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李敖
李敖 (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 ), 字 敖之 、幼名 安辰 ,或称 李大师 。 李敖(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吉林省扶余县人。祖籍山东省潍县,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思想家。被称作台湾第一狂人、斗士、“文化顽童”。曾狂言:“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其著作有96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被查禁。1971年3月19日,当局终于在“台独”分子的栽赃陷害下,找到了借口,以“预备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罪,将李敖这颗当时中等亮度的“星星”沉入了大牢。李敖的刑期原为10年,后因蒋介石去世改为8年6个月。。2006年获厦门大学颁发终生荣誉教授,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立委任满,宣布退出台湾政坛,同时出版新书《李敖政坛哀思录》。2007年于凤凰卫视主持《李敖有话说》,结束后,于新加坡亚盛卫视主持《李敖语妙天下》,面向22亿全球全球华人。《李敖语妙天下》于2009年6月14日停播,原因不明。 李敖 - 生平 李敖1935年生于哈尔滨,父亲李鼎彝曾在抗战期间在日本人在华北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工作(太原禁烟局局长)。1949年因国共内战随父亲李鼎彝、母亲张桂贞从上海来到台湾的台中。1961年,李敖在于《文星》杂志以《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掀起中西文化论战,与胡秋原等人开始笔战,以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的形象力抗多位学者,从此成为文化界的知名人物之一。1960年代-1990年代的戒严时期,他与当时的党外人士合作,不但以批评时政的杂志文章活跃于文界,试图挑战国民政府当时的言论限制政策,还把“党外”杂志汇集成的文章,出版一系列书籍,批评国民党政权,或讲述历史。不过因触犯当时《出版法》等法令,因此通常为禁书。李敖的博闻强记,加上他的搜集资料的天份,被人予以“奇才”、“大师”的评价。汪荣祖教授就曾说:“李敖是两岸研究蒋介石的学术权威。”此外,他还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梁实秋等人有来往。1980年5月6日与影星胡茵梦闪电结婚。结婚后3个月又22天(8月28日)即宣布离婚,1999年胡茵梦出版自传“死亡与童女之舞—李敖与我”中详细讲述了她与李敖相识、结合、又快速结束婚姻的一段经历。 李敖 - 李敖年表 一九三五年生于哈尔滨的李敖 1935年 4月25日出生在哈尔滨。 1937年 全家迁至北平(今北京)。 1942年 开始就读于北京新鲜胡同小学,1948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四中。 1949年 1月25日转到上海,考入上海市立缉规中学(现市东中学)重念初二。 4月12日,随家人到了台湾,就读台中一中。 1951年 十六岁。暑假后高中一年级。参加台中市论文赛、本校论文赛,皆获第一名。 1953年 十八岁。暑假后高中三年级,念了一个多星期,即自愿休学在家。因老师严侨被补,乃饿早饭不吃,存钱义助严师母和三个小孩。 1955年 二十岁。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4月27日,父亲去世,面对两、三千人的送葬场面,特立独行,改革丧礼,“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时,有人曾诬陷李敖,说他爸爸是被他气死的。但是,李敖的母亲及家人却对此表示否认。 1956年 6月27日,从台湾大学法律系自动退学,重考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一年级。在校内的长袍装扮常引人侧目,并有“长袍怪”之称。实行“大学生同居”,小女生叫君若。但是因为太穷,且坚持不信基督教,为女方全家所排斥。君若的妈妈说:“你将来阔到了做总统,我们也不上你门;你将来穷得讨了饭,讨到我们家门口,请你多走一步!”不再是处男。 1957年 二十二岁。暑假后历史系三年级。 3月1日在“自由中国”第十六卷第五期发表中学旧作《从读‘胡适文存’说起》。 毕业后依法服役于中华民国军队,位阶则为少尉预备军官。 李敖二十岁生日1955.04 1961年 2月5日在澎湖退伍。8月18日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一年级。 1961年 开始向《文星》杂志投稿,大力提倡“全盘西化”,并鼓吹自由主义思潮,反对中国国民党独裁,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努力。其第一篇稿子是《老年人和棒子》。八月十八日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一年级。 1963年 3月19日自动在历史研究所休学。 9月1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传统下的独白》。 1964年 王尚勤在纽约生下了李敖的长女李文。 1965年 《文星》遭查禁,次年李敖本人的作品《孙逸仙与中国西化医学》、《传统下的独白》等书也开始被封杀。李敖出版作品超过一千五百万字,并创办过多份报章、杂志。 1966年 三十一岁。“孙逸仙与中国西化医学”、“传统下的独白”、“历史与人像”、“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教育与脸谱”、“上下古今谈”、“文化论战丹火录”、“闽变研究与文星讼案”等书全被查禁。十一月五日出版“李敖告别文坛十书”,在装订厂被治安人员抢走。“乌鸦又叫了”、“两性问题及其他”、“李敖写的信”、“也有情书”、“孙悟空和我”、“不要叫罢”等书全被查禁。 警总开始一再“约谈”我,均于当日放回。“约谈”重点是调查我十八岁时想和老师严侨偷渡回大陆的事。 1967年 三十二岁。国民党加紧算旧帐。台湾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发文侦办我,四月八日以“妨害公务”被提起公诉。自此官方正式配合私方,以诉讼手段,形成夹杀。四月十四日起义助殷海光看病。夏天起,小蕾成为小情人。 1968年 年轻时的李敖 三十三岁。以贩卖旧电器维生,暗中支援其他出版活动。义助柏杨(我看不起柏杨,但柏杨入狱,却基于同情与人权而义助柏杨)。 1969年 因帮助台湾异议人士彭明敏偷渡,被国民党当局诬指为“台独份子”,遭到软禁。九月三日,在被跟踪中约集外国记者,接雷震出狱。 1971年 3月19日晚被以叛乱犯罪名正式逮捕。由保安处处长吴彰炯少将主持刑求,在不见天日的保安处,住了近一年。被捕后,“纽约时报”等刊出照片,详细报导。 1972年 三十七岁。二月二十八日自警总保安处移军法处看守所。旋以叛乱判十年。李敖不写答辩状、不上诉,准备坐十年,但检察官上诉,说判得太轻了。国民党当局另以“背信”冤狱判一年。 李敖在台湾 1975年 四十岁。在军法处看守所。四月二十五日,个人在二坪小房里过生日。同案难友刘辰旦送来一个蛋糕,等李敖十个月后已嫁人的小蕾送来一部 The Best of Life,萧孟能没有任何表示。赶上因蒋中正之死而来的减刑,九月二十二日,又改判八年六个月。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判五年八个月,并自警总军法处看守所移土城仁爱教育实验所,被隔离监禁。 1976年 四十一岁。仁爱教育实验所每周请教授一名来“洗脑”,李敖旁若无人,一言不发。十一月十九日服刑期满,无保出狱(李敖说:“我不愿连累朋友保我出狱,如因没有保人而不放人,我愿继续坐牢”)。在李敖未出狱前,国民党派李敖的老师吴俊才与李敖洽商,李敖指陈在叛乱案外,另以杠上开花的背信冤狱整我、判李敖一年的不当,经吴俊才查明确是冤狱,乃透过协调,以“不执行”解决。吴俊才相对要求李敖任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敖以叛乱案的褫夺公权六年也可就此不了了之,可证明所谓国民党法治,不过乃尔!乃同意。于是在出狱后第十一天(十二月一日),有了生平第一个正式职业。 1977年 四十二岁。与 Martha 同居。做土木包工。坚辞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职务,主任蔡维屏不肯放人。我感觉是:“那次短暂的‘副研究员’,就好像一个人上街买菜,突然被抓去当兵,他一有机会,必然要开小差,还回去买菜一样。”最后,“在中心我待了十三个月,但是全部上班的时间,不到十三个小时。不但拒绝研究,也拒绝讨论拒绝听演讲会拒绝签到、拒绝请领书报,最后拒绝领薪水。” 1978年 四十三岁。做土木包工。吴俊才自萨尔瓦多返台,亲到我家,同意李敖辞职,但邀李敖去“中央日报”任主笔,再准备接任总主笔,李敖笑著说:“我不会给国民党做打手的,谢谢老师啦!” 1979年 四十四岁。六月复出,出版“独白下的传统”,并在“中国时报”写专栏。出版“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1980年 出版《李敖全集》,同年5月6日与台湾著名影星胡茵梦结婚,但三个月后便火速离婚。替萧孟能的前妻朱婉坚打抱不平,却被萧孟能控告其侵占财产,李敖被判有期徒刑(一说是被人诬告,李敖声称是是国民党介入司法对他政治迫害)胡茵梦受国民党唆使,做斗李敖秀,我在八月二十八日通知胡茵梦离婚。胡茵梦一方面招待记者宣告她对李敖的恨,一方面离婚第二天向李敖哭著诉说她的爱;一方面作证头一天告诉我报上登她骂李敖的话是乱写的、很没有斟酌的、太过分的,一方面作伪证时,又照旧太过分的很没有斟酌的乱说不误。 8月10日再度因案入狱半年。 1981年 四十六岁。八月十日被国民党当局迫害,再度入狱。在入狱前十六天,认识汝清,同居十六天。汝清是我不认识的某个留学生的新婚夫人,这是我生平第二次和有夫之妇私通(第一次是我二十八岁时候,和一个我不认识的流氓的太太),我真正做到了罗素“婚姻与道德”名著的境界。在这一两年里,在我床上,虽然不乏歌星解带、空姐横陈,但对我却是“目中有色,心中无色”。汝清却是一个例外(在我一生中,张敏英是最令我作梦的女人、君若是最慧*多才的女人、尚勤是最有幽默感的女人、海蒂是最美丽的女人、小蕾是最可爱最令我怀念的女人、Martha 是最好的女人、胡茵梦是最风华绝代的女人、汝清是最惹我怜爱的女人。在正规之外,我一生中只有过五次和妓女在一起,并调查妓女生活,我是主张灵肉一致的人,我不喜欢没有爱情的性行为,我觉得我在这一方面,比一般人高得太多了)。 1982年 中年时期的李敖 2月10日出狱后被平反。李敖并循法律程序反击,萧孟能两次入狱,最后被迫离开台湾。 1982年 四十七岁。入狱后即开始每月出版一册“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一直不断。二月十日出狱,发表有关司法黑暗、监狱黑暗文字,并陆续为许多冤狱抱不平,引起行政院院会、中外舆论、电视、立法院以被迫害者的重视。在国民党立委温士源疾呼阻止李敖英雄形象流传后一周,新竹少年监狱即发生空前大暴动。出狱后大量为党外杂志写文章,公论所在,蔚为重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四月二十五日,党外人士为我在紫藤庐祝寿,虽然许荣淑等监邀,我不肯露面。六月出版“三情之书”──“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书”、“李敖的情话”。八月二十八日起,实行“隐而不退”。 1983年 四十八岁。继续每月出版“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二月一日出版“李敖全集”第七册、第八册。八月至十一月另出版“李敖千秋评论号外”三册,全年密集写作,生平仅见。 1984年 四十九岁。继续出版“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三月六日,美国 James T.M. Pan 写信说:“台湾一千八百万人口,但自海外看岛内,全岛只有李敖一人而已!现在如此,将来在历史上更加如此,这是中外正义之士的一致看法。”总之,我生平侠骨柔情、敢说敢做,多少年来,一直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独行其是,而不在乎小人们争言其非。我是顽童、是战士、是英雄、是善霸、是文化基度山、是社会罗宾汉、是痛恨国民党和伪君子的第一真人,中国有史以来,没人能像我这样集正义、力量、勇气、真诚、血性、智慧、博学和活泼于一身的人了。有李敖在,是中国人之光,岂止一千八百万而已,有朝一日,历史将为我作证。 1985年 五十岁。最高法院平反四年前冤狱。继续出版“李敖千秋评论丛书”(其中第四十期被查禁)和“万岁评论丛书”(其中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第十六期、第十七期均遭查禁),在国民党疯狂查禁政策下,事实上,连残余的没禁的,也难以正常上市。员警、特工之流威胁售书小贩说:“反正凡是有李敖两个字的书就不要卖!”所以处境是苦撑待变,备极艰辛。 1991年 五十六岁。二月二十七日,创办一张四个版的“求是报”,至八月二十日,一共出了一百八十七天。六月,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十一月一日,创办“李敖求是评论”月刊,共出版六期。 1993年 获聘为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教授中国思想史等课程... 1996年 开始在真相电视台开讲“李敖笑傲江湖”节目,因批评时政,成为电视媒体焦点。 2000年 代表新党参加竞选中华民国总统,却于投票日数日前宣布支持另一个候选人宋楚瑜。 但是,在阳明山小区李敖的投票区,李敖却仅得了一票。由此,有人诬赖李敖,大骂李敖不要脸自己投自己。 2004年 再度进军政坛,以无党籍身份参加2004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获得当选。 2005年 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用技巧普及公民自由,获得社会各界赞誉。 2006年 十月十五日,以无党籍身份参加台北市长选举。 2006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中国大陆拥有大量观众的凤凰卫视节目《李敖有话说》播出最后一集,李敖说他自己将开始专心写作(包括多部中文小说、英文小说和一部总结古往今来经典中文词汇、句式的大辞典)。 2007年 结束《李敖有话说》节目。当选台湾伪立法委委员。 2008年 卸任台湾伪立法委委员,并出版新书《虚拟的十七岁》(李敖研究网连载中:http://leeao.com.cn/bbs/forumdisplay.php?fid=1)。并发扬其在2000年竞选台湾伪中华民国总统时的竞选词“勃起台湾、挺进大陆、威尔刚世界”之精神中的“威尔刚世界”,继“挺进大陆”的李敖有话说后,与新加坡亚太卫视合作,主持新节目《李敖语妙天下》。2008年11月起在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播出。2009年元月1号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澳大利亚、北美、新西兰、印度等地区播出。李敖声称,将以薄薄的两片唇影响全球华人。称其节目一周七天,天天播出。将原来《李敖有话说》的时长20分钟增加了一倍,称如果不能超越自己的过去,将不会再做。 