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李敖
目錄
李敖 Li Ao (1935~2018)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傳統下的獨白》
《李敖有話說》
百科全書 cyclopedia《要把金針度與人》
作傢評傳 Author critical biography《李敖回憶錄》
文化思考 civility apprehend《為中國思想趨嚮求答案》
兩性生活 Ounce oz. sex life《中國性研究》
旅遊文化 Tourist festivals represented by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Culture Festival shall be further improved.《北京法源寺》
傳記 biography《孫中山研究》
雜錄 Miscellany《李敖快意恩仇錄》
活着,就得有料

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敖之、幼名安辰,或稱李大師
李敖(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吉林省扶餘縣人。祖籍山東省濰縣,出生於黑竜江哈爾濱。臺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傢、思想傢。被稱作臺灣第一狂人、鬥士、“文化頑童”。曾狂言:“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其著作有96種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被查禁。1971年3月19日,當局終於在“臺獨”分子的栽贓陷害下,找到了藉口,以“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將李敖這顆當時中等亮度的“星星”沉入了大牢。李敖的刑期原為10年,後因蔣介石去世改為8年6個月。。2006年獲廈門大學頒發終生榮譽教授,臺灣立法委員,2008年立委任滿,宣佈退出臺灣政壇,同時出版新書《李敖政壇哀思錄》。2007年於鳳凰衛視主持《李敖有話說》,結束後,於新加坡亞盛衛視主持《李敖語妙天下》,面嚮22億全球全球華人。《李敖語妙天下》於2009年6月14日停播,原因不明。
李敖 - 生平
李敖1935年生於哈爾濱,父親李鼎彝曾在抗戰期間在日本人在華北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工作(太原禁煙局局長)。1949年因國共內戰隨父親李鼎彝、母親張桂貞從上海來到臺灣的臺中。1961年,李敖在於《文星》雜志以《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掀起中西文化論戰,與鬍秋原等人開始筆戰,以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的形象力抗多位學者,從此成為文化界的知名人物之一。1960年代-1990年代的戒嚴時期,他與當時的黨外人士合作,不但以批評時政的雜志文章活躍於文界,試圖挑戰國民政府當時的言論限製政策,還把“黨外”雜志匯集成的文章,出版一係列書籍,批評國民黨政權,或講述歷史。不過因觸犯當時《出版法》等法令,因此通常為禁書。李敖的博聞強記,加上他的搜集資料的天份,被人予以“奇才”、“大師”的評價。汪榮祖教授就曾說:“李敖是兩岸研究蔣介石的學術權威。”此外,他還曾和錢穆、殷海光、雷震、梁實秋等人有來往。1980年5月6日與影星鬍茵夢閃電結婚。結婚後3個月又22天(8月28日)即宣佈離婚,1999年鬍茵夢出版自傳“死亡與童女之舞—李敖與我”中詳細講述了她與李敖相識、結合、又快速結束婚姻的一段經歷。
李敖 - 李敖年表

一九三五年生於哈爾濱的李敖
1935年
4月25日出生在哈爾濱。
1937年
全家遷至北平(今北京)。
1942年
開始就讀於北京新鮮鬍同小學,1948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四中。
1949年
1月25日轉到上海,考入上海市立緝規中學(現市東中學)重念初二。
4月12日,隨傢人到了臺灣,就讀臺中一中。
1951年
十六歲。暑假後高中一年級。參加臺中市論文賽、本校論文賽,皆獲第一名。
1953年
十八歲。暑假後高中三年級,念了一個多星期,即自願休學在傢。因老師嚴僑被補,乃餓早飯不吃,存錢義助嚴師母和三個小孩。
1955年
二十歲。考入臺灣大學法律係,4月27日,父親去世,面對兩、三千人的送葬場面,特立獨行,改革喪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時,有人曾誣陷李敖,說他爸爸是被他氣死的。但是,李敖的母親及傢人卻對此表示否認。
1956年
6月27日,從臺灣大學法律係自動退學,重考入臺灣大學歷史學係一年級。在校內的長袍裝扮常引人側目,並有“長袍怪”之稱。實行“大學生同居”,小女生叫君若。但是因為太窮,且堅持不信基督教,為女方全家所排斥。君若的媽媽說:“你將來闊到了做總統,我們也不上你門;你將來窮得討了飯,討到我們傢門口,請你多走一步!”不再是處男。
1957年
二十二歲。暑假後歷史係三年級。
3月1日在“自由中國”第十六捲第五期發表中學舊作《從讀‘鬍適文存’說起》。
畢業後依法服役於中華民國軍隊,位階則為少尉預備軍官。

李敖二十歲生日1955.04
1961年
2月5日在澎湖退伍。8月18日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年級。
1961年
開始嚮《文星》雜志投稿,大力提倡“全盤西化”,並鼓吹自由主義思潮,反對中國國民黨獨裁,為爭取言論自由而努力。其第一篇稿子是《老年人和棒子》。八月十八日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年級。
1963年
3月19日自動在歷史研究所休學。
9月1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傳統下的獨白》。
1964年
王尚勤在紐約生下了李敖的長女李文。
1965年
《文星》遭查禁,次年李敖本人的作品《孫逸仙與中國西化醫學》、《傳統下的獨白》等書也開始被封殺。李敖出版作品超過一千五百萬字,並創辦過多份報章、雜志。
1966年
三十一歲。“孫逸仙與中國西化醫學”、“傳統下的獨白”、“歷史與人像”、“為中國思想趨嚮求答案”、“教育與臉譜”、“上下古今談”、“文化論戰丹火錄”、“閩變研究與文星訟案”等書全被查禁。十一月五日出版“李敖告別文壇十書”,在裝訂廠被治安人員搶走。“烏鴉又叫了”、“兩性問題及其他”、“李敖寫的信”、“也有情書”、“孫悟空和我”、“不要叫罷”等書全被查禁。 警總開始一再“約談”我,均於當日放回。“約談”重點是調查我十八歲時想和老師嚴僑偷渡回大陸的事。
1967年
三十二歲。國民黨加緊算舊帳。臺灣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發文偵辦我,四月八日以“妨害公務”被提起公訴。自此官方正式配合私方,以訴訟手段,形成夾殺。四月十四日起義助殷海光看病。夏天起,小蕾成為小情人。
1968年

年輕時的李敖
三十三歲。以販賣舊電器維生,暗中支援其他出版活動。義助柏楊(我看不起柏楊,但柏楊入獄,卻基於同情與人權而義助柏楊)。
1969年
因幫助臺灣異議人士彭明敏偷渡,被國民黨當局誣指為“臺獨份子”,遭到軟禁。九月三日,在被跟蹤中約集外國記者,接雷震出獄。
1971年
3月19日晚被以叛亂犯罪名正式逮捕。由保安處處長吳彰炯少將主持刑求,在不見天日的保安處,住了近一年。被捕後,“紐約時報”等刊出照片,詳細報導。
1972年
三十七歲。二月二十八日自警總保安處移軍法處看守所。旋以叛亂判十年。李敖不寫答辯狀、不上訴,準備坐十年,但檢察官上訴,說判得太輕了。國民黨當局另以“背信”冤獄判一年。

李敖在臺灣
1975年
四十歲。在軍法處看守所。四月二十五日,個人在二坪小房裏過生日。同案難友劉辰旦送來一個蛋糕,等李敖十個月後已嫁人的小蕾送來一部 The Best of Life,蕭孟能沒有任何表示。趕上因蔣中正之死而來的減刑,九月二十二日,又改判八年六個月。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判五年八個月,並自警總軍法處看守所移土城仁愛教育實驗所,被隔離監禁。
1976年
四十一歲。仁愛教育實驗所每周請教授一名來“洗腦”,李敖旁若無人,一言不發。十一月十九日服刑期滿,無保出獄(李敖說:“我不願連累朋友保我出獄,如因沒有保人而不放人,我願繼續坐牢”)。在李敖未出獄前,國民黨派李敖的老師吳俊纔與李敖洽商,李敖指陳在叛亂案外,另以杠上開花的背信冤獄整我、判李敖一年的不當,經吳俊纔查明確是冤獄,乃透過協調,以“不執行”解决。吳俊纔相對要求李敖任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敖以叛亂案的褫奪公權六年也可就此不瞭瞭之,可證明所謂國民黨法治,不過乃爾!乃同意。於是在出獄後第十一天(十二月一日),有了生平第一個正式職業。
1977年
四十二歲。與 Martha 同居。做土木包工。堅辭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職務,主任蔡維屏不肯放人。我感覺是:“那次短暫的‘副研究員’,就好像一個人上街買菜,突然被抓去當兵,他一有機會,必然要開小差,還回去買菜一樣。”最後,“在中心我待了十三個月,但是全部上班的時間,不到十三個小時。不但拒絶研究,也拒絶討論拒絶聽演講會拒絶簽到、拒絶請領書報,最後拒絶領薪水。”
1978年
四十三歲。做土木包工。吳俊纔自薩爾瓦多返臺,親到我傢,同意李敖辭職,但邀李敖去“中央日報”任主筆,再準備接任總主筆,李敖笑著說:“我不會給國民黨做打手的,謝謝老師啦!”
1979年
四十四歲。六月復出,出版“獨白下的傳統”,並在“中國時報”寫專欄。出版“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1980年
出版《李敖全集》,同年5月6日與臺灣著名影星鬍茵夢結婚,但三個月後便火速離婚。替蕭孟能的前妻朱婉堅打抱不平,卻被蕭孟能控告其侵占財産,李敖被判有期徒刑(一說是被人誣告,李敖聲稱是是國民黨介入司法對他政治迫害)鬍茵夢受國民黨唆使,做鬥李敖秀,我在八月二十八日通知鬍茵夢離婚。鬍茵夢一方面招待記者宣告她對李敖的恨,一方面離婚第二天嚮李敖哭著訴說她的愛;一方面作證頭一天告訴我報上登她駡李敖的話是亂寫的、很沒有斟酌的、太過分的,一方面作偽證時,又照舊太過分的很沒有斟酌的亂說不誤。 8月10日再度因案入獄半年。
1981年
四十六歲。八月十日被國民黨當局迫害,再度入獄。在入獄前十六天,認識汝清,同居十六天。汝清是我不認識的某個留學生的新婚夫人,這是我生平第二次和有夫之婦私通(第一次是我二十八歲時候,和一個我不認識的流氓的太太),我真正做到了羅素“婚姻與道德”名著的境界。在這一兩年裏,在我床上,雖然不乏歌星解帶、空姐橫陳,但對我卻是“目中有色,心中無色”。汝清卻是一個例外(在我一生中,張敏英是最令我作夢的女人、君若是最慧*多才的女人、尚勤是最有幽默感的女人、海蒂是最美麗的女人、小蕾是最可愛最令我懷念的女人、Martha 是最好的女人、鬍茵夢是最風華絶代的女人、汝清是最惹我憐愛的女人。在正規之外,我一生中衹有過五次和妓女在一起,並調查妓女生活,我是主張靈肉一致的人,我不喜歡沒有愛情的性行為,我覺得我在這一方面,比一般人高得太多了)。
1982年

