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 名人 : 文藝 : 唐詩三百首 > 王昌齡
目錄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盛唐(698~757)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詩中密旨》
《詩格》
詩詞《從軍行七首(其四) Attest Fourth row 7》   《出塞 Over the Border》   《從軍行七首(其二) Attest line 7 Second,》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WITH MY BROTHER AT THE SOUTH STUDY THINKING IN THE MOONLIGHT OF VICE-PREFECT CUI IN SHANYIN》   《塞上麯 AT A BORDER-FORTRESS》   《塞下麯 UNDER A BORDER-FORTRESS》   《芙蓉樓送辛漸 At Hibiscus Inn Parting with Xin Jian》   《閨怨 In Her Quiet Window》   《春宮麯 A Song of the Spring Palace》   《長信怨 A Sigh in the Court of Perpetual Faith》   更多詩歌...

王昌龄
  字少伯,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京兆萬年(今屬西安市)人。他傢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一生曾兩次被謫蠻荒之地:一次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一次約在天寶六載秋,以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為竜標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避亂至江淮一帶,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絶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絶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嚮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徵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産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藴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阔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李頎]
    在盛唐詩壇上,有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詩人,他們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氣風發的
  時代精神卻激蕩着其詩情,使他們的創造才華噴涌而出。儘管他們在題材上各有側重,
  在形式上各有擅長,但都能拓展詩境、別開生面,使初唐以來以“風骨”為號召的詩歌
  審美理想得以血肉豐滿的表現。王之渙、王昌齡、李頎、崔顥就是其中幾個年輩較早的
  傑出代表。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屬西安市)人。他傢境比較貧寒,
  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一生曾兩次被
  謫蠻荒之地:一次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一次約在天寶六載秋,以所
  謂“不護細行”被貶為竜標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避亂至江淮一帶,被濠州刺史閭丘
  曉殺害。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和當時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有交遊,孟浩然、
  李白、岑參、常建等都存有贈他的詩篇。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
  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
  位。
    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很高的藝術概括力,其着眼點往往不在於具體的戰事,而是把邊
  塞戰爭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各個視角上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內涵,飽滿的熱情,
  突破了六朝以來邊塞詩主要就樂府舊題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富於生氣。
    這些詩中有的熱烈贊揚了前綫將士捨身許國的豪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
  行七首》其四)
    亦不乏勝利的喜悅和自豪: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𠔌渾。(同上其
  五)
    但詩人的眼光並不停留在這些地方,他還清醒地看到了他那個時代中戰爭的陰暗面。
  譬如說,那些義勇健兒往往是上層統治集團刻薄寡恩政策的犧牲品:“表請回軍掩塵骨,
  莫教兵士哭竜荒。”(同上其三)“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更遣黃竜戍,唯當哭塞
  雲。”(《塞下麯》其四)“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塞上麯》)詩人在《箜篌引》中,還敘述了一個身經百戰、屢建奇勳的少數民族將
  領,如何由於不能滿足上司的貪欲而被誣害的悲慘遭遇。於是,邊塞生活在王昌齡的筆
  下成為透視畸型的社會萬象的一個窗口。而與此同時,他又把筆觸深入到士卒的內心生
  活中去,開掘出徵人戍士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從軍
  行七首》其一)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同上其
  二)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正是由於正視這
  種事實,詩人才不同於當時的許多文士沉溺在以邊功取封侯的幻想之中,而更多地註意
  到戰爭給普通士卒帶來的巨大痛苦。因此,他雖然肯定在保傢衛國的意義上戰爭有其必
  要和不可避免的一面,然而對那些不以士卒的生命與鮮血為意、持寵尋釁、挑起戰事以
  邀功的邊將,則提出嚴厲的揭露與指斥。如《宿灞上寄侍禦璵弟》一詩中,就鮮明地表
  示了對窮兵黷武的開邊政策的激烈反對,而主張不圖遠荒之地,改用“懷柔”方針。
    而最引人註目的,是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表現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感。自有史以來,
  在中國西北和北部廣阔的邊緣地帶各民族之間發生過無數次血與火的衝突,這根本上是
  不同人類群體之間殘酷的生存競爭,是這一土地上的人們難以擺脫的歷史命運。王昌齡