2009年 于新加坡亚太卫视,主持《李敖语妙天下》节目。台湾高点卫视同步播出。 李敖 - 著作列表 散文 1947年 妄心,《好国民杂志》 人类的冷藏,《好国民杂志》 1952年 6月25日,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学生杂志》,46期。 8月1日,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合作经济》,第2卷第12期。 “英伦归来”的启示,《新生报》 生也有涯知无涯,《新生报》 学习英语的目的 诸葛亮的军政 虚字的对联 字型的对联 毋忘在莒的初处 行李考 报纸 初三上甲组报,1950年。 求是报 书籍 《李敖大全集》,目前出版四十册,收录了其大部分著作。 第一册《北京法源寺》、《传统下的独白》 第二册《历史与人像》、《教育与脸谱》、《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 第三册《文化论战丹火录》、《上下古今谈》 第四册《胡适研究》、《胡适评传》 第五册《孙逸仙和中国西化医学》、《大学后期日记甲集》、《大学后期日记乙集》 第六册《独白下的传统》、《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第七册《读史指南》、《要把金针度与人》 第八册《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 第九册《蒋介石研究续集》、《蒋介石研究三集》 第十册《蒋介石研究四集》、《蒋介石研究五集》 第十一册《蒋介石研究六集》、《蒋经国研究》、《论定蒋经国》、《国民党研究》 第十二册《国民党研究续集》、《民进党研究》 第十三册《冷眼看台湾》、《郑南榕研究》 第十四册《中国性研究》、《中国命研究》 第十五册《李敖情书集》、《李敖书信集》 第十六册《李敖对话录》、《爱情的秘密》 第十七册《波波颂》、《大学札记》、《李敖札记》、《李语录》 第十八册《胡适与我》、《世论新语》 第十九册《求是新语》、《李敖随写录前集》、《李敖随写录后集》 第二十册《李敖自传》、《我最难忘的事和人》、《你不知道的彭明敏》 第二十一册《给国民党难看》、《给外省人难看》、《给台湾人难看》 第二十二册《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上)》 第二十三册《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下)》、《早年日记》 第二十四册《蒋介石评传》(上) 第二十五册《蒋介石评传》(下)、《蒋介石的真面目》 第二十六册《李登辉的真面目》、《李登辉的假面具》、《为自由招魂》 第二十七册《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另一面的二二八》 第二十八册《李敖回忆录》、《李敖书序集》 第二十九册《李敖快意恩仇录》、《李敖报刊集》 第三十 册《李敖书翰集》、《李敖书简集》、《李敖书札集》 第三十一册《李敖书笺集》、《李敖书函集》、《李敖书牍集》 第三十二册《李敖书启集》、《李敖好讼集》、《李敖放刁集》 第三十三册《李敖闹衙集》、《李敖弄法集》、《李敖刀笔集》 第三十四册《丑陋的中国人研究》、《白眼看台湾》、《法眼看台湾》 第三十五册《国民党臭史》、《蒋家臭史》、《老贼臭史》 第三十六册《中国近代史新论》、《中国现代史正论》、《中国现代史定论》 第三十七册《李敖秘藏日记》、《李敖五五日记》、《为历史拨云》 第三十八册《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白色恐怖述奇》 第三十九册《李敖论人物》、《中国艺术新研》、《中国迷信新研》 第四十 册《我是天安门》、《你是景福门》、《为文学开窗》 以上关于彭明敏与天安门的部分,在北京的中国友谊版本的李敖大全集,给删得最厉害! 李敖 - 其他著作 《闽变研究和文星讼案》(编著) 《传统下的再白》(李敖告别文坛十书) 《妈离不了你》(李敖告别文坛十书) 《借古不讽今》 《战斗是检验党外的唯一标准》(邓维桢编) 《上山·上山·爱》 《红色11》 《李敖祸台五十年庆祝十书》 《李敖语录》六册(应凤凰编) 《李敖全集》八册,四季 《李敖作品集》25册,桂冠 《李敖作品精选集》20册,桂冠 《李敖著作丛刊》桂冠 《李敖新刊》7册 《李敖三情之书》远景 《李敖电子五书》 《李敖诺贝尔奖提名文选》 《洗你的脑,掐他脖子--李敖总统挑战书》 《陈水扁的真面目》(与李庆元合著) 《李远哲的真面目》 《你不知道的司法黑暗》 《你不知道的228》(与陈境圳合著) 《周越墨迹研究--你不知道的故宫博物院》(与陈兆基、王裕民合著) 《李敖有话说》 《快意还乡--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十二天心灵之旅》 《阳痿美国》 李敖 - 主编 《胡适选集》 《胡适语粹》 《胡适文存外编》 《胡适给赵元任的信》 《中国历史演义全集》 《中国名著精华全集》 《诺贝尔和平奖全集》 《罗素选集》 《林语堂选集》 《蒋廷黻选集》 《左舜生选集》 《真相丛书》(74册)(有:《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安全局机密文件--历来办理匪案汇编》,等等名著!) 《陈竞存(炯明)先生年谱》(陈定炎编,桂冠出版) 《文星版图书》(22册) 《文风杂志》(1期) 《乌鸦评论杂志》(24期) 《李敖求是评论杂志》(6期) 李敖 - 思想倾向 《自由中国》结束,到六零年代再起来的,是《文星》杂志。它是五七年创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到胡适去世的前后,李敖在上面写文章,有几篇非常脍炙人口,一出来全台湾轰动,文化界轰动。胡适去世时,《文星》杂志纪念胡适的专号卖了三版,从那时起,《文星》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刊物。 当时,李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强调的是反传统和西化,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等,在学生圈里震动很大,好象眼睛一下子睁开了,那时的李敖是文化英雄!对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冲击。不过,李敖基本上是批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社会。 早年他是一个文化批评者,比较不谈当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议题。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现代化、西化的角度,当然这个现代化里面有不少自由主义成份。就政治议题而言,《文星》对台湾自由主义的贡献,没有脱出《自由中国》的大的架构,只是重复其中的一个局部。这份杂志的意义,在文化领域。政治批评的部分 ,则大量出现在李敖后来的《李敖千秋评论》当中。2005年李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希望中国大陆逐步走向“成熟”的、自由和民主的现代社会。他一方面规劝在中国大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自信的扩大言论自由和接受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他也劝导中国大陆的民众在处理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时采取“温和”及“非对抗性”的博弈方式。李敖的这种政治主张,部份中国大陆人士认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追求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体现。对于文化大革命,他指称:“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陷入艰苦的状态;救死,这是第一优先的,所以花了这么多年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共产党因为在摸索,也犯了错误。这个错误,邓小平评估过。我们在《邓小平文选》里面看得很清楚,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李敖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的批评是不遗余力的,在不同的媒体和他自己的出版物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蒋介石的抨击。 政治生涯 政治上,李敖长期反对国民党在台湾的独裁专政,支持民主自由。 对于两岸问题,李敖支持两岸统一,认为两岸统一最符合台湾的根本利益。 2000年 伪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期间,他曾公开支持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同时他也强调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二十年前提出的未来式陈述,而二十年后他所谈的一国两制已不太算未来式了,简言之邓小平讲的是未来式,而他讲的是现在式。 2004年 李敖以他的高知名度,不插旗、不拉票、不发传单、不做广告的竞选方式,无党籍身分当选立法委员,持续对台湾和大陆发挥影响力。 2005年 2月一日就职宣誓,别人都对“国父”孙中山的照片宣誓,唯独李敖对着自己的照片。 2006年 10月15日,李敖领表宣布参选年底台北市长选举。最终投票结果其以0.61%的得票率落选。 李敖 - 社会活动 李敖在北大演讲 李敖目前担任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系列电视政论节目的嘉宾、主评,针贬时弊。在大陆的有抱负、有思想的年轻人心中反应最为强烈,许多人都视他为权威。对台湾政治心直口快的批判,反对军购与政府的乱政。2005年9月19日李敖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北京和上海、香港。过程中,分别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进行了演讲,自认为演讲的目的在于向大陆人民“播撒自由主义的种子”,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认为,李敖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者。虽然此行程受到了香港与台湾媒体普遍的重视并以“李敖炫风”为头版,但是李敖的演讲在大陆并没有得到官方媒体的直播。但其演讲稿以及演讲视频,仍借助因特网而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 两次入狱经历:1971年3月19日国民党当局以“预备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罪”迫害李敖十年徒刑。后遇蒋介石死亡改为八年六个月。1981年8月李敖因与萧孟能的财务纠纷被国民党抓住机会再次迫害入狱,刑六个月。义捐:李敖为救助台湾慰安妇,拍卖自己收藏的字画古董,包括胡适曾经送给他的书法作品等,总共捐出一百万美金,约合三千三百多万新台币,轰动一时。李敖还曾捐钱给立法委员金高素梅一百万新台币帮助她去联合国抗议日本不承认暴行。他经常也会时不时地捐款,如偶尔捐钱给抗议陈水扁的团体,救助给他的朋友等等。访问大陆时,他也向北京大学捐款三十五万人民币,希望北京大学给胡适建立铜像。 李敖 - 主讲节目 真相卫星电视台《李敖笑傲江湖》1995-2001 东森电视台《李敖黑白讲》 1997~1998 环球电视 《挑战李敖》 1999~2000 环球电视 《李敖挑战》2000 台湾电视公司《李敖TALK秀》短暂 2000 中天电视《李敖大哥大》2001-2002 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2004-2006 年代新闻台《笑敖年代》2006 亚太卫视(新加坡)、高点卫视 《李敖语妙天下》 李敖 - 参政形象 在台湾,李敖以独特的问政方式,力图争取新闻关注,突显若干被多数人忽略的民意诉求。包括: 2005年3月17日,李敖在立法院程序委员会质询国防部长李杰时,拿出狗链,讽刺台湾作为美国的看门狗却要自费买武器的荒谬。他并亮出防身的小刀,提议:既然美国表示要台湾买武器是为了要台湾展现自我防卫的决心,干脆直接请李杰割卵葩算了。 2006年6月16日,在陈水扁总统罢免案公听会上,李敖解开自己的裤裆,要当时外传滞留美国治疗摄护腺癌的新光医院副院长黄芳彦尽速回到台湾找治疗他摄护腺癌的医生(因为李敖开刀三天之后即可起床讲话)。 2006年10月15日,李敖前往台北市选举委员会登记参选台北市长时,不用支票而是准备好现金新台币200万元(参选所需保证金),表示他的参选台北市长是“玩真的”。 2006年10月24日,李敖为了表示对朝野欲将军购案排入议程的严重质疑,以个人防身的实际行动来阻挡当日程序进行。他先大骂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内定要让军购案过关,再戴上防毒面罩(外表为电影《V怪客》主角的面具),表示不畏后果要求立法院程序委员会本次会议中止,希望在场委员离席;并出示个人防身电击棒、防狼喷雾罐,对空喷射催泪瓦斯共八次,呛得朝野立委眼泪直流,议事中断约二十分钟。 2006年11月10日,为了抗议军购案,李敖在立法院总质询中,秀出自己年轻时的“露鸟”照,三点全露。 2007年1月19日,破天荒支持民进党提名检察总长人选陈聪明,理由是陈聪明曾起诉他的前妻胡因梦,决定投下同意票。 李敖 - 爱情盘点 小蕾成为小情人 与“罗”的生死初恋: 1951年,在台中市高中读书的李敖,热烈追求低年级女同学罗,1955年秋天,李敖进入台大历史系,而罗也考进了台大化学系。很快,两人开始热恋,但后来罗的父母对李敖的特立独行反感至极,即使李敖亲自去见罗的父母也未能挽回恋情,为此李敖曾服药自杀。 与王尚勤的碧潭情丝: 李敖是王尚勤大哥的同窗好友,两人的恋情开始于1962年2月一次公交车上的偶然相逢。热恋中,王尚勤从台大毕业,1964年9月,她毅然留学,后王尚勤发现自己怀孕,这一年圣诞节前夕,她在西雅图产下一个女婴。 李敖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李文。1966年春,王尚勤带着已经快3岁的女儿飞回了台北。就在她即将离开台北的前几天,她发现了代号H的少女与李敖的情书,王尚勤自己带女儿飞回了美国。 与小“Y”的文学浪漫之梦: 李敖和小Y的交情,可以说是“打”出来的。因为1965年1月,李敖从许多读者来信中,意外地发现一篇文笔非常犀利的来稿,也是抨击他的一篇文稿。这让李敖大为震怒,但更让他吃惊的是,后来他发现作者小Y居然是位漂亮的女学生。后来他约她下班后一起吃顿便饭。从此,他与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毕业后小Y去了香港,在那里圆自己的作家梦。1970年,李敖从小Y寄来的香港《明报》 副刊里隐隐听出了她的心声,才认识到,他错过了许多可以与小Y更走近一些的机缘。而第二年春天,当小Y从香港飞回台北时,同样发现自己回来得太晚了,这时已有另一位漂亮女孩走进了李敖寂寞的生活。 与小蕾的患难之交: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笔为生计的李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后,开始做起了贩卖旧家用电器的生意。在他连供养女儿文文的钱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他精神上鼓励与安慰的红颜知己是小蕾。 