中年時期的李敖
2月10日出獄後被平反。李敖並循法律程序反擊,蕭孟能兩次入獄,最後被迫離開臺灣。
1982年
四十七歲。入獄後即開始每月出版一册“李敖千秋評論叢書”,一直不斷。二月十日出獄,發表有關司法黑暗、監獄黑暗文字,並陸續為許多冤獄抱不平,引起行政院院會、中外輿論、電視、立法院以被迫害者的重視。在國民黨立委溫士源疾呼阻止李敖英雄形象流傳後一周,新竹少年監獄即發生空前大暴動。出獄後大量為黨外雜志寫文章,公論所在,蔚為重鎮。“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四月二十五日,黨外人士為我在紫藤廬祝壽,雖然許榮淑等監邀,我不肯露面。六月出版“三情之書”──“李敖的情詩”、“李敖的情書”、“李敖的情話”。八月二十八日起,實行“隱而不退”。
1983年
四十八歲。繼續每月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二月一日出版“李敖全集”第七册、第八册。八月至十一月另出版“李敖千秋評論號外”三册,全年密集寫作,生平僅見。
1984年
四十九歲。繼續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三月六日,美國 James T.M. Pan 寫信說:“臺灣一千八百萬人口,但自海外看島內,全島衹有李敖一人而已!現在如此,將來在歷史上更加如此,這是中外正義之士的一致看法。”總之,我生平俠骨柔情、敢說敢做,多少年來,一直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獨行其是,而不在乎小人們爭言其非。我是頑童、是戰士、是英雄、是善霸、是文化基度山、是社會羅賓漢、是痛恨國民黨和偽君子的第一真人,中國有史以來,沒人能像我這樣集正義、力量、勇氣、真誠、血性、智慧、博學和活潑於一身的人了。有李敖在,是中國人之光,豈止一千八百萬而已,有朝一日,歷史將為我作證。
1985年
五十歲。最高法院平反四年前冤獄。繼續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其中第四十期被查禁)和“萬歲評論叢書”(其中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第十六期、第十七期均遭查禁),在國民黨瘋狂查禁政策下,事實上,連殘餘的沒禁的,也難以正常上市。員警、特工之流威脅售書小販說:“反正凡是有李敖兩個字的書就不要賣!”所以處境是苦撐待變,備極艱辛。
1991年
五十六歲。二月二十七日,創辦一張四個版的“求是報”,至八月二十日,一共出了一百八十七天。六月,出版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十一月一日,創辦“李敖求是評論”月刊,共出版六期。
1993年
獲聘為東吳大學歷史係教授,教授中國思想史等課程...
1996年
開始在真相電視臺開講“李敖笑傲江湖”節目,因批評時政,成為電視媒體焦點。
2000年
代表新黨參加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卻於投票日數日前宣佈支持另一個候選人宋楚瑜。 但是,在陽明山小區李敖的投票區,李敖卻僅得了一票。由此,有人誣賴李敖,大駡李敖不要臉自己投自己。
2004年
再度進軍政壇,以無黨籍身份參加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獲得當選。
2005年
赴中國大陸展開“神州文化之旅”,用技巧普及公民自由,獲得社會各界贊譽。
2006年
十月十五日,以無黨籍身份參加臺北市長選舉。
2006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中國大陸擁有大量觀衆的鳳凰衛視節目《李敖有話說》播出最後一集,李敖說他自己將開始專心寫作(包括多部中文小說、英文小說和一部總結古往今來經典中文詞彙、句式的大辭典)。
2007年
結束《李敖有話說》節目。當選臺灣偽立法委委員。
2008年
卸任臺灣偽立法委委員,並出版新書《虛擬的十七歲》(李敖研究網連載中:http://leeao.com.cn/bbs/forumdisplay.php?fid=1)。並發揚其在2000年競選臺灣偽中華民國總統時的競選詞“勃起臺灣、挺進大陸、威爾剛世界”之精神中的“威爾剛世界”,繼“挺進大陸”的李敖有話說後,與新加坡亞太衛視合作,主持新節目《李敖語妙天下》。2008年11月起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播出。2009年元月1號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澳大利亞、北美、新西蘭、印度等地區播出。李敖聲稱,將以薄薄的兩片唇影響全球華人。稱其節目一周七天,天天播出。將原來《李敖有話說》的時長20分鐘增加了一倍,稱如果不能超越自己的過去,將不會再做。
2009年
於新加坡亞太衛視,主持《李敖語妙天下》節目。臺灣高點衛視同步播出。
李敖 - 著作列表
散文
1947年
妄心,《好國民雜志》
人類的冷藏,《好國民雜志》
1952年
6月25日,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學生雜志》,46期。
8月1日,合作制度與節制資本,《合作經濟》,第2捲第12期。
“英倫歸來”的啓示,《新生報》
生也有涯知無涯,《新生報》
學習英語的目的
諸葛亮的軍政
虛字的對聯
字型的對聯
毋忘在莒的初處
行李考
報紙
初三上甲組報,1950年。 求是報
書籍
《李敖大全集》,目前出版四十册,收錄了其大部分著作。
第一册《北京法源寺》、《傳統下的獨白》
第二册《歷史與人像》、《教育與臉譜》、《為中國思想趨嚮求答案》
第三册《文化論戰丹火錄》、《上下古今談》
第四册《鬍適研究》、《鬍適評傳》
第五册《孫逸仙和中國西化醫學》、《大學後期日記甲集》、《大學後期日記乙集》
第六册《獨白下的傳統》、《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第七册《讀史指南》、《要把金針度與人》
第八册《孫中山研究》、《蔣介石研究》
第九册《蔣介石研究續集》、《蔣介石研究三集》
第十册《蔣介石研究四集》、《蔣介石研究五集》
第十一册《蔣介石研究六集》、《蔣經國研究》、《論定蔣經國》、《國民黨研究》
第十二册《國民黨研究續集》、《民進黨研究》
第十三册《冷眼看臺灣》、《鄭南榕研究》
第十四册《中國性研究》、《中國命研究》
第十五册《李敖情書集》、《李敖書信集》
第十六册《李敖對話錄》、《愛情的秘密》
第十七册《波波頌》、《大學札記》、《李敖札記》、《李語錄》
第十八册《鬍適與我》、《世論新語》
第十九册《求是新語》、《李敖隨寫錄前集》、《李敖隨寫錄後集》
第二十册《李敖自傳》、《我最難忘的事和人》、《你不知道的彭明敏》
第二十一册《給國民黨難看》、《給外省人難看》、《給臺灣人難看》
第二十二册《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上)》
第二十三册《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下)》、《早年日記》
第二十四册《蔣介石評傳》(上)
第二十五册《蔣介石評傳》(下)、《蔣介石的真面目》
第二十六册《李登輝的真面目》、《李登輝的假面具》、《為自由招魂》
第二十七册《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另一面的二二八》
第二十八册《李敖回憶錄》、《李敖書序集》
第二十九册《李敖快意恩仇錄》、《李敖報刊集》
第三十 册《李敖書翰集》、《李敖書簡集》、《李敖書札集》
第三十一册《李敖書箋集》、《李敖書函集》、《李敖書牘集》
第三十二册《李敖書啓集》、《李敖好訟集》、《李敖放刁集》
第三十三册《李敖鬧衙集》、《李敖弄法集》、《李敖刀筆集》
第三十四册《醜陋的中國人研究》、《白眼看臺灣》、《法眼看臺灣》
第三十五册《國民黨臭史》、《蔣傢臭史》、《老賊臭史》
第三十六册《中國近代史新論》、《中國現代史正論》、《中國現代史定論》
第三十七册《李敖秘藏日記》、《李敖五五日記》、《為歷史撥雲》
第三十八册《坐牢傢爸爸給女兒的八十封信》、《白色恐怖述奇》
第三十九册《李敖論人物》、《中國藝術新研》、《中國迷信新研》
第四十 册《我是天安門》、《你是景福門》、《為文學開窗》
以上關於彭明敏與天安門的部分,在北京的中國友誼版本的李敖大全集,給刪得最厲害!
李敖 - 其他著作
《閩變研究和文星訟案》(編著)
《傳統下的再白》(李敖告別文壇十書)
《媽離不了你》(李敖告別文壇十書)
《藉古不諷今》
《戰鬥是檢驗黨外的唯一標準》(鄧維楨編)
《上山·上山·愛》
《紅色11》
《李敖禍臺五十年慶祝十書》
《李敖語錄》六册(應鳳凰編)
《李敖全集》八册,四季
《李敖作品集》25册,桂冠
《李敖作品精選集》20册,桂冠
《李敖著作叢刊》桂冠
《李敖新刊》7册
《李敖三情之書》遠景
《李敖電子五書》
《李敖諾貝爾奬提名文選》
《洗你的腦,掐他脖子--李敖總統挑戰書》
《陳水扁的真面目》(與李慶元合著)
《李遠哲的真面目》
《你不知道的司法黑暗》
《你不知道的228》(與陳境圳合著)
《周越墨跡研究--你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與陳兆基、王裕民合著)
《李敖有話說》 
《快意還鄉--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十二天心靈之旅》
《陽痿美國》
李敖 - 主編
《鬍適選集》
《鬍適語粹》
《鬍適文存外編》
《鬍適給趙元任的信》
《中國歷史演義全集》
《中國名著精華全集》
《諾貝爾和平奬全集》
《羅素選集》
《林語堂選集》
《蔣廷黻選集》
《左舜生選集》
《真相叢書》(74册)(有:《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安全局機密文件--歷來辦理匪案匯編》,等等名著!)
《陳競存(炯明)先生年譜》(陳定炎編,桂冠出版)
《文星版圖書》(22册)
《文風雜志》(1期)
《烏鴉評論雜志》(24期)
《李敖求是評論雜志》(6期)
李敖 - 思想傾嚮
《自由中國》結束,到六零年代再起來的,是《文星》雜志。它是五七年創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沒有引起註意,後來到鬍適去世的前後,李敖在上面寫文章,有幾篇非常膾炙人口,一出來全臺灣轟動,文化界轟動。鬍適去世時,《文星》雜志紀念鬍適的專號賣了三版,從那時起,《文星》就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刊物。 當時,李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強調的是反傳統和西化,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等,在學生圈裏震動很大,好象眼睛一下子睜開了,那時的李敖是文化英雄!對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衝擊。不過,李敖基本上是批評中國傳統的文化與社會。

