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商隐 Li Shangyin  唐代   (813~858)
夜雨寄北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
晚晴 Reaching
韓碑 THE HAN MONUMENT
蟬 A Cicada
風雨 Wind and Rain
落花 Falling Petals
涼思 Thoughts in the Cold
北青蘿 North Among Green Vines
錦瑟 The Inlaid Harp
無題 To One Unnamed
隋宮 The Palace of the Sui Emperor
無題·其一 To One Unnamed I
無題·其二 To One Unnamed II
籌筆驛 In the Camp of the Sketching Brush
無題·其三 To One Unnamed III
春雨 Spring Rain
無題·其四 To One Unnamed IV
無題·其五 To One Unnamed V
登樂遊原 The Leyou Tombs
寄令狐郎中 A Message to Secretary Linghu
為有 There Is Only One
隋宮 The Sui Palace
瑤池 The Jade Pool
嫦娥 To the Moon Goddess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重過聖女祠

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緑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嚮天階問紫芝。

【賞析】   這是一首性質類似無題的有題詩。意境撲朔迷離,托寓似有似無,比有些無題詩更費猜詳。題內的“聖女祠”,或以為實指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的聖女神祠,或以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觀。後一種說法可能比較接近實際。不過,詩中直接歌詠的還是一位“上清淪謫”的“聖女”以及她所居住的環境—聖女祠。因此,我們首先仍不妨從詩人所描繪的直接形象入手來理解詩意。
  
    古代有不少關於天上神女謫降人間的傳說,因此詩人很自然地由眼前這座幽寂的聖女祠生出類似的聯想。“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聖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門扉旁已經長滿了碧緑的苔蘚,看來這位從上清洞府謫降到下界的聖女淪落在塵世已經很久了。首句寫祠前即目所見,從“白石”、“碧蘚”相映的景色中勾畫出聖女所居的清幽寂寥,暗透其“上清淪謫”的身分和幽潔清麗的風神氣質;門前碧蘚滋生,暗示幽居獨處,久無人跡,微逗“夢雨”一聯,同時也暗寓“歸遲”之意。次句是即目所見而引起的聯想,正面揭出全篇主意。“淪謫得歸遲”,是說淪謫下界,遲遲未能回歸天上。
  
    頷聯從門前進而擴展到對整個聖女祠環境氣氛的描繪—“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如絲春雨,悄然飄灑在屋瓦上,迷蒙飄忽,如夢似幻;習習靈風,輕輕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始終未能使它高高揚起。詩人所看到的,自然衹是一段時間內的景象。但由於細雨輕風連綿不斷的態勢所造成的印象,竟仿佛感到它們“一春”常飄、“盡日”輕揚了。眼前的實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便顯得更加悠遠,詩人凝望時沉思冥想之狀也就如在目前。單就寫景狀物來說,這一聯已經極富神韻,有畫筆難到之妙。不過,它更出色的地方恐怕還是意境的朦朧縹緲,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與暗示。王若虛《滹南詩話》引蕭閑語雲:“蓋雨之至細若有若無者,謂之夢。”這夢一般的細雨,本來就已經給人一種虛無縹緲、朦朧迷幻之感,再加上高唐神女朝雲暮雨的故實,又賦予“夢雨”以愛情的暗示,因此,這“一春夢雨常飄瓦”的景象便不單純是一種氣氛渲染,而是多少帶上了比興象徵的意味。它令人聯想到,這位幽居獨處、淪謫未歸的聖女仿佛在愛情上有某種朦朧的期待和希望,而這種期待和希望又總是象夢一樣的飄忽、渺茫。同樣地,當我們聯繫“何處西南待好風”(《無題二首》之一)、“安得好風吹汝來”(《留贈畏之》)一類詩句來細加體味,也會隱隱約約感到“盡日靈風不滿旗”的描寫中暗透出一種好風不滿的遺憾和無所依托的幽怨。這種由縹緲之景、朦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極富象外之致,卻又帶有不確定的性質,略可意會,而難以言傳。這是一種典型的朦朧美。儘管它不免給人以霧裏看花之感,但對於詩人所要表現的特殊對象—一位本身就帶有虛無縹緲氣息的“聖女”來說,卻又有其特具的和諧與適應。“神女生涯原是夢”(《無題二首》之二)。這夢一般的身姿面影、身世遭遇,夢一般的愛情期待和心靈嘆息,似乎正需要這夢一樣的氛圍來表現。
  
    頸聯又由“淪謫”不歸、幽寂無托的“聖女”,聯想到處境與之不同的兩位仙女。道書上說,萼緑華年約二十,上下青衣,顔色絶整,於晉穆帝升平三年夜降羊權傢,從此經常往來,後授權屍解藥引其升仙。杜蘭香本是漁父在湘江岸邊收養的棄嬰,長大後有青童自天而降,攜其升天而去。臨上天時蘭香對漁父說:“我仙女也,有過謫人間,今去矣。”來無定所,蹤跡飄忽不定,說明並非“淪謫”塵世,睏守一地;去未移時,說明終歸仙界,而不同於聖女之遲遲未歸。頷、頸兩聯,一用烘托,一用反襯,將“聖女”淪謫不歸、長守幽寂之境的身世遭遇從不同的側面成功地表現出來了。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嚮天階問紫芝。”玉郎,是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通仙籍,指登仙界的資格(古稱登第入仕為通籍)。尾聯又從聖女眼前淪謫不歸的處境轉想她從前的情況,“憶”字貫通上下兩句。意思是說,遙想從前,職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經與聖女相會,幫助她登上仙界,那時的聖女曾在天宮的臺階上采取紫芝,過着悠閑自在的仙界生活,而如今卻淪謫塵世,凄寂無托,能不慨然嗎?一結以“憶”字喚起今昔之感,不言而黯然神傷。“天階問紫芝”與“岩扉碧蘚滋”正構成天上人間的鮮明對照。
  
    這首詩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淪謫不歸、幽居無托的聖女形象。有的研究者認為詩人是托聖女以自寓,有的則認為是托聖女以寫女冠。實際上聖女、女冠、作者,不妨說是三位而一體:明賦聖女,實詠女冠,而詩人自己的“淪謫歸遲”之情也就藉聖女形象隱隱傳出。所謂“聖女祠”,大約就是女道觀的異名,這從七律《聖女祠》中看得相當清楚。所不同的,衹是《聖女祠》藉詠聖女而寄作者愛情方面的幽渺之思,而《重過聖女祠》則藉詠聖女而寄其身世沉淪之慨罷了。清人錢泳評“夢雨”一聯道:“作縹緲幽冥之語,而氣息自沉,故非鬼派”(《履園譚詩》)。由於其中融合了詩人自己遇合如夢、無所依托的人生體驗,詩歌的意境才能在縹緲中顯出沉鬱。尾聯在回顧往昔中所透露的人間天上之感,也隱然有詩人的今昔之感寄寓在裏面。
  
    (劉學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