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现代中国  
我衹在乎你 I Fussy you
離開地球表面 Departure globe land
楓葉飄飄 Maple Leaf Durian
踏雪尋梅 Braving the snow Search Mei
校園的早晨 Campus of morn
守月亮 defend cynthia
如果你也聽說 If you Also understand
月牙灣 Crescent bay
出神入化 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
玩酷 Play It Cool
窮開心 Poor boot
愛的期限 loving quantity
生日快樂 Happy birthday!
昭君怨 Lamentations of Lady Zhaojun
葬花吟 zanghuayin
雲水禪心 Yun Shui Zen
八月桂花遍地開 Aug laurel Flowers All over open
我不想說我是雞 Me indisposition Said I was chicken
菊花臺 chrysanthemum parterre
死了都要愛 Have had one's chips Must be love
千裏之外 the winged steed off
暗香 plum
愛如潮水 Love, such as tide
圓月亮 circularity cynthia
多首一頁
歌麯 melody
乐岛听歌
憶故人

歌曲作者


【賞析】   《憶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憶故人》。麯譜載於《今虞琴刊》(1937年),相傳為東漢蔡邕所作。麯調委婉纏綿,意在思念故人。全麯共六段,以泛音開頭,清新飄逸,使人於空山幽𠔌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後幾段則以緩慢沉穩的節奏,綿綿不絶的琴音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關於《憶故人》一些重要的琴譜琴文中都有記載,現選摘於下:
  
  《神奇秘譜》:
  
  臞仙曰,是麯者,與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蓋麯之趣也,我有好懷,無所控訴;或感時,或懷古,或傷悼,而無所發越者、非知音何以與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為之訴,莫可得也;乃作是麯。故前聖之所謂道之不行,乃思聖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從之不能忘。”是其言也。
  
  《重修真傳》:
  
  是麯也,蔡邕所作。麯之趣者,為思念故人,別殊難會;而思慕於心,時無不想言,而我有好懷,無所控訴,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從之,不能附翼;與誰言歟?噫!離合無憑焉。
  
  《琴苑心傳全編》:
  
  是麯也,我有好懷,或感時,或懷古,或傷今,而無所發越,非知心者,何以與焉?故思我友人,而欲為之訴,莫可得也。乃為此麯,以寫之。
  
  《今虞琴刊》:
  
  憶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憶故人,傳為蔡中郎作,……盧陵彭慶壽識。此麯彭祉卿先生童時受自趨庭,研精三十年,未嘗間斷,故造詣獨深,含光隱耀,不濫傳人,自前歲漫遊江浙,偶一撫弄,聽者神移,爭請留譜,於是大江南北流傳漸廣,惟輾轉抄習,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輒引為憾,將復秘之。餘既於去秋與先生訂交,琴尊酬唱,輒相追陪;一年來欲就學而未敢以請,蓋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盡得先生之奧矣,而於先生之志,惡可以不書。雖然抱璞守真,責原在我,循規絜矩,還冀後人,乙亥鼕十月真州張子謙識。
  
  《憶故人》還應與清末著名僧人竹禪大有淵源。竹禪(1824-1900年),四川梁山(今梁平縣)人,俗姓王,少年出傢於梁山報國寺,受戒於雙桂堂,通詩文、善書畫、工篆刻。竹禪也善琴,與空塵同宗廣陵,曾“衣弟竹禪題”“以琴說法”於《枯木禪琴譜》序中。琴界一般認為,竹禪傳《憶故人》於祉卿之父筱香公,彭祉卿再承傢學。該譜刊於1937年《今虞》,此前並不見經傳。故有雲竹禪乃得於蔡邕之孤本,今亦不可考矣。但以我之陋見,《憶故人》中那綿延凄惻的感懷是有明顯的竹禪“印跡”的。竹禪年輕時,在梁山(今梁平)和一大傢閨秀相愛,犯了佛教戒規,被官府捉拿。成都將軍完顔崇實念其有纔,從中援救,遂離梁山,棲身於成都附近的寶光寺和竜藏寺。這兩座寺廟的住持,都屬於梁山雙桂堂破山祖師傳下的法脈。因此,竹禪備受優待。他在竜藏寺一年多,與寺內方丈、蜀中詩僧含澈(即雪堂和尚)論詩談禪,相處融洽,並結為同庚好友。竹禪離蜀赴上海時,雪堂還命弟子星壽做竹禪的隨身侍者。竹禪四十見左右雲遊大江南北,“所至名山古剎,多有留墨,體格高超,軼唐邁宋,人是以珍重之”。以後,他又多次到北京,出入於王公巨卿間,與翁同龢、徐甫阝等相友善,一時名滿天下。但是他的初戀卻是在出傢後開始的,這是註定的悲劇。他與空塵同宗廣陵,“以琴說法”,照見人世幻空,那滾滾傷懷豈不在他豐富的內心世界裏輾轉反側,作為增上緣而現起?故人之憶,在空妙高遠的《憶故人》裏,我似乎覺得其意義出於蔡邕而超越蔡邕了。
  