早年他是一個文化批評者,比較不談當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他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現代化、西化的角度,當然這個現代化裏面有不少自由主義成份。就政治議題而言,《文星》對臺灣自由主義的貢獻,沒有脫出《自由中國》的大的架構,衹是重複其中的一個局部。這份雜志的意義,在文化領域。政治批評的部分 ,則大量出現在李敖後來的《李敖千秋評論》當中。2005年李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表示希望中國大陸逐步走嚮“成熟”的、自由和民主的現代社會。他一方面規勸在中國大陸執政的中國共産黨能夠更加自信的擴大言論自由和接受輿論監督,另一方面他也勸導中國大陸的民衆在處理與中國共産黨之間的矛盾時采取“溫和”及“非對抗性”的博弈方式。李敖的這種政治主張,部份中國大陸人士認為這是他一貫堅持的自由主義思想以及追求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體現。對於文化大革命,他指稱:“那麽長的一段時間,中國陷入艱苦的狀態;救死,這是第一優先的,所以花了這麽多年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共産黨因為在摸索,也犯了錯誤。這個錯誤,鄧小平評估過。我們在《鄧小平文選》裏面看得很清楚,鄧小平說:‘我們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錯誤。’”李敖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的批評是不遺餘力的,在不同的媒體和他自己的出版物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蔣介石的抨擊。
政治生涯
政治上,李敖長期反對國民黨在臺灣的獨裁專政,支持民主自由。 對於兩岸問題,李敖支持兩岸統一,認為兩岸統一最符合臺灣的根本利益。
2000年
偽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他曾公開支持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製”同時他也強調鄧小平的一國兩製是二十年前提出的未來式陳述,而二十年後他所談的一國兩製已不太算未來式了,簡言之鄧小平講的是未來式,而他講的是現在式。
2004年
李敖以他的高知名度,不插旗、不拉票、不發傳單、不做廣告的競選方式,無黨籍身分當選立法委員,持續對臺灣和大陸發揮影響力。
2005年
2月一日就職宣誓,別人都對“國父”孫中山的照片宣誓,唯獨李敖對着自己的照片。
2006年
10月15日,李敖領表宣佈參選年底臺北市長選舉。最終投票結果其以0.61%的得票率落選。
李敖 - 社會活動
李敖在北大演講
李敖目前擔任臺灣、香港、新加坡的一係列電視政論節目的嘉賓、主評,針貶時弊。在大陸的有抱負、有思想的年輕人心中反應最為強烈,許多人都視他為權威。對臺灣政治心直口快的批判,反對軍購與政府的亂政。2005年9月19日李敖赴中國大陸展開“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北京和上海、香港。過程中,分別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進行了演講,自認為演講的目的在於嚮大陸人民“播撒自由主義的種子”,復旦大學薑義華教授認為,李敖是自由主義的實踐者。雖然此行程受到了香港與臺灣媒體普遍的重視並以“李敖炫風”為頭版,但是李敖的演講在大陸並沒有得到官方媒體的直播。但其演講稿以及演講視頻,仍藉助因特網而得到了極為廣泛的傳播。
兩次入獄經歷:1971年3月19日國民黨當局以“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迫害李敖十年徒刑。後遇蔣介石死亡改為八年六個月。1981年8月李敖因與蕭孟能的財務糾紛被國民黨抓住機會再次迫害入獄,刑六個月。義捐:李敖為救助臺灣慰安婦,拍賣自己收藏的字畫古董,包括鬍適曾經送給他的書法作品等,總共捐出一百萬美金,約合三千三百多萬新臺幣,轟動一時。李敖還曾捐錢給立法委員金高素梅一百萬新臺幣幫助她去聯合國抗議日本不承認暴行。他經常也會時不時地捐款,如偶爾捐錢給抗議陳水扁的團體,救助給他的朋友等等。訪問大陸時,他也嚮北京大學捐款三十五萬人民幣,希望北京大學給鬍適建立銅像。
李敖 - 主講節目
真相衛星電視臺《李敖笑傲江湖》1995-2001
東森電視臺《李敖黑白講》 1997~1998
環球電視 《挑戰李敖》 1999~2000
環球電視 《李敖挑戰》2000
臺灣電視公司《李敖TALK秀》短暫 2000
中天電視《李敖大哥大》2001-2002
鳳凰衛視《李敖有話說》2004-2006
年代新聞臺《笑敖年代》2006
亞太衛視(新加坡)、高點衛視 《李敖語妙天下》

李敖 - 參政形象
在臺灣,李敖以獨特的問政方式,力圖爭取新聞關註,突顯若幹被多數人忽略的民意訴求。包括:
2005年3月17日,李敖在立法院程序委員會質詢國防部長李傑時,拿出狗鏈,諷刺臺灣作為美國的看門狗卻要自費買武器的荒謬。他並亮出防身的小刀,提議:既然美國表示要臺灣買武器是為了要臺灣展現自我防衛的决心,幹脆直接請李傑割卵葩算了。 2006年6月16日,在陳水扁總統罷免案公聽會上,李敖解開自己的褲襠,要當時外傳滯留美國治療攝護腺癌的新光醫院副院長黃芳彥盡速回到臺灣找治療他攝護腺癌的醫生(因為李敖開刀三天之後即可起床講話)。 2006年10月15日,李敖前往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登記參選臺北市長時,不用支票而是準備好現金新臺幣200萬元(參選所需保證金),表示他的參選臺北市長是“玩真的”。 2006年10月24日,李敖為了表示對朝野欲將軍購案排入議程的嚴重質疑,以個人防身的實際行動來阻擋當日程序進行。他先大駡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內定要讓軍購案過關,再戴上防毒面罩(外表為電影《V怪客》主角的面具),表示不畏後果要求立法院程序委員會本次會議中止,希望在場委員離席;並出示個人防身電擊棒、防狼噴霧罐,對空噴射催淚瓦斯共八次,嗆得朝野立委眼淚直流,議事中斷約二十分鐘。 2006年11月10日,為了抗議軍購案,李敖在立法院總質詢中,秀出自己年輕時的“露鳥”照,三點全露。 2007年1月19日,破天荒支持民進黨提名檢察總長人選陳聰明,理由是陳聰明曾起訴他的前妻鬍因夢,决定投下同意票。
李敖 - 愛情盤點

小蕾成為小情人
與“羅”的生死初戀:
1951年,在臺中市高中讀書的李敖,熱烈追求低年級女同學羅,1955年秋天,李敖進入臺大歷史係,而羅也考進了臺大化學係。很快,兩人開始熱戀,但後來羅的父母對李敖的特立獨行反感至極,即使李敖親自去見羅的父母也未能輓回戀情,為此李敖曾服藥自殺。
與王尚勤的碧潭情絲:
李敖是王尚勤大哥的同窗好友,兩人的戀情開始於1962年2月一次公交車上的偶然相逢。熱戀中,王尚勤從臺大畢業,1964年9月,她毅然留學,後王尚勤發現自己懷孕,這一年聖誕節前夕,她在西雅圖産下一個女嬰。
李敖給自己的女兒取名李文。1966年春,王尚勤帶着已經快3歲的女兒飛回了臺北。就在她即將離開臺北的前幾天,她發現了代號H的少女與李敖的情書,王尚勤自己帶女兒飛回了美國。
與小“Y”的文學浪漫之夢:
李敖和小Y的交情,可以說是“打”出來的。因為1965年1月,李敖從許多讀者來信中,意外地發現一篇文筆非常犀利的來稿,也是抨擊他的一篇文稿。這讓李敖大為震怒,但更讓他吃驚的是,後來他發現作者小Y居然是位漂亮的女學生。後來他約她下班後一起吃頓便飯。從此,他與她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畢業後小Y去了香港,在那裏圓自己的作傢夢。1970年,李敖從小Y寄來的香港《明報》 副刊裏隱隱聽出了她的心聲,纔認識到,他錯過了許多可以與小Y更走近一些的機緣。而第二年春天,當小Y從香港飛回臺北時,同樣發現自己回來得太晚了,這時已有另一位漂亮女孩走進了李敖寂寞的生活。
與小蕾的患難之交: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筆為生計的李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後,開始做起了販賣舊傢用電器的生意。在他連供養女兒文文的錢也發生睏難的時候,給予他精神上鼓勵與安慰的紅顔知己是小蕾。
李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認識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時她19歲,正從高雄女中畢業……看到她,我立刻喜歡上她。”李敖失去自由以後,曾勸小蕾離開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講義氣,最後的選擇當然是留下來。1971年李敖入獄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個人在國泰大樓裏度過的,後來她不得不離開。5年之後李敖終於出獄,可是那時的小蕾早已為人妻母了。

李敖喜獲麟兒李戡後, 與妻子小屯之全家福
與劉會雲的冰雪愛情:
1976年鼕,李敖剛從監獄出來不久,應邀到老朋友蕭孟能的寓所赴 宴。就在這次人數不多的傢宴上,他見到了一位日後引為摯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臺大畢業的劉會雲女士。
1978年春天,劉會雲開始了與李敖的同居生活。1979年舊歷春節過後,由於劉會雲的穿針引綫,遠景書局老闆瀋登恩拜會了李敖,隨之出版了其《獨白下的傳統》,李敖由此復出,震動臺灣文壇。電影明星鬍茵夢也為李敖出山寫了一篇叫好的文章。此時的劉會雲發現,李敖變了!劉會雲主動從三個人的關係中退了出來。
與王小屯的愛之歸宿:
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臺北市仁愛路上,李敖看到一個候車的女孩子正在看他坐牢時編發的 《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三期。再看那讀雜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幾乎與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頎長而豐滿。特別是她讀書的神態幾乎與小蕾一模一樣。李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這樣他和王小屯相識了。1988年6月,在經歷了漫長的三年愛情長跑以後,王小屯終於成為了李敖的妻子。1992年8月3日,李敖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諶。
李敖 - 2010中國作傢富豪榜
2010年11月15日,《2010年度中國作傢富豪榜》出爐,李敖以300萬元的年版稅收入排名第十三。


Li Ao (Chinese: 李敖; pinyin: Lǐ Áo) (born April 25, 1935), is a writer, social commentator, historian, and independent politicia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He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 Chinese essayists today, although critics have termed him an intellectual narcissist. His political inclinations are more controversial; he is a very vocal critic of both the Kuomintang and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nd their many politicians, including Chiang Kai-shek, Ma Ying-jeou and Chen Shui-bian. Although he favors unification, especially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Li refuses to call himself Pan-Blue due to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KMT. He firmly believes i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n Taiwan, is given much media exposure thanks to his popularity as a writer.

Background

Li was born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Li Dingyi (李鼎彝), a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Zhang Kuichen (張桂貞). His family has ancestry in Wei County (濰縣), Shandong Province, and Fuyu County (扶餘縣), Jilin Province. The entire Li family, except for two children, moved to Taiwan at the end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in 1949.

Dissident writer

Li Ao was credit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mocratic movement in Taiwan between the 1960s and 1980s. In the 1960s, he was the editor-in-chief of Wenxing (文星), a magazine that promoted democracy and personal freedom. He was jailed by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from 1972 and 1976, and again from 1981 to 1982) after helping a pro-Taiwan independence political prisoner, Peng Ming-min, escape to Japan in 1963. Ironically, Li Ao had a long history of being an advocate of reunification.
Throughout the 1970s, Li Ao received much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his imprisonment. He was highlighted by Amnesty International as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prisoners in Taiwan in 1974.
After his release, Li Ao continued to publish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criticizing the government. Ninety-six of his books were banned in Taiwan before 1991. In the 1980s he also sponsored other numerous anti-Guomintang magazines.
His novel Mountaintop Love (《上山.上山.愛》), about a mother and daughter who fall in love with the same man, though several years apart, solidified Li's status as a serious novelist. His other novel, Martyrs' Shrine: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 (北京法源寺), is about the beginning and the failure of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Li also published his autobiography in 2001, revealing more than ten of his romantic affairs in the book. The bulk of his work, however, is non-fiction, consisting mainly of essays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Entry into politic

Li Ao strongly supports the idea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 He believes that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is inevitable and at one point advocated immediate surrender. He thinks that if reunification were to come as soon as possible, it would be more beneficial for Taiwan. This, in combination with his past as a political dissident and his witty style, has made him a popular figure among supporters of Chinese reunification. Conversely, it has also made him an unpopular figure amongst supporter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Li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00 as a candidate for the New Party. Li usually plays the role of a political gadfly, and his campaign was largely symbolic. He took the elec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educate" the people of Taiwan. Both he and his party publicly encouraged people to vote for James Soong to the point of stating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debates that he was not planning to vote for himself and that people should vote for Soong.
Since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Li Ao has bitterly spoken out against pro-independence Nobel laureate Yuan T. Lee, who publicly supported Chen Shui-bian. He has also accused former President Lee Teng-hui of corruption. In October 2004 Li ran in the December 11 legislative election as a non-partisan candidate in the South Taipei constituency, for which he was subsequently elected in the last winning place. He took office as an independent legislator on February 1, 2005.
In February 2005, Li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accusing PFP leader, James Soong of having changed his opposition towards military weapons purchas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eople of Pro-American inclination, people with CIA backgrounds and arms traders who would receive kick-backs. Li threatened Soong that he will reveal the names of the people with CIA backgrounds, who were influencing Soong, to the general public unless Soong reverted to his previous opposition position. PFP legislators dismissed the accusation and responded that Li Ao should reveal his evidence to support his story.
Later that year, in June, Li claimed to the Taiwanese press that he had exclusive information from the CIA concerning the 3-19 shooting incident. He alleged that the real motive of the killer was to assassinate Vice-President Annette Lu in order to garner sympathy votes for Chen Shui-bian, and that the killer had been condoned by the governing party for ulterior political reasons. After flashing a series of supposedly CIA-endorsed documents to reporters, he mailed them to Annette Lu, claiming that she would need to know the full extent of truth about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September 19, 2005, Li Ao returned to Mainlan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56 years. He was invited to give speeches at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where he was warmly received, and this trip is claimed to have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observers of the China-Taiwan strait relations issue. His speech at Peking University wa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as Li publicly urg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as laid dow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But he also prais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CP in bringing economic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at one point he even alluded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and take it as an example to sustain his point that freedom should be obtained through "cleverer" means, rather than mass revolutions that could result in numerous deaths.
Li Ao was a candidate for the 2006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Family life and trivia