  是意識到這一點的,試看《塞下麯》之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昔日”、“今古”點明這乃是一代一代重演着的歷史悲劇,是民族命運的悲劇。
  詩中流露出對和平生活的熱切嚮往,而又因在當時的條件下看不到使邊塞戰爭徹底根絶
  的可能性,發出深長的嘆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詩中,相似的情緒以更精粹的語言表
  達出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後人譽為唐人絶句壓捲之作(見王世貞《藝苑卮言》),其原因就在它不
  但具有豐厚的內涵,而且唱出了時代的心聲,誠如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所云,此詩
  “意態絶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堪稱是王昌齡的力作。
    擅長寫雄健渾厚的邊塞詩的王昌齡,同時又以情思婉綿的閨情、宮怨詩著稱。他用
  比較新起的七絶體式處理這種傳統題材,使人耳目一新。他善於提煉情思和物色,並把
  兩者凝聚為鮮明的一點,凝眸註目處言語無多,而神情畢現。例如《青樓麯二首》其一: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末句衹寫少婦註視夫婿疾馳入宮,而自矜得意之情已盡在不語之中,王夫之評曰:
  “此善於取影者也。”(《薑齋詩話》)又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題為“閨怨”,偏從不知愁寫起。有無憂無慮的輕快心情方有凝妝、上樓之舉,
  然則沒遮攔的濃麗春色又恰成了開啓少婦內心奧秘的鎖鑰,詩情急轉直下,回頭方知少
  婦不是無愁,凝妝上樓不是無謂之舉,而是由寂寞孤獨的潛意識激發出來的不由自主的
  行為。“閨怨”的主題就在這種內心開啓的過程中,被鮮明有力地揭示出來。他的《長
  信秋詞》其三是寫宮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詩中通篇藉用漢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來寫。但詩人無意於鋪敘情節,這是絶句的
  篇製所無法容納的,他着力於攝取焦點,捕捉最能點醒人物內心意緒的物色,這就是沐
  浴着朝陽的寒鴉。“奉帚”、“團扇”兩句雖已點明人物身份,但衹有到了第三句,在
  “玉顔”和“寒鴉”的強烈對照下,那“怨”字纔呼之欲出,移情於物,而又托物言情,
  王昌齡宮怨詩大抵如此。
    王昌齡寫別情的詩也頗具特色,他好以“月”“雨”為主要意象,在迷離幽微的別
  愁中烘托出澄朗晶瑩、心心相印的友誼。《芙蓉樓送辛漸》是這一類詩中的名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作於王昌齡官江寧丞之日,詩人正遭謗議,況送至友遠行,其凄切心情可知。臨
  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詩裏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語也是情
  語。又如《送柴侍禦》: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武岡在竜標東南,其時詩人和這位柴姓的友人皆貶謫湘西,但詩中回避悲戚的愁態,
  用“青山”“明月”這樣開朗的形象一掃天涯淪落的頽喪,展示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的真摯情懷。
    從詩體來說,王昌齡最擅長七絶。絶句本自南朝五言四句的樂府短歌演變而成,故
  五絶的成熟較早。七絶出現則稍晚,初唐時雖偶見佳作,一則數量不多,尚未蔚成風氣,
  二則尚未完成自傢體格,有的作品似從較長的歌行或律詩割截而成。大力用七絶寫作,
  並使之神固氣完、奠定其在詩壇上獨立地位的,王昌齡是有力者之一。他的七絶多達七
  十餘首,約為存詩的五分之二。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如明鬍應麟《詩藪》雲:
  “七言絶,如太白、竜標,皆千秋絶技。”王世貞也將王昌齡與李白的七絶並列為“神
  品”(見鬍震亨《唐音癸簽》)。清王夫之甚而推其為唐人七絶第一,在《薑齋詩話》
  中稱“七言絶句唯王江寧能無疵纇。”這些意見允當與否姑且不論,但是王昌齡的七絶
  在唐詩發展過程中據有重要地位,而且成為後人的範本,是毫無疑義的。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Wang Changling (Chinese: 王昌龄; Pinyin: Wáng Chānglíng) (698-757). A major Tang Dynasty poet. Originally from Taiyuan in the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editors of the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however other sources claim that he was actually from Jiangning near modern-day Nanjing. After passing the prestigious jinshi examination he became a secretarial official, he later held other imperial positions, including that of an official of the Sishui county(汜水尉) in what is currently Henan province.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he was appointed as a minister of Jiangning county. Is best-known for his poems describing battles in the frontier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No. 2
  王昌齡(?-約756) :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年間進士。曾任江寧丞,晚年貶竜標尉。後因世亂還鄉,被殺。詩作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氣勢豪邁。長於七絶,被稱為“七絶聖手”。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閨怨》等。有《王昌齡集》。
歷史人物王昌齡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絶聖手”。世稱王竜標,有“詩傢夫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他傢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竜標尉,世稱王竜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絶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鼕,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竜標尉。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竜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裏,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嚮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傢天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絶句,被後世稱為七絶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絶的壓捲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麯》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瀋德潛《唐詩別裁》說:“竜標絶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紀念王昌齡而建的芙蓉樓
