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聲
凡四十字詩,十字一管,即生其意。頭邊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詩,廿字一管,即生其意。語不用合帖,須直道天真,宛媚為上。且須識一切題目義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須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撿。作語不得辛苦,須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為之格高,意下為之下格。)
律調其言,言無相妨。以字輕重清濁間之須穩。至如有輕重者,有輕中重,重中輕,當韻之即見。且“莊”字全輕,“霜”字輕中重,“瘡”字重中輕,“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輕,“青”字全濁。詩上句第二字重中輕,不與下句第二字同聲為一管。上去入聲一管。上句平聲,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聲。以次平聲,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聲。如此輪回用之,直至於尾。兩頭管上去入相近,是詩律也。
五言平頭正律勢尖頭。皇甫冉詩曰(五言):“中司竜節貴,上客虎符新。地控吳襟帶,纔光漢縉紳。泛舟應度臘,入境便行春。處處歌來暮,長江建鄴人。”
又錢起《獻歲歸山詩》曰(五言):“欲知愚𠔌好,久別與春還。鶯暖初歸樹,雲晴卻戀山。石田耕種少,野客性情閑。求仲時應見,殘陽且掩關。”
又陳潤《罷官後卻歸舊居詩》曰:“不歸江畔久,舊業已凋殘。露草蟲絲濕,湖泥鳥跡幹。買山開客捨,選竹作魚竿。何必勞州縣,驅馳效一官。”
又五言絶句詩曰:“鬍風迎馬首,漢月送蛾眉。久戍人將老,長徵馬不肥。”
五言側頭正律勢尖頭。又崔曙《試得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凌空出火珠。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終期聖明代,國寶在名都。”
齊梁調詩,張謂《題故人別業》詩曰(五言):“平子歸田處,園林接汝墳。落花開戶入,啼鳥隔窗聞。池淨流春水,山明斂霽雲。晝遊仍不厭,乘月夜尋君。”
何遜《傷徐主簿詩》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間徹總賢。畢池論賞托,蔣徑篤周旋。”又曰:“一旦辭東序,千秋送北邙。客簫雖有樂,鄰笛遂還傷。”又曰:“提琴就阮籍,載酒覓揚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細牽風。”
七言尖頭律。皇甫冉詩曰:“閑看秋水心無染,高臥寒林手自栽。廬阜高僧留偈別,茅山道士寄書來。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殘薄何時稱獻納,臨岐終日自遲回。”
又曰:“自哂鄙夫多野性,貧居數畝半臨湍。溪雲帶雨來茅洞,山鵲將雛上藥欄。仙籙滿床閑不厭,陰符在篋老羞看。更憐童子宜春服,花裏尋師到杏壇。”
(以上《文鏡秘府論》天捲)
十七勢
詩有學古今勢一十七種,具列如後。第一,直把入作勢;第二,都商量入作勢;第三,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第四,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第五,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第六,比興入作勢;第七,謎比勢;第八,下句拂上句勢;第九,感興勢;第十,含思落句勢;第十一,相分明勢;第十二,一句中分勢;第十三,一句直比勢;第十四,生殺回薄勢;第十五,理入景勢;第十六,景入理勢;第十七,心期落句勢。
第一,直把入作勢。
直把入作勢者,若賦得一物,或自登山臨水,有閑情作,或送別,但以題目為定;依所題目,入頭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齡《寄驩州詩》入頭便雲:“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又《見譴至伊水詩》雲:“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又《題上人房詩》雲:“通經彼上人,無跡任勤苦。”又《送別詩》雲:“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氳。”又《送別詩》雲:“河口餞南客,進帆清江水。”又如高適雲:“鄭侯應棲遑,五十頭盡白。”又如陸士衡雲:“顧侯體明德,清風肅已邁。”
第二,都商量入作勢。
都商量入作勢者,每詠一物,或賦贈答寄人,皆以入頭兩句平商量其道理,第三、第四、第五句入作是也。皆有其例。昌齡《上同州使君伯詩》言:“大賢本孤立,有時起經綸。伯父自天稟,元功載生人。”(是第三句入作)又《上侍禦七兄詩》雲:“天人俟明略,益稷分堯心。利器必先舉,非賢安可任。吾兄執嚴憲,時佐能鈎深。”(此是第五句入作勢也)
第三,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
直樹一句者,題目外直樹一句景物當時者,第二句始言題目意是也。昌齡《登城懷古詩》入頭便雲:“林藪寒蒼茫,登城遂懷古。”又《客捨秋霖呈席姨夫詩》雲:“黃葉亂秋雨,空齋愁暮心。”又:“孤煙曳長林,春水聊一望。”又《送鄢賁覲省江東詩》雲:“楓橋延海岸,客帆歸富春。”又《宴南亭詩》雲:“寒江映村林,亭上納高潔。”(此是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
第四,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
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者,亦題目外直樹兩句景物,第三句始入作題目意是也。昌齡《留別詩》雲:“桑林映陂水,雨過宛城西。留醉楚山別,陰雲暮凄凄。”(此是第三句入作勢也)
第五,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
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者,亦有題目外直樹景物三句,然後即入其意;亦有第四、第五句直樹景物後入其意,然恐爛不佳也。昌齡《代扶風主人答》雲:“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此是第四句入作勢)又《旅次盩厔過韓七別業詩》雲:“春煙桑柘林,落日隱荒墅。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故人傢於茲,招我漁樵所。”(此是第五句入作勢。)
第六,比興入作勢。
比興入作勢者,遇物如本立文之意,便直樹兩三句物,然後以本意入作比興是也。昌齡《贈李侍禦詩》雲:“青冥孤雲去,終當暮歸山。志士杖苦節,何時見竜顔。”又云:“眇默客子魂,倏鑠川上暉。還雲慘知暮,九月仍未歸。”又:“遷客又相送,風悲蟬更號。”又崔曙詩云:“夜臺一閉無時盡,逝水東流何處還。”又鮑照詩云:“鹿鳴思深草,蟬鳴隱高枝。心自有所疑,傍人那得知。”
第七,謎比勢。
謎比勢者,言今詞人不悟有作者意,依古勢有例。昌齡《送李邕之秦詩》雲:“別怨秦楚深,江中秋雲起。(言別怨與秦、楚之深遠也。別怨起自楚地,既別之後,恐長不見,或偶然而會。以此不定,如雲起上騰於青冥,從風飄蕩,不可復歸其起處,或偶然而歸爾)天長夢無隔,月映在寒水。”(雖天長,其夢不隔,夜中夢見,疑由相會。有如別,忽覺,乃各一方,互不相見。如月影在水,至曙,水月亦了不見矣。)
第八,下句拂上句勢。
下句拂上句勢者,上句說意不快,以下句勢拂之,令意通。古詩云:“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昌齡詩云:“微雨隨雲收,濛濛傍山去。”又云:“海鶴時獨飛,永然滄洲意。”
第九,感興勢。
感興勢者,人心至感,必有應說,物色萬象,爽然有如感會。亦有其例。如常建詩云:“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又王維《哭殷四詩》雲:“泱漭寒郊外,蕭條聞哭聲。愁雲為蒼茫,飛鳥下能鳴。”
第十,含思落句勢。
含思落句勢者,每至落句,常須含思,不得令語盡思窮。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說,即上句為意語,下句以一景物堪愁,與深意相愜便道。仍須意出成感人始好。昌齡《送別詩》雲:“醉後不能語,鄉山雨雰雰。”又落句云:“日夕辨靈藥,空山鬆桂香。”又:“墟落有懷縣,長煙溪樹邊。”又李湛詩云:“此心復何已,新月清江長。”
第十一,相分明勢。
相分明勢者,凡作語皆須令意出,一覽其文,至於景象,怳然有如目擊。若上句說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如李湛詩云:“雲歸石壁盡,月照霜林清。”崔曙詩云:“田傢收已盡,蒼蒼唯白茅。”
第十二,一句中分勢。
一句中分勢者,“海淨月色真”。
第十三,一句直比勢。
一句直比勢者。“相思河水流”。
第十四,生殺回薄勢。
生殺回薄勢者,前說意悲涼,後以推命破之;前說世路矜騁榮寵,後以至空之理破之入道是也。