Li is known for his quick wits and energetic vocal style. Although not primarily a novelist, he has released two novels to date.
Li has had many tempestuous love affairs. His eldest daughter by his first wife, Li Wen, is an Asian American
who now teaches in Beijing. He had a very short-lived marriage to Taiwanese movie star Hu Yin-meng in 1980; they divorced after just 4 months, 22 days. His present wife, 29 years his junior, was accosted at the streets of Taipei. They have a son and daughter.
Li is interestingly known for generally appearing in public wearing a Fred Rogers-like cardigan sweater. He also has a habit of taking pictures of the audience at public events where the media is present since he believes that it is only fair to take pictures of the people who are taking pictures of him.
On October 24, 2006, Li sprayed tear gas and wielded a stun gun during a Legislative Yuan National Defense Committee meeting, forcing several members of parliament to flee. He was attempting to stop debate on purchasing attack submarines and Patriot anti-aircraft missiles for $16 billion dollars from the U.S. He was also wearing the mask from V for Vendetta.
Li frequently hosts a show on the Mandarin-language Hong Kong channel Phoenix TV called "Li Ao wants to talk" (李敖有話說).
個人資料
  姓名:李敖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生於:1935年4月25日
  身高:178cm
  體重:63kg
  籍貫:臺灣臺中
  祖籍:山東濰縣
  李敖(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祖籍山東濰縣(即現濰坊)人,臺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傢,現為中華民國立法委員。1935年生於哈爾濱,後遷居北京、上海等地。1949年舉傢赴臺,定居臺中。1954年考入臺灣大學法律專修科(三年製為專科),未滿一年自動退學,旋再考入歷史係。1957年在《自由中國》發表《從讀<鬍適文存>說起》,引起鬍適註意,後任蒙元史專傢姚從吾助手,並考入臺大歷史研究所。1961年11月於《文星》雜志發表《老年人和棒子》,揭開六十年代臺灣“中西文化論戰”的序幕。此後出任《文星》總主筆。陸續發表《播種者鬍適》、《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
  睿智的李敖1965年《文星》被迫停刊,遂靠經營舊電器維持生計。1970年因彭明敏出逃案而被軟禁,翌年被捕,判以10年徒刑,1976年減刑獲釋,擔任土木包工。1979年復出文壇,出版《獨白下的傳統》、《李敖文存》等。同年與臺灣影星鬍茵夢結婚,3個月後離婚。
  1981年因由國民黨一手操辦的“蕭孟能控告其侵占案”再度下獄。1982年出獄後陸續創辦《時代》係列雜志,出版《千秋評論》、《萬歲評論》、《朝代評論》叢書,宣稱絶對反國民黨,絶不妥協。曾在1982—1983年間參與發起“批康(寧祥)”風潮,但並未參與黨外政治運動。
  1991年創辦求是報,1993—1996年任東吳大學歷史係兼任特聘教師;1995—2000年擔任真相新聞網“李敖笑傲江湖”主持人;1997年舉辦義助慰安婦百件珍藏義賣會;1999—2000年,臺灣第10任“總統”選舉期間被推選為新黨“總統”候選人;2000年擔任環球電視“挑戰李敖”主持人和臺視“李敖脫口秀”主持人;2001年至今任中天新聞臺“李敖大哥大”主持人;2000年,憑藉長篇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曾被提名角逐諾貝爾文學奬(李敖自己說,提名是很容易的事,衹要評委有認識的就行);2004年當選臺北“立委”。
  李敖是臺灣知名的作傢,也是著名的“黨外政論傢”。因數度入獄而必然造成一種“給國民黨難堪的心度”。依此,1983年5月,臺灣一批持有政見的知識分子投書《民主人》,支持李敖出任“黨外黨魁”,並競選第七任“總統”,稱他有足夠的影響及威望。他仗義執言,打抱不平的正義精神,深受各界人們的敬佩,甚至把他捧為崇拜的偶像。
  李敖生平以深厚學問做護身,博聞強記。而嬉笑怒駡為己任,自譽為百年來中國人寫白話文翹楚。著作甚多,主要以散文和評論文章為主,有《傳統下的獨白》、《鬍適評傳》、《閩變研究與文星訟案》、《上下古今談》、《李敖文存》等;近年出版的有《李敖的情話》、《蔣介石研究文集》和《李敖回憶錄》、《李敖大全集》等100多本著作,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傢”。經他抨擊駡過的形形色色的人超過3000餘人,在古今中外“駡史”上無人能望其項背。李敖前後共有九十六本書被禁,創下歷史記錄。
  李敖主張以一國兩製方式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反對“臺獨”,反對“公投製憲”,反對軍購。
李敖年表
  1935四月二十五(陰歷三月廿三日)生在哈爾濱。
  同年生的屬豬“名流”有“貓王”普利斯萊、伍迪艾倫和拍裸照的畢雷諾斯等。我生之日,正是九一八事變後三年七個月,中國東北已在日本鬼子控製之下,日本鬼子導演的“滿洲國”也成立了三年多。所以照歷史的說法,我一出世就是“遺民”,就像孔夫子一出生就是“遺民”一樣。 1936一歲。
  在哈爾濱
  1937二歲。
  為不做亡國奴,全家遷到北平。全家計開爺爺、奶奶、姥姥(外婆)、爸爸、媽媽、五叔、三姨、四姑、老姑、老姨、大姊、二姊、三姊、四姊、我,外加大爺和大娘(爸爸的兄嫂)一係四位,共達十九口之多。爸爸仰事俯畜、平輩支援,負擔之重,也就可想而知。可是到北平後就七七事變,國民黨又棄人民而逃,我們又做了亡國奴。爸爸為大家庭所纍,再也沒能力南遷了。他衹好派五叔做“代表”,到後方去。爸爸人雖不能南下抗日,但他的地下抗日,卻沒有停止。當九一八事變之後,馬占山將軍的東北義勇軍,是中國第一個以行動抗日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以行動抗日的時候,其他團體還在“伺日”之中,爸爸當時就是馬占山的秘密盟員,這一身分,他一直保持,直到抗戰勝利、直到別的團體數典忘祖為止。因為抗日抗得和拋媚眼、慢動作的國民黨不和,所以被國民黨所誣。1940五歲。
  因爸爸擔任太原禁煙局局長隨爸爸去太原,並遊太𠔌等地,間返北京。 1941六歲。
  得盲腸炎,住北京東華醫院。爸爸被捕,關進日本憲兵隊。
  1942七歲。
  入北京新鮮鬍同小學。 1943八歲。
  暑假後小學二年級。 1944九歲。
  暑假後小學三年級。學校有日語課,始學日語。 1945十歲。
  暑假後小學四年級。因日本投降,停學日語。 1946十一歲。
  新鮮鬍同小學改為一區九保國民學校。七月初小畢業。暑假後入高小五年級。 1947十二歲。
  暑假後高小六年級,當選班上自治會主席。1948十三歲。
  有神秘的初戀,小女生是張敏英。暑假後小學畢業。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旋去天津小住,轉往上海。 1949十四歲。
  一月二十五日,考入上海市立緝槼中學,二月十五日開學,重念初一上。三月三十一日以刀傷同學之腳,被記大過一次。四月十日離上海時初一上尚未念完。四月十二日到臺灣,住臺中雲竜裏(模範西巷)七十二號。跳班考入臺灣省立臺中第一中學初中二年級。十一月參加臺中市第四屆全市國語演說競賽,得初中組第二名(第一名是四姊,她代表省立臺中女子中學)。 1950十五歲。
  暑假後初中三年級。與趙天儀等辦《初三上甲組報》,發行人陳正澄。 1951十六歲。
  暑假後高中一年級。參加臺中市論文賽、本校論文賽,皆獲第一名。 1952十七歲。
  暑假後高中二年級。六月二十五日在《學生》雜志第四十六期發表《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八月一日在《合作經濟》第二捲第十二期發表《合作制度與節制資本》,這是參加慶祝第三十屆國際合作節徵文而作,得了第一名,並拿到有生以來最大一筆數目的奬金,買梁啓超《飲冰室合集》四十册。 1953十八歲。
  暑假後高中三年級,念了一個多星期,即自願休學在傢。因老師嚴僑被捕,乃餓早飯不吃,存錢義助嚴師母和三個小孩。 1954十九歲。
  考入臺灣大學法律專修科(後來改為法律係司法組)。九月十四日入學。 1955二十歲。
  四月二十七日,父親去世,面對兩、三千人的送葬場面,特立獨行,改革喪禮,“雖千萬人,吾往矣”。1956二十一歲。
  暑假後歷史係二年級。 1957二十二歲。
  暑假後歷史係三年級。三月一日在《自由中國》第十六捲第五期發表中學舊作《從讀<鬍適文存>說起》。 1958二十三歲。
  暑假後歷史係四年級。 1959二十四歲。
  七月畢業。九月九日去鳳山陸軍步兵學校,受第八期預備軍官訓練。 1960二十五歲。
  官拜少尉排長,下野戰部隊,足跡遍臺灣南部。 1961二十六歲。
  開始嚮《文星》雜志投稿,大力提倡“全盤西化”,並鼓吹自由主義思潮,反對中國國民黨獨裁,為爭取言論自由而努力
  (其第一篇稿子是《老年人和棒子》)
  2月5日,在澎湖退伍
  8月18日,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年級 。二月五日在澎湖退伍。六日上船,抵臺中。十五日北上,十七日租下臺北新生南路三段六十巷一號“四席小屋”。六月十五日搬到新店獅頭路十七號“碧潭山樓”。八月十八日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年級。十一月一日在《文星》第四十九期發表《老年人和棒子》。 1962二十七歲。
  遷回臺北。於五月十九日住進安東街二三一號三樓。與尚勤同居。暑假後歷史研究所二年級。 1963二十八歲。
  三月十九日自動在歷史研究所休學。九月一日出版第一本書——《傳統下的獨白》。 1964二十九歲。
  五月一日遷入水源路十九號之八《水源大樓》三樓。與海蒂同居。尚勤在紐約生李文,是我的女兒,竜女也,現在美國。 1965三十歲。
  四月二十五日,蕭孟能在他傢大設宴,為我三十歲慶祝。八月十八日遷往信義路國泰信義公寓四樓。十二月一日在《文星》第九十八期發表“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批評國民黨。十二月二十六日,雜志被封殺。四年的《文星》風雲告一段落。 1981四十六歲。