  =========================================================================
  
  古琴麯《憶故人》解析
  
  龔一 講解/徐元整理
  
  各位老師,各位琴友:
  
  今天八十高齡的陳閱聰老師和李榮光老師都到場,(李祥霆老師此時正進場)使我很感動。還有些朋友站着聽,又讓我過意不去!
  
  今天講講我對《憶故人》的學習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與學生間的交流。
  
  《憶故人》是很著名的一首琴麯,但流傳時間並不太長,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南方的一位古琴傢彭祉卿先生傢藏的譜子,我曾聽張子謙先生說:那時候其他的琴傢希望彭先生把這譜子流傳出來,然而彭先生說,他傢藏譜子曾經要求不要外傳,原因就是怕走形、變樣。後來在多位老師、老前輩的要求下,彭先生終於公佈了,並曾於1937年由張子謙先生手抄刊登在《今虞琴刊》上。該麯表現了友人之間的思念,麯子旋律流暢、明快,因此一經刊出立即流傳廣泛。
  
  在《憶故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強調“技”和“藝”的關係,“技”就是技術、技巧;“藝”就是音樂的內容、音樂意境的表達。其實在歷史上、在傳統琴學方面,是非常強調技的,所謂“技藝”, 是不能分離的兩者。也就是說初學者學琴的第一步,應該是《溪山琴況》裏提出的四句話。第一句是“弦與指合”,琴上的弦和你的手指要“合”。這個“合”,我的理解就是非常的熟練;第二句是“指與音合”,你的左手、右手與弦與所按的音、變化着的音,除了非常熟練,還要嚴格準確的音準。這兩者多數指的是“技”;第三句“音與意合”,我理解這個“意”指的是音樂的內容,也就是你手指跟弦的關係非常熟了,音準了,就要註重內容的表達了。最後就是一個音樂審美的概括與提練的問題,那就是第四句“意在音外”。也就是說一個演奏者彈一首麯子,不是為讓聽者聽到麯調,“ 哆 來 米, 米 來 哆 ”,而是讓聽衆感受到通過這些音響中所透析出的某種意境,用今天的行話說就是“音樂形象”“氣韻”。因此,我理解前兩句是“技”,後兩句是“藝”,這個關係應該是明確了。這是出自近400年前的虞山琴派古琴傢徐青山的總結,而總結得又是那麽的嚴謹、科學,這真值得我們驕傲!
  
  墨子曾雲:“百工從事,皆有法度”——做什麽事情都有方法都有規則,不是隨隨便便都可做好,都可以達到目的的。在古籍書裏面有很多類似的理論和說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我五十年學琴過程,還體會到不但要講究“技”,還要講究什麽樣的“技”。有合法度的“技”與不太合法度的“技”。合法度的“技”能讓你循序漸進,正常快速地進步。不太合法度的“技”則有可能使你偏離軌道,甚至越走越遠。糾正起來也越難。我還體會“技藝”的關係,“技”在“藝”前,“技”不解决是無法達到完美的“藝”的。我用生活中的例子來作比喻:“技”是過河的船,過河的橋,沒有準備好船或橋你是到達不了彼岸的,(我這是比喻,不要擡杠說“沒有橋沒有船,我還會遊泳過去”!)有琴友如果衹強調“意”,忽略“技”的話,那麽這個“意”實際上也是到達不到的、是空的。反過來,如果不以“意”作為追求目標,僅僅停留在“技”的話,那麽這就是耍技了。當然“耍”得好也是不容易的。無須厚非。以上就是我對這兩者的一點認識,供大傢參考。這是我在講《憶故人》之前的一個前提性的思維。
  
  《憶故人》我理解是表現古代兩個男性文人之間的思念,為什麽說是男性文人之間的思念呢?是標題,“故人”者“故交”“老朋友”也。另外是旋律走嚮,是音樂內容給我的這種啓示,讓我判斷這不是男女之間的思念。這個前提明確了以後,我先給學生解析“技”。
  
  整首《憶故人》,我總結了四句話。
  
  第一句話:“技巧集中第一段”。
  
  在第一段中集中了多處技巧,不註意不覺得,一註意則都是技巧。其中主要的有五處技巧,順着次序我把它命名為“技巧一”、“技巧二”……以此類推。為解說方便我以《古琴演奏法》的89頁始與行數、小節數為據.
  
