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最早的古琴譜《幽蘭》
一八八五年,我國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現了我國唯一的、用文字記寫的琴麯《幽蘭》,這是一部由唐朝人手抄的琴譜,文字所記是左右兩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以後,駐日公使黎庶昌將它刊影在他編的《古選叢書》當申。古琴傢們根據宋元兩代許多解說唐代琴譜的文獻,將它譯成簡字譜彈奏,證明它是一個完整的、唐朝人訂為的琴麯麯譜。.全譜分為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到二十四字不等,共有四幹九百五十四個漢字。從對《幽蘭》譜的翻譯到它的演奏,使我們能較其實地瞭解唐代琴麯的情況,因此文字譜《幽蘭》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幽蘭》琴譜是目前發現僅有的一首用文字記錄的原始琴譜,它用文字標明琴麯演奏時左手用什麽樣的指法,按某弦的幾徽幾分,右手用什麽樣的指法進行彈奏。文字譜不但間接的記錄了琴聲發出的音高,也保留了某些節奏型,因此,我們今天才能根據這些文字譜將它譯成琴麯。
在《幽蘭》琴譜序言的說明裏指出,此譜為六朝人丘明的傳譜,序曰「丘公字明,會稽人也。梁末隱居於九嶷山,妙絶楚調,於《幽蘭丫麯,尤特精絶……隨開皇十年,於丹陽縣卒,年九十七」。
樂麯的全名寫為《碣石調幽蘭》,「碣石調」是指它的麯調形式,「幽蘭」是指樂麯所描寫的內容。「碣石調」源於相和歌瑟調麯中的《隴西行》,即隴西地方的歌麯。隴西在今甘肅天水西北,南為羌族、北為匈奴馳地,因此,《隴西行》的音樂很可能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的樂麯風格。
《幽蘭》麯相傳為孔子所作,並不可信,但流傳很久是無可置疑的。三國時期的曹操曾作有《碣石篇》的詩歌,其麯調被稱為《碣石調》,晉代普有《碣石舞》。關於琴麯《幽蘭》所描寫的內容,漢末蔡邕在他所著的《琴操》申曾說:孔子周遊列國,皆得不到重用,在歸途中見到幽𠔌中盛開著蘭花,於是很有感慨地說:蘭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卻與野草雜處,猶如賢德之人與鄙夫為伍一樣,於是創作了《幽蘭》一麯,表達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幽憤心情。
在《幽蘭》原譜的序言中說:這首樂麯約音樂雖然輕微,但是表達了作者的遠大志嚮。麯譜後面還特別註明:這首樂麯的速度不宜快彈,而應緩緩彈奏,說明對蘭花的描寫不應以它的外形取悅於人,表達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賞的心理狀態。現代的琴傢為了研究唐代留下的《幽蘭》琴麯,根據古代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和樂麯要表達的內容,加上對這首樂麯的理解,將它譯成了帶有節奏的現代樂譜,實際土是進行了音樂的再創造。這項工作稱為「打譜」。古琴傢吳文光根據文字譜譯出來的琴麯《幽蘭》共分四段。第一段的麯調深沉,有一種壓抑的感覺,節拍較自由:第二段與第三段采用了泛音與按音交替出現的音樂旋律,在音色上有較大的變化和對比,體現了作者內心的感慨:第四段的音樂大部分都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調明朗,象徵著光明即將來臨,表達了作者通過蘭花的性格看到了一個充滿了希望的未來。
(文源於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