第十五,理入景勢。
理入景勢者,詩不可一嚮把理,皆須入景,語始清味。理欲入景勢,皆須引理語,入一地及居處,所在便論之。其景與理不相愜,理通無味。昌齡詩云:“時與醉林壑,因之惰農桑。槐煙稍含夜,樓月深蒼茫。”
第十六,景入理勢。
景入理勢者,詩一嚮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嚮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凡景語入理語,皆須相愜,當收意緊,不可正言。景語勢收之,便論理語,無相管攝。方今人皆不作意,慎之。昌齡詩云:“桑葉下墟落,鵾雞鳴渚田。物情每衰極,吾道方淵然。”
第十七,心期落句勢。
心期落句勢者,心有所期是也。昌齡詩云:“青桂花未吐,江中獨鳴琴。”(言青桂花吐之時,期得相見;花既未吐,即未相見,所以江中獨鳴琴)又詩云:“還舟望炎海,楚葉下秋水。”(言至秋方始還。此送友人之安南也)
(以上《文鏡秘府論》地捲)
六義
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一曰風。天地之號令曰風。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行春令則和風生,行秋令則寒風殺,言君臣不可輕其風也。
二曰賦。賦者,錯雜萬物,謂之賦也。
三曰比。比者,直比其身,謂之比假,如“關關雎鳩”之類是也。
四曰興。興者,指物及比其身說之為興,蓋托喻謂之興也。
五曰雅。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為之雅也。
六曰頌。頌者,贊也。贊嘆其功,謂之頌也。
(以上《文鏡秘府論》地捲)
論文意
夫文字起於皇道,古人畫一之後方有也。先君傳之,不言而天下自理,不教而天下自然,此謂皇道。道合氣性,性合天理,於是萬物稟焉,蒼生理焉。堯行之,舜則之,淳樸之教,人不知有君也。後人知識漸下,聖人知之,所以畫八卦,垂淺教,令後人依焉。是知一生名,名生教,然後名教生焉。以名教為宗,則文章起於皇道,興乎《國風》耳。自古文章,起於無作,興於自然,感激而成,都無飾練,發言以當,應物便是。古詩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當句皆了也。其次《尚書》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亦句句便了。自此之後,則有《毛詩》,假物成焉。夫子演《易》,極思於《係辭》,言句簡易,體是詩骨。夫子傳於遊、夏,遊、夏傳於荀卿、孟軻,方有四言、五言,效古而作。荀、孟傳於司馬遷,遷傳於賈誼。誼謫居長沙,遂不得志,風土既殊,遷逐怨上,屬物比興,少於《風》、《雅》。復有騷人之作,皆有怨刺,失於本宗。乃知司馬遷為北宗,賈生為南宗,從此分焉。漢魏有曹植、劉楨,皆氣高出於天縱,不傍經史,卓然為文。從此之後,遞相祖述,經綸百代,識人虛薄,屬文於花草,失其古焉。中有鮑照、謝康樂,縱逸相繼,成敗兼行。至晉、宋、齊、梁,皆悉頽毀。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用意於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焉可觀。古文格高,一句見意,則“股肱良哉”是也。其次兩句見意,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詩,四句見意,則“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也。又劉公幹詩云:“青青陵上鬆,飋飋𠔌中風。風弦一何盛,鬆枝一何勁。”此詩從首至尾,唯論一事,以此不如古人也。
詩本志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然後書之於紙也。高手作勢,一句更別起意,其次兩句起意。意如涌煙,從地升天,嚮後漸高漸高,不可階上也。下手下句弱於上句,不看嚮背,下立意宗,皆不堪也。
凡文章皆不難,又不辛苦。如《文遜詩云:“朝入譙郡界”,“左右望我軍”。皆如此例,不難、不辛苦也。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須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後以境照之,思則便來,來即作文。如其境思不來,不可作也。
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絶頂,下臨萬象,如在掌中。以此見象,心中了見,當此即用。如無有不似,仍以律調之定,然後書之於紙,會其題目。山林、日月、風景為真,以歌詠之。猶如水中見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須了見其象也。
夫文章興作,先動氣,氣生乎心,心發乎言,聞於耳,見於目,錄於紙。意須出萬人之境,望古人於格下,攢天海於方寸。詩人用心,當於此也。
夫詩,入頭即論其意。意盡則肚寬,肚寬則詩得容預,物色亂下。至尾則卻收前意。節節仍須有分付。
夫用字有數般:有輕,有重;有重中輕,有輕中重;有雖重濁可用者,有輕清不可用者。事須細律之。若用重字,即以輕字拂之,便快也。
夫文章,第一字與第五字須輕清,聲即穩也。其中三字縱重濁,亦無妨。如“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若五字並輕,則脫略無所止泊處;若五字並重,則文章暗濁。事須輕重相間,仍須以聲律之。如“明月照積雪”,則“月”、“雪”相撥,及“羅衣何飄颻”,則“羅”、“何”相撥,亦不可不覺也。
夫詩,一句即須見其地居處。如“孟春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若空言物色,則雖好而無味,必須安立其身。
詩頭皆須造意,意須緊,然後縱橫變轉。如“相逢楚水寒”,送人必言其所矣。
凡屬文之人,常須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氣之前,巧運言詞,精練意魄。所作詞句,莫用古語及今爛字舊意。改他舊語,移頭換尾,如此之人,終不長進。為無自性,不能專心苦思,緻見不成。
凡詩人,夜間床頭,明置一盞燈。若睡來任睡,睡覺即起,興發意生,精神清爽,瞭瞭明白。皆須身在意中。若詩中無身,即詩從何有。若不書身心,何以為詩。是故詩者,書身心之行李,序當時之憤氣。氣來不適,心事不達,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為中心不决,衆不我知。由是言之,方識古人之本也。
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今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捲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捲子,以發興也。
詩有飽肚狹腹,語急言生。至極言終始,未一嚮耳。若謝康樂語,飽肚意多,皆得停泊,任意縱橫。鮑照言語逼迫,無有縱逸,故名狹腹之語。以此言之,則鮑公不如謝也。
詩有無頭尾之體。凡詩頭,或以物色為頭,或以身為頭,或以身意為頭,百般無定。任意以興來安穩,即任為詩頭也。
凡詩,兩句即須團卻意,句句必須有底蓋相承,翻覆而用。四句之中,皆須團意上道,必須斷其小大,使人事不錯。
詩有上句言物色,下句更重拂之體。如“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曠野饒悲風,飋飋黃蒿草”,是其例也。
詩有上句言意,下句言狀;上句言狀,下句言意。如“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是也。
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如“竹聲先知秋”,此名兼也。
凡高手,言物及意,皆不相倚傍。如“細柳夾道生,方塘涵清源”,又“方塘涵白水,中有鳧與雁”,又“緑水溢全塘”,“馬毛縮如蝟”,又“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又“青青河畔草”,“鬱鬱澗底鬆”,是其例也。
詩有天然物色,以五彩比之而不及。由是言之,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如此之例,皆為高手。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如此之例,即是也。中手倚傍者,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皆假物色比象,力弱不堪也。
詩有意好言真,光今絶古,即須書之於紙;不論對與不對,但用意方便,言語安穩,即用之。若語勢有對,言復安穩,益當為善。
詩有傑起險作,左穿右穴。如“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又“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此為例也。
詩有意闊心遠,以小納大之體。如“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古詩直言其事,不相映帶,此實高也。相映帶詩云:“響如鬼必附物而來”,“天籟萬物性,地籟萬物聲。”
詩有覽古者,經古人之成敗詠之是也。
詠史者,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
