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王昌龄 Wang Changling 盛唐(698~757)
诗歌评论 poetry comment :《诗中密旨》 《诗格》 诗词 :《从军行七首(其四) Attest Fourth row 7》 《出塞 Over the Border》 《从军行七首(其二) Attest line 7 Second,》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WITH MY BROTHER AT THE SOUTH STUDY THINKING IN THE MOONLIGHT OF VICE-PREFECT CUI IN SHANYIN》 《塞上曲 AT A BORDER-FORTRESS》 《塞下曲 UNDER A BORDER-FORTRESS》 《芙蓉楼送辛渐 At Hibiscus Inn Parting with Xin Jian》 《闺怨 In Her Quiet Window》 《春宫曲 A Song of the Spring Palace》 《长信怨 A Sigh in the Court of Perpetual Faith》 更多诗歌...
王昌龄
字少伯,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 集》。
王昌龄 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 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 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 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李颀]
在盛唐诗坛上,有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诗人,他们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气风发的
时代精神却激荡着其诗情,使他们的创造才华喷涌而出。尽管他们在题材上各有侧重,
在形式上各有擅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使初唐以来以“风骨”为号召的诗歌
审美理想得以血肉丰满的表现。王之涣、王昌龄 、李颀、崔颢就是其中几个年辈较早的
杰出代表。
王昌龄 (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
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
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
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
晓杀害。有《王昌龄 集》。
王昌龄 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和当时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交游,孟浩然、
李白、岑参、常建等都存有赠他的诗篇。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
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
位。
王昌龄 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王昌龄 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
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
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诗主要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富于生气。
这些诗中有的热烈赞扬了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
行七首》其四)
亦不乏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同上其
五)
但诗人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些地方,他还清醒地看到了他那个时代中战争的阴暗面。
譬如说,那些义勇健儿往往是上层统治集团刻薄寡恩政策的牺牲品:“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同上其三)“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
云。”(《塞下曲》其四)“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塞上曲》)诗人在《箜篌引》中,还叙述了一个身经百战、屡建奇勋的少数民族将
领,如何由于不能满足上司的贪欲而被诬害的悲惨遭遇。于是,边塞生活在王昌龄 的笔
下成为透视畸型的社会万象的一个窗口。而与此同时,他又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
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
行七首》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同上其
二)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正是由于正视这
种事实,诗人才不同于当时的许多文士沉溺在以边功取封侯的幻想之中,而更多地注意
到战争给普通士卒带来的巨大痛苦。因此,他虽然肯定在保家卫国的意义上战争有其必
要和不可避免的一面,然而对那些不以士卒的生命与鲜血为意、持宠寻衅、挑起战事以
邀功的边将,则提出严厉的揭露与指斥。如《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一诗中,就鲜明地表
示了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激烈反对,而主张不图远荒之地,改用“怀柔”方针。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王昌龄 的边塞诗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自有史以来,
在中国西北和北部广阔的边缘地带各民族之间发生过无数次血与火的冲突,这根本上是
不同人类群体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是这一土地上的人们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王昌龄
是意识到这一点的,试看《塞下曲》之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昔日”、“今古”点明这乃是一代一代重演着的历史悲剧,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诗中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而又因在当时的条件下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绝
的可能性,发出深长的叹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诗中,相似的情绪以更精粹的语言表
达出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见王世贞《艺苑卮言》),其原因就在它不
但具有丰厚的内涵,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诚如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所云,此诗
“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堪称是王昌龄 的力作。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 ,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他用
比较新起的七绝体式处理这种传统题材,使人耳目一新。他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
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凝眸注目处言语无多,而神情毕现。例如《青楼曲二首》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末句只写少妇注视夫婿疾驰入宫,而自矜得意之情已尽在不语之中,王夫之评曰:
“此善于取影者也。”(《薑斋诗话》)又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题为“闺怨”,偏从不知愁写起。有无忧无虑的轻快心情方有凝妆、上楼之举,
然则没遮拦的浓丽春色又恰成了开启少妇内心奥秘的锁钥,诗情急转直下,回头方知少
妇不是无愁,凝妆上楼不是无谓之举,而是由寂寞孤独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的不由自主的
行为。“闺怨”的主题就在这种内心开启的过程中,被鲜明有力地揭示出来。他的《长
信秋词》其三是写宫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通篇借用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来写。但诗人无意于铺叙情节,这是绝句的
篇制所无法容纳的,他着力于摄取焦点,捕捉最能点醒人物内心意绪的物色,这就是沐
浴着朝阳的寒鸦。“奉帚”、“团扇”两句虽已点明人物身份,但只有到了第三句,在
“玉颜”和“寒鸦”的强烈对照下,那“怨”字才呼之欲出,移情于物,而又托物言情,
王昌龄 宫怨诗大抵如此。
王昌龄 写别情的诗也颇具特色,他好以“月”“雨”为主要意象,在迷离幽微的别
愁中烘托出澄朗晶莹、心心相印的友谊。《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作于王昌龄 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况送至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
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
语。又如《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武冈在龙标东南,其时诗人和这位柴姓的友人皆贬谪湘西,但诗中回避悲戚的愁态,
用“青山”“明月”这样开朗的形象一扫天涯沦落的颓丧,展示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的真挚情怀。
从诗体来说,王昌龄 最擅长七绝。绝句本自南朝五言四句的乐府短歌演变而成,故
五绝的成熟较早。七绝出现则稍晚,初唐时虽偶见佳作,一则数量不多,尚未蔚成风气,
二则尚未完成自家体格,有的作品似从较长的歌行或律诗割截而成。大力用七绝写作,
并使之神固气完、奠定其在诗坛上独立地位的,王昌龄 是有力者之一。他的七绝多达七
十余首,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如明胡应麟《诗薮》云:
“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王世贞也将王昌龄 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
品”(见胡震亨《唐音癸签》)。清王夫之甚而推其为唐人七绝第一,在《薑斋诗话》
中称“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这些意见允当与否姑且不论,但是王昌龄 的七绝
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后人的范本,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youth扫校)