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时她19岁,正从高雄女中毕业……看到她,我立刻喜欢上她。”李敖失去自由以后,曾劝小蕾离开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讲义气,最后的选择当然是留下来。1971年李敖入狱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个人在国泰大楼里度过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开。5年之后李敖终于出狱,可是那时的小蕾早已为人妻母了。 李敖喜获麟儿李戡后, 与妻子小屯之全家福 与刘会云的冰雪爱情: 1976年冬,李敖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应邀到老朋友萧孟能的寓所赴 宴。就在这次人数不多的家宴上,他见到了一位日后引为挚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台大毕业的刘会云女士。 1978年春天,刘会云开始了与李敖的同居生活。1979年旧历春节过后,由于刘会云的穿针引线,远景书局老板沈登恩拜会了李敖,随之出版了其《独白下的传统》,李敖由此复出,震动台湾文坛。电影明星胡茵梦也为李敖出山写了一篇叫好的文章。此时的刘会云发现,李敖变了!刘会云主动从三个人的关系中退了出来。 与王小屯的爱之归宿: 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台北市仁爱路上,李敖看到一个候车的女孩子正在看他坐牢时编发的 《李敖千秋评论》丛书第三期。再看那读杂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几乎与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颀长而丰满。特别是她读书的神态几乎与小蕾一模一样。李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这样他和王小屯相识了。1988年6月,在经历了漫长的三年爱情长跑以后,王小屯终于成为了李敖的妻子。1992年8月3日,李敖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谌。 李敖 - 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 2010年11月15日,《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李敖以300万元的年版税收入排名第十三。
Li Ao (Chinese: 李敖; pinyin: Lǐ Áo) (born April 25, 1935), is a writer, social commentator, historian, and independent politicia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He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 Chinese essayists today, although critics have termed him an intellectual narcissist. His political inclinations are more controversial; he is a very vocal critic of both the Kuomintang and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nd their many politicians, including Chiang Kai-shek, Ma Ying-jeou and Chen Shui-bian. Although he favors unification, especially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Li refuses to call himself Pan-Blue due to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KMT. He firmly believes i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n Taiwan, is given much media exposure thanks to his popularity as a writer. Background Li was born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Li Dingyi (李鼎彝), a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Zhang Kuichen (張桂貞). His family has ancestry in Wei County (濰縣), Shandong Province, and Fuyu County (扶餘縣), Jilin Province. The entire Li family, except for two children, moved to Taiwan at the end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in 1949. Dissident writer Li Ao was credit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mocratic movement in Taiwan between the 1960s and 1980s. In the 1960s, he was the editor-in-chief of Wenxing (文星), a magazine that promoted democracy and personal freedom. He was jailed by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from 1972 and 1976, and again from 1981 to 1982) after helping a pro-Taiwan independence political prisoner, Peng Ming-min, escape to Japan in 1963. Ironically, Li Ao had a long history of being an advocate of reunification. Throughout the 1970s, Li Ao received much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his imprisonment. He was highlighted by Amnesty International as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prisoners in Taiwan in 1974. After his release, Li Ao continued to publish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criticizing the government. Ninety-six of his books were banned in Taiwan before 1991. In the 1980s he also sponsored other numerous anti-Guomintang magazines. His novel Mountaintop Love (《上山.上山.愛》), about a mother and daughter who fall in love with the same man, though several years apart, solidified Li's status as a serious novelist. His other novel, Martyrs' Shrine: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 (北京法源寺), is about the beginning and the failure of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Li also published his autobiography in 2001, revealing more than ten of his romantic affairs in the book. The bulk of his work, however, is non-fiction, consisting mainly of essays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Entry into politic Li Ao strongly supports the idea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 He believes that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is inevitable and at one point advocated immediate surrender. He thinks that if reunification were to come as soon as possible, it would be more beneficial for Taiwan. This, in combination with his past as a political dissident and his witty style, has made him a popular figure among supporters of Chinese reunification. Conversely, it has also made him an unpopular figure amongst supporter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Li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00 as a candidate for the New Party. Li usually plays the role of a political gadfly, and his campaign was largely symbolic. He took the elec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educate" the people of Taiwan. Both he and his party publicly encouraged people to vote for James Soong to the point of stating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debates that he was not planning to vote for himself and that people should vote for Soong. Since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Li Ao has bitterly spoken out against pro-independence Nobel laureate Yuan T. Lee, who publicly supported Chen Shui-bian. He has also accused former President Lee Teng-hui of corruption. In October 2004 Li ran in the December 11 legislative election as a non-partisan candidate in the South Taipei constituency, for which he was subsequently elected in the last winning place. He took office as an independent legislator on February 1, 2005. In February 2005, Li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accusing PFP leader, James Soong of having changed his opposition towards military weapons purchas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eople of Pro-American inclination, people with CIA backgrounds and arms traders who would receive kick-backs. Li threatened Soong that he will reveal the names of the people with CIA backgrounds, who were influencing Soong, to the general public unless Soong reverted to his previous opposition position. PFP legislators dismissed the accusation and responded that Li Ao should reveal his evidence to support his story. Later that year, in June, Li claimed to the Taiwanese press that he had exclusive information from the CIA concerning the 3-19 shooting incident. He alleged that the real motive of the killer was to assassinate Vice-President Annette Lu in order to garner sympathy votes for Chen Shui-bian, and that the killer had been condoned by the governing party for ulterior political reasons. After flashing a series of supposedly CIA-endorsed documents to reporters, he mailed them to Annette Lu, claiming that she would need to know the full extent of truth about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September 19, 2005, Li Ao returned to Mainlan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56 