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蔣介石表元旦求和文告

國度: 中國  

朝政: 國共內戰

事件類型: 政治

日期: 1949年   元月1日

地點: 南京

參與者: 蔣介石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事件經過:

  1月1日,蔣介石表元旦求和文告。
  
  12月31日下午,我接到總統府總務局交際科的書面通知,要我於下午7時到黃埔路官邸便餐一敘。我到時現蔣介石府邸裏火樹銀花,照耀奪目,天花板下,彩帶繽紛,四周墻壁也還貼着聖誕節的七彩剪紙,從表面來看,充分顯示着節日的氣氛,但是在座的人們表情陰鬱,好似大禍臨頭,憂心忡忡。
  
  這晚到會的有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孫科,立法院長童冠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張群、張治中、邵力子、陳立夫、𠔌正綱、張道藩、𠔌正鼎、賴璉、肖錚、劉健群、黃少𠔌、倪文亞、柳剋述、蔣經國、何浩若、賀衷寒、王世傑、王寵惠、範予遂、肖同茲、王啓江、張其昀、鄭彥等,共40多人。
  
  移時蔣介石出來,招呼人們就座吃飯。飯後,蔣介石以低沉的語調說:“現在局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我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不能不有所表示。現擬好一篇文告,準備在元旦表。現在請嶽軍先生朗誦一遍,徵求大傢意見。”
  
  蔣講話時板起面孔,似乎十分惱火。
  
  這是蔣介石下野謀和的文告,出自總統府政務局長陳方的手筆。自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看到蔣朝絶望,於11月13日在南京自殺斃命以後,蔣要表什麽文章,衹能依靠這個由楊永泰一手提拔的“江西才子”了。張群把全文念完以後,全場一片靜寂,鴉雀無聲。
  
  李宗仁坐在蔣介石右手。蔣問李對這篇文告有什麽意見。
  
  李宗仁答道:“我與總統並無不同的意見。”跟着cc骨幹分子𠔌正綱、𠔌正鼎、張道藩等先後言。他們都極力反對表這個文告,因為它表示蔣有下野謀和的意嚮,這將對於士氣人心生重大的影響。肖同茲、範予遂等則表示相反的見解。
  
  當cc分子爭論蔣介石不應公開表示下野時,蔣介石火冒三丈,他破口大駡道:“我並不要離開,衹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共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係。”
  
  隨即對張群說,有關他下野的一句話必須列入,言畢即憤然離開宴會廳。當時人們都十分清楚,蔣介石所說逼他下野的“某一派係”,即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頭目的桂係。
  
  次日,即1949年元旦,蔣介石的求和文告表了。其中引人註目的一句話是:“個人進退出處,絶不縈懷,而取决於國民之公意。”
  
  同日,蔣介石電白崇禧雲:“亥敬、亥全兩電均悉。中正元旦文告,諒荷閱及,披肝瀝膽而出,自問耿耿此心,可質天日。今日吾人既已傾吐精誠,重啓和平之門,惟言和之難,卓見已詳。如何方可化幹戈為玉帛,想兄熟慮深籌,必已有所策劃,甚冀惠示其詳,俾資藉鏡。今大計雖已昭明,而前途演變尚極微妙。望兄激勵華中軍民,持以寧靜,藉期齊一步驟,鞏固基礎,然後可戰可和,乃可運用自如,則幸矣!”
  
  這一天,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級官員在南京總統府舉行“團拜”儀式。禮成後,他邀李宗仁到禮堂後面休息室去談話。
  
  蔣對李說:“就當前局勢來說,我當然不能再幹下去了。但是在我走開以前,必須有所佈置,否則你就不容易接手,請你告訴健生(程註:指白崇禧)也明白這個道理,製止湖北、河南兩省參議會不要再表通電,以免動搖人心。”
  
  新年中,南京、上海一帶謠言很多,說蔣介石元旦求和文告的表,實際上是白崇禧前後兩份電報所逼成,甚至說李宗仁正在實行他競選副總統時就已定下的“逼宮”計劃。
  
  蔣介石求和聲明所引起的反應
  
  蔣介石的求和聲明表以後,各方反應冷淡。大傢所重視的和等待的,乃是中共方面的反應。1月5日,新華社出了以《評戰犯求和》為題的一篇評論,把蔣介石的這個求和聲明的外衣一層層地剝開,使它在光天化日之下原形畢露。之後,毛主席在《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麽還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裏一針見血地指出:“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白崇禧及其指導下的湖北省參議會嚮蔣介石提出了‘和平解决’的問題,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在今年一月一日佈在五個條件下進行和談的聲明。蔣介石希望從白崇禧手裏奪回和平攻勢的明權,並在新的商標下繼續其舊的統治。”歷史事實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論斷。
  
  蔣介石怎樣企圖“在新的商標下繼續其舊的統治”呢?蔣經國在《危急存亡之秋》一文中作了概括的說明。他說他的父親當年所以决定引退,由於考慮到下面三個因素:“甲、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丙、另起爐竈,重定基矗”關於第三點的具體措施,就是蔣介石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的同時,派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程思遠:蔣介石表求和聲明的經過,選自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7册P278—289,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南京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