雜詩者,古人所作,元有題目,撰入《文遜。《文遜失其題目,古人不詳,名曰雜詩。
樂府者,選其清調合律,唱入管弦,所奏即入之樂府聚之。如《塘上行》、《怨詩行》、《長歌行》、《短歌行》之類是也。
詠懷者,有詠其懷抱之事為興是也。
古意者,若非其古意,當何有今意;言其效古人意,斯蓋未當擬古。
寓言者,偶然寄言是也。
夫詩,有生殺回薄,以象四時,亦稟人事,語諸類並如之。諸為筆,不可故不對,得還須對。
夫語對者,不可以虛無而對實象。若用草與色為對,即虛無之類是也。
夫詩格律,須如金石之聲。《諫獵書》甚簡小直置,似不用事,而句句皆有事,甚善甚善。《海賦》太能。《鵩鳥賦》等,皆直把無頭尾。《天台山賦》能律聲,有金石聲。孫公雲“擲地金聲”,此之謂也。《蕪城賦》,大才子有不足處,一歇哀傷便已,無有自寬知道之意。
詩有“明月下山頭,天河橫戍樓。白雲千萬裏,滄江朝夕流。浦沙望如雪,鬆風聽似秋。不覺煙霞曙,花鳥亂芳洲”。並是物色,無安身處,不知何事如此也。
詩有平意興來作者:“願子勵風規,歸來振羽儀。嗟餘今老病,此別恐長辭。”蓋無比興,一時之能也。
詩有“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則曹子建之興也。阮公《詠懷詩》曰:“中夜不能寐(謂時暗也),起坐彈鳴琴(憂來彈琴以自娛也)。薄帷鑒明月(言小人在位,君子在野,蔽君猶如薄帷中映明月之光也),清風吹我襟(獨有其日月以清懷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近小人也)。”
凡作文,必須看古人及當時高手用意處,有新奇調學之。
詩貴銷題目中意荊然看所見景物與意愜者當相兼道。若一嚮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昏旦景色,四時氣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說之為妙。旦日出初,河山林嶂涯壁間,宿霧及氣靄,皆隨日色照着處便開。觸物皆發光色者,因露氣濕着處,被日照水光發。至日午,氣靄雖盡,陽氣正甚,萬物蒙蔽,卻不堪用。至晚間,氣靄未起,陽氣稍歇,萬物澄靜,遙目此乃堪用。至於一物,皆成光色,此時乃堪用思。所說景物,必須好似四時者。春夏秋鼕氣色,隨時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時,必須安神淨慮。目睹其物,即入於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狀,須似其景。語須天海之內,皆納於方寸。至清曉,所覽遠近景物及幽所奇勝,概皆須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興便作。若似煩即止,無令心倦。常如此運之,即興無休歇,神終不疲。
凡神不安,令人不暢無興。無興即任睡,睡大養神。常須夜停燈任自覺,不須強起。強起即惛迷,所覽無益。紙筆墨常須隨身,興來即錄。若無紙筆,羈旅之間,意多草草。舟行之後,即須安眠。眠足之後,固多清景,江山滿懷,合而生興。須屏絶事務,專任情興。因此,若有製作,皆奇逸。看興稍歇,且如詩未成,待後有興成,卻必不得強傷神。學古文章,不得隨他舊意,終不長進。皆須百般縱橫,變轉數出,其頭段段皆須令意上道,卻後還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詩是也。
凡詩立意,皆傑起險作,傍若無人,不須怖懼,古詩云:“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及“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是也。
詩不得一嚮把,須縱橫而作。不得轉韻,轉韻即無力。落句須含思,常如未盡始好。如陳子昂詩落句云:“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是也。
夫文章之體,五言最難,聲勢瀋浮,讀之不美。句多精巧,理合陰陽。包天地而羅萬物,籠日月而掩蒼生。其中四時調於遞代,八節正於輪環。五音五行,和於生滅;六律六呂,通於寒暑。
凡文章不得不對。上句若安重字、雙聲、疊韻,下句亦然。若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名為離支;若上句用事,下句不用事,名為缺偶。故梁朝湘東王《詩評》曰:“作詩不對,本是吼文,不名為詩。”
夫作詩用字之法,各有數般:一敵體用字,二同體用字,三釋訓用字,四直用字。但解作詩,一切文章,皆如此法。若相聞書題、碑文、墓志、赦書、露布、箋、章、表、奏、啓、策、檄、銘、誄、詔、誥、辭、牒、判,一同此法。今世間之人,或識清而不知濁,或識濁而不知清。若以清為韻,餘盡須用清;若以濁為韻,餘盡須濁;若清濁相和,名為落韻。
凡文章體例,不解清濁規矩,造次不得製作。製作不依此法,縱令合理,所作千篇,不堪施用。但比來潘郎,縱解文章,復不閑清濁;縱解清濁,又不解文章。若解此法,即是文章之士。為若不用此法,聲名難得。故《論語》雲:“學而時習之。”此謂也。若思而不學,則危殆也。又云:“思之者,德之深也。”
(以上《文鏡秘府論》南捲)
凡四十字詩,十字一管,即生其意。頭邊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詩,廿字一管,即生其意。語不用合帖,須直道天真,宛媚為上。且須識一切題目義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須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撿。作語不得辛苦,須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為之格高,意下為之下格。)
律調其言,言無相妨。以字輕重清濁間之須穩。至如有輕重者,有輕中重,重中輕,當韻之即見。且“莊”字全輕,“霜”字輕中重,“瘡”字重中輕,“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輕,“青”字全濁。詩上句第二字重中輕,不與下句第二字同聲為一管。上去入聲一管。上句平聲,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聲。以次平聲,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聲。如此輪回用之,直至於尾。兩頭管上去入相近,是詩律也。
五言平頭正律勢尖頭。皇甫冉詩曰(五言):“中司竜節貴,上客虎符新。地控吳襟帶,纔光漢縉紳。泛舟應度臘,入境便行春。處處歌來暮,長江建鄴人。”
又錢起《獻歲歸山詩》曰(五言):“欲知愚𠔌好,久別與春還。鶯暖初歸樹,雲晴卻戀山。石田耕種少,野客性情閑。求仲時應見,殘陽且掩關。”
又陳潤《罷官後卻歸舊居詩》曰:“不歸江畔久,舊業已凋殘。露草蟲絲濕,湖泥鳥跡幹。買山開客捨,選竹作魚竿。何必勞州縣,驅馳效一官。”
又五言絶句詩曰:“鬍風迎馬首,漢月送蛾眉。久戍人將老,長徵馬不肥。”
五言側頭正律勢尖頭。又崔曙《試得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凌空出火珠。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終期聖明代,國寶在名都。”
齊梁調詩,張謂《題故人別業》詩曰(五言):“平子歸田處,園林接汝墳。落花開戶入,啼鳥隔窗聞。池淨流春水,山明斂霽雲。晝遊仍不厭,乘月夜尋君。”
何遜《傷徐主簿詩》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間徹總賢。畢池論賞托,蔣徑篤周旋。”又曰:“一旦辭東序,千秋送北邙。客簫雖有樂,鄰笛遂還傷。”又曰:“提琴就阮籍,載酒覓揚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細牽風。”
七言尖頭律。皇甫冉詩曰:“閑看秋水心無染,高臥寒林手自栽。廬阜高僧留偈別,茅山道士寄書來。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殘薄何時稱獻納,臨岐終日自遲回。”
又曰:“自哂鄙夫多野性,貧居數畝半臨湍。溪雲帶雨來茅洞,山鵲將雛上藥欄。仙籙滿床閑不厭,陰符在篋老羞看。更憐童子宜春服,花裏尋師到杏壇。”
(以上《文鏡秘府論》天捲)
十七勢
詩有學古今勢一十七種,具列如後。第一,直把入作勢;第二,都商量入作勢;第三,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第四,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第五,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第六,比興入作勢;第七,謎比勢;第八,下句拂上句勢;第九,感興勢;第十,含思落句勢;第十一,相分明勢;第十二,一句中分勢;第十三,一句直比勢;第十四,生殺回薄勢;第十五,理入景勢;第十六,景入理勢;第十七,心期落句勢。
第一,直把入作勢。
直把入作勢者,若賦得一物,或自登山臨水,有閑情作,或送別,但以題目為定;依所題目,入頭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齡《寄驩州詩》入頭便雲:“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又《見譴至伊水詩》雲:“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又《題上人房詩》雲:“通經彼上人,無跡任勤苦。”又《送別詩》雲:“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氳。”又《送別詩》雲:“河口餞南客,進帆清江水。”又如高適雲:“鄭侯應棲遑,五十頭盡白。”又如陸士衡雲:“顧侯體明德,清風肅已邁。”