years. He was invited to give speeches at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where he was warmly received, and this trip is claimed to have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observers of the China-Taiwan strait relations issue. His speech at Peking University wa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as Li publicly urg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as laid dow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But he also prais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CP in bringing economic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at one point he even alluded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and take it as an example to sustain his point that freedom should be obtained through "cleverer" means, rather than mass revolutions that could result in numerous deaths. Li Ao was a candidate for the 2006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Family life and trivia Li is known for his quick wits and energetic vocal style. Although not primarily a novelist, he has released two novels to date. Li has had many tempestuous love affairs. His eldest daughter by his first wife, Li Wen, is an Asian American who now teaches in Beijing. He had a very short-lived marriage to Taiwanese movie star Hu Yin-meng in 1980; they divorced after just 4 months, 22 days. His present wife, 29 years his junior, was accosted at the streets of Taipei. They have a son and daughter. Li is interestingly known for generally appearing in public wearing a Fred Rogers-like cardigan sweater. He also has a habit of taking pictures of the audience at public events where the media is present since he believes that it is only fair to take pictures of the people who are taking pictures of him. On October 24, 2006, Li sprayed tear gas and wielded a stun gun during a Legislative Yuan National Defense Committee meeting, forcing several members of parliament to flee. He was attempting to stop debate on purchasing attack submarines and Patriot anti-aircraft missiles for $16 billion dollars from the U.S. He was also wearing the mask from V for Vendetta. Li frequently hosts a show on the Mandarin-language Hong Kong channel Phoenix TV called "Li Ao wants to talk" (李敖有話說). 姓名:李敖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生于:1935年4月25日
身高:178cm
体重:63kg
籍贯:台湾台中
祖籍:山东潍县
李敖 (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祖籍山东潍县(即现潍坊)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现为中华民国立法委员。1935年生于哈尔滨,后迁居北京、上海等地。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1954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三年制为专科),未满一年自动退学,旋再考入历史系。1957年在《自由中国》发表《从读<胡适文存>说起》,引起胡适注意,后任蒙元史专家姚从吾助手,并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1961年11月于《文星》杂志发表《老年人和棒子》,揭开六十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序幕。此后出任《文星》总主笔。陆续发表《播种者胡适》、《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
睿智的李敖 1965年《文星》被迫停刊,遂靠经营旧电器维持生计。1970年因彭明敏出逃案而被软禁,翌年被捕,判以10年徒刑,1976年减刑获释,担任土木包工。1979年复出文坛,出版《独白下的传统》、《李敖 文存》等。同年与台湾影星胡茵梦结婚,3个月后离婚。
1981年因由国民党一手操办的“萧孟能控告其侵占案”再度下狱。1982年出狱后陆续创办《时代》系列杂志,出版《千秋评论》、《万岁评论》、《朝代评论》丛书,宣称绝对反国民党,绝不妥协。曾在1982—1983年间参与发起“批康(宁祥)”风潮,但并未参与党外政治运动。
1991年创办求是报,1993—1996年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特聘教师;1995—2000年担任真相新闻网“李敖 笑傲江湖”主持人;1997年举办义助慰安妇百件珍藏义卖会;1999—2000年,台湾第10任“总统”选举期间被推选为新党“总统”候选人;2000年担任环球电视“挑战李敖 ”主持人和台视“李敖 脱口秀”主持人;2001年至今任中天新闻台“李敖 大哥大”主持人;2000年,凭借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曾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李敖 自己说,提名是很容易的事,只要评委有认识的就行);2004年当选台北“立委”。
李敖 是台湾知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党外政论家”。因数度入狱而必然造成一种“给国民党难堪的心度”。依此,1983年5月,台湾一批持有政见的知识分子投书《民主人》,支持李敖 出任“党外党魁”,并竞选第七任“总统”,称他有足够的影响及威望。他仗义执言,打抱不平的正义精神,深受各界人们的敬佩,甚至把他捧为崇拜的偶像。
李敖 生平以深厚学问做护身,博闻强记。而嬉笑怒骂为己任,自誉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翘楚。著作甚多,主要以散文和评论文章为主,有《传统下的独白》、《胡适评传》、《闽变研究与文星讼案》、《上下古今谈》、《李敖 文存》等;近年出版的有《李敖 的情话》、《蒋介石研究文集》和《李敖 回忆录》、《李敖 大全集》等100多本著作,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经他抨击骂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超过3000余人,在古今中外“骂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李敖 前后共有九十六本书被禁,创下历史记录。
李敖 主张以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反对“公投制宪”,反对军购。 1935四月二十五(阴历三月廿三日)生在哈尔滨。
同年生的属猪“名流”有“猫王”普利斯莱、伍迪艾伦和拍裸照的毕雷诺斯等。我生之日,正是九一八事变后三年七个月,中国东北已在日本鬼子控制之下,日本鬼子导演的“满洲国”也成立了三年多。所以照历史的说法,我一出世就是“遗民”,就像孔夫子一出生就是“遗民”一样。 1936一岁。
在哈尔滨
1937二岁。
为不做亡国奴,全家迁到北平。全家计开爷爷、奶奶、姥姥(外婆)、爸爸、妈妈、五叔、三姨、四姑、老姑、老姨、大姊、二姊、三姊、四姊、我,外加大爷和大娘(爸爸的兄嫂)一系四位,共达十九口之多。爸爸仰事俯畜、平辈支援,负担之重,也就可想而知。可是到北平后就七七事变,国民党又弃人民而逃,我们又做了亡国奴。爸爸为大家庭所累,再也没能力南迁了。他只好派五叔做“代表”,到后方去。爸爸人虽不能南下抗日,但他的地下抗日,却没有停止。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马占山将军的东北义勇军,是中国第一个以行动抗日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以行动抗日的时候,其他团体还在“伺日”之中,爸爸当时就是马占山的秘密盟员,这一身分,他一直保持,直到抗战胜利、直到别的团体数典忘祖为止。因为抗日抗得和抛媚眼、慢动作的国民党不和,所以被国民党所诬。1940五岁。
因爸爸担任太原禁烟局局长随爸爸去太原,并游太谷等地,间返北京。 1941六岁。
得盲肠炎,住北京东华医院。爸爸被捕,关进日本宪兵队。
1942七岁。
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 1943八岁。
暑假后小学二年级。 1944九岁。
暑假后小学三年级。学校有日语课,始学日语。 1945十岁。
暑假后小学四年级。因日本投降,停学日语。 1946十一岁。
新鲜胡同小学改为一区九保国民学校。七月初小毕业。暑假后入高小五年级。 1947十二岁。
暑假后高小六年级,当选班上自治会主席。1948十三岁。
有神秘的初恋,小女生是张敏英。暑假后小学毕业。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旋去天津小住,转往上海。 1949十四岁。
一月二十五日,考入上海市立缉槼中学,二月十五日开学,重念初一上。三月三十一日以刀伤同学之脚,被记大过一次。四月十日离上海时初一上尚未念完。四月十二日到台湾,住台中云龙里(模范西巷)七十二号。跳班考入台湾省立台中第一中学初中二年级。十一月参加台中市第四届全市国语演说竞赛,得初中组第二名(第一名是四姊,她代表省立台中女子中学)。 1950十五岁。
暑假后初中三年级。与赵天仪等办《初三上甲组报》,发行人陈正澄。 1951十六岁。
暑假后高中一年级。参加台中市论文赛、本校论文赛,皆获第一名。 1952十七岁。
暑假后高中二年级。六月二十五日在《学生》杂志第四十六期发表《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八月一日在《合作经济》第二卷第十二期发表《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这是参加庆祝第三十届国际合作节徵文而作,得了第一名,并拿到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买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四十册。 1953十八岁。
暑假后高中三年级,念了一个多星期,即自愿休学在家。因老师严侨被捕,乃饿早饭不吃,存钱义助严师母和三个小孩。 1954十九岁。
考入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后来改为法律系司法组)。九月十四日入学。 1955二十岁。
四月二十七日,父亲去世,面对两、三千人的送葬场面,特立独行,改革丧礼,“虽千万人,吾往矣”。1956二十一岁。
暑假后历史系二年级。 1957二十二岁。
暑假后历史系三年级。三月一日在《自由中国》第十六卷第五期发表中学旧作《从读<胡适文存>说起》。 1958二十三岁。
暑假后历史系四年级。 1959二十四岁。
七月毕业。九月九日去凤山陆军步兵学校,受第八期预备军官训练。 1960二十五岁。
官拜少尉排长,下野战部队,足迹遍台湾南部。 1961二十六岁。
开始向《文星》杂志投稿,大力提倡“全盘西化”,并鼓吹自由主义思潮,反对中国国民党独裁,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努力
(其第一篇稿子是《老年人和棒子》)
2月5日,在澎湖退伍
8月18日,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一年级 。二月五日在澎湖退伍。六日上船,抵台中。十五日北上,十七日租下台北新生南路三段六十巷一号“四席小屋”。六月十五日搬到新店狮头路十七号“碧潭山楼”。八月十八日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一年级。十一月一日在《文星》第四十九期发表《老年人和棒子》。 1962二十七岁。
迁回台北。于五月十九日住进安东街二三一号三楼。与尚勤同居。暑假后历史研究所二年级。 1963二十八岁。
三月十九日自动在历史研究所休学。九月一日出版第一本书——《传统下的独白》。 1964二十九岁。
五月一日迁入水源路十九号之八《水源大楼》三楼。与海蒂同居。尚勤在纽约生李文,是我的女儿,龙女也,现在美国。 1965三十岁。
四月二十五日,萧孟能在他家大设宴,为我三十岁庆祝。八月十八日迁往信义路国泰信义公寓四楼。十二月一日在《文星》第九十八期发表“我们对国法党限的严正表示”,批评国民党。十二月二十六日,杂志被封杀。四年的《文星》风云告一段落。 1981四十六岁。
八月十日再度入狱。入狱前我写道:“首先是舆论对我的封锁,《中国时报》的高信疆,终于受到压力,要她在国民党全会期中,停刊我的文字一星期。于是,在“美丽岛事件”前四天,我写信向高信疆辞去专栏,一方面多谢他这半年来对我的道义支持”,一方面抗议某方“直接间接扼杀异己的言论,究竟要闹到什么地步才同归于尽?”
舆论封锁以后,接着是舆论的斗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鼓动胡茵梦表演“大义灭亲”,各路人马为了嫉忌李敖 、斗臭李敖 ,居然认同了胡茵梦这种连共产苏联、纳粹德国都怂恿不出来的离奇模式,居然不警觉胡茵梦的“大义灭夫”行为是“违背善良风俗”的、“违反公秩良序”的,甚至与他们“复兴中华文化”的目标绝不相容的,这种“打倒李敖 统一战线”,不是太邪门了吗?
