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祖咏 Zu Yong  唐代   (699~746)
望蓟门 Looking Toward an Inner Gate of the Great Wall
终南望余雪 On Seeing the Snow-peak of Zhongnan
古意二首 Interest and charm of antique taste 2
渡淮河寄平一 Duhuai River Send quell rebellions
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 return Ru grave Village give souvenir on parting Lu Xiang
夕次圃田店 Xiciputian Store
田家即事
扈从御宿池
赠苗发员外(一作李端诗)
答王维留宿 answer Wang wei stay
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
送刘高邮棁使入都 Send Liu Gaoyou Ruishirudou
宴吴王宅 King feast house
观华岳 to look at Hua Yue
泗上冯使君南楼作
苏氏别业 Su Shi villa
汝坟别业
陆浑水亭
过郑曲 Guo Zheng Qu
宿陈留李少府揆厅 Su CHEN Liu Li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Premier Office
题韩少府水亭 Question Korea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Shui Ting
题远公经台 Public by the Taiwan question is far
中峰居喜见苗发(一作李端诗) In peak Home pleased to see Miao fa 1 for Li duan poem
江南旅情
多首一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An eight-line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calm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望蓟门
望蓟门
望蓟门
Looking Toward an Inner Gate of the Great Wall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译者: Witter Bynner

【白话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
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
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
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
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3、危旌:高扬的旗帜。
4、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5、论功:指论功行封。
6、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赏析】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沈熙乾)



【北美枫文集】唐诗300首

【资料来源】 卷131_26


贡献者: 戴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