  八月十日再度入獄。入獄前我寫道:“首先是輿論對我的封鎖,《中國時報》的高信疆,終於受到壓力,要她在國民黨全會期中,停刊我的文字一星期。於是,在“美麗島事件”前四天,我寫信嚮高信疆辭去專欄,一方面多謝他這半年來對我的道義支持”,一方面抗議某方“直接間接扼殺異己的言論,究竟要鬧到什麽地步纔同歸於盡?”
  輿論封鎖以後,接着是輿論的鬥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鼓動鬍茵夢表演“大義滅親”,各路人馬為了嫉忌李敖、鬥臭李敖,居然認同了鬍茵夢這種連共産蘇聯、納粹德國都慫恿不出來的離奇模式,居然不警覺鬍茵夢的“大義滅夫”行為是“違背善良風俗”的、“違反公秩良序”的,甚至與他們“復興中華文化”的目標絶不相容的,這種“打倒李敖統一戰綫”,不是太邪門了嗎?
  在輿論的一片殺伐之聲裏,國民黨《中央日報》帶頭以專論攻擊我,省政府《新生報》幹脆漫畫駡我是狗。統計各報的新聞處理,是以三十比一的比例進行的。不但使我衹有三十分之一的“公平”,並且一律拒絶按照他們的“出版法”、他們的“中國新聞記者信條”給我更正。
  當《疾風》雜志係統,鼓噪在中泰賓館之外的時候,眼看而來的,就是對異己法律上面的鬥倒;當《疾風》雜志係統,乃至《黃河》雜志係統,鼓噪在高等法院內外的時候,眼看而來的,同樣是對異己“政治問題,法律解决”。於是,在選舉前夕,在李敖《千秋評論》雜志執照拿到後一個多月,高等法院就快馬加鞭的判我有罪。
  在入獄前十六天,認識汝清,同居十六天。汝清是我不認識的某個留學生的新婚夫人,這是我生平第二次和有夫之婦私通(第一次是我二十八歲時候,和一個我不認識的流氓的太太),我真正做到了羅素“婚姻與道德”名着的境界。在這一兩年裏,在我床上,雖然不乏歌星解帶、空姐橫陳,但對我卻是“目中有色,心中無色”。汝清卻是一個例外(在我一生中,張敏英是最令我作夢的女人、君若是最慧敏多才的女人、尚勤是最有幽默感的女人、海蒂是最美麗的女人、小蕾是最可愛最令我懷念的女人、Martha是最好的女人、鬍茵夢是最風華絶代的女人、汝清是最惹我憐愛的女人。在正規之外,我一生中衹有過五次和妓女在一起,並調查妓女生活,我是主張靈肉一致的人,我不喜歡沒有愛情的性行為,我覺得我在這一方面,比一般人高得太多了)。 1982四十七歲。
  入獄後即開始每月出版一册《李敖千秋評論叢書》,一直不斷。二月十日出獄,發表有關司法黑暗、監獄黑暗文字,並陸續為許多冤獄抱不平,引起行政院院會、中外輿論、電視、立法院以被迫害者的重視。在國民黨立委溫士源疾呼阻止李敖英雄形象流傳後一周,新竹少年監獄即發生空前大暴動。
  出獄後大量為黨外雜志寫文章,公論所在,蔚為重鎮。“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四月二十五日,黨外人士為我在紫藤廬祝壽,雖然許榮淑等監邀,我不肯露面。六月出版《三情之書——李敖的情詩、李敖的情書、李敖的情話》。八月二十八日起,實行“隱而不退”。 1983四十八歲。
  繼續每月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二月一日出版《李敖全集》第七册、第八册。八月至十一月另出版《李敖千秋評論號外》三册,全年密集寫作,生平僅見。 1984四十九歲。
  繼續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其中有12期於出版後遭到查禁:
  第1期、第11期、第16期
  第22期、第26期、第27期
  第28期、第32期、第34期
  第36期、第38期、第39期
  自1月起,又加出“萬歲評論叢書”,每月一册,與“李敖千秋評論叢書”錯開出版,但其中有8期於出版後遭到查禁:
  第3期、第4期、第5期、第8期
  第9期、第10期、第11期、第12期
  另為“政治傢”主持專欄、任“自由時代”總監
  3月6日,美國 James T.M. Pan 緻信於李敖並表示:“臺灣一千八百萬人口,但自海外看島內,全島衹有李敖一人而已!現在如此,將來在歷史上更加如此,這是中外正義之士的一致看法。” 1985五十歲。
  最高法院平反四年前冤獄。繼續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其中第四十期被查禁)和《萬歲評論叢書》(其中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第十六期、第十七期均遭查禁),在國民黨瘋狂查禁政策下,事實上,連殘餘的沒禁的,也難以正常上市。警察、特工之流威脅售書小販說:“反正凡是有李敖兩個字的書就不要賣?
  1989五十四歲。
  十月,出版《蔣介石研究六集》。 1991五十六歲。
  2月27日,創辦一張四個版的“求是報”(終至8月20日,一共出了187天)
  6月,出版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 ,並於2000年憑此書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
  11月1日,創辦“李敖求是評論”月刊,共出版六期。 1993五十八歲。
  獲聘為東吳大學歷史係教授,教授中國思想史等課程…… 1996六十一歲。
  開始在真相電視臺開講“李敖笑傲江湖”節目,因批評時政而成為電視媒體焦點。 1997六十二歲。
  五月一日出版《李敖回憶錄》。八月,“李敖網頁”登上全球資訊網。2000六十五歲。
  代表新黨參加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卻於投票日數日前宣佈支持另一個候選人宋楚瑜。2004六十九歲。
  再度進軍政壇,以無黨籍身份參加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獲得當選。2005七十歲。
  赴中國大陸展開“神州文化之旅”,並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發表學術講演。2006七十一歲。
  10月15日,以無黨籍身份參加臺北市市長選舉;12月29日,於鳳凰衛視電視欄目《李敖有話說》最後一集中,宣佈自己將開始專心寫作。2007七十二歲。
  9月30日,成立中國智慧黨;11月20日,發行《李敖議壇哀思錄》同時宣佈退出政壇。2009年七十四歲。
  1月1日,在高點電視臺播出《李敖語妙天下》。
思想傾嚮
  《自由中國》結束,到六零年代再起來的,是《文星》雜志。它是五七年創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沒有引起註意,後來到鬍適去世的前後,李敖在上面寫文章,有幾篇非常膾炙人口,造成全臺灣轟動,文化界轟動。鬍適去世時,《文星》雜志紀念鬍適的專號賣了三版,從那時起,《文星》就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刊物。
  當時,李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強調的是反傳統和西化,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等,在學生圈裏震動很大,好像眼睛一下子睜開了,那時的李敖是文化英雄!對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衝擊。不過,李敖基本上是批評中國傳統的文化與社會。早年他是一個文化批評者,比較不談當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他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現代化、西化的角度,當然這個現代化裏面有不少自由主義成份。就政治議題而言,《文星》對臺灣自由主義的貢獻,沒有脫出《自由中國》的大架構,衹是重複其中的一個局部。這份雜志的意義,在文化領域。政治批評的部分,則大量出現在李敖後來的《李敖千秋評論》當中。
  2005年李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表示希望中國大陸逐步走嚮“成熟”的、自由和民主的現代社會。他一方面勸在中國大陸執政的中國共産黨能夠更加自信的擴大言論自由和接受輿論監督,另一方面他也勸導中國大陸的民衆在處理與中國共産黨之間的矛盾時采取“溫和”及“非對抗性”的博弈方式。李敖的這種政治主張,大部份中國大陸人士認為這是他一貫堅持的自由主義思想以及追求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體現。
  對於文化大革命,他指稱:“那麽長的一段時間,中國陷入艱苦的狀態;救死,這是第一優先的,所以花了這麽多年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共産黨因為在摸索,也犯了錯誤。這個錯誤,鄧小平評估過。我們在《鄧小平文選》裏面看得很清楚,鄧小平說:‘我們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犯了十幾年的錯誤。’”
  另外,在2007年當中正紀念堂發生更名臺灣民主紀念館爭議時,李敖即直言“幹脆炸掉”。
主要著作
  書籍
  《李敖大全集》(全四十册,收錄了其大部分著作。)臺灣李敖出版社
  第一册《北京法源寺》、《傳統下的獨白》
  第二册《歷史與人像》、《教育與臉譜》、《為中國思想趨嚮求答案》
  第三册《文化論戰丹火錄》、《上下古今談》
  第四册《鬍適研究》、《鬍適評傳》
  第五册《孫逸仙和中國西化醫學》、《大學後期日記甲集》、《大學後期日記乙集》
  第六册《獨白下的傳統》、《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第七册《讀史指南》、《要把金針度與人》
  第八册《孫中山研究》、《蔣介石研究》
  第九册《蔣介石研究續集》、《蔣介石研究三集》
  第十册《蔣介石研究四集》、《蔣介石研究五集》
  第十一册《蔣介石研究六集》、《蔣經國研究》、《論定蔣經國》、《國民黨研究》
  第十二册《國民黨研究續集》、《民進黨研究》
  第十三册《冷眼看臺灣》、《鄭南榕研究》
  第十四册《中國性研究》、《中國命研究》
  第十五册《李敖情書集》、《李敖書信集》
  第十六册《李敖對話錄》、《愛情的秘密》
  第十七册《波波頌》、《大學札記》、《李敖札記》、《李語錄》
  第十八册《鬍適與我》、《世論新語》
  第十九册《求是新語》、《李敖隨寫錄前集》、《李敖隨寫錄後集》
  第二十册《李敖自傳》、《我最難忘的事和人》、《你不知道的彭明敏》
  第二十一册《給國民黨難看》、《給外省人難看》、《給臺灣人難看》
  第二十二册《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上)》
  第二十三册《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下)》、《早年日記》
  第二十四册《蔣介石評傳(上)》
  第二十五册《蔣介石評傳(下)》、《蔣介石的真面目》
  第二十六册《李登輝的真面目》、《李登輝的假面具》、《為自由招魂》
  第二十七册《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另一面的二二八》
  第二十八册《李敖書序集》、《李敖回憶錄》
  第二十九册《李敖快意恩仇錄》、《李敖報刊集》
  第三十册《李敖書翰集》、《李敖書簡集》、《李敖書札集》
  第三十一册《李敖書箋集》、《李敖書牘集》、《李敖書函集》
  第三十二册《李敖書啓集》、《李敖好訟集》、《李敖放刁集》
  第三十三册《李敖鬧衙集》、《李敖弄法集》、《李敖刀筆集》
  第三十四册《醜陋的中國人研究》、《白眼看臺灣》、《法眼看臺灣》
  第三十五册《國民黨臭史》、《蔣傢臭史》、《老賊臭史》
  第三十六册《中國近代史新論》、《中國現代史正論》、《中國現代史定論》
  第三十七册《李敖秘藏日記》、《李敖五五日記》、《為歷史撥雲》