在舆论的一片杀伐之声里,国民党《中央日报》带头以专论攻击我,省政府《新生报》干脆漫画骂我是狗。统计各报的新闻处理,是以三十比一的比例进行的。不但使我只有三十分之一的“公平”,并且一律拒绝按照他们的“出版法”、他们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给我更正。
当《疾风》杂志系统,鼓噪在中泰宾馆之外的时候,眼看而来的,就是对异己法律上面的斗倒;当《疾风》杂志系统,乃至《黄河》杂志系统,鼓噪在高等法院内外的时候,眼看而来的,同样是对异己“政治问题,法律解决”。于是,在选举前夕,在李敖 《千秋评论》杂志执照拿到后一个多月,高等法院就快马加鞭的判我有罪。
在入狱前十六天,认识汝清,同居十六天。汝清是我不认识的某个留学生的新婚夫人,这是我生平第二次和有夫之妇私通(第一次是我二十八岁时候,和一个我不认识的流氓的太太),我真正做到了罗素“婚姻与道德”名着的境界。在这一两年里,在我床上,虽然不乏歌星解带、空姐横陈,但对我却是“目中有色,心中无色”。汝清却是一个例外(在我一生中,张敏英是最令我作梦的女人、君若是最慧敏多才的女人、尚勤是最有幽默感的女人、海蒂是最美丽的女人、小蕾是最可爱最令我怀念的女人、Martha是最好的女人、胡茵梦是最风华绝代的女人、汝清是最惹我怜爱的女人。在正规之外,我一生中只有过五次和妓女在一起,并调查妓女生活,我是主张灵肉一致的人,我不喜欢没有爱情的性行为,我觉得我在这一方面,比一般人高得太多了)。 1982四十七岁。
入狱后即开始每月出版一册《李敖 千秋评论丛书》,一直不断。二月十日出狱,发表有关司法黑暗、监狱黑暗文字,并陆续为许多冤狱抱不平,引起行政院院会、中外舆论、电视、立法院以被迫害者的重视。在国民党立委温士源疾呼阻止李敖 英雄形象流传后一周,新竹少年监狱即发生空前大暴动。
出狱后大量为党外杂志写文章,公论所在,蔚为重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四月二十五日,党外人士为我在紫藤庐祝寿,虽然许荣淑等监邀,我不肯露面。六月出版《三情之书——李敖 的情诗、李敖 的情书、李敖 的情话》。八月二十八日起,实行“隐而不退”。 1983四十八岁。
继续每月出版《李敖 千秋评论丛书》。二月一日出版《李敖 全集》第七册、第八册。八月至十一月另出版《李敖 千秋评论号外》三册,全年密集写作,生平仅见。 1984四十九岁。
继续出版“李敖 千秋评论丛书”,其中有12期于出版后遭到查禁:
第1期、第11期、第16期
第22期、第26期、第27期
第28期、第32期、第34期
第36期、第38期、第39期
自1月起,又加出“万岁评论丛书”,每月一册,与“李敖 千秋评论丛书”错开出版,但其中有8期于出版后遭到查禁:
第3期、第4期、第5期、第8期
第9期、第10期、第11期、第12期
另为“政治家”主持专栏、任“自由时代”总监
3月6日,美国 James T.M. Pan 致信于李敖 并表示:“台湾一千八百万人口,但自海外看岛内,全岛只有李敖 一人而已!现在如此,将来在历史上更加如此,这是中外正义之士的一致看法。” 1985五十岁。
最高法院平反四年前冤狱。继续出版《李敖 千秋评论丛书》(其中第四十期被查禁)和《万岁评论丛书》(其中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第十六期、第十七期均遭查禁),在国民党疯狂查禁政策下,事实上,连残馀的没禁的,也难以正常上市。警察、特工之流威胁售书小贩说:“反正凡是有李敖 两个字的书就不要卖?
1989五十四岁。
十月,出版《蒋介石研究六集》。 1991五十六岁。
2月27日,创办一张四个版的“求是报”(终至8月20日,一共出了187天)
6月,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 ,并于2000年凭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1月1日,创办“李敖 求是评论”月刊,共出版六期。 1993五十八岁。
获聘为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教授中国思想史等课程…… 1996六十一岁。
开始在真相电视台开讲“李敖 笑傲江湖”节目,因批评时政而成为电视媒体焦点。 1997六十二岁。
五月一日出版《李敖 回忆录》。八月,“李敖 网页”登上全球资讯网。2000六十五岁。
代表新党参加竞选“中华民国总统”,却于投票日数日前宣布支持另一个候选人宋楚瑜。2004六十九岁。
再度进军政坛,以无党籍身份参加2004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获得当选。2005七十岁。
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发表学术讲演。2006七十一岁。
10月15日,以无党籍身份参加台北市市长选举;12月29日,于凤凰卫视电视栏目《李敖 有话说》最后一集中,宣布自己将开始专心写作。2007七十二岁。
9月30日,成立中国智慧党;11月20日,发行《李敖 议坛哀思录》同时宣布退出政坛。2009年七十四岁。
1月1日,在高点电视台播出《李敖 语妙天下》。 《自由中国》结束,到六零年代再起来的,是《文星》杂志。它是五七年创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到胡适去世的前后,李敖 在上面写文章,有几篇非常脍炙人口,造成全台湾轰动,文化界轰动。胡适去世时,《文星》杂志纪念胡适的专号卖了三版,从那时起,《文星》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刊物。
当时,李敖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强调的是反传统和西化,李敖 的《传统下的独白》等,在学生圈里震动很大,好像眼睛一下子睁开了,那时的李敖 是文化英雄!对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冲击。不过,李敖 基本上是批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社会。早年他是一个文化批评者,比较不谈当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议题。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现代化、西化的角度,当然这个现代化里面有不少自由主义成份。就政治议题而言,《文星》对台湾自由主义的贡献,没有脱出《自由中国》的大架构,只是重复其中的一个局部。这份杂志的意义,在文化领域。政治批评的部分,则大量出现在李敖 后来的《李敖 千秋评论》当中。
2005年李敖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希望中国大陆逐步走向“成熟”的、自由和民主的现代社会。他一方面劝在中国大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自信的扩大言论自由和接受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他也劝导中国大陆的民众在处理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时采取“温和”及“非对抗性”的博弈方式。李敖 的这种政治主张,大部份中国大陆人士认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追求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体现。
对于文化大革命,他指称:“那麽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陷入艰苦的状态;救死,这是第一优先的,所以花了这么多年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共产党因为在摸索,也犯了错误。这个错误,邓小平评估过。我们在《邓小平文选》里面看得很清楚,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十几年的错误。’”
另外,在2007年当中正纪念堂发生更名台湾民主纪念馆争议时,李敖 即直言“干脆炸掉”。 书籍
《李敖 大全集》(全四十册,收录了其大部分著作。)台湾李敖 出版社
第一册《北京法源寺》、《传统下的独白》
第二册《历史与人像》、《教育与脸谱》、《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
第三册《文化论战丹火录》、《上下古今谈》
第四册《胡适研究》、《胡适评传》
第五册《孙逸仙和中国西化医学》、《大学后期日记甲集》、《大学后期日记乙集》
第六册《独白下的传统》、《李敖 文存》、《李敖 文存二集》
第七册《读史指南》、《要把金针度与人》
第八册《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
第九册《蒋介石研究续集》、《蒋介石研究三集》
第十册《蒋介石研究四集》、《蒋介石研究五集》
第十一册《蒋介石研究六集》、《蒋经国研究》、《论定蒋经国》、《国民党研究》
第十二册《国民党研究续集》、《民进党研究》
第十三册《冷眼看台湾》、《郑南榕研究》
第十四册《中国性研究》、《中国命研究》
第十五册《李敖 情书集》、《李敖 书信集》
第十六册《李敖 对话录》、《爱情的秘密》
第十七册《波波颂》、《大学札记》、《李敖 札记》、《李语录》
第十八册《胡适与我》、《世论新语》
第十九册《求是新语》、《李敖 随写录前集》、《李敖 随写录后集》
第二十册《李敖 自传》、《我最难忘的事和人》、《你不知道的彭明敏》
第二十一册《给国民党难看》、《给外省人难看》、《给台湾人难看》
第二十二册《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上)》
第二十三册《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下)》、《早年日记》
第二十四册《蒋介石评传(上)》
第二十五册《蒋介石评传(下)》、《蒋介石的真面目》
第二十六册《李登辉的真面目》、《李登辉的假面具》、《为自由招魂》
第二十七册《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另一面的二二八》
第二十八册《李敖 书序集》、《李敖 回忆录》
第二十九册《李敖 快意恩仇录》、《李敖 报刊集》
第三十册《李敖 书翰集》、《李敖 书简集》、《李敖 书札集》
第三十一册《李敖 书笺集》、《李敖 书牍集》、《李敖 书函集》
