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列表
程颢 Cheng Hao僧肇 Seng Zhao何逊 He Xun
曹操 Cao Cao曹丕 Cao Pi陈琳 Chen Lin
孔融 Kong Rong王粲 Wang Can徐干 Xu Gan
阮籍 Yuan Ji应玚 Ying Chang刘桢 Liu Zhen
孤夜赏雨 Gu Yeshangyu离离 Chi Chi陈忠坤 Chen Zhongkun
熊焱 Xiong Yan绝壁孤侠 Jue Biguxia迪拜 DiBai
祁鸿升 Qi Hongsheng杯中冲浪 Wang XuSheng鲁绪刚 Lu XuGang
余刃 Yu Ren刘邦 Liu Bang梁鸿   Liang Hong
左思 Zuo Si白琳 Bai Lin太阳岛 Tai Yangdao
傅玄 Fu Xuan何劭 He Shao刘季孙 Liu Jisun
王中 Wang Zhong蔡确 Cai Que林稹 Lin Zhen
朱权 Zhu Quan明世宗 Ming Shizong秋叶 Qiu She
佚名 Yi Ming谢燮 Xie Xie左誉 Zuo Yu
周梦蝶 Zhou Mengdie仓央嘉措 Tshangs-dbyangs-rgya-mtsho郑愁予 Zheng Chouyu
庾信 Yu Xin萧纲 Xiao Gang赵秉文 Zhao Bingwen
王冕 Wang Mian元淮 Yuan Huai冯子振 Feng Zizhen
陶宗仪 Tao Zongyi释善住 Shi Shanzhu郭钰 Guo Yu
夏完淳 Xia Wanchun徐渭 Xu Wei唐寅 Tang Yin
陈继儒 Chen Jiru赵友同 Zhao Youtong方孝孺 Fang Xiaoru
陈道复 Chen Daofu薛暄 Xue Xuan通润 Tong Run
程颢
  北宋(1032年1085年)

诗词《郊行即事 Rural bank That is something》   《偶成 Even as》   《游月陂 Yu Pei month》   《春日偶成 Spring Even as》   《题淮南寺 Huai title South Temple》   《秋月 Moon》   

阅读程颢在诗海的作品!!!
程颢
程颢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两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其著述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遗书》,其中包括杨时编辑之《粹言》、朱熹编辑之《遗书》(即《二程语录本》原本)、《外书》和程颢之《文集》。
  
  [年谱]
  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明道先生生于黄陂。
  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癸酉,二岁。弟程颐生。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三岁。
  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四岁。
  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五岁。
  公元1037年,宋仁宗景祐四年丁丑,六岁。
  公元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戊寅,七岁。
  公元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己卯,八岁。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九岁。
  公元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辛巳,十岁。能赋诗。[1]
  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壬午,十一岁。
  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癸未,十二岁。居痒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于女。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十三岁。
  公元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十四岁。
  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丙戌,十五岁。受学于周敦颐,概然有求道之志。[2]
  公元1047年,宋仁宗庆历七年丁亥,十六岁。
  公元1048年,宋仁宗庆历七年戊子,十七岁。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己丑,十八岁。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庚寅,十九岁。
  公元1051年,宋仁宗皇祐三年辛卯,二十岁。
  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二十一岁。母侯氏卒。
  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二十二岁。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甲午,二十三岁。
  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二十四岁。随父亲程珦到凤州。[3]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丙申,二十五岁。赴京师应举,在诸儒中享有盛誉。[4] 与吕希哲、张载等人讲论于相国寺。[5]河间刘立之来从先生。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六岁。三月,中进士。[6]“先生再见周子于合州”。[7]
  公元1058年,宋仁宗嘉祐三年戊戌,二十七岁。调鄠县主簿。在鄠县期间作《定性书》。[8]
  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二十八岁。仍主簿鄠县。
  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二十九岁。主簿鄠县,游鄠山诸胜,作《游鄠县山诗十二首》。调江宁府上元县主簿。
  公元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辛丑,三十岁。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三十一岁。摄上元令。
  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三十二岁。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三十三岁。移泽州晋城令。过磁州省亲,邢恕以师礼来见。[9]
  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三十四岁。令晋城。
  公元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三十五岁。令晋城。作《晋城县令题名记》。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三十六岁。晋城令任期满,改著作佐郎。是年,程父知汉州,二程兄弟侍行,旋归洛。[10]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三十七岁。子端慤卒,作《程邵公墓志》。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三十八岁。王安石执政,以先生为条例司属官。八月,以吕公著荐,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作《论王霸劄子》、《论十事劄子》等著名奏疏。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三十九岁。上书论新法之害。改京西路提刑,又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辛亥,四十岁。仍任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四十一岁。以亲老求监局,罢归洛阳。
  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癸丑,四十二岁。居洛讲学。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四十三岁。得监西京洛河竹木务。王安石罢相,陈襄荐先生,神宗善之而不能用。
  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四十四岁。仍居洛阳,监西京洛河竹木务。十月,出现慧星,“应诏论朝政极切”。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四十五岁。仍居洛阳,监西京洛河竹木务。
  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丁巳,四十六岁。仍监西京洛河竹木务。五月,因河南府尹贾昌衡等举荐,迁太常丞。[11]七月,邵雍卒,明道作《邵尧夫先生墓志铭》。时张载罢太常礼院归,过洛时与二程兄弟论学,苏季明录为《洛阳论议》,载《遗书》卷十,内多论及时政。十一月,张载卒,先生作诗哭之。
  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戊午,四十七岁。三月,赴蒲城祈雨,作《陪陆子履游白石、万固》与《下白石岭、先寄孔周翰郎中》两诗。是年冬,差知扶沟县。谢良佐来从学。[12]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己未,四十八岁。仍知扶沟县事。二月,召判武学,既而罢之。[13]设庠序,召游定夫职学事。[14]蓝田吕大临东见先生,记有《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收在《遗书》卷二,著名的《识仁篇》即载于其中。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庚申,四十九岁。仍知扶沟县事。九月,改官制,除奉议郎。冬,罢扶沟县。
  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辛酉,五十岁。寓颖昌,韩持国维从先生游。[15]时李端伯从学于二程,并记录有二程与韩维的问答语,即《遗书》卷首《端伯传师说》。[16]杨时以师礼来见,游定夫、谢良佐等随从学之。[17]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戍,五十一岁。居洛讲学。杨时寄书问《春秋》,明道答之。[18]是年冬,刘质夫绚以师礼来见,记有《戍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载《遗书》卷十二。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亥,五十二岁。八月,刘质夫再见明道于洛阳,记《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载《遗书》卷十三。“以亲老求近乡监局,得监汝州酒税。”(《明道行状》)[19]九月,刘绚、朱光庭先生到汝州。[20]刘绚录《亥九月过汝所闻》,载《遗书》卷十四。十一月,先生遣外甥张敷往祭富弼,作《祭富韩公文》(载《文集》卷三)。同年,杨时再寄书与论《春秋》。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五十三岁。仍监汝州酒税。夫人彭氏卒。
  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五十四岁。二月,女孝女卒。三月,神宗崩,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明道改承议郎。六月,朝庭召明道为宗正寺丞,未行,于六月十五日以疾卒。十月,其弟伊川将明道葬于伊川先茔,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
  
