上的燈光投射到水面上,彎彎麯麯,幽幽麗麗,閃閃爍爍,隨着水面“漂流”,隨着波紋抖顫,像是一幅幅緩緩流動的風景畫,徵兆着丹青高手的無限靈想與幻感,給人以極度大的慰籍。
  沿着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麯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可見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清鹹豐皇帝批諭興建的照忠祠,清軍水晌將領彭玉雇人為其母超度的“報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何處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還有園林建築古雅奇特,頒縝密,依山就勢,點綴於山腰山頂,形成多層次園林美景,這些風格各異的景點之間,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結合,虛實相間,使人往往在山窮路盡之時,又另闢蹊徑,別有洞天,令人回味無窮。
  山上石刻玲琅小巧玲瓏滿目,雖經世世代代風霜侵蝕,戰亂破壞,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幅,唐魏徵的“清翁方綱”;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記懷天地”等都是石質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裏長江,一瀉千裏;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雲遮霧障,夜遊雙鐘月涌江流。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出南昌必經水路,商旅遊宦多係舟於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明代詩人王英形容石鐘山的形勝是“五老雲中出,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岩石,萬壑鼓風雷”。
  石鐘山是儒傢的聖地,又是兵傢的要塞。被稱為”江湖鎖鑰”的石鐘山,自三國至新中國成立,均為兵傢必爭之地。三國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自石鐘山發兵進擊赤壁,大破敵軍80萬;元未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出沒於此山之間;清代曾國藩湘軍水師與太平軍在湖口麈戰十載,先後都以石鐘山為營壘,進取攻守;民國初李烈鈞“湖口起義”討伐袁世凱,其司令部就設在石鐘山上,石鐘山屢受戰火硝煙洗禮,雖然留下了創傷,但也流傳許多可頌揚的英雄事跡。
  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讓人驚奇,這“鐘聲”的境界,在於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悠遠峻冷,天地震驚。這聲音帶着鐵質,帶着峻冷,經過歷史的打磨,竟變成一部活的歷史,讓品鑒。
湖口縣石鐘山 Shak Chung Shan Hukou County
  石鐘山位於湖口縣鄱陽湖出口處,郵政編碼: 332500,電話區號: 0792。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裏。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尋聲探 源,並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
  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 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傢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雲,又可 近睹江湖清濁。(因為水的密度,高低,流嚮不同,所以江和湖不會混成一體)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絶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蘇拭、陸遊,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 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築, 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 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石鐘洞、同根樹 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 遊罷石鐘山可東去彭澤縣境內的竜宮洞溶洞群,相距43公 裏,可乘汽車到達。
  景點:昭忠祠:建於石鐘山頂。清鹹豐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諭建造,是石鐘山的主體建築。祠分前廡後廡,面對江湖,視野開闊。曾國藩、彭玉麟均有記,並手書碑刻,曾、彭等若幹人為祠撰寫的長短聯達百餘幅。祠前闢有廣場,祠兩側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內新創編鐘古樂演奏項目,所用編鐘係按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編鐘仿製。
  英雄石:在上石鐘山麓,昂踞岩石之巔。相傳為明代朱元璋大將常遇春與陳友諒交戰時,用槍挑放於此。石上,至今還留存着槍剌的痕跡。
  碑廊:從緑蔭深處至鎖江亭,沿長廊壁間,陳列着歷代與石鐘山有關的名傢簡介、浣香別墅、唐魏徵手書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歷代碑刻及石刻,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廳:位於全山最高處,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
