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国度: 中国  

朝代: 国共内战

事件类型: 政治

日期: 1949年   1月1日

地点: 南京

参与者: 蒋介石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事件经过:

  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求和文告。
  
  12月31日下午,我接到总统府总务局交际科的书面通知,要我于下午7时到黄埔路官邸便餐一叙。我到时发现蒋介石府邸里火树银花,照耀夺目,天花板下,彩带缤纷,四周墙壁也还贴着圣诞节的七彩剪纸,从表面来看,充分显示着节日的气氛,但是在座的人们表情阴郁,好似大祸临头,忧心忡忡。
  
  这晚到会的有副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长孙科,立法院长童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张群、张治中、邵力子、陈立夫、谷正纲、张道藩、谷正鼎、赖琏、肖铮、刘健群、黄少谷、倪文亚、柳克述、蒋经国、何浩若、贺衷寒、王世杰、王宠惠、范予遂、肖同兹、王启江、张其昀、郑彦等,共40多人。
  
  移时蒋介石出来,招呼人们就座吃饭。饭后,蒋介石以低沉的语调说:“现在局面严重,党内有人主张和谈。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不能不有所表示。现拟好一篇文告,准备在元旦发表。现在请岳军先生朗诵一遍,征求大家意见。”
  
  蒋讲话时板起面孔,似乎十分恼火。
  
  这是蒋介石下野谋和的文告,出自总统府政务局长陈方的手笔。自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看到蒋朝绝望,于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毙命以后,蒋要发表什么文章,只能依靠这个由杨永泰一手提拔的“江西才子”了。张群把全文念完以后,全场一片静寂,鸦雀无声。
  
  李宗仁坐在蒋介石右手。蒋问李对这篇文告有什么意见。
  
  李宗仁答道:“我与总统并无不同的意见。”跟着cc骨干分子谷正纲、谷正鼎、张道藩等先后发言。他们都极力反对发表这个文告,因为它表示蒋有下野谋和的意向,这将对于士气人心发生重大的影响。肖同兹、范予遂等则表示相反的见解。
  
  当cc分子争论蒋介石不应公开表示下野时,蒋介石火冒三丈,他破口大骂道:“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
  
  随即对张群说,有关他下野的一句话必须列入,言毕即愤然离开宴会厅。当时人们都十分清楚,蒋介石所说逼他下野的“某一派系”,即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头目的桂系。
  
  次日,即1949年元旦,蒋介石的求和文告发表了。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句话是:“个人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取决于国民之公意。”
  
  同日,蒋介石电白崇禧云:“亥敬、亥全两电均悉。中正元旦文告,谅荷阅及,披肝沥胆而出,自问耿耿此心,可质天日。今日吾人既已倾吐精诚,重启和平之门,惟言和之难,卓见已详。如何方可化干戈为玉帛,想兄熟虑深筹,必已有所策划,甚冀惠示其详,俾资借镜。今大计虽已昭明,而前途演变尚极微妙。望兄激励华中军民,持以宁静,借期齐一步骤,巩固基础,然后可战可和,乃可运用自如,则幸矣!”
  
  这一天,蒋介石召集国民党高级官员在南京总统府举行“团拜”仪式。礼成后,他邀李宗仁到礼堂后面休息室去谈话。
  
  蒋对李说:“就当前局势来说,我当然不能再干下去了。但是在我走开以前,必须有所布置,否则你就不容易接手,请你告诉健生(程注:指白崇禧)也明白这个道理,制止湖北、河南两省参议会不要再发表通电,以免动摇人心。”
  
  新年中,南京、上海一带谣言很多,说蒋介石元旦求和文告的发表,实际上是白崇禧前后两份电报所逼成,甚至说李宗仁正在实行他竞选副总统时就已定下的“逼宫”计划。
  
  蒋介石求和声明所引起的反应
  
  蒋介石的求和声明发表以后,各方反应冷淡。大家所重视的和等待的,乃是中共方面的反应。1月5日,新华社发出了以《评战犯求和》为题的一篇评论,把蒋介石的这个求和声明的外衣一层层地剥开,使它在光天化日之下原形毕露。之后,毛主席在《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白崇禧及其指导下的湖北省参议会向蒋介石提出了‘和平解决’的问题,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今年一月一日发布在五个条件下进行和谈的声明。蒋介石希望从白崇禧手里夺回和平攻势的发明权,并在新的商下继续其旧的统治。”历史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
  
  蒋介石怎样企图“在新的商下继续其旧的统治”呢?蒋经国在《危急存亡之秋》一文中作了概括的说明。他说他的父亲当年所以决定引退,由于考虑到下面三个因素:“甲、党政军积重难返,非退无法彻底整顿与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环境;丙、另起炉灶,重定基矗”关于第三点的具体措施,就是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的同时,派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程思远: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的经过,选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7册P278—289,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南京地图 关键词: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