第二,都商量入作勢。
都商量入作勢者,每詠一物,或賦贈答寄人,皆以入頭兩句平商量其道理,第三、第四、第五句入作是也。皆有其例。昌齡《上同州使君伯詩》言:“大賢本孤立,有時起經綸。伯父自天稟,元功載生人。”(是第三句入作)又《上侍禦七兄詩》雲:“天人俟明略,益稷分堯心。利器必先舉,非賢安可任。吾兄執嚴憲,時佐能鈎深。”(此是第五句入作勢也)
第三,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
直樹一句者,題目外直樹一句景物當時者,第二句始言題目意是也。昌齡《登城懷古詩》入頭便雲:“林藪寒蒼茫,登城遂懷古。”又《客捨秋霖呈席姨夫詩》雲:“黃葉亂秋雨,空齋愁暮心。”又:“孤煙曳長林,春水聊一望。”又《送鄢賁覲省江東詩》雲:“楓橋延海岸,客帆歸富春。”又《宴南亭詩》雲:“寒江映村林,亭上納高潔。”(此是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
第四,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
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者,亦題目外直樹兩句景物,第三句始入作題目意是也。昌齡《留別詩》雲:“桑林映陂水,雨過宛城西。留醉楚山別,陰雲暮凄凄。”(此是第三句入作勢也)
第五,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
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者,亦有題目外直樹景物三句,然後即入其意;亦有第四、第五句直樹景物後入其意,然恐爛不佳也。昌齡《代扶風主人答》雲:“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此是第四句入作勢)又《旅次盩厔過韓七別業詩》雲:“春煙桑柘林,落日隱荒墅。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故人傢於茲,招我漁樵所。”(此是第五句入作勢。)
第六,比興入作勢。
比興入作勢者,遇物如本立文之意,便直樹兩三句物,然後以本意入作比興是也。昌齡《贈李侍禦詩》雲:“青冥孤雲去,終當暮歸山。志士杖苦節,何時見竜顔。”又云:“眇默客子魂,倏鑠川上暉。還雲慘知暮,九月仍未歸。”又:“遷客又相送,風悲蟬更號。”又崔曙詩云:“夜臺一閉無時盡,逝水東流何處還。”又鮑照詩云:“鹿鳴思深草,蟬鳴隱高枝。心自有所疑,傍人那得知。”
第七,謎比勢。
謎比勢者,言今詞人不悟有作者意,依古勢有例。昌齡《送李邕之秦詩》雲:“別怨秦楚深,江中秋雲起。(言別怨與秦、楚之深遠也。別怨起自楚地,既別之後,恐長不見,或偶然而會。以此不定,如雲起上騰於青冥,從風飄蕩,不可復歸其起處,或偶然而歸爾)天長夢無隔,月映在寒水。”(雖天長,其夢不隔,夜中夢見,疑由相會。有如別,忽覺,乃各一方,互不相見。如月影在水,至曙,水月亦了不見矣。)
第八,下句拂上句勢。
下句拂上句勢者,上句說意不快,以下句勢拂之,令意通。古詩云:“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昌齡詩云:“微雨隨雲收,濛濛傍山去。”又云:“海鶴時獨飛,永然滄洲意。”
第九,感興勢。
感興勢者,人心至感,必有應說,物色萬象,爽然有如感會。亦有其例。如常建詩云:“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又王維《哭殷四詩》雲:“泱漭寒郊外,蕭條聞哭聲。愁雲為蒼茫,飛鳥下能鳴。”
第十,含思落句勢。
含思落句勢者,每至落句,常須含思,不得令語盡思窮。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說,即上句為意語,下句以一景物堪愁,與深意相愜便道。仍須意出成感人始好。昌齡《送別詩》雲:“醉後不能語,鄉山雨雰雰。”又落句云:“日夕辨靈藥,空山鬆桂香。”又:“墟落有懷縣,長煙溪樹邊。”又李湛詩云:“此心復何已,新月清江長。”
第十一,相分明勢。
相分明勢者,凡作語皆須令意出,一覽其文,至於景象,怳然有如目擊。若上句說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如李湛詩云:“雲歸石壁盡,月照霜林清。”崔曙詩云:“田傢收已盡,蒼蒼唯白茅。”
第十二,一句中分勢。
一句中分勢者,“海淨月色真”。
第十三,一句直比勢。
一句直比勢者。“相思河水流”。
第十四,生殺回薄勢。
生殺回薄勢者,前說意悲涼,後以推命破之;前說世路矜騁榮寵,後以至空之理破之入道是也。
第十五,理入景勢。
理入景勢者,詩不可一嚮把理,皆須入景,語始清味。理欲入景勢,皆須引理語,入一地及居處,所在便論之。其景與理不相愜,理通無味。昌齡詩云:“時與醉林壑,因之惰農桑。槐煙稍含夜,樓月深蒼茫。”
第十六,景入理勢。
景入理勢者,詩一嚮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嚮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凡景語入理語,皆須相愜,當收意緊,不可正言。景語勢收之,便論理語,無相管攝。方今人皆不作意,慎之。昌齡詩云:“桑葉下墟落,鵾雞鳴渚田。物情每衰極,吾道方淵然。”
第十七,心期落句勢。
心期落句勢者,心有所期是也。昌齡詩云:“青桂花未吐,江中獨鳴琴。”(言青桂花吐之時,期得相見;花既未吐,即未相見,所以江中獨鳴琴)又詩云:“還舟望炎海,楚葉下秋水。”(言至秋方始還。此送友人之安南也)
(以上《文鏡秘府論》地捲)
六義
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一曰風。天地之號令曰風。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行春令則和風生,行秋令則寒風殺,言君臣不可輕其風也。
二曰賦。賦者,錯雜萬物,謂之賦也。
三曰比。比者,直比其身,謂之比假,如“關關雎鳩”之類是也。
四曰興。興者,指物及比其身說之為興,蓋托喻謂之興也。
五曰雅。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為之雅也。
六曰頌。頌者,贊也。贊嘆其功,謂之頌也。
(以上《文鏡秘府論》地捲)
論文意
夫文字起於皇道,古人畫一之後方有也。先君傳之,不言而天下自理,不教而天下自然,此謂皇道。道合氣性,性合天理,於是萬物稟焉,蒼生理焉。堯行之,舜則之,淳樸之教,人不知有君也。後人知識漸下,聖人知之,所以畫八卦,垂淺教,令後人依焉。是知一生名,名生教,然後名教生焉。以名教為宗,則文章起於皇道,興乎《國風》耳。自古文章,起於無作,興於自然,感激而成,都無飾練,發言以當,應物便是。古詩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當句皆了也。其次《尚書》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亦句句便了。自此之後,則有《毛詩》,假物成焉。夫子演《易》,極思於《係辭》,言句簡易,體是詩骨。夫子傳於遊、夏,遊、夏傳於荀卿、孟軻,方有四言、五言,效古而作。荀、孟傳於司馬遷,遷傳於賈誼。誼謫居長沙,遂不得志,風土既殊,遷逐怨上,屬物比興,少於《風》、《雅》。復有騷人之作,皆有怨刺,失於本宗。乃知司馬遷為北宗,賈生為南宗,從此分焉。漢魏有曹植、劉楨,皆氣高出於天縱,不傍經史,卓然為文。從此之後,遞相祖述,經綸百代,識人虛薄,屬文於花草,失其古焉。中有鮑照、謝康樂,縱逸相繼,成敗兼行。至晉、宋、齊、梁,皆悉頽毀。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用意於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焉可觀。古文格高,一句見意,則“股肱良哉”是也。其次兩句見意,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詩,四句見意,則“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也。又劉公幹詩云:“青青陵上鬆,飋飋𠔌中風。風弦一何盛,鬆枝一何勁。”此詩從首至尾,唯論一事,以此不如古人也。
詩本志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然後書之於紙也。高手作勢,一句更別起意,其次兩句起意。意如涌煙,從地升天,嚮後漸高漸高,不可階上也。下手下句弱於上句,不看嚮背,下立意宗,皆不堪也。
凡文章皆不難,又不辛苦。如《文遜詩云:“朝入譙郡界”,“左右望我軍”。皆如此例,不難、不辛苦也。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須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後以境照之,思則便來,來即作文。如其境思不來,不可作也。