第三十二册《李敖 书启集》、《李敖 好讼集》、《李敖 放刁集》
第三十三册《李敖 闹衙集》、《李敖 弄法集》、《李敖 刀笔集》
第三十四册《丑陋的中国人研究》、《白眼看台湾》、《法眼看台湾》
第三十五册《国民党臭史》、《蒋家臭史》、《老贼臭史》
第三十六册《中国近代史新论》、《中国现代史正论》、《中国现代史定论》
第三十七册《李敖 秘藏日记》、《李敖 五五日记》、《为历史拨云》
第三十八册《白色恐怖述奇》、《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
第三十九册《李敖 论人物》、《中国艺术新研》、《中国迷信新研》
第四十册《我是天安门》、《你是景福门》、《为文学开窗》
《李敖 祸台五十年庆祝十书》台湾商周文化出版公司
《笑傲五十年》、《第一流人的境界》、《李敖 智慧书》、《恰似我的温柔 》、《君子爱人以色》、《启发你的小故事》、《只爱一点点》、《从万宝囊到臭屎堆》、《我们没有明天》、《李敖 生死书》
《李敖 电子书》(全八册)台湾李敖 出版社
《李敖 发电集》、《李敖 来电集》、《李敖 送电集》、《李敖 通电集》、《李敖 放电集》、《李远哲的真面目》、《陈水扁的真面目》、《洗你的脑掐他的脖子》
《红色11》台湾李敖 出版社
《上山.上山.爱》台湾李敖 出版社
《虚拟的十七岁》台湾李敖 出版社
《李敖 议坛哀思录》台湾李敖 出版社
杂志
千秋评论丛书
第1期“千秋·冤狱·党”(1981年9月)
第2期“敌人·坐牢·鬼”(1981年10月)
第3期(奇情·上吊·血)(1981年11月)
第4期“自由·党外·蚕”(1981年12月)
第5期“霸王·骆马·人”(1982年1月)
第6期“神仙·老虎·狗”(1982年2月)
第7期“勇气·脚镣·针”(1982年3月)
第8期“侠骨·情诗·箭”(1982年4月)
第9期“预官·雏妓·走”(1982年5月)
第10期“文星·围剿·卖”(1982年6月)
第11期“放火·放水·逃”(1982年7月)
第12期“牛刀·警察·抓”(1982年8月)
第13期“战斗·禁书·K”(1982年9月)
第14期“暗杀·大腿·抱”(1982年10月)
第15期“旧案·新党·兔”(1982年11月)
第16期“政治·女人·蛇”(1982年12月)
第17期“毛坑·石头·反”(1983年1月)
第18期“大头·小人·影”(1983年2月)
第19期“脱轨·美感·屁”(1983年3月)
第20期“将军·战犯·腰”(1983年4月)
第21期“粗心·细姨·毛”(1983年5月)
第22期“老儿·小儿·病”(1983年6月)
第23期“禁禁·禁禁·禁”(1983年7月)
第24期“枪毙·棒喝·他”(1983年8月)
第25期“铜像·嘴脸·戏”(1983年9月)
第26期“钞票·肚皮·尿”(1983年10月)
第27期“大使·老鼠·怕”(1983年10月)
第28期“活爸·死爸·黑”(1983年11月)
第29期“黑猫·白猫·喵”(1983年12月)
第30期“乌龟·王八·绿”(1984年1月)
第31期“美腿·丑腿·脱”(1984年2月)
第32期“泰山·泰水·命”(1984年3月)
第33期“狗屎·狗屁·诗”(1984年4月)
第34期“不老·不死·尸”(1984年5月)
第35期“手下·下手·快”(1984年6月)
第36期“叛国·亡国·洗”(1984年7月)
第37期“有奶·没奶·娘”(1984年8月)
第38期“鸡嘴·鸭嘴·变”(1984年9月)
第39期“流芳·遗臭·驴”(1984年10月)
第40期“涨价·涨价·买”(1984年11月)
第41期“鸭子·鸭子·宰”(1984年12月)
第42期“真牌·假牌·赢”(1985年1月)
第43期“五十·五十·易”(上册)(1985年2月)
第43期“五十·五十·易”(下册)(1985年3月)
第44期“同志·同志·杀”(1985年4月)
第45期“江东·江东·飞”(1985年5月)
第46期“和尚·和尚·施”(1985年6月)
第47期“青眼·白眼·看”(1985年7月)
第48期“印印·印印·印”(1985年8月)
第49期“历史·历史·吹”(1985年9月)
第50期“出出·出出·出”(1985年10月)
第51期“自大·自大·狂”(1985年11月)
第52期“国库·黄金·搬”(1985年12月)
第53期“张三·李四·告”(1986年1月)
第54期“大的·小的·要”(1986年2月)
第55期“活人·死人·骗”(1986年3月)
第56期“新党·新党·拉”(1986年4月)
第57期“火把·火把·烧”(1986年5月)
第58期“时间·时间·表”(1986年6月)
第59、60期“五年·五年·难”(1986年7月)
第61期“旧仇·新恨·说”(1986年8月)
第62期“急救·救急·打”(1986年9月)
第63期“通缉·通缉·症”(1986年10月)
第64期“棺材·棺材·书”(1986年11月)
第65期“半坐·半立·笑”(1986年12月)
第66期“自反·自反·缩”(1987年1月)
第67期“千秋·万岁·合”(1987年2月)
第68期“流氓·流氓·拜”(1987年3月)
第69期“公道·公道·争”(1987年4月)
第70期“上诉·上诉·上”(1987年5月)
第71期“外交·性交·交”(1987年6月)
第72期“用心·用脑·骑”(1987年7月)
第73期“动口·动手·捉”(1987年8月)
第74期“抗议·抗议·站”(1987年9月)
第75期“屁眼·屁眼·放”(1987年10月)
第76期“经国·经国·错”(1987年11月)
第77期“凉水·凉水·浇”(1987年12月)
第78期“学良·立人·翻”(1988年1月)
第79期“沈冤·沈冤·探”(1988年2月)
第80期“皇帝·皇帝·末”(1988年3月)
第81期“六月·六月·雪”(1988年4月)
第82期“明星·明星·悔”(1988年5月)
第83期“私生·私生·课”(1988年6月)
第84期“孤寒·孤寒·你”(1988年7月)
第85期“心锁·心锁·开”(1988年8月)
第86期“老蒋·小蒋·疯”(1988年9月)
第87期“起点·终点·跑”(1988年10月)
第88期“救星·救星·裸”(1988年11月)
第89期“烈士·烈士·绞”(1988年12月)
第90期“滥杀·滥杀·双”(1989年1月)
第91期“良币·劣币·逐”(1989年2月)
第92期“老大·老二·欲”(1989年3月)
第93期“七爷·八爷·九”(1989年4月)
第94期“老贼·老贼·选”(1989年5月)
第95期“登辉·登辉·跪”(1989年6月)
第96期“马上·马屁·马”(1989年7月)
第97期“大过·小过·饶”(1989年8月)
第98期“祖坟·祖坟·挖”(1989年9月)
第99期“暴君·暴民·完”(1989年10月)
第100期“一百·一百·期”(上册)(1989年11月)
第100期“一百·一百·期”(下册)(1989年12月)
第101期“迷路·迷路·迷”(1990年1月)
第102期“拥戴·拥戴·丑”(1990年2月)
第103期“台独·湘独·厌”(1990年3月)
第104期“怪事·怪事·蛊”(1990年4月)
第105期“大化·小化·化”(1990年5月)
第106期“裤子·裤子·没”(1990年6月)
第107期“偕小·偕大·羞”(1990年7月)
第108期“英九·英九·耻”(1990年8月)
第109期“盼盼·盼盼·盼”(1990年9月)
第110期“臭屎·臭屎·堆”(1990年10月)
第111期“胡适·胡适·擦”(1990年11月)
第112期“自己·自己·掏”(1990年12月)
第113期“求是·求是·报”(1991年1月)
第114、115期“关公·关公·头”(上册)(1991年2月)
第114、115期“关公·关公·头”(下册)(1991年3月)
第116期“断头·断头·台”(1991年4月)
第117期“脱党·脱党·秀”(1991年5月)
第118期“性爱·性爱·痛”(1991年6月)
第119、120期“十年·十年·停”(上册)(1991年7月)
第119、120期“十年·十年·停”(下册)(1991年8月)
万岁评论丛书
第1期“万岁·万岁·万万岁”(1984年1月)
第2期“你的·我的·他妈的”(1984年2月)
第3期“放屁·放屁·真放屁”(1984年3月)
第4期“错了·错了·割错了”(1984年4月)
第5期“鸟官·鸟人·鸟政府”(1984年5月)
第6期“主流·乱流·不入流”(1984年6月)
第7期“放大·放大·再放大”(1984年7月)
第8期“白水·白水·白开水”(1984年8月)
第9期“狗头·狗头·狗头税”(1984年9月)
第10期“风景·风景·杀风景”(1984年10月)
第11期“中委·中委·中常委”(1984年11月)
第12期“喇叭·喇叭·吹喇叭”(1984年12月)
第13期“打炮·打炮·别打炮”(1985年1月)
第14期“江南·江南·哀江南”(1985年2月)
第15期“告状·告状·告洋状”(1985年3月)
第16期“魔王·魔王·牛魔王”(1985年4月)
第17期“大便·小便·大小便”(1985年5月)
第18期“革命·革命·反革命”(1985年6月)
第19期“奴才·奴才·骂奴才”(1985年7月)
第20期“殉国·殉国·谁殉国”(1985年8月)
第21期“逃兵·逃兵·逃兵罪”(1985年9月)
第22期“新装·新装·倚新装”(1985年10月)
第23期“口头·口头·口头禅”(1985年11月)
第24期“头大·头大·两头大”(1985年12月)
第25期“辫子·辫子·剪辫子”(1986年1月)
第26期“屁股·屁股·翘屁股”(1986年2月)
第27期“小人·小人·打小人”(1986年3月)
第28期“同性·同性·同性恋”(1986年4月)
第29期“发作·发作·大发作”(1986年5月)
第30期“三毛·三毛·雷三毛”(1986年6月)
第31期“伏虎·伏虎·伏虎功”(1986年7月)
第32期“自由·自由·自由神”(1986年8月)
第33期“台湾·台湾·台湾人”(1986年9月)
第34期“下部·下部·相下部”(1986年10月)
第35期“祝寿·祝寿·祝倒寿”(1986年11月)
第36期“颜色·颜色·还颜色”(1986年12月)
第37期“娘娘·娘娘·玩娘娘”(1987年1月)
第38期“埋单·埋单·要埋单”(1987年2月)
第39期“肚皮·肚皮·一肚皮”(1987年3月)
第40期“羊头·羊头·挂羊头”(1987年4月)
李敖 文风
李敖 的作品以文字尖锐、不留情面著称。如其散文以及评论文章等,常常会引起争议:例如曾评价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一软骨文人耳,吟风弄月、咏表妹、拉朋党、媚权贵、抢交椅、争职位、无狼心、有狗肺者也”,并认为其言论粉饰了蒋介石当政时期国民政府的专制行为,这些措词严厉的评价在学界和民间都有各种不同的反应。