  注释:
  1、《明道行状》载:“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为诗赋”。
  2、《明道行状》称:“先生为学,自十五六岁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概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几十年,乃返诸六经而后得之”。张伯行《周濂溪年谱》载:“庆历六年,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珦,假倅南安,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为友,令二子师事之。……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杨希闵认为明道见周敦颐为庆历七年事,见《宋程纯公年谱》。
  3、诸星杓:《程子年谱》:“先生侍太中至凤州”。
  4、刘立之说:“踰冠,应书京师,声望蔼然,老儒宿学,皆自以为不及,莫不造门愿交”。(《门人朋友叙述并序》,《遗书》附录)
  5、《伊洛渊源录》卷七载:“(吕希哲)尝言往与二程诸公游,一日会相国寺,论事详尽。伯淳忽叹曰:‘不知此地至古至今,更曾有人来此地说此话邪。’”《二程遗书》卷二上载:“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曾讲论终日,而曰:‘不知旧日曾有甚人于此处讲此事。’”此两段文字记载略同,管道中疑此二事恐为一事,见《二程研究》,第227页,近乎是。
  6、《明道文集》卷三《游鄠县山诗序》:“嘉祐二年,始应举得官”。
  7、诸星杓:《程子年谱·明道先生》。
  8、此书可能是嘉祐三年或嘉祐四年作,现在无法证实。
  9、诸星杓称,先生于治平元年罢上元,过磁州省亲,二年始赴任晋城。(《程子年谱》)杨希闵谓于治平三年令晋城。(《程纯公年谱》)
  10、参见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39页。
  11、《继资治通鉴》卷七二:“五月,庚戌,朔,监西京抽税竹木务、太子中允程颢改太常丞,以知河南府贾昌衡等言颢通古今,行谊修洁,改官八年,未尝磨勘故也”。
  12、《外书》卷十二:“谢显道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
  13、《续通鉴纲目》载:“颢自知扶沟县召判武学,命下数日,李定、何正臣劾其学术迂阔,趋向僻异且新法之初,首为异论,复罢之”。《明道行状》所记略同。
  14、管道中:《明道年谱》,载《二程研究》第261页。卢连章以游定夫职学事为元丰元年。《二程学谱》,第21页。
  15、韩维《明道先生墓志铭》:“先生之罢扶沟,贫无以家,至颖川而寓止焉。大夫(指明道父)以清德退居,弟颐乐道不仕。先生与正叔,朝夕就养无违志。闺门之内,雍肃如礼。家无儋石之储,而愉愉也。予方守颖川,遂得从先生游。”转引自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63页。
  16、诸星杓:《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卷四。
  17、《程氏外书》卷十二《龟山语录》载:“明道在颖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颖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安林志宁,出入潞公门下求教。潞公云:‘某此中无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从之。’因使人送明道处。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先生谓不可不一见也,于是同行。时谢显道亦在。”
  18、见毛念恃《龟山年谱》,但明道答书不见于现存的《二程集》中。
  19、李希闵以明道监汝州酒税为元丰五年事。(《宋程纯公年谱》)然元丰五年冬,明道尚在洛阳讲学,据此应可认为明道赴汝州时应是元丰六年。
  20、《外书》卷十二:“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郭晓东)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