  第三十八册《白色恐怖述奇》、《坐牢傢爸爸給女兒的八十封信》
  第三十九册《李敖論人物》、《中國藝術新研》、《中國迷信新研》
  第四十册《我是天安門》、《你是景福門》、《為文學開窗》
  《李敖禍臺五十年慶祝十書》臺灣商周文化出版公司
  《笑傲五十年》、《第一流人的境界》、《李敖智慧書》、《恰似我的溫柔 》、《君子愛人以色》、《啓發你的小故事》、《衹愛一點點》、《從萬寶囊到臭屎堆》、《我們沒有明天》、《李敖生死書》
  《李敖電子書》(全八册)臺灣李敖出版社
  《李敖發電集》、《李敖來電集》、《李敖送電集》、《李敖通電集》、《李敖放電集》、《李遠哲的真面目》、《陳水扁的真面目》、《洗你的腦掐他的脖子》
  《紅色11》臺灣李敖出版社
  《上山.上山.愛》臺灣李敖出版社
  《虛擬的十七歲》臺灣李敖出版社
  《李敖議壇哀思錄》臺灣李敖出版社
  雜志
  千秋評論叢書
  第1期“千秋·冤獄·黨”(1981年9月)
  第2期“敵人·坐牢·鬼”(1981年10月)
  第3期(奇情·上吊·血)(1981年11月)
  第4期“自由·黨外·蠶”(1981年12月)
  第5期“霸王·駱馬·人”(1982年1月)
  第6期“神仙·老虎·狗”(1982年2月)
  第7期“勇氣·腳鐐·針”(1982年3月)
  第8期“俠骨·情詩·箭”(1982年4月)
  第9期“預官·雛妓·走”(1982年5月)
  第10期“文星·圍剿·賣”(1982年6月)
  第11期“放火·放水·逃”(1982年7月)
  第12期“牛刀·警察·抓”(1982年8月)
  第13期“戰鬥·禁書·K”(1982年9月)
  第14期“暗殺·大腿·抱”(1982年10月)
  第15期“舊案·新黨·兔”(1982年11月)
  第16期“政治·女人·蛇”(1982年12月)
  第17期“毛坑·石頭·反”(1983年1月)
  第18期“大頭·小人·影”(1983年2月)
  第19期“脫軌·美感·屁”(1983年3月)
  第20期“將軍·戰犯·腰”(1983年4月)
  第21期“粗心·細姨·毛”(1983年5月)
  第22期“老兒·小兒·病”(1983年6月)
  第23期“禁禁·禁禁·禁”(1983年7月)
  第24期“槍斃·棒喝·他”(1983年8月)
  第25期“銅像·嘴臉·戲”(1983年9月)
  第26期“鈔票·肚皮·尿”(1983年10月)
  第27期“大使·老鼠·怕”(1983年10月)
  第28期“活爸·死爸·黑”(1983年11月)
  第29期“黑貓·白貓·喵”(1983年12月)
  第30期“烏龜·王八·緑”(1984年1月)
  第31期“美腿·醜腿·脫”(1984年2月)
  第32期“泰山·泰水·命”(1984年3月)
  第33期“狗屎·狗屁·詩”(1984年4月)
  第34期“不老·不死·屍”(1984年5月)
  第35期“手下·下手·快”(1984年6月)
  第36期“叛國·亡國·洗”(1984年7月)
  第37期“有奶·沒奶·娘”(1984年8月)
  第38期“雞嘴·鴨嘴·變”(1984年9月)
  第39期“流芳·遺臭·驢”(1984年10月)
  第40期“漲價·漲價·買”(1984年11月)
  第41期“鴨子·鴨子·宰”(1984年12月)
  第42期“真牌·假牌·贏”(1985年1月)
  第43期“五十·五十·易”(上册)(1985年2月)
  第43期“五十·五十·易”(下册)(1985年3月)
  第44期“同志·同志·殺”(1985年4月)
  第45期“江東·江東·飛”(1985年5月)
  第46期“和尚·和尚·施”(1985年6月)
  第47期“青眼·白眼·看”(1985年7月)
  第48期“印印·印印·印”(1985年8月)
  第49期“歷史·歷史·吹”(1985年9月)
  第50期“出出·出出·出”(1985年10月)
  第51期“自大·自大·狂”(1985年11月)
  第52期“國庫·黃金·搬”(1985年12月)
  第53期“張三·李四·告”(1986年1月)
  第54期“大的·小的·要”(1986年2月)
  第55期“活人·死人·騙”(1986年3月)
  第56期“新黨·新黨·拉”(1986年4月)
  第57期“火把·火把·燒”(1986年5月)
  第58期“時間·時間·表”(1986年6月)
  第59、60期“五年·五年·難”(1986年7月)
  第61期“舊仇·新恨·說”(1986年8月)
  第62期“急救·救急·打”(1986年9月)
  第63期“通緝·通緝·癥”(1986年10月)
  第64期“棺材·棺材·書”(1986年11月)
  第65期“半坐·半立·笑”(1986年12月)
  第66期“自反·自反·縮”(1987年1月)
  第67期“千秋·萬歲·合”(1987年2月)
  第68期“流氓·流氓·拜”(1987年3月)
  第69期“公道·公道·爭”(1987年4月)
  第70期“上訴·上訴·上”(1987年5月)
  第71期“外交·性交·交”(1987年6月)
  第72期“用心·用腦·騎”(1987年7月)
  第73期“動口·動手·捉”(1987年8月)
  第74期“抗議·抗議·站”(1987年9月)
  第75期“屁眼·屁眼·放”(1987年10月)
  第76期“經國·經國·錯”(1987年11月)
  第77期“涼水·涼水·澆”(1987年12月)
  第78期“學良·立人·翻”(1988年1月)
  第79期“瀋冤·瀋冤·探”(1988年2月)
  第80期“皇帝·皇帝·末”(1988年3月)
  第81期“六月·六月·雪”(1988年4月)
  第82期“明星·明星·悔”(1988年5月)
  第83期“私生·私生·課”(1988年6月)
  第84期“孤寒·孤寒·你”(1988年7月)
  第85期“心鎖·心鎖·開”(1988年8月)
  第86期“老蔣·小蔣·瘋”(1988年9月)
  第87期“起點·終點·跑”(1988年10月)
  第88期“救星·救星·裸”(1988年11月)
  第89期“烈士·烈士·絞”(1988年12月)
  第90期“濫殺·濫殺·雙”(1989年1月)
  第91期“良幣·劣幣·逐”(1989年2月)
  第92期“老大·老二·欲”(1989年3月)
  第93期“七爺·八爺·九”(1989年4月)
  第94期“老賊·老賊·選”(1989年5月)
  第95期“登輝·登輝·跪”(1989年6月)
  第96期“馬上·馬屁·馬”(1989年7月)
  第97期“大過·小過·饒”(1989年8月)
  第98期“祖墳·祖墳·挖”(1989年9月)
  第99期“暴君·暴民·完”(1989年10月)
  第100期“一百·一百·期”(上册)(1989年11月)
  第100期“一百·一百·期”(下册)(1989年12月)
  第101期“迷路·迷路·迷”(1990年1月)
  第102期“擁戴·擁戴·醜”(1990年2月)
  第103期“臺獨·湘獨·厭”(1990年3月)
  第104期“怪事·怪事·蠱”(1990年4月)
  第105期“大化·小化·化”(1990年5月)
  第106期“褲子·褲子·沒”(1990年6月)
  第107期“偕小·偕大·羞”(1990年7月)
  第108期“英九·英九·恥”(1990年8月)
  第109期“盼盼·盼盼·盼”(1990年9月)
  第110期“臭屎·臭屎·堆”(1990年10月)
  第111期“鬍適·鬍適·擦”(1990年11月)
  第112期“自己·自己·掏”(1990年12月)
  第113期“求是·求是·報”(1991年1月)
  第114、115期“關公·關公·頭”(上册)(1991年2月)
  第114、115期“關公·關公·頭”(下册)(1991年3月)
  第116期“斷頭·斷頭·臺”(1991年4月)
  第117期“脫黨·脫黨·秀”(1991年5月)
  第118期“性愛·性愛·痛”(1991年6月)
  第119、120期“十年·十年·停”(上册)(1991年7月)
  第119、120期“十年·十年·停”(下册)(1991年8月)
  萬歲評論叢書
  第1期“萬歲·萬歲·萬萬歲”(1984年1月)
  第2期“你的·我的·他媽的”(1984年2月)
  第3期“放屁·放屁·真放屁”(1984年3月)
  第4期“錯了·錯了·割錯了”(1984年4月)
  第5期“鳥官·鳥人·鳥政府”(1984年5月)
  第6期“主流·亂流·不入流”(1984年6月)
  第7期“放大·放大·再放大”(1984年7月)
  第8期“白水·白水·白開水”(1984年8月)
  第9期“狗頭·狗頭·狗頭稅”(1984年9月)
  第10期“風景·風景·殺風景”(1984年10月)
  第11期“中委·中委·中常委”(1984年11月)
  第12期“喇叭·喇叭·吹喇叭”(1984年12月)
  第13期“打炮·打炮·別打炮”(1985年1月)
  第14期“江南·江南·哀江南”(1985年2月)
  第15期“告狀·告狀·告洋狀”(1985年3月)
  第16期“魔王·魔王·牛魔王”(1985年4月)
  第17期“大便·小便·大小便”(1985年5月)
  第18期“革命·革命·反革命”(1985年6月)
  第19期“奴才·奴才·駡奴才”(1985年7月)
  第20期“殉國·殉國·誰殉國”(1985年8月)
  第21期“逃兵·逃兵·逃兵罪”(1985年9月)
  第22期“新裝·新裝·倚新裝”(1985年10月)
  第23期“口頭·口頭·口頭禪”(1985年11月)
  第24期“頭大·頭大·兩頭大”(1985年12月)
  第25期“辮子·辮子·剪辮子”(1986年1月)
  第26期“屁股·屁股·翹屁股”(1986年2月)
  第27期“小人·小人·打小人”(1986年3月)
  第28期“同性·同性·同性戀”(1986年4月)
  第29期“發作·發作·大發作”(1986年5月)
  第30期“三毛·三毛·雷三毛”(1986年6月)
  第31期“伏虎·伏虎·伏虎功”(1986年7月)
  第32期“自由·自由·自由神”(1986年8月)
  第33期“臺灣·臺灣·臺灣人”(1986年9月)
  第34期“下部·下部·相下部”(1986年10月)
  第35期“祝壽·祝壽·祝倒壽”(1986年11月)
  第36期“顔色·顔色·還顔色”(1986年12月)
  第37期“娘娘·娘娘·玩娘娘”(1987年1月)
  第38期“埋單·埋單·要埋單”(1987年2月)
  第39期“肚皮·肚皮·一肚皮”(1987年3月)
  第40期“羊頭·羊頭·挂羊頭”(1987年4月)
  李敖文風
  李敖的作品以文字尖銳、不留情面著稱。如其散文以及評論文章等,常常會引起爭議:例如曾評價餘光中“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一軟骨文人耳,吟風弄月、詠表妹、拉朋黨、媚權貴、搶交椅、爭職位、無狼心、有狗肺者也”,並認為其言論粉飾了蔣介石當政時期國民政府的專製行為,這些措詞嚴厲的評價在學界和民間都有各種不同的反應。
  喜愛調侃和幽默也是李敖文風的重要特色,如曾引用英國的首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講的一句話:“世界上有三種謊話:謊話、可惡的謊話、統計學。”,以諷刺統計學;但是也有人懷疑李敖對統計學的真正認知程度。楊照說:“李敖的英文程度不差,然而他顯然殊少受到西方現代文學影響。他對現代哲學、現代文學,慣常抱持一份不信任的態度,他知道‘艾略特(T.S. Eliot)已咬定小說到了福樓拜(Flaubert)和詹姆士(Henry James)之後已無可為’,不過他對福樓拜和詹姆士之後的現代小說到底長什麽樣子、玩什麽花樣,顯然不甚瞭瞭。”(《李敖與文學》)鬍適曾稱贊李敖“比鬍適之還瞭解鬍適之”,但也認為李敖喜歡“藉題發揮”。李敖曾引《朱熹語錄》,繼而發揮說說宋朝的軍人“驕惰不堪用”,驕兵悍將又懶惰、又不能打仗,“嶽飛恃纔不自晦”。