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絶頂,下臨萬象,如在掌中。以此見象,心中了見,當此即用。如無有不似,仍以律調之定,然後書之於紙,會其題目。山林、日月、風景為真,以歌詠之。猶如水中見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須了見其象也。
夫文章興作,先動氣,氣生乎心,心發乎言,聞於耳,見於目,錄於紙。意須出萬人之境,望古人於格下,攢天海於方寸。詩人用心,當於此也。
夫詩,入頭即論其意。意盡則肚寬,肚寬則詩得容預,物色亂下。至尾則卻收前意。節節仍須有分付。
夫用字有數般:有輕,有重;有重中輕,有輕中重;有雖重濁可用者,有輕清不可用者。事須細律之。若用重字,即以輕字拂之,便快也。
夫文章,第一字與第五字須輕清,聲即穩也。其中三字縱重濁,亦無妨。如“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若五字並輕,則脫略無所止泊處;若五字並重,則文章暗濁。事須輕重相間,仍須以聲律之。如“明月照積雪”,則“月”、“雪”相撥,及“羅衣何飄颻”,則“羅”、“何”相撥,亦不可不覺也。
夫詩,一句即須見其地居處。如“孟春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若空言物色,則雖好而無味,必須安立其身。
詩頭皆須造意,意須緊,然後縱橫變轉。如“相逢楚水寒”,送人必言其所矣。
凡屬文之人,常須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氣之前,巧運言詞,精練意魄。所作詞句,莫用古語及今爛字舊意。改他舊語,移頭換尾,如此之人,終不長進。為無自性,不能專心苦思,緻見不成。
凡詩人,夜間床頭,明置一盞燈。若睡來任睡,睡覺即起,興發意生,精神清爽,瞭瞭明白。皆須身在意中。若詩中無身,即詩從何有。若不書身心,何以為詩。是故詩者,書身心之行李,序當時之憤氣。氣來不適,心事不達,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為中心不决,衆不我知。由是言之,方識古人之本也。
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今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捲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捲子,以發興也。
詩有飽肚狹腹,語急言生。至極言終始,未一嚮耳。若謝康樂語,飽肚意多,皆得停泊,任意縱橫。鮑照言語逼迫,無有縱逸,故名狹腹之語。以此言之,則鮑公不如謝也。
詩有無頭尾之體。凡詩頭,或以物色為頭,或以身為頭,或以身意為頭,百般無定。任意以興來安穩,即任為詩頭也。
凡詩,兩句即須團卻意,句句必須有底蓋相承,翻覆而用。四句之中,皆須團意上道,必須斷其小大,使人事不錯。
詩有上句言物色,下句更重拂之體。如“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曠野饒悲風,飋飋黃蒿草”,是其例也。
詩有上句言意,下句言狀;上句言狀,下句言意。如“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是也。
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如“竹聲先知秋”,此名兼也。
凡高手,言物及意,皆不相倚傍。如“細柳夾道生,方塘涵清源”,又“方塘涵白水,中有鳧與雁”,又“緑水溢全塘”,“馬毛縮如蝟”,又“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又“青青河畔草”,“鬱鬱澗底鬆”,是其例也。
詩有天然物色,以五彩比之而不及。由是言之,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如此之例,皆為高手。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如此之例,即是也。中手倚傍者,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皆假物色比象,力弱不堪也。
詩有意好言真,光今絶古,即須書之於紙;不論對與不對,但用意方便,言語安穩,即用之。若語勢有對,言復安穩,益當為善。
詩有傑起險作,左穿右穴。如“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又“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此為例也。
詩有意闊心遠,以小納大之體。如“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古詩直言其事,不相映帶,此實高也。相映帶詩云:“響如鬼必附物而來”,“天籟萬物性,地籟萬物聲。”
詩有覽古者,經古人之成敗詠之是也。
詠史者,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
雜詩者,古人所作,元有題目,撰入《文遜。《文遜失其題目,古人不詳,名曰雜詩。
樂府者,選其清調合律,唱入管弦,所奏即入之樂府聚之。如《塘上行》、《怨詩行》、《長歌行》、《短歌行》之類是也。
詠懷者,有詠其懷抱之事為興是也。
古意者,若非其古意,當何有今意;言其效古人意,斯蓋未當擬古。
寓言者,偶然寄言是也。
夫詩,有生殺回薄,以象四時,亦稟人事,語諸類並如之。諸為筆,不可故不對,得還須對。
夫語對者,不可以虛無而對實象。若用草與色為對,即虛無之類是也。
夫詩格律,須如金石之聲。《諫獵書》甚簡小直置,似不用事,而句句皆有事,甚善甚善。《海賦》太能。《鵩鳥賦》等,皆直把無頭尾。《天台山賦》能律聲,有金石聲。孫公雲“擲地金聲”,此之謂也。《蕪城賦》,大才子有不足處,一歇哀傷便已,無有自寬知道之意。
詩有“明月下山頭,天河橫戍樓。白雲千萬裏,滄江朝夕流。浦沙望如雪,鬆風聽似秋。不覺煙霞曙,花鳥亂芳洲”。並是物色,無安身處,不知何事如此也。
詩有平意興來作者:“願子勵風規,歸來振羽儀。嗟餘今老病,此別恐長辭。”蓋無比興,一時之能也。
詩有“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則曹子建之興也。阮公《詠懷詩》曰:“中夜不能寐(謂時暗也),起坐彈鳴琴(憂來彈琴以自娛也)。薄帷鑒明月(言小人在位,君子在野,蔽君猶如薄帷中映明月之光也),清風吹我襟(獨有其日月以清懷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近小人也)。”
凡作文,必須看古人及當時高手用意處,有新奇調學之。
詩貴銷題目中意荊然看所見景物與意愜者當相兼道。若一嚮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昏旦景色,四時氣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說之為妙。旦日出初,河山林嶂涯壁間,宿霧及氣靄,皆隨日色照着處便開。觸物皆發光色者,因露氣濕着處,被日照水光發。至日午,氣靄雖盡,陽氣正甚,萬物蒙蔽,卻不堪用。至晚間,氣靄未起,陽氣稍歇,萬物澄靜,遙目此乃堪用。至於一物,皆成光色,此時乃堪用思。所說景物,必須好似四時者。春夏秋鼕氣色,隨時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時,必須安神淨慮。目睹其物,即入於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狀,須似其景。語須天海之內,皆納於方寸。至清曉,所覽遠近景物及幽所奇勝,概皆須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興便作。若似煩即止,無令心倦。常如此運之,即興無休歇,神終不疲。
凡神不安,令人不暢無興。無興即任睡,睡大養神。常須夜停燈任自覺,不須強起。強起即惛迷,所覽無益。紙筆墨常須隨身,興來即錄。若無紙筆,羈旅之間,意多草草。舟行之後,即須安眠。眠足之後,固多清景,江山滿懷,合而生興。須屏絶事務,專任情興。因此,若有製作,皆奇逸。看興稍歇,且如詩未成,待後有興成,卻必不得強傷神。學古文章,不得隨他舊意,終不長進。皆須百般縱橫,變轉數出,其頭段段皆須令意上道,卻後還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詩是也。
凡詩立意,皆傑起險作,傍若無人,不須怖懼,古詩云:“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及“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是也。
詩不得一嚮把,須縱橫而作。不得轉韻,轉韻即無力。落句須含思,常如未盡始好。如陳子昂詩落句云:“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是也。
夫文章之體,五言最難,聲勢瀋浮,讀之不美。句多精巧,理合陰陽。包天地而羅萬物,籠日月而掩蒼生。其中四時調於遞代,八節正於輪環。五音五行,和於生滅;六律六呂,通於寒暑。
凡文章不得不對。上句若安重字、雙聲、疊韻,下句亦然。若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名為離支;若上句用事,下句不用事,名為缺偶。故梁朝湘東王《詩評》曰:“作詩不對,本是吼文,不名為詩。”