  上諭亭:位於山之北面,為兩層八角,又名八角亭。原在通濟門(北門)內孝感坊。清乾隆五年(1740)建,鹹豐四年(1854)兵毀。鹹豐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於此,立上諭碑,亭名及碑文為曾國藩手書。
  桃花澗:又名漁人精捨,取意陶淵明《桃花源記》。洞內有三個不同的“夢”字,為彭玉麟手書。
  浣香別墅:位於山西北面。前後兩幢,前幢名聽濤眺雨軒,後幢名蕓芍齋。前中有空院。中院兩廊墻壁鑲嵌有唐代魏徵、宋代蘇軾、黃庭堅、清代鄭板橋、彭玉麟、賀壽慈等名人碑刻。
  忠烈祠:又名太平遺壘、昭忠祠,位於山之西北面,左為報慈禪林,右為浣香別墅。太平軍駐此期間,曾在此建有營房堡壘,失敗後,改建為昭忠祠。1956年,為還歷史本來面貌,改名太平遺壘。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現為歷史文物陳列館。
  報慈禪林:位於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戲臺、大雄寶殿、海島、前院、後院組成。始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是彭玉麟為報答慈恩請僧侶誦經敬佛之所。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寶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島,均早毀。1980年修復,重塑觀世音菩薩供奉殿中及殿後蓬萊仙島等仙佛塑像。
  石鐘山交通綫路
  1、九江長途汽車站有到湖口縣的車,10元/人,下車後坐路邊的公車就可以到石鐘山
  2、遊客也可從九江市乘船至湖口縣雙鐘鎮,20元/人,然後登臨石鐘山
古文《石鐘山記》 Ancient "Shak Chung Shan Ji"
  原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鬍,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絶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𠔌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絶。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嚮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絶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概況: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絶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蘇拭、陸遊,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 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築, 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 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石鐘洞、同根樹 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v。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兩山總面積有十萬平方米,海拔67.7米。山雖不高,但懸崖峻拔,突兀崢嶸,插湖鎖江,氣勢不凡。歷史上這裏發生過多次激戰,如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太平天國軍曾在此重創曾國藩水師,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在此高舉義旗,百萬雄師渡大江在江陰至湖口突破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綫。古往今來均為兵傢必爭之地。
  “非經大治鑄不藉梵宮鳴”。石鐘山,分為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上石鐘南踞,下石鐘北盤。其形宛如一對碩大的風鈴,扣置在鄱陽湖的出口處,三面臨水,一面着陸,如同半島,雙峰獨立,突兀崢嶸,扼湖鎖江,氣勢不凡,山雖然不高,海拔61。7米,。“雙鐘”總面積也僅為9萬平方米,但“絶壁有岩皆起閣,歸僧無路衹乘舟”,“凌空險峭千重出,插地玲瓏百態生”的獨特風光,使它名聲遠振,傳頌千古。
  “石鐘濤出鯨魚鳴”,石鐘山那發自天籟的“鐘聲”,長年纍月,淙淙錚錚,水石皆鳴。時而清新,時而悠遠,時而激越,時而蒼閔,空空成韻味,這“鐘聲”和濤聲所構成的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圖景,音樂傢也難以模擬,詩人墨客也無法描述,因此,終使這神麯般的主體圖景成千古奧秘,吸引着歷代有識有志之士前來探尋。
  早在《水經》一書中,就有鄱陽湖出口處有一座石鐘山的記載。緣何稱石鐘山,衆說紛紜。民間傳說以形定名,而文人則多以聲定名,以聲定名者,其論也不一,北魏酈道元作《水經註》,說是“下臨深潭,微風豉浪,水石相捕,響若洪鐘”;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雙石”,“扣而聆之,南聲涵鬍,北聲清越,抑止響騰”,因石質而發聲;宋元豐七年(1084年),大文學家蘇軾送長子蘇邁到江西德興縣赴任,途經湖口,登臨石鐘山,他對上述兩說十分懷疑,决定親自去考察。於是在一個月明之夜,他帶着兒子蘇邁乘坐一葉小舟,出沒在絶壁深潭之間,進行認真的實地勘察。他終於發現絶壁下,“多穴罅”,水浪進出其間,澎湃衝擊,有“鏜韉”之聲,他自認為他已解開這千年之謎,找到了石鐘山“鐘聲”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鐘山記》,批評酈道元考察過於簡單,譏笑李渤立論過於因陋,但他哪裏知道,卻潛隱着荒謬的悲哀。明代羅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評述他是“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故而結果不確。羅、彭二人先後步其後塵,繞過石鐘山轉了數次,仔細探尋,發現蘇軾當時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訪山,適逢水漲,未見全 ”,而羅、彭二人則在鼕春江水下落時,踏山覓綜,纔找到“鐘聲”的真正原因。“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至此,石鐘山的天籟之聲,這支“神麯”終於找到“源頭”。但不管怎麽樣說,每次“把酒問青天”,都是對科學殿堂的叩擊,都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辨之光,是值得稱道的。。