喜爱调侃和幽默也是李敖 文风的重要特色,如曾引用英国的首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讲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种谎话:谎话、可恶的谎话、统计学。”,以讽刺统计学;但是也有人怀疑李敖 对统计学的真正认知程度。杨照说:“李敖 的英文程度不差,然而他显然殊少受到西方现代文学影响。他对现代哲学、现代文学,惯常抱持一份不信任的态度,他知道‘艾略特(T.S. Eliot)已咬定小说到了福楼拜(Flaubert)和詹姆士(Henry James)之后已无可为’,不过他对福楼拜和詹姆士之后的现代小说到底长什么样子、玩什么花样,显然不甚了了。”(《李敖 与文学》)胡适曾称赞李敖 “比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但也认为李敖 喜欢“借题发挥”。李敖 曾引《朱熹语录》,继而发挥说说宋朝的军人“骄惰不堪用”,骄兵悍将又懒惰、又不能打仗,“岳飞恃才不自晦”。
李敖 在外表现出狂傲不羁,但所有私下与他接触的人却说他异常“谦和有礼”。李敖 曾经表示自己包揽“五百年来白话文前三名"。许多人把他与鲁迅相提并论,但他却以为:“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不错,不过他情绪太多,把情绪语言抽走以后就没料了,你看我的文章,我也骂人,但把情绪语言抽掉后下面是资料”,亦表示过只佩服自己(“要找我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这种态度引起了部分鲁迅拥簇者的不满。2000年1月李敖 的《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茉莉批评他:“瑞典文学院不接受任何团体的推荐。”,后来李敖 本身又表示:只要任一所大学教授推荐你的书,就能入围。如高行健亦须有人推荐,才有资格评选。
2001年李敖 出版他的第二部小说《上山·上山·爱》——一本言情小说,小说第一页写着“清者阅之以成圣,浊者见之以为淫”。 真相卫星电视台《李敖 笑傲江湖》(1995年11月1日至2001年6月29日)、《李敖 秘密书房》(1999年11月8日至2001年10月31日)、《李敖 颠倒众生》(2000年5月8日至2001年5月11日),合计1500集
东森综合台《李敖 黑白讲》(1997年12月1日至1998年2月27日)
环球电视《挑战李敖 》(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3月20日)
环球电视《李敖 挑战》(2000年3月20日至2000年4月12日)
台湾电视公司《李敖 TALK秀》(2000年5月17日至2000年9月29日)
中天电视《李敖 大哥大》(中天新闻台2001年8月13日至2001年8月13日,中天资讯台2001年8月14日至2002年8月13日)
凤凰卫视《李敖 有话说》(2004年3月8日至2006年12月29日,周一至周五播出),共735集,其中五集未播出。
年代新闻台《笑敖年代》(陈静兰汪用和先后主持,2006年起每周日20:00首播)
高点电视台《李敖 语妙天下》(2009年1月1日起周一至周五晚间9点播出)
凤凰卫视《笑傲六十年--有话说李敖 》(2009年8月3日起开播)。
社会活动
李敖 目前担任台湾、香港的一系列电视政论节目的嘉宾、主评,针贬时弊,各方反应不一。总的来说在大陆的有抱负、有思想的年轻人心中反应最为强烈,许多人都视他为权威,但另有些人则对他嗤之以鼻,注入了较多的个人偏见。其晚期的一些作为也颇受争议。除了对台湾政治心直口快的批判,引致许多泛绿者的不满以外,对马英九的批评与对宋楚瑜的维护,让他在泛蓝阵营中也遭致不少反对。他对同性恋者与新加坡的意见遭部分人士反弹。
2005年9月19日李敖 赴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香港、北京和上海。过程中,分别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进行了演讲,自认为演讲的目的在于向大陆人民“播撒自由主义的种子”,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认为,李敖 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者。虽然此行程受到了香港与台湾媒体普遍的重视并以“李敖 炫风”为头版,但是李敖 的演讲在大陆并没有得到官方媒体的详细报道和直播。但其演讲稿以及演讲视频,仍借助互联网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两次入狱经历:1971年3月19日台湾政府以“预备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罪”判处李敖 十年徒刑。后遇蒋介石死亡改为八年六个月。1981年8月李敖 因与萧孟能的财务纠纷再次被捕入狱,获刑六个月。但是出狱之后反告萧孟能致使萧受通缉不敢回台湾,病死大陆。
义捐:李敖 为救助台湾慰安妇,拍卖自己收藏的字画古董,包括胡适曾经送给他的书法作品等,总共捐出一百万美金,约合三千三百多万新台币,轰动一时。李敖 还曾捐钱给立法委员高金素梅一百万新台币帮助她去联合国抗议日本不承认暴行。他经常也会时不时地捐款,如偶尔捐钱给抗议陈水扁的团体,救助给他的朋友等等。访问大陆时,他也向北京大学捐款三十五万人民币,希望北京大学给胡适建立雕像。 1、“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
2、除了是知名的作家、有名的政治犯,李敖 还是人人皆怕的诉讼大王。除了告过’总统’、五院院长、故宫博物院长、台面上知名的政治人物、媒体负责人,甚至连政府机关,只要被李敖 锁定,几乎很难逃过被李敖 告的命运。"
3、“英国人说英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对我李敖 来说,我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正义。"
4、”你不知道我的性格吧?我一点亏都不吃的。我很像犹太人、以色列人。我反应是立刻的。我们中国人相信说’吃亏占便宜’,我从来没有这样。过去吃亏就是吃亏了,可是现在我要占便宜占回来。我这人就是这样,绝不吃亏!"
5、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
6、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7、谈恋爱是以自欺始,欺人终;
搞政治是以欺人始,以自欺终。
8、笨人的可怕不在其笨,而在其自作聪明。笨人做不了最笨的事,最笨的
事都是聪明人做的。
9、我不能等最后审判时才收拾所有的小人与敌人,在半道里,我也要随手宰他几个.
10、有人向我挑战,说「你放马过来」。我不回话,只是疾驰而去,然后马后炮打倒他。
11、凡是我不了解的现象,我总是勇敢地迎着它走上去,不让它吓倒。我高高地站在它的上面。人应当认定自己比狮子、老虎、猩猩高一等,比大自然中的万物,甚至比他不能理解的,像是奇迹的东西都高,要不然他就算不得人,只不过是一个见着样样东西都害怕的耗子罢了。
12、大家只看不良少年问题,却忘了看不良老年问题。不良少年的许多问题,其实是不良老年引起来的。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像国民党集团这么多的不良老年密集在一起,从来没有!
13、科学怪人固然可怕,玄学怪人更是可怕。牟宗三之流,典型的玄学怪人也。他的文章和演说,都不知所云,可是国民党却还捧他。——只有混蛋才捧混蛋。
14、所有的女人都会偷人,只要有机会!
女人三十岁以前偷情,三十岁以后捉*。
15、国民党在意淫大陆,手淫台湾。
16、有人以为现代文明取消了牛马、代替以汽车。殊不知现代人要先做阵牛马,才能 坐上汽车。
17、孙中山朝人民盖空中楼阁,蒋介石却收起房租来。
18、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後退的理由却要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 他不是懦夫,却从不用一个理由证明他是勇士。
19、做烈士不算什么,做战士才聪明。我不只是一般的战士,还是神
气活现的战士,快快乐乐的战士,使你哭笑不得的战士!
20、 李敖 评日本A片:“日本A片的女人叫床叫的比美国A片的女人好,因为日本女人叫的比较细,有起承转合。“李敖 说看美国A片就像在看叁民主义。
21、不做无聊之事,难度有生之涯。
22、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离婚。
23、想骂我的人多着呢。要骂请排队,轮到不轮到还难说呢?
24、报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比敌人活得久,活的好
25、人生难免受伤,但别逃跑时伤在背上 谈起台湾作家李敖 ,他一生不仅著作等身,亦是一位多情才子。李敖 的情感经历与他笔下那颇含激情的文章一样,无不充满传奇的色彩。
与"罗"的生死初恋
1951年,在台中市高中读书的李敖 ,以一篇《论杜威》,夺得学校"中学生国语论文大赛"银奖。而获得金奖的那名低年级女同学罗,成了他热烈追求的对象。1955年秋天,李敖 到台大历史系报到的当天夜里,忽然有人给他送来一封粉红色的蝴蝶笺,写信人正是他心仪已久的罗!几年来,罗从来不曾给他一封回信,然而就在李敖 渐渐对她感到追求无望的时候,她却主动给他写信了!在信中,罗告诉李敖 ,她考进了台大化学系。很快,李敖 与罗开始热恋,第二学年罗又调到李敖 就读的历史系,两人可以朝夕相见了!
可是让李敖 始料不及的是,一封"母病速归"的电报将罗召回台中。半个月后,神情憔悴的罗回到学校,立即向李敖 提出分手。原来,罗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而李敖 的特立独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特别是他坚决不肯照习俗为去世的父亲披麻戴孝,让罗的父母反感至极。李敖 一直以为他与罗是可能逾越这种障碍的,他决定亲自去见罗的父母。
两天后返回学校的李敖 ,直觉得痛断肝肠。因为他在罗家遭遇到的一切,已经使他清醒地意识到,他和罗君四年多的友情和恋情,如今真的要割断了!半夜酒醒后,一阵阵钻心裂肺般的痛楚向他袭来,他拿起一只早已准备下的药瓶……李敖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两天后的清晨。那天深夜他幸好被下铺的同学发现,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九死一生的李敖 终于又活过来了!