夫作詩用字之法,各有數般:一敵體用字,二同體用字,三釋訓用字,四直用字。但解作詩,一切文章,皆如此法。若相聞書題、碑文、墓志、赦書、露布、箋、章、表、奏、啓、策、檄、銘、誄、詔、誥、辭、牒、判,一同此法。今世間之人,或識清而不知濁,或識濁而不知清。若以清為韻,餘盡須用清;若以濁為韻,餘盡須濁;若清濁相和,名為落韻。
凡文章體例,不解清濁規矩,造次不得製作。製作不依此法,縱令合理,所作千篇,不堪施用。但比來潘郎,縱解文章,復不閑清濁;縱解清濁,又不解文章。若解此法,即是文章之士。為若不用此法,聲名難得。故《論語》雲:“學而時習之。”此謂也。若思而不學,則危殆也。又云:“思之者,德之深也。”
(以上《文鏡秘府論》南捲)
詩有三境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絶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詩有三思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製,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詩有三不
一曰不深則不精。二曰不奇則不新。三曰不正則不雅。
起首入興體十四
一曰感時入興。二曰引古入興。三曰犯勢入興。四曰先衣帶,後敘事入興。五曰先敘事,後衣帶入興。六曰敘事入興。七曰直入比興。八曰直入興。九曰托興入興。十曰把情入興。十一曰把聲入興。十二曰景物入興。十三曰景物兼意入興。十四曰怨調入興。
感時入興一。古詩:“凜凜歲雲暮,螻蛄多鳴悲。涼風率以厲,遊子寒無衣。”江文通詩:“西北秋風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此皆三句感時,一句敘事。
引古入興二。張茂先詩(缺)。
犯勢入興三。古詩(缺)。
先衣帶,後敘事入興四。古詩:“清風動帷簾,晨月燭幽房。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此兩句衣帶,兩句敘事。古詩:“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此一句衣帶,一句敘事。
先敘事,後衣帶入興五。陸士衡詩:“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此一句敘事,一句衣帶。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期。鬍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此六句敘事,兩句衣帶。
敘事入興六。謝靈運詩:“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餘情,遠峰隱半規。久昧昏墊苦,旅館眺郊岐。”此五句敘事,一句入興。古詩:“遙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長望,正見滄海流。”此三句敘事,一句入興。
直入比興七。左太衝詩:“鬱鬱澗下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此詩頭兩句比入興也。潘安仁詩:“微身輕蟬翼,弱冠忝嘉招。”此詩一句比入興也。
直入興八。陸士衡詩:“顔侯體明德,清風肅已邁。”此入頭直敘題中之意。
托興入興九。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此起於《毛詩·國風》之體。
把情入興十。劉公幹詩:“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江文通詩:“遠與君別者,乃在雁門關。”此寄人、懷人,皆自此起興。
把聲入興十一。王少伯詩:“潨潈三峽水,別怨流《楚辭》。”此耳聞也。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此心聞也。
景物入興十二。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此詩格高,不極辭於怨曠,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興十三。王正長詩:“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古詩:“竹聲先知秋”。
怨調入興十四。阮籍詩:“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曹植詩:“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此體哀而不傷也。
已上凡十四體,皆本意極處。
常用體十四
一曰藏鋒體。二曰麯存體。三曰立節體。四曰褒貶體。五曰賦體。六曰問益體。七曰象外語體。八曰象外比體。九曰理入景體。十曰景入理體。十一曰緊體。十二曰因小用大體。十三曰詩辨歌體。十四曰一四團句體。
藏鋒體一。劉休玄詩:“堂上流塵生,庭中緑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見也。
麯存體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乃直敘其事而美之也。
立節體三。王仲宣《詠史》:“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劉公幹詩:“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
褒貶體四。曹子建詩:“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體也。劉越石詩:“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此貶體也。
賦體五。謝惠連詩:“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爛。”此呈其秋懷之物,是賦體也。
問益體六。陸士衡詩:“藉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象外語體七。謝玄暉詩:“孤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
象外比體八。魏文帝詩:“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體九。丘希範詩:“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颺。”江文通詩:“一聞苦寒奏,再使豔歌傷。”顔延年詩:“凄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景入理體十。鮑明遠詩:“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謝玄暉詩:“天際識孤舟,雲中辨江樹。”
緊體十一。範彥竜詩:“物情棄疵賤,何獨顧衡闈。”
因小用大體十二。左太衝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謝惠連詩:“裁用篋中刀,縫為萬裏衣。”
詩辨歌體十三。陶淵明詩:“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明明雲間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從“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團句體十四。謝靈運詩:“遊當羅浮行,息必廬霍期。”此上節一字,下節四字。
落句體七
一曰言志。二曰勸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嘆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調。
言志一。陶淵明詩:“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志在閑雅也。範彥竜詩:“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此志在知足也。
勸勉二。古詩:“棄捐勿復道,勉力加餐飯。”此義取自保愛也。
引古三。陸士衡詩:“感物多遠念,慷慨懷古人。”
含思四。陸韓卿詩:“惜哉時不與,日暮無輕舟。”陳拾遺詩:“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
嘆美五。謝靈運詩:“自從食萍來,唯見今日美。”
抱比六。陸士衡詩:“仰觀陵霄鳥,羨爾歸飛翼。”
怨調七。陸士衡詩:“空房來悲風,中夜起嘆息。”
詩有三宗旨
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興寄。
立意一。立六義之意,風、雅、比、興、賦、頌。
有以二。王仲宣《詠史詩》:“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此一以譏曹公殺戮,一以許曹公。
興寄三。王仲宣詩:“猿猴臨岸吟。”此一句以譏小人用事也。
詩有五趣嚮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閑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詩:“從軍度函𠔌,馳馬過西京。”
古雅二。應德璉詩:“遠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頽。”