  李敖在外表現出狂傲不羈,但所有私下與他接觸的人卻說他異常“謙和有禮”。李敖曾經表示自己包攬“五百年來白話文前三名"。許多人把他與魯迅相提並論,但他卻以為:“魯迅寫《中國小說史略》不錯,不過他情緒太多,把情緒語言抽走以後就沒料了,你看我的文章,我也駡人,但把情緒語言抽掉後下面是資料”,亦表示過衹佩服自己(“要找我佩服的人,我就照鏡子。”)。這種態度引起了部分魯迅擁簇者的不滿。2000年1月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諾貝爾文學奬,作傢茉莉批評他:“瑞典文學院不接受任何團體的推薦。”,後來李敖本身又表示:衹要任一所大學教授推薦你的書,就能入圍。如高行健亦須有人推薦,纔有資格評選。
  2001年李敖出版他的第二部小說《上山·上山·愛》——一本言情小說,小說第一頁寫着“清者閱之以成聖,濁者見之以為淫”。
主持電視節目
  真相衛星電視臺《李敖笑傲江湖》(1995年11月1日至2001年6月29日)、《李敖秘密書房》(1999年11月8日至2001年10月31日)、《李敖顛倒衆生》(2000年5月8日至2001年5月11日),合計1500集
  東森綜合臺《李敖黑白講》(1997年12月1日至1998年2月27日)
  環球電視《挑戰李敖》(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3月20日)
  環球電視《李敖挑戰》(2000年3月20日至2000年4月12日)
  臺灣電視公司《李敖TALK秀》(2000年5月17日至2000年9月29日)
  中天電視《李敖大哥大》(中天新聞臺2001年8月13日至2001年8月13日,中天資訊臺2001年8月14日至2002年8月13日)
  鳳凰衛視《李敖有話說》(2004年3月8日至2006年12月29日,周一至周五播出),共735集,其中五集未播出。
  年代新聞臺《笑敖年代》(陳靜蘭汪用和先後主持,2006年起每周日20:00首播)
  高點電視臺《李敖語妙天下》(2009年1月1日起周一至周五晚間9點播出)
  鳳凰衛視《笑傲六十年--有話說李敖》(2009年8月3日起開播)。
  社會活動
  李敖目前擔任臺灣、香港的一係列電視政論節目的嘉賓、主評,針貶時弊,各方反應不一。總的來說在大陸的有抱負、有思想的年輕人心中反應最為強烈,許多人都視他為權威,但另有些人則對他嗤之以鼻,註入了較多的個人偏見。其晚期的一些作為也頗受爭議。除了對臺灣政治心直口快的批判,引緻許多泛緑者的不滿以外,對馬英九的批評與對宋楚瑜的維護,讓他在泛藍陣營中也遭緻不少反對。他對同性戀者與新加坡的意見遭部分人士反彈。
  2005年9月19日李敖赴大陸展開“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香港、北京和上海。過程中,分別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進行了演講,自認為演講的目的在於嚮大陸人民“播撒自由主義的種子”,復旦大學薑義華教授認為,李敖是自由主義的實踐者。雖然此行程受到了香港與臺灣媒體普遍的重視並以“李敖炫風”為頭版,但是李敖的演講在大陸並沒有得到官方媒體的詳細報道和直播。但其演講稿以及演講視頻,仍藉助互聯網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兩次入獄經歷:1971年3月19日臺灣政府以“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判處李敖十年徒刑。後遇蔣介石死亡改為八年六個月。1981年8月李敖因與蕭孟能的財務糾紛再次被捕入獄,獲刑六個月。但是出獄之後反告蕭孟能致使蕭受通緝不敢回臺灣,病死大陸。
  義捐:李敖為救助臺灣慰安婦,拍賣自己收藏的字畫古董,包括鬍適曾經送給他的書法作品等,總共捐出一百萬美金,約合三千三百多萬新臺幣,轟動一時。李敖還曾捐錢給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一百萬新臺幣幫助她去聯合國抗議日本不承認暴行。他經常也會時不時地捐款,如偶爾捐錢給抗議陳水扁的團體,救助給他的朋友等等。訪問大陸時,他也嚮北京大學捐款三十五萬人民幣,希望北京大學給鬍適建立雕像。
李敖的驚人名言
  1、“我駡人的方法就是別人都駡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個本領,我能證明你是王八蛋。”
  2、除了是知名的作傢、有名的政治犯,李敖還是人人皆怕的訴訟大王。除了告過’總統’、五院院長、故宮博物院長、臺面上知名的政治人物、媒體負責人,甚至連政府機關,衹要被李敖鎖定,幾乎很難逃過被李敖告的命運。"
  3、“英國人說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衹有永遠的利益。對我李敖來說,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衹有永遠的正義。"
  4、”你不知道我的性格吧?我一點虧都不吃的。我很像猶太人、以色列人。我反應是立刻的。我們中國人相信說’吃虧占便宜’,我從來沒有這樣。過去吃虧就是吃虧了,可是現在我要占便宜占回來。我這人就是這樣,絶不吃虧!"
  5、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強者,多不得好死。
  6、有時解釋是不必要的——敵人不信你的解釋,朋友無須你的解釋。
  7、談戀愛是以自欺始,欺人終;
  搞政治是以欺人始,以自欺終。
  8、笨人的可怕不在其笨,而在其自作聰明。笨人做不了最笨的事,最笨的
  事都是聰明人做的。
  9、我不能等最後審判時纔收拾所有的小人與敵人,在半道裏,我也要隨手宰他幾個.
  10、有人嚮我挑戰,說「你放馬過來」。我不回話,衹是疾馳而去,然後馬後炮打倒他。
  11、凡是我不瞭解的現象,我總是勇敢地迎着它走上去,不讓它嚇倒。我高高地站在它的上面。人應當認定自己比獅子、老虎、猩猩高一等,比大自然中的萬物,甚至比他不能理解的,像是奇跡的東西都高,要不然他就算不得人,衹不過是一個見着樣樣東西都害怕的耗子罷了。
  12、大傢衹看不良少年問題,卻忘了看不良老年問題。不良少年的許多問題,其實是不良老年引起來的。古今中外,從來沒有像國民黨集團這麽多的不良老年密集在一起,從來沒有!
  13、科學怪人固然可怕,玄學怪人更是可怕。牟宗三之流,典型的玄學怪人也。他的文章和演說,都不知所云,可是國民黨卻還捧他。——衹有混蛋纔捧混蛋。
  14、所有的女人都會偷人,衹要有機會!
  女人三十歲以前偷情,三十歲以後捉*。
  15、國民黨在意淫大陸,手淫臺灣。
  16、有人以為現代文明取消了牛馬、代替以汽車。殊不知現代人要先做陣牛馬,才能 坐上汽車。
  17、孫中山朝人民蓋空中樓閣,蔣介石卻收起房租來。
  18、前進的理由衹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要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 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
  19、做烈士不算什麽,做戰士纔聰明。我不衹是一般的戰士,還是神
  氣活現的戰士,快快樂樂的戰士,使你哭笑不得的戰士!
  20、 李敖評日本A片:“日本A片的女人叫床叫的比美國A片的女人好,因為日本女人叫的比較細,有起承轉合。“李敖說看美國A片就像在看叁民主義。
  21、不做無聊之事,難度有生之涯。
  22、因為不瞭解而結婚,因為瞭解而離婚。
  23、想駡我的人多着呢。要駡請排隊,輪到不輪到還難說呢?
  24、報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比敵人活得久,活的好
  25、人生難免受傷,但別逃跑時傷在背上
平生精彩戀愛盤點
  談起臺灣作傢李敖,他一生不僅著作等身,亦是一位多情才子。李敖的情感經歷與他筆下那頗含激情的文章一樣,無不充滿傳奇的色彩。
  與"羅"的生死初戀
  1951年,在臺中市高中讀書的李敖,以一篇《論杜威》,奪得學校"中學生國語論文大賽"銀奬。而獲得金奬的那名低年級女同學羅,成了他熱烈追求的對象。1955年秋天,李敖到臺大歷史係報到的當天夜裏,忽然有人給他送來一封粉紅色的蝴蝶箋,寫信人正是他心儀已久的羅!幾年來,羅從來不曾給他一封回信,然而就在李敖漸漸對她感到追求無望的時候,她卻主動給他寫信了!在信中,羅告訴李敖,她考進了臺大化學係。很快,李敖與羅開始熱戀,第二學年羅又調到李敖就讀的歷史係,兩人可以朝夕相見了!
  可是讓李敖始料不及的是,一封"母病速歸"的電報將羅召回臺中。半個月後,神情憔悴的羅回到學校,立即嚮李敖提出分手。原來,羅的父母是虔誠的基督徒,而李敖的特立獨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特別是他堅决不肯照習俗為去世的父親披麻戴孝,讓羅的父母反感至極。李敖一直以為他與羅是可能逾越這種障礙的,他决定親自去見羅的父母。
  兩天後返回學校的李敖,直覺得痛斷肝腸。因為他在羅傢遭遇到的一切,已經使他清醒地意識到,他和羅君四年多的友情和戀情,如今真的要割斷了!半夜酒醒後,一陣陣鑽心裂肺般的痛楚嚮他襲來,他拿起一隻早已準備下的藥瓶……李敖再次醒來的時候,已是兩天後的清晨。那天深夜他幸好被下鋪的同學發現,被連夜送進醫院搶救。九死一生的李敖終於又活過來了!
  而羅卻永遠離開了他。很多年後,李敖在回憶錄中還寫道:"我平生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論眼神、論才氣、論聰敏、論慧黠,無人能出其右……"
  與王尚勤的碧潭情絲
  李敖是王尚勤大哥的同窗好友,倆人的戀情開始於一次公交車上的偶然相逢。那是1962年的2月,當時李敖住在新店鎮的一座青石二層土樓上,他對王尚勤戲稱之為"碧潭山樓"。第一次約會,李敖將在碧潭釣來的大鯉魚,作為給女友接風的佳餚。
  在熱戀中,王尚勤從臺大畢業了。一年來,為是否去美國留學他倆發生了很多爭執。李敖發現了王尚勤溫柔背後的另一面,她是位非常有主見、有獨立人格的女人!1964年9月,王尚勤毅然飛往大洋彼岸求學。
  就在學業剛剛起步的時候,王尚勤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開始,李敖力勸王尚勤將胎兒做掉。然而,一種自然的母性使王尚勤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李敖的决定。好在不久李敖就轉嚮支持王尚勤生下他們的愛情結晶。這一年聖誕節前夕,王尚勤在西雅圖順利地産下一個女嬰。從文為生的李敖給自己的女兒取名李文。
  1966年春天,王尚勤帶着已經快三歲的女兒飛回了臺北。就在她即將離開臺北的前幾天,王尚勤忽然在傢裏發現了一封情書,是個代號H的少女寫給李敖的,同時,王尚勤也發現了李敖回寫的情信。第二天下午,王尚勤什麽都沒和李敖說,自己帶女兒飛回了美國。
  直到有一天李敖决定和那位曾想競爭主演電影《窗外》的H小姐分手時,纔意識到這不過是萍水相逢的遊戲,而此時王尚勤在美國已有了新男友。
  與小"Y"的文學浪漫之夢
  1966年12月,李敖在他主編的《文星》上刊發《我們對***限?的嚴正表示》後,***當局對《文星》恨之入骨,將其列為監管刊物。讓李敖頗感意外的是,臺灣政治大學中文係的學生小Y,竟也是軍管組成員。
  李敖和小Y的交情,可以說是"打"出來的。那是1965年1月,李敖從許多讀者來信中,意外地發現一篇文筆非常犀利的來稿--《如此獨白,為何見刊?--與李敖先生商榷》。這是李敖自《傳統下的獨白》公開發表以來,接到的第一篇抨擊性的文稿。這個署名小Y的讀者,在李敖看來實際上是在為***當局張目。她的有些觀點甚至比當局對《文星》的指責和討伐還要尖刻,這不能不讓李敖大為震怒。而它的作者有一天居然主動找上門來,面對面地嚮李敖興師問罪了!更讓李敖吃驚的是,作者小Y居然是位漂亮的女學生。