而罗却永远离开了他。很多年后,李敖 在回忆录中还写道:"我平生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敏、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
与王尚勤的碧潭情丝
李敖 是王尚勤大哥的同窗好友,俩人的恋情开始于一次公交车上的偶然相逢。那是1962年的2月,当时李敖 住在新店镇的一座青石二层土楼上,他对王尚勤戏称之为"碧潭山楼"。第一次约会,李敖 将在碧潭钓来的大鲤鱼,作为给女友接风的佳肴。
在热恋中,王尚勤从台大毕业了。一年来,为是否去美国留学他俩发生了很多争执。李敖 发现了王尚勤温柔背后的另一面,她是位非常有主见、有独立人格的女人!1964年9月,王尚勤毅然飞往大洋彼岸求学。
就在学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王尚勤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开始,李敖 力劝王尚勤将胎儿做掉。然而,一种自然的母性使王尚勤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李敖 的决定。好在不久李敖 就转向支持王尚勤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这一年圣诞节前夕,王尚勤在西雅图顺利地产下一个女婴。从文为生的李敖 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李文。
1966年春天,王尚勤带着已经快三岁的女儿飞回了台北。就在她即将离开台北的前几天,王尚勤忽然在家里发现了一封情书,是个代号H的少女写给李敖 的,同时,王尚勤也发现了李敖 回写的情信。第二天下午,王尚勤什么都没和李敖 说,自己带女儿飞回了美国。
直到有一天李敖 决定和那位曾想竞争主演电影《窗外》的H小姐分手时,才意识到这不过是萍水相逢的游戏,而此时王尚勤在美国已有了新男友。
与小"Y"的文学浪漫之梦
1966年12月,李敖 在他主编的《文星》上刊发《我们对***限?的严正表示》后,***当局对《文星》恨之入骨,将其列为监管刊物。让李敖 颇感意外的是,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小Y,竟也是军管组成员。
李敖 和小Y的交情,可以说是"打"出来的。那是1965年1月,李敖 从许多读者来信中,意外地发现一篇文笔非常犀利的来稿--《如此独白,为何见刊?--与李敖 先生商榷》。这是李敖 自《传统下的独白》公开发表以来,接到的第一篇抨击性的文稿。这个署名小Y的读者,在李敖 看来实际上是在为***当局张目。她的有些观点甚至比当局对《文星》的指责和讨伐还要尖刻,这不能不让李敖 大为震怒。而它的作者有一天居然主动找上门来,面对面地向李敖 兴师问罪了!更让李敖 吃惊的是,作者小Y居然是位漂亮的女学生。
现在,小Y主动提起两年前的往事,李敖 忽然向她提出个大胆的请求--约她下班后一起吃顿便饭。那天晚上,李敖 和小Y的相聚非常愉快。后来,在小Y军管《文星》期间,他与她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毕业后小Y去了香港,担任《紫荆》杂志的编辑,在那里圆自己的作家梦。1970年元旦那天,李敖 接到了小Y寄来的香港《明报》副刊,她那篇《号外》就刊载在这张报纸岁末的圣诞节专版上。李敖 从这篇优美别致的散文里,隐隐听出了她的心声。那是一种对往事回忆的心之告白。李敖 发现了小Y的心迹以后,才认识到,他错过了许多可以与小Y更走近一些的机缘。而第二年春天,当小Y从香港飞回台北时,同样发现自己回来得太晚了,这时已有另一位漂亮女孩走进了李敖 寂寞的生活。
与小蕾的患难之交
《文星》被监管之后,继而遭查封。以笔为生计的李敖 ,在台湾当局的文网之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他开始做起了贩卖旧家用电器的生意。在李敖 连供养女儿文文的钱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她精神上鼓励与安慰的红颜知己是小蕾。
李敖 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时她19岁,正从高雄女中毕业……看到她,我立刻喜欢上她。"
但是,在此期间,***当局对李敖 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先是因人检举他在中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的活动,而不断受到台北警备司令部的传讯,继而,因他的朋友、正被特务监控的台大教授老K私逃瑞典而遭软禁。
李敖 失去自由以后,曾劝小蕾离开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讲义气,最后的选择当然是留下来。
1971年春节的前几天,李敖 居然敢以公开到监狱探望有通共嫌疑的在押犯雷震的方式,抗议***对他的长期幽禁。小蕾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随李敖 去了新店溪监狱。
1971年3月19日,台北是个阴天。一大早,李敖 就发现在他家周围监视的军警增加了。这是个可怕的信号!这一天,李敖 特意与小蕾去台北一家很有名的照相馆拍了合影。晚上,军警上门了。李敖 将一个里面装有10万块台币的木匣子交给小蕾,以不容分辩的态度坚决要她收下,然后将小蕾紧紧拥抱,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
李敖 入狱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个人在国泰大楼里度过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开了。五年之后李敖 终于出狱,可是那时的小蕾早已为人妻母了。
与刘会云的冰雪爱情
1976年冬天,李敖 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应邀到老朋友萧孟能的寓所赴宴。就在这次人数不多的家宴上,他见到了一位日后引为挚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台大毕业的刘会云女士。
1978年春天,刘会云开始了与李敖 的同居生活。李敖 后来回忆说:"会云跟我度过我一生中最长的隐居期,知我最深,护我最力,有一段时间我一连五个半月不下楼,都是会云照顾我,她真是了不起的女人。"但是,李敖 与刘会云之间也有分歧,一是李敖 坚持同居而反对结婚;二是李敖 始终坚持辞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职务。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官办背景,李敖 坚决要离开,而刘会云则认为应该留下来,不仅因为那里可以领一份足以维生的薪水,更因为它是一个难得的保护外衣。至于刘会云对李敖 在婚姻问题上的固执态度,则由开始的不理解,逐步转为了理解与接受。
1979年旧历春节过后,由于刘会云的穿针引线,远景书局老板沈登恩拜会了李敖 ,随之出版了其《独白下的传统》,李敖 由此冲出了因当局打压而造成的阴霾。
李敖 的复出,震动台湾文坛。电影明星胡茵梦也为李敖 出山写了一篇叫好的文章。由台湾最有影响的《工商日报》刊发,名为《特立独行的李敖 》。刘会云渐渐发现,李敖 变了,常常回避她的眼睛。后来她发现了情书,写信者正是她最担心的大影星胡茵梦!
刘会云主动从三个人的关系中退了出来,1980年2月,毅然飞往美国康乃尔大学求学。让刘会云感动的是,在分别的前夕,李敖 给了刘会云全部去美的学费、生活费共210万元台币。
与胡茵梦的匆促婚姻
李敖 对胡茵梦而言早已不陌生,他是中国文人中最令她崇拜的偶像。这股痴迷的崇拜是自小种下的因。当年李敖 的父母住在台中一中的宿舍,离胡茵梦信存巷的老家很近,她时常听表哥和母亲谈论李敖 的奇闻逸事。但在萧家和李敖 见面的第一眼,胡茵梦的心里却颇感意外。本想象他应该是个桀骜不驯的自由派,没料到本人的气质,完全是个基本教义派的保守模样。李敖 见到胡茵梦也立刻被她的美貌和对自己文章的理解所打动,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热血!
李敖 和胡茵梦很快共渡爱河。1980年5月6日,半年多的恋爱过后,李敖 与胡茵梦终于决定结婚。就在李敖 的家中,他们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婚礼。此时李敖 已经45岁。
其实早在李敖 和胡茵梦准备结婚的时候,不愉快的气氛就已经开始笼罩在他与她之间。一方面胡茵梦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与李敖 的结合,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当局,昔日红遍台湾的电影明星胡茵梦开始遭遇冷落。就在胡茵梦结婚不久举行的台湾电影界盛大的金马奖颁奖仪式上,以往一贯被台湾新闻局出面请来担任主持人的胡茵梦,这次却被冷落在角落里!
这些因素以及两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小摩擦,日渐影响着胡茵梦和李敖 的关系,他们分居了。恰在此时,李敖 的好友萧孟能、朱婉坚夫妇因为第三者《音乐与音响》杂志女编辑小R的出现闹起了离婚,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李敖 出面阻止萧孟能,却令他怀恨在心。萧孟能想起了一件事。那是1979年春天,出版商出身的萧孟能开始跟李敖 做房地产生意。由于他的资金雄厚,很快就在台北到处买房卖房,竟然占有了一大批房地产。就在这时,他刚刚在天母静庐买到的一所房产却一时无法兑现合同。这所面积只有80平方米的单元房需要交台币110万元。可是萧孟能在向卖主支付55万元以后,就要离开台北去国外进行一次三个多月的旅游。临行之前,萧孟能找到李敖 求助。萧孟能走后,李敖 不负朋友所托,到了交房款的期限,代替萧孟能一次性上交55万台币。那时,因李敖 恰好与胡茵梦热恋,两人不分你我,李敖 便将天母静庐那处有自己投资一半的房地产,过户到了胡茵梦名下。此时,萧孟能利用胡茵梦事业受挫对她的影响,骗走了胡茵梦名下的房地产执照,而将李敖 以"侵夺他人私产"的莫须有罪名告上了法庭。
1980年8月28日早晨,李敖 惊奇地发现台湾几张当天的报纸上,都刊载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台司法界昨举行李敖 讼案论证会,萧孟能及胡茵梦等各界名流慷慨陈词》。李敖 万没有想到台北会有这样的一个集会,更让他大为吃惊的是,自己的妻子胡茵梦居然会背着他去出席这样一个明显对他不利的集会,而且对他大肆泼污!胡茵梦竟然当众说天母静庐的那处房产,是李敖 送给她的结婚嫁妆的一种(李敖 从来不承认给她房产,仅仅是过户到胡的名上而已。),而且,她还说她有权处置这处房产,有权把房地产执照交给萧孟能。更让李敖 不能容忍的是:胡茵梦在这次有台湾诸多媒体记者参加的集会上,旁敲侧击地指责李敖 的言论有违"党国"利益。李敖 一怒之下冲进书房,写下一份《离婚声明》:
罗马凯撒大帝在被朋友和敌人行刺的时候,他武功过人,拔剑抵抗。但他发现在攻击他的人群里,有他心爱女人布鲁塔斯的时候,他对布鲁塔斯说:"怎么还有你?"于是他宁愿被杀,不再抵抗。
一、胡茵梦是我心爱的人,对她,我不抵抗。
二、我现在宣布我同胡茵梦离婚。对这一婚姻的失败,错全在我,胡茵梦没错。
三、我现在签好离婚文件,请原来的证婚人孟祥祠先生送请胡茵梦签字。
四、由于我的离去,我祝福胡茵梦永远美丽、不再哀愁。
当天,李敖 发布离婚决定之后,驾车甩开后面紧紧追赶的记者车队,驶向一家熟悉的花店,买了九朵艳丽的红色玫瑰花。然后,他前往胡茵梦居住的世界大厦。通往胡茵梦家的楼梯上挤满了各媒体的记者。从前喜欢穿艳色服饰的胡茵梦,现在换上了一件全黑色的素服。李敖 无言地将手里的九朵艳红的玫瑰花递给她。就在胡茵梦的家里,在律师的主持下,李敖 与胡茵梦签下了离婚协议书,结束了两个人短暂的婚姻。由于***暗中插手萧孟能诉李敖 侵占天母房产的官司,李敖 很快就被以"侵占罪"判刑6个月。日后,李敖 终于得到了萧孟能当年诬陷他并让他无辜蒙冤的铁证,以萧孟能犯有"窃占罪"诉讼至台湾"最高法院"。历经几审,萧孟能也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与王小屯的爱之归宿
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台北市仁爱路上,李敖 看到一个候车的女孩子正在看他在土城监狱坐牢的时候编发的《李敖 千秋评论》丛书第三期。再看那读杂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几乎与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颀长而丰满。特别是她读书的神态几乎与小蕾一模一样。李敖 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这样他和王小屯相识了。
1985年的4月,就在19岁的台湾文化大学学生王小屯偶遇李敖 之后不久,她意外地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李敖 亲笔写的诗: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时候心里跳/看过以后眼泪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忘了我是谁!(据《李敖 语妙天下》介绍,该诗歌是1973年坐监狱期间,为了和狱卒换报纸看,而替狱卒写歌而作,后来被谱成歌曲,是《李敖 语妙天下》的开场和背景音乐)
时光瞬逝,转眼已是1988年6月,在经历了漫长的三年爱情长跑以后,王小屯终于成为了李敖 的妻子。
李敖 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后,总算找到了他最理想的爱人,真正组成了一个和美温暖的家庭。在他们新婚的时候,李敖 请求陈兆基等四位朋友做他和王小屯的证婚人。李敖 亲笔在结婚证书上写下四句话:证人从老,证书从俗。正朔从伪,三从出炉。
1992年8月3日,李敖 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谌。
王小屯结婚后一直没有到社会上谋职,她成为李敖 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和秘书。王小屯不事张扬,不求闻达,在婚后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廉和女性所有的低调。1995年4月25日,一向不轻易在公众场合露面的王小屯,左手抱着女儿谌谌,右手拉着儿子戡戡,出现在圆山大饭店12楼的昆仑厅里,她是来出席丈夫60大寿庆典的。这一天,出席寿宴的人数有百余之众。当李敖 和王小屯双双出现在寿席前,面对那只巨大的特制生日蛋糕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热烈掌声!
也是在这一天,李敖 的胞姐发表了一篇题为《敖弟》的贺辞:"无论如何,小屯单纯懂事,温柔体贴,能在各方面支持李敖 。他们共同拥有心爱的儿女,尤其是儿子戡戡聪明乖巧,会背诵好多诗,喜欢电器,尤其爱摆弄吸尘器,姐姐说:'可以将清洁工辞掉了!'小女儿谌谌虽然还小,但一看就知道将来会和妈妈一样是个小美人儿!敖弟年已花甲,有个安定温馨的家,这使我们这些亲人无限欣慰……" n.: Li Ao 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