閑逸三。陶淵明詩:“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
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
詩有語勢三
一曰好勢。二曰通勢。三曰爛勢。
好勢一。古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江文通詩:“黃雲蔽千裏,遊子何時還。”
通勢二。鮑照詩:“未曾違戶庭,安能千裏遊。”瀋休文詩:“願以潺湲沫,沾君纓上塵。”
爛勢三。張燕公詩:“不作邊城將,安知恩遇深。”丘希範詩:“信是永幽棲,豈圖暫清曠。”
勢對例五
一曰勢對。二曰疏對。三曰意對。四曰句對。五曰偏對。
勢對一。陸士衡詩:“四座鹹同志,羽觴不可算。”曹子建詩:“誰令君多念,遂使懷百憂。”以“多念”對“百憂”,以“鹹同志”對“不可算”是也。
疏對二。陸士衡詩:“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此依稀對也。又詩:“人生無幾何,為樂常苦晏。”此孤絶不對也。
意對三。陸士衡詩:“驚飆褰反信,歸雲難寄音。”古詩:“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句對四。曹子建詩:“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偏對五。重字與雙聲、疊韻是也。
詩有六式
一曰淵雅。二曰不難。三曰不辛苦。四曰飽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摶意。
淵雅一。詩有一覽意窮,謂之浮淺。阮嗣宗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不難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謂絶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詩:“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此謂宛而成章也。
飽腹四。調怨閑雅,意思縱橫。謝靈運詩:“出𠔌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此回停歇意容與。
用事五。謂如己意而與事合。謝靈運《廬陵王墓詩》:“灑淚眺連崗。”“連崗”是諸侯事也。古者諸侯葬連崗。
一管摶意六。謝玄暉詩:“繐帷飄井幹,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論酒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此一管說守官有限,不得相見也。
詩有六貴例
一曰貴傑起。二曰貴直意。三日貴穿穴。四曰貴輓打。五曰貴出意。六曰貴心意。
傑起一。鮑明遠詩:“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直意二。劉公幹詩:“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又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此高手也。謝玄暉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綺手也。
穿穴三。古詩:“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
輓打四。曹子建《贈友人》:“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
出意五。劉公幹詩:“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顔延年詩:“凄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詩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氣。四曰用勢。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詩:“秋草萋已緑”,郭景純詩:“潛波渙鱗起”。“萋”、“渙”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謝靈運詩:“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氣三。用形不如用氣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用勢四。用氣不如用勢也。王仲宣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用神五。用勢不如用神也。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絶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詩有三思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製,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詩有三不
一曰不深則不精。二曰不奇則不新。三曰不正則不雅。
起首入興體十四
一曰感時入興。二曰引古入興。三曰犯勢入興。四曰先衣帶,後敘事入興。五曰先敘事,後衣帶入興。六曰敘事入興。七曰直入比興。八曰直入興。九曰托興入興。十曰把情入興。十一曰把聲入興。十二曰景物入興。十三曰景物兼意入興。十四曰怨調入興。
感時入興一。古詩:“凜凜歲雲暮,螻蛄多鳴悲。涼風率以厲,遊子寒無衣。”江文通詩:“西北秋風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此皆三句感時,一句敘事。
引古入興二。張茂先詩(缺)。
犯勢入興三。古詩(缺)。
先衣帶,後敘事入興四。古詩:“清風動帷簾,晨月燭幽房。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此兩句衣帶,兩句敘事。古詩:“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此一句衣帶,一句敘事。
先敘事,後衣帶入興五。陸士衡詩:“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此一句敘事,一句衣帶。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期。鬍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此六句敘事,兩句衣帶。
敘事入興六。謝靈運詩:“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餘情,遠峰隱半規。久昧昏墊苦,旅館眺郊岐。”此五句敘事,一句入興。古詩:“遙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長望,正見滄海流。”此三句敘事,一句入興。
直入比興七。左太衝詩:“鬱鬱澗下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此詩頭兩句比入興也。潘安仁詩:“微身輕蟬翼,弱冠忝嘉招。”此詩一句比入興也。
直入興八。陸士衡詩:“顔侯體明德,清風肅已邁。”此入頭直敘題中之意。
托興入興九。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此起於《毛詩·國風》之體。
把情入興十。劉公幹詩:“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江文通詩:“遠與君別者,乃在雁門關。”此寄人、懷人,皆自此起興。
把聲入興十一。王少伯詩:“潨潈三峽水,別怨流《楚辭》。”此耳聞也。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此心聞也。
景物入興十二。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此詩格高,不極辭於怨曠,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興十三。王正長詩:“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古詩:“竹聲先知秋”。
怨調入興十四。阮籍詩:“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曹植詩:“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此體哀而不傷也。
已上凡十四體,皆本意極處。
常用體十四
一曰藏鋒體。二曰麯存體。三曰立節體。四曰褒貶體。五曰賦體。六曰問益體。七曰象外語體。八曰象外比體。九曰理入景體。十曰景入理體。十一曰緊體。十二曰因小用大體。十三曰詩辨歌體。十四曰一四團句體。
藏鋒體一。劉休玄詩:“堂上流塵生,庭中緑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見也。