  現在,小Y主動提起兩年前的往事,李敖忽然嚮她提出個大膽的請求--約她下班後一起吃頓便飯。那天晚上,李敖和小Y的相聚非常愉快。後來,在小Y軍管《文星》期間,他與她甚至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畢業後小Y去了香港,擔任《紫荊》雜志的編輯,在那裏圓自己的作傢夢。1970年元旦那天,李敖接到了小Y寄來的香港《明報》副刊,她那篇《號外》就刊載在這張報紙歲末的聖誕節專版上。李敖從這篇優美別緻的散文裏,隱隱聽出了她的心聲。那是一種對往事回憶的心之告白。李敖發現了小Y的心跡以後,纔認識到,他錯過了許多可以與小Y更走近一些的機緣。而第二年春天,當小Y從香港飛回臺北時,同樣發現自己回來得太晚了,這時已有另一位漂亮女孩走進了李敖寂寞的生活。
  與小蕾的患難之交
  《文星》被監管之後,繼而遭查封。以筆為生計的李敖,在臺灣當局的文網之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他開始做起了販賣舊傢用電器的生意。在李敖連供養女兒文文的錢也發生睏難的時候,給予她精神上鼓勵與安慰的紅顔知己是小蕾。
  李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認識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時她19歲,正從高雄女中畢業……看到她,我立刻喜歡上她。"
  但是,在此期間,***當局對李敖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先是因人檢舉他在中學時就參加了共産黨的活動,而不斷受到臺北警備司令部的傳訊,繼而,因他的朋友、正被特務監控的臺大教授老K私逃瑞典而遭軟禁。
  李敖失去自由以後,曾勸小蕾離開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講義氣,最後的選擇當然是留下來。
  1971年春節的前幾天,李敖居然敢以公開到監獄探望有通共嫌疑的在押犯雷震的方式,抗議***對他的長期幽禁。小蕾雖然很害怕,但還是隨李敖去了新店溪監獄。
  1971年3月19日,臺北是個陰天。一大早,李敖就發現在他傢周圍監視的軍警增加了。這是個可怕的信號!這一天,李敖特意與小蕾去臺北一傢很有名的照相館拍了合影。晚上,軍警上門了。李敖將一個裏面裝有10萬塊臺幣的木匣子交給小蕾,以不容分辯的態度堅决要她收下,然後將小蕾緊緊擁抱,轉身頭也不回地走出門去!
  李敖入獄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個人在國泰大樓裏度過的,後來她不得不離開了。五年之後李敖終於出獄,可是那時的小蕾早已為人妻母了。
  與劉會雲的冰雪愛情
  1976年鼕天,李敖剛從監獄出來不久,應邀到老朋友蕭孟能的寓所赴宴。就在這次人數不多的傢宴上,他見到了一位日後引為摯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臺大畢業的劉會雲女士。
  1978年春天,劉會雲開始了與李敖的同居生活。李敖後來回憶說:"會雲跟我度過我一生中最長的隱居期,知我最深,護我最力,有一段時間我一連五個半月不下樓,都是會雲照顧我,她真是了不起的女人。"但是,李敖與劉會雲之間也有分歧,一是李敖堅持同居而反對結婚;二是李敖始終堅持辭去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職務。由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官辦背景,李敖堅决要離開,而劉會雲則認為應該留下來,不僅因為那裏可以領一份足以維生的薪水,更因為它是一個難得的保護外衣。至於劉會雲對李敖在婚姻問題上的固執態度,則由開始的不理解,逐步轉為了理解與接受。
  1979年舊歷春節過後,由於劉會雲的穿針引綫,遠景書局老闆瀋登恩拜會了李敖,隨之出版了其《獨白下的傳統》,李敖由此衝出了因當局打壓而造成的陰霾。
  李敖的復出,震動臺灣文壇。電影明星鬍茵夢也為李敖出山寫了一篇叫好的文章。由臺灣最有影響的《工商日報》刊發,名為《特立獨行的李敖》。劉會雲漸漸發現,李敖變了,常常回避她的眼睛。後來她發現了情書,寫信者正是她最擔心的大影星鬍茵夢!
  劉會雲主動從三個人的關係中退了出來,1980年2月,毅然飛往美國康乃爾大學求學。讓劉會雲感動的是,在分別的前夕,李敖給了劉會雲全部去美的學費、生活費共210萬元臺幣。
  與鬍茵夢的匆促婚姻
  李敖對鬍茵夢而言早已不陌生,他是中國文人中最令她崇拜的偶像。這股癡迷的崇拜是自小種下的因。當年李敖的父母住在臺中一中的宿舍,離鬍茵夢信存巷的老傢很近,她時常聽表哥和母親談論李敖的奇聞逸事。但在蕭傢和李敖見面的第一眼,鬍茵夢的心裏卻頗感意外。本想象他應該是個桀驁不馴的自由派,沒料到本人的氣質,完全是個基本教義派的保守模樣。李敖見到鬍茵夢也立刻被她的美貌和對自己文章的理解所打動,心裏頓時涌起了一股熱血!
  李敖和鬍茵夢很快共渡愛河。1980年5月6日,半年多的戀愛過後,李敖與鬍茵夢終於决定結婚。就在李敖的傢中,他們舉行了極其簡單的婚禮。此時李敖已經45歲。
  其實早在李敖和鬍茵夢準備結婚的時候,不愉快的氣氛就已經開始籠罩在他與她之間。一方面鬍茵夢的母親從一開始就反對她與李敖的結合,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當局,昔日紅遍臺灣的電影明星鬍茵夢開始遭遇冷落。就在鬍茵夢結婚不久舉行的臺灣電影界盛大的金馬奬頒奬儀式上,以往一貫被臺灣新聞局出面請來擔任主持人的鬍茵夢,這次卻被冷落在角落裏!
  這些因素以及兩個人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小摩擦,日漸影響着鬍茵夢和李敖的關係,他們分居了。恰在此時,李敖的好友蕭孟能、朱婉堅夫婦因為第三者《音樂與音響》雜志女編輯小R的出現鬧起了離婚,出於對朋友的關心,李敖出面阻止蕭孟能,卻令他懷恨在心。蕭孟能想起了一件事。那是1979年春天,出版商出身的蕭孟能開始跟李敖做房地産生意。由於他的資金雄厚,很快就在臺北到處買房賣房,竟然占有了一大批房地産。就在這時,他剛剛在天母靜廬買到的一所房産卻一時無法兌現合同。這所面積衹有80平方米的單元房需要交臺幣110萬元。可是蕭孟能在嚮賣主支付55萬元以後,就要離開臺北去國外進行一次三個多月的旅遊。臨行之前,蕭孟能找到李敖求助。蕭孟能走後,李敖不負朋友所托,到了交房款的期限,代替蕭孟能一次性上交55萬臺幣。那時,因李敖恰好與鬍茵夢熱戀,兩人不分你我,李敖便將天母靜廬那處有自己投資一半的房地産,過戶到了鬍茵夢名下。此時,蕭孟能利用鬍茵夢事業受挫對她的影響,騙走了鬍茵夢名下的房地産執照,而將李敖以"侵奪他人私産"的莫須有罪名告上了法庭。
  1980年8月28日早晨,李敖驚奇地發現臺灣幾張當天的報紙上,都刊載了一條重要的消息:《臺司法界昨舉行李敖訟案論證會,蕭孟能及鬍茵夢等各界名流慷慨陳詞》。李敖萬沒有想到臺北會有這樣的一個集會,更讓他大為吃驚的是,自己的妻子鬍茵夢居然會背着他去出席這樣一個明顯對他不利的集會,而且對他大肆潑污!鬍茵夢竟然當衆說天母靜廬的那處房産,是李敖送給她的結婚嫁妝的一種(李敖從來不承認給她房産,僅僅是過戶到鬍的名上而已。),而且,她還說她有權處置這處房産,有權把房地産執照交給蕭孟能。更讓李敖不能容忍的是:鬍茵夢在這次有臺灣諸多媒體記者參加的集會上,旁敲側擊地指責李敖的言論有違"黨國"利益。李敖一怒之下衝進書房,寫下一份《離婚聲明》:
  羅馬凱撒大帝在被朋友和敵人行刺的時候,他武功過人,拔劍抵抗。但他發現在攻擊他的人群裏,有他心愛女人布魯塔斯的時候,他對布魯塔斯說:"怎麽還有你?"於是他寧願被殺,不再抵抗。
  一、鬍茵夢是我心愛的人,對她,我不抵抗。
  二、我現在宣佈我同鬍茵夢離婚。對這一婚姻的失敗,錯全在我,鬍茵夢沒錯。
  三、我現在簽好離婚文件,請原來的證婚人孟祥祠先生送請鬍茵夢簽字。
  四、由於我的離去,我祝福鬍茵夢永遠美麗、不再哀愁。
  當天,李敖發佈離婚决定之後,駕車甩開後面緊緊追趕的記者車隊,駛嚮一傢熟悉的花店,買了九朵豔麗的紅色玫瑰花。然後,他前往鬍茵夢居住的世界大廈。通往鬍茵夢傢的樓梯上擠滿了各媒體的記者。從前喜歡穿豔色服飾的鬍茵夢,現在換上了一件全黑色的素服。李敖無言地將手裏的九朵豔紅的玫瑰花遞給她。就在鬍茵夢的傢裏,在律師的主持下,李敖與鬍茵夢簽下了離婚協議書,結束了兩個人短暫的婚姻。由於***暗中插手蕭孟能訴李敖侵占天母房産的官司,李敖很快就被以"侵占罪"判刑6個月。日後,李敖終於得到了蕭孟能當年誣陷他並讓他無辜蒙冤的鐵證,以蕭孟能犯有"竊占罪"訴訟至臺灣"最高法院"。歷經幾審,蕭孟能也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
  與王小屯的愛之歸宿
  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臺北市仁愛路上,李敖看到一個候車的女孩子正在看他在土城監獄坐牢的時候編發的《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三期。再看那讀雜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幾乎與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頎長而豐滿。特別是她讀書的神態幾乎與小蕾一模一樣。李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這樣他和王小屯相識了。
  1985年的4月,就在19歲的臺灣文化大學學生王小屯偶遇李敖之後不久,她意外地收到一個大信封,裏面是李敖親筆寫的詩: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裏都是你/忘了我是誰/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時候心裏跳/看過以後眼淚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愛上你/忘了我是誰!(據《李敖語妙天下》介紹,該詩歌是1973年坐監獄期間,為了和獄卒換報紙看,而替獄卒寫歌而作,後來被譜成歌麯,是《李敖語妙天下》的開場和背景音樂)
  時光瞬逝,轉眼已是1988年6月,在經歷了漫長的三年愛情長跑以後,王小屯終於成為了李敖的妻子。
  李敖在經歷了大半生的風風雨雨後,總算找到了他最理想的愛人,真正組成了一個和美溫暖的家庭。在他們新婚的時候,李敖請求陳兆基等四位朋友做他和王小屯的證婚人。李敖親筆在結婚證書上寫下四句話:證人從老,證書從俗。正朔從偽,三從出爐。
  1992年8月3日,李敖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諶。
  王小屯結婚後一直沒有到社會上謀職,她成為李敖寫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和秘書。王小屯不事張揚,不求聞達,在婚後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廉和女性所有的低調。1995年4月25日,一嚮不輕易在公衆場合露面的王小屯,左手抱着女兒諶諶,右手拉着兒子戡戡,出現在圓山大飯店12樓的昆侖廳裏,她是來出席丈夫60大壽慶典的。這一天,出席壽宴的人數有百餘之衆。當李敖和王小屯雙雙出現在壽席前,面對那衹巨大的特製生日蛋糕時,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熱烈掌聲!
  也是在這一天,李敖的胞姐發表了一篇題為《敖弟》的賀辭:"無論如何,小屯單純懂事,溫柔體貼,能在各方面支持李敖。他們共同擁有心愛的兒女,尤其是兒子戡戡聰明乖巧,會背誦好多詩,喜歡電器,尤其愛擺弄吸塵器,姐姐說:'可以將清潔工辭掉了!'小女兒諶諶雖然還小,但一看就知道將來會和媽媽一樣是個小美人兒!敖弟年已花甲,有個安定溫馨的傢,這使我們這些親人無限欣慰……"
英文解釋
  1. n.:  Li Ao
近義詞
敖之
相關詞
人物圖書書籍文學傳記臺灣省多情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