Wang Changling (Chinese: 王昌龄; Pinyin: Wáng Chānglíng) (698-757). A major Tang Dynasty poet. Originally from Taiyuan in the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editors of the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however other sources claim that he was actually from Jiangning near modern-day Nanjing. After passing the prestigious jinshi examination he became a secretarial official, he later held other imperial positions, including that of an official of the Sishui county(汜水尉) in what is currently Henan province.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he was appointed as a minister of Jiangning county. Is best-known for his poems describing battles in the frontier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王昌龄 (?-约756) :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曾任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后因世乱还乡,被杀。诗作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豪迈。长于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闺怨》等。有《王昌龄 集》。 王昌龄 (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王昌龄 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 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 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 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 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 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 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 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 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 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 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 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 报了仇。
王昌龄 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 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纪念王昌龄 而建的芙蓉楼 王昌龄 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 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 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 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 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僓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谞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琴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宫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送魏二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陶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失题
又
又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王昌龄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男,1932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大学文化,中文高级讲师,原任湖北省天门师范教务主任。现为中外书画名人研究院名誉教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世界书协徐州分会副会长、天门市书协教育分会副会长、天门市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他生平爱好书法和旧体诗词,退休后更是致力于书法和旧体诗词的研究与创作。其书法作品于1993年入选《全国书画晋京汇展》,获三等奖;在同年的北京笔会中,作品获二等奖;在1994年的首届中日现代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大赛中获三等奖;在1998年的“刘邦杯”、“滕王阁杯”和“禹王杯”等全国书法艺术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1992-1994年里,有5幅作品被选为精品分别送日本、加拿大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1997年,被列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著名书画家精典》,1998年分别入编《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和《中国专家大辞典》,1999年元月,入编《跨世纪书画名家墨迹大观》。 Wang Changling
王昌龄
(?~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 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 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 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 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 诗在生前就负盛名。殷□编《河岳英灵集》,共收24位诗人的作品,其中以王昌龄 的诗选得最多。殷□认为王昌龄 是继承建安风骨、扭转齐梁风气的人。他说:“元嘉已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并誉之为“中兴高作”。王昌龄 擅长七言绝句,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七言绝句,王江陵(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宋荦在《漫堂说诗》中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胡应麟在《诗薮》中还对王、李两家的七绝作了比较的研究,认为:“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
现存王昌龄 诗共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精练,音调铿锵。即使一些“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深沉含蓄,使人吟味无穷。另一部分诗作写妇女题材,如《越女》、《采莲曲》等,描绘民间少女的天真烂漫,不加修饰,意致清新;又如《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写宫中妇女长期与世隔绝的哀愁和幽恨,表现出诗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关切和同情。此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揭露现实的矛盾,深刻沉痛;《芙蓉楼送辛渐》等寄怀友人的诗,又写得真挚高洁。王昌龄 诗《望月》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六言唐诗画谱》
今存《王昌龄 集》2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 诗集》 3卷,辑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4卷。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 《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 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 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 诗格》 1卷(《唐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 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 原著,则尚待考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傅璇琮)
: Wang Changling 唐诗 中国文学 边塞 乐府 边塞诗 文学 送别 七言绝句 音乐 诗词 艺术 小说 戎昱 唐诗鉴赏 芙蓉楼 班婕妤 思乡 更多结果...
送王昌龄 王昌龄集 王昌龄约 一作王昌龄 宿王昌龄隐居 王昌龄边塞诗 一作王昌龄诗 送王昌龄之岭南 王昌龄曾尉此县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王昌龄(?-约756) 驾出长安一作王昌龄 诗 东谿玩月一作王昌龄 诗 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同王昌龄 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 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同王昌龄 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题上元许棠所任王昌龄 厅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 诗)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一作王昌龄 诗) 过废江宁县(王昌龄 曾尉此县) 东谿玩月(一作王昌龄 诗) 百花原(一作王昌龄 《出塞行》) 驾出长安(一作王昌龄 诗) 过废江宁县王昌龄 曾尉此县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一作王昌龄 诗 百花原一作王昌龄 出塞行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