麯存體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乃直敘其事而美之也。
立節體三。王仲宣《詠史》:“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劉公幹詩:“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
褒貶體四。曹子建詩:“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體也。劉越石詩:“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此貶體也。
賦體五。謝惠連詩:“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爛。”此呈其秋懷之物,是賦體也。
問益體六。陸士衡詩:“藉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象外語體七。謝玄暉詩:“孤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
象外比體八。魏文帝詩:“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體九。丘希範詩:“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颺。”江文通詩:“一聞苦寒奏,再使豔歌傷。”顔延年詩:“凄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景入理體十。鮑明遠詩:“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謝玄暉詩:“天際識孤舟,雲中辨江樹。”
緊體十一。範彥竜詩:“物情棄疵賤,何獨顧衡闈。”
因小用大體十二。左太衝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謝惠連詩:“裁用篋中刀,縫為萬裏衣。”
詩辨歌體十三。陶淵明詩:“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明明雲間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從“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團句體十四。謝靈運詩:“遊當羅浮行,息必廬霍期。”此上節一字,下節四字。
落句體七
一曰言志。二曰勸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嘆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調。
言志一。陶淵明詩:“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志在閑雅也。範彥竜詩:“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此志在知足也。
勸勉二。古詩:“棄捐勿復道,勉力加餐飯。”此義取自保愛也。
引古三。陸士衡詩:“感物多遠念,慷慨懷古人。”
含思四。陸韓卿詩:“惜哉時不與,日暮無輕舟。”陳拾遺詩:“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
嘆美五。謝靈運詩:“自從食萍來,唯見今日美。”
抱比六。陸士衡詩:“仰觀陵霄鳥,羨爾歸飛翼。”
怨調七。陸士衡詩:“空房來悲風,中夜起嘆息。”
詩有三宗旨
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興寄。
立意一。立六義之意,風、雅、比、興、賦、頌。
有以二。王仲宣《詠史詩》:“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此一以譏曹公殺戮,一以許曹公。
興寄三。王仲宣詩:“猿猴臨岸吟。”此一句以譏小人用事也。
詩有五趣嚮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閑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詩:“從軍度函𠔌,馳馬過西京。”
古雅二。應德璉詩:“遠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頽。”
閑逸三。陶淵明詩:“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
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
詩有語勢三
一曰好勢。二曰通勢。三曰爛勢。
好勢一。古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江文通詩:“黃雲蔽千裏,遊子何時還。”
通勢二。鮑照詩:“未曾違戶庭,安能千裏遊。”瀋休文詩:“願以潺湲沫,沾君纓上塵。”
爛勢三。張燕公詩:“不作邊城將,安知恩遇深。”丘希範詩:“信是永幽棲,豈圖暫清曠。”
勢對例五
一曰勢對。二曰疏對。三曰意對。四曰句對。五曰偏對。
勢對一。陸士衡詩:“四座鹹同志,羽觴不可算。”曹子建詩:“誰令君多念,遂使懷百憂。”以“多念”對“百憂”,以“鹹同志”對“不可算”是也。
疏對二。陸士衡詩:“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此依稀對也。又詩:“人生無幾何,為樂常苦晏。”此孤絶不對也。
意對三。陸士衡詩:“驚飆褰反信,歸雲難寄音。”古詩:“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句對四。曹子建詩:“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偏對五。重字與雙聲、疊韻是也。
詩有六式
一曰淵雅。二曰不難。三曰不辛苦。四曰飽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摶意。
淵雅一。詩有一覽意窮,謂之浮淺。阮嗣宗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不難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謂絶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詩:“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此謂宛而成章也。
飽腹四。調怨閑雅,意思縱橫。謝靈運詩:“出𠔌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此回停歇意容與。
用事五。謂如己意而與事合。謝靈運《廬陵王墓詩》:“灑淚眺連崗。”“連崗”是諸侯事也。古者諸侯葬連崗。
一管摶意六。謝玄暉詩:“繐帷飄井幹,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論酒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此一管說守官有限,不得相見也。
詩有六貴例
一曰貴傑起。二曰貴直意。三日貴穿穴。四曰貴輓打。五曰貴出意。六曰貴心意。
傑起一。鮑明遠詩:“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直意二。劉公幹詩:“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又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此高手也。謝玄暉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綺手也。
穿穴三。古詩:“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
輓打四。曹子建《贈友人》:“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
出意五。劉公幹詩:“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顔延年詩:“凄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詩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氣。四曰用勢。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詩:“秋草萋已緑”,郭景純詩:“潛波渙鱗起”。“萋”、“渙”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謝靈運詩:“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氣三。用形不如用氣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用勢四。用氣不如用勢也。王仲宣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用神五。用勢不如用神也。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