文人的評價: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絶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絶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嚮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徵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産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藴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阔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詩選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
  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竜荒。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𠔌渾。
  【從軍行】(其六)
  鬍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塞上麯】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塞下麯】(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塞下麯】(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宮麯】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裏,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緑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興】
  日暮西北堂, 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 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 視聽轉幽獨。
  或問餘所營, 刈黍就寒𠔌。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 月帶千裏貌。
  羈譴同繒綸, 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節知所效。
  【送柴侍禦】
  沅水通流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詩集選
  捲一(三十六題,四十一首):
  變行路難
  塞下麯四首
  塞上麯
  從軍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長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
  聽彈風入鬆贈楊補闕
  緱氏尉瀋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為張僓贈閻使臣
  贈史昭
  秋山寄陳讜言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宿灞上寄侍禦璵弟
  次汝中寄河南陳贊府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代扶風主人答
  酬鴻臚裴主簿雨後北樓見贈 [一作高適詩]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別龐十
  留別伊闕張少府郭大都尉
  送韋十二兵曹
  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
  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一作劉慎虛詩]
  留別武陵袁丞
  別劉諝
  嶽陽別李十六越賓
  留別岑參兄弟
  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
  巴陵別劉處士
  宿裴氏山莊
  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 [一作高適詩]
  捲二(三十四題,三十四首):
  詠史
  雜興
  秋興
  齋心
  獨遊
  香積寺禮拜萬回平等二聖僧塔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諸官遊招隱寺
  宴南亭
  何九於客捨集
  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
  觀江淮名勝圖
  灞上閑居
  風涼原上作
  裴六書堂
  江上聞笛
  太湖秋夕
  趙十四兄見訪
  過華陰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涇州
  小敷𠔌竜潭祠作
  段宥廳孤桐
  琴
  初日
  失題
  贈宇文中丞 [一作暢當詩]
  箜篌引
  烏棲麯 [一作李端詩]
  城傍麯
  行路難
  奉贈張荊州
  捲三(二十題,二十首):
  駕出長安 [一作宋之問詩。]
  駕幸河東
  鬍笳麯
  潞府客亭寄崔鳳童
  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
  送李棹遊江東
  沙苑南渡頭
  客廣陵
  靜法師東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謁聰上人 [一作孟浩然詩。]
  謁焦煉師
  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萬歲樓
  夏日花萼樓酺宴應製
  送歐陽會稽之任
  同王維集青竜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東溪玩月 [一作王維詩]
  捲四(七十題,八十八首):
  朝來麯
  從軍行
  答武陵田太守
  題灞池二首
  擊磐老人
  送鬍大
  題僧房雙桐
  送郭司倉
  送李十五
  送張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
  送譚八之桂林
  送劉十五之郡
  從軍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詩]
  採蓮麯二首
  殿前麯二首
  春宮麯
  西宮春怨
  西宮秋怨
  長信秋詞五首
  青樓麯二首
  青樓怨
  浣紗女
  閨情
  甘泉歌
  蕭駙馬宅花燭
  觀獵
  寄穆侍禦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嶽
  西江寄越弟
  李四倉曹宅夜飲
  宴春源
  竜標野宴
  聽流人水調子
  梁苑
  武陵竜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題
  送魏二
  別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陸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重別李評事