  “水文黃赤界,峰影有無間”;“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都贊頌了石鐘山的色奇。石鐘山處在湖江分界處,它的兩側,一側是鄱湖,其水色深緑一側是長江,其水色深黃。而山體本身蒼翠夾在這一緑黃的中間,形成“諸色並陳,各領風流”的氣勢。再加上山體上的建築體,呈現給人們一個色彩斑讕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在月夜,這裏色彩變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風輕月江的夜晚,微風摧起輕淺的瀨波渦洲,月光和山上的燈光投射到水面上,彎彎麯麯,幽幽麗麗,閃閃爍爍,隨着水面“漂流”,隨着波紋抖顫,像是一幅幅緩緩流動的風景畫,徵兆着丹青高手的無限靈想與幻感,給人以極度大的慰籍。
  沿着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麯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可見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清鹹豐皇帝批諭興建的照忠祠,清軍水晌將領彭玉雇人為其母超度的“報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何處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還有園林建築古雅奇特,頒縝密,依山就勢,點綴於山腰山頂,形成多層次園林美景,這些風格各異的景點之間,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結合,虛實相間,使人往往在山窮路盡之時,又另闢蹊徑,別有洞天,令人回味無窮。
  山上石刻玲琅小巧玲瓏滿目,雖經世世代代風霜侵蝕,戰亂破壞,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幅,唐魏徵的“清翁方綱”;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記懷天地”等都是石質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裏長江,一瀉千裏;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雲遮霧障,夜遊雙鐘月涌江流。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出南昌必經水路,商旅遊宦多係舟於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明代詩人王英形容石鐘山的形勝是“五老雲中出,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岩石,萬壑鼓風雷”。
  石鐘山是儒傢的聖地,又是兵傢的要塞。被稱為”江湖鎖鑰”的石鐘山,自三國至新中國成立 ,均為兵傢必爭之地。三國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自石鐘山發兵進擊赤壁,大破敵軍80萬;元未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出沒於此山之間;清代曾國藩湘軍水師與太平軍在湖口麈戰十載,先後都以石鐘山為營壘,進取攻守;民國初李烈鈞“湖口起義”討伐袁世凱,其司令部就設在石鐘山上,石鐘山屢受戰火硝煙洗禮,雖然留下了創傷,但也流傳許多可頌揚的英雄事跡。
  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讓人驚奇,這“鐘聲”的境界,在於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悠遠峻冷,天地震驚。這聲音帶着鐵質,帶着峻冷,經過歷史的打磨,竟變成一部活的歷史,讓品鑒。
作傢石鐘山 Shak Chung Shan writer
  石鐘山石鐘山,男,當代著名作傢,1964年生於吉林,1981年入伍。先後在空軍雷達兵、航空兵及總後某院校工作16年。1997年轉業後,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北京電視臺工作。現為武警總部政治部專業作傢。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現發表長篇小說《白雪傢園》、《飛越盲區》、《男人沒有故鄉》、《嚮北、嚮北》、《影視場》《軍歌嘹亮》《玫瑰綻放的年代》、《遍地鬼子》、《大院子女》等多部,中短篇小說集四部,共計500餘萬字。短篇小說《國旗手》獲《小說月報》第八屆百花奬。作品曾獲《十月》、《人民文學》、《上海文學》等刊物奬。根據石鐘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軍歌嘹亮》、《幸福像花兒一樣》、《母親,活着真好》、《角兒》、《玫瑰綻放的年代》等,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徵服或即將徵服廣大觀衆。
長篇小說 Novel
  《白雪傢園》
  《男人沒有故鄉》
  《嚮北、嚮北》
  《遍地鬼子》
  《飛躍盲區》
  《影視場》
  《軍歌嘹亮》
  《玫瑰綻放的年代》
  《大院子女》
  《遍地鬼子》
  《男人的天堂》
  《紅土黑血》
  《天下兄弟》
英文解釋
  1. :  Dan Zhongshan,  Shi Zhongshan,  stone Bell Mountain
相關詞
旅遊曾國藩遊記軍事小說紅色激情係列
包含詞
石鐘山記石鐘山石刻廬山石鐘山
石鐘山石窟湖口石鐘山石鐘山名考異
九江石鐘山石刻劍川石鐘山石窟九江石鐘山賓館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香港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江西省湖口縣石鐘山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