  別陶副使歸南海
  送單十三畢五歸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別郭八
  送竇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圖南
  留別司馬太守
  盧溪別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別辛漸
  送柴侍禦
  送萬大歸長沙
  送吳十九往沅陵
  別皇甫五
  送崔參軍往竜溪
  送鄭判官
  送姚司法歸吳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頎詩]
  題朱煉師山房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補遺(二十九題,二十九首,斷句十三則):
  旅次周至過韓士別業
  上侍禦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別
  贈李侍禦
  送別
  失題
  又
  又
  城旁
  題淨眼師房
  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
  寄是正字
  與張折衝遊耆闍寺
  梅道士水亭
  與黃侍禦北津泛舟
  失題
  洞庭湖作
  奉和盧明府九日峴山宴馬二使君崔員外張郎中
  寒食臥疾喜李少府見尋
  詠青
  秋日
  過香積寺
  與蘇盧二員外期遊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貽之作
  送喬林
  秋思
  還山貽湛法師
  山行尋隱居不遇
  王昌齡.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裏愁。
原湖北省天門師範教務主任
  男,1932年出生於湖北省天門市,大學文化,中文高級講師,原任湖北省天門師範教務主任。現為中外書畫名人研究院名譽教授,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特聘書畫傢、北京東方書畫傢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書法傢協會徐州分會理事、世界書協徐州分會副會長、天門市書協教育分會副會長、天門市書法藝術研究會顧問。他生平愛好書法和舊體詩詞,退休後更是致力於書法和舊體詩詞的研究與創作。其書法作品於1993年入選《全國書畫晉京匯展》,獲三等奬;在同年的北京筆會中,作品獲二等奬;在1994年的首屆中日現代書畫篆刻藝術作品大賽中獲三等奬;在1998年的“劉邦杯”、“滕王閣杯”和“禹王杯”等全國書法藝術大賽中,分別獲二等奬和三等奬。在1992-1994年裏,有5幅作品被選為精品分別送日本、加拿大和港澳臺等國傢和地區展出。1997年,被列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紀著名書畫傢精典》,1998年分別入編《跨世紀中華文藝人才大典》和《中國專傢大辭典》,1999年元月,入編《跨世紀書畫名傢墨跡大觀》。
百科辭典
  Wang Changling
  王昌齡
  (?~約756)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鼕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竜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殷□編《河嶽英靈集》,共收24位詩人的作品,其中以王昌齡的詩選得最多。殷□認為王昌齡是繼承建安風骨、扭轉齊梁風氣的人。他說:“元嘉已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今昌齡剋嗣厥跡”,並譽之為“中興高作”。王昌齡擅長七言絶句,人稱“詩傢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絶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說:“七言絶句,王江陵(寧)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宋犖在《漫堂說詩》中說:“三唐七絶,並堪不朽,太白、竜標,絶倫逸群。”鬍應麟在《詩藪》中還對王、李兩傢的七絶作了比較的研究,認為:“李作故極自然,王亦和婉中渾成,盡謝爐錘之跡。王作故極自在,李亦飄翔中閑雅,絶無叫噪之風。”
    現存王昌齡詩共180多首,五七言絶句幾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絶句以寫邊塞、從軍為最著名,如《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意境開闊明朗,情調激越昂揚,文字精練,音調鏗鏘。即使一些“邊愁”的詩,也是悲涼慷慨,深沉含蓄,使人吟味無窮。另一部分詩作寫婦女題材,如《越女》、《採蓮麯》等,描繪民間少女的天真爛漫,不加修飾,意緻清新;又如《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寫宮中婦女長期與世隔絶的哀愁和幽恨,表現出詩人對她們不幸命運的關切和同情。此外,他的五古《代扶風主人答》揭露現實的矛盾,深刻沉痛;《芙蓉樓送辛漸》等寄懷友人的詩,又寫得真摯高潔。王昌齡詩《望月》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集雅齋刻本《六言唐詩畫譜》
    今存《王昌齡集》2,輯入《唐人小集》、《唐詩二十六傢》,《王昌齡詩集》 3捲,輯入《唐百傢詩》。《全唐詩》編錄其詩為 4捲。又《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王昌齡《詩格》2捲、《詩中密旨》1捲。現在所見到的《詩格》與《詩中密旨》,收於明人所編的《格緻叢書》。但前人也有懷疑不是王昌齡作的(《四庫全書總目》捲一九五司空圖《詩品》提要、捲一九七《吟窗雜錄》提要)。考唐時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所作《文鏡秘府論》已述及王昌齡評詩之語。在遍照金剛所作的《獻書表》中也說到《王昌齡詩格》 1捲(《唐文續拾》捲十六),可見王昌齡確曾作過《詩格》。至於現存的《詩格》和《詩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齡原著,則尚待考證。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傅璇琮)
    
英文解釋
  1. :  Wang Changling
相關詞
唐詩中國文學邊塞樂府邊塞詩文學送別七言絶句
音樂詩詞藝術小說戎昱唐詩鑒賞芙蓉樓班婕妤
思鄉更多結果...
包含詞
送王昌齡王昌齡集
王昌齡約一作王昌齡
宿王昌齡隱居王昌齡邊塞詩
一作王昌齡詩送王昌齡之嶺南
王昌齡曾尉此縣鄂渚招王昌齡張僨
聞王昌齡左遷竜標與王昌齡宴王道士房
王昌齡(?-約756)駕出長安一作王昌齡
東谿玩月一作王昌齡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
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
王昌齡裴迪遊青竜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題上元許棠所任王昌齡
酬鴻臚裴主簿雨後睢陽北樓見贈之作(一作王昌齡詩)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一作王昌齡詩)
過廢江寧縣(王昌齡曾尉此縣)東谿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百花原(一作王昌齡《出塞行》)駕出長安(一作王昌齡詩)
過廢江寧縣王昌齡曾尉此縣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一作王昌齡
百花原一作王昌齡出塞行酬鴻臚裴主簿雨後睢陽北樓見贈之作一作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