  “技巧一”
  
  是指第89頁1行2小節泛音的“6 1 61 65 ”這一句很容易彈得後一個音阻塞前一個音,使得音與音之間産生斷裂。我要求學生將手腕略略擡高,右手指都懸空在弦上,使這六個音玲瓏剔透、晶瑩玉潔都在空間回蕩。十徽高音同樣的音型、樂句也同樣處理。
  
  “技巧二”
  
  是3行1小節第四拍的四個音,技法上是“按”音與“帶起”相間,四個音兩種手法,大跳的音程,不註意不講究則很容易斷裂。練習時要求“帶起”動作的中心離弦要低,再按下去時要用緩衝運力。不可用撞擊力。更不可“虛掩”出與面板抨擊聲。四個音要緊密相連,成為自然連貫柔和的綫條。單獨調出這四個音,連續三十遍五十遍的練習即可成功!
  
  “技巧三”
  
  是同一行最後一小節三個音,左手大指連續七、六、五弦的過弦“16 5 ”,要音連綿不斷,更不可三個音斷兩次。方法是大指高骨按七、六兩弦,順勢將七弦嚮前推,而其他食、中、名、小四指將其餘的弦壓低,也順勢將空弦(尤其是四、五弦)往身體方向帶移,使大指一指能按到七、六、五的三根弦。
  
  “技巧四”
  
  是5行2小節,連續一至五五根弦的過弦彈奏,要求自然連貫。其技巧在於大指從一弦開始就貼緊弦面而過,猶如蛇行、貼地匍匐前進。而每根弦每個音之間要貫穿八個字:“留足時值,過弦疾速。”這八個字是通用於所有旋律、所有音之間連貫的關鍵技法。由於音型是由下嚮上走嚮,因此力度也應漸推。
  
  “技巧五”
  
  是7行1小節後兩拍的八個音。“ 2161 6535 ”,左大指四弦七徽下到七徽六,無名指三弦七徽九上到七徽;大指二弦七徽下到七徽六,中指一弦七徽九上到七徽。連貫緊接,不可有縫隙。這一句技法在尾部也要用到。我稱為技法移位,同樣要求。這些其實都是些基本技法,反復練上幾十遍,《憶故人》裏練好了,那麽在其他樂麯裏也就迎刃而解,不費功夫了!
  
  第二句話:“起止大多為同音”。
  
  從第二段“入拍”開始,幾乎每段的頭和尾都結束在同一個音上,也就是起於七弦七徽和止於二弦空弦音“2”。這是讓學生瞭解樂麯的結構,告訴學生麯子裏有些什麽規律性的問題。學生不衹是學會彈,還要瞭解所彈樂麯的結構、規律……。其他如89頁最後一小節連90頁的6個音“2 3 5 5 5 5 ”,與90頁3行的“5 6 2 2 2 2 ”是一種同樣音型的上行“模進”,是力的推進。然後直至7行,達到全麯最高潮。再從3小節的七弦四徽一直到七弦九徽然後再上行到徽一個延長!十個音,這麽大的坡度,這麽大的反差,也必須要有處理。這十個音前四個音用最大力度,從五個音開始突然作輕處理,形成起落跌宕的反差對比,其情緒最激動,最委婉,也最動人!
  
  第三句話:“主題變奏加‘插部’”。
  
  樂麯的主題每一段都是從七弦七徽“2”開始,上行下行,展衍而成風格較為統一的主題旋律。在變化過程中插入一個“放合”技法、固定節奏形態的結構,我稱它為“插部”(89頁倒3行倒3個音始,後,餘類推。)。這種結構在《梅花三弄》《醉漁唱晚》等琴麯中都出現過。也有人稱它為“合頭”。它起到變化的旋律到此再趨於統一。而《憶故人》中這個插部所塑造的音樂形象猶如在空曠的殿堂裏、鐘鼓木魚聲中的一種靜謐、一種思念。
  
  最後一句為:“變化統一是特點”。
  
  因為作麯傢,高級的作麯技法,不能應用素材太多,在音樂作品裏面,比如說李祥霆老師的“三峽船歌”,就是以四川號子為主綫,貫穿於全麯,這就是構成了全麯的統一,然而如果僅僅是統一,那就太單一了,因此在統一中間必須要有變化,然後纔會有統一後的生動,且又便於記憶,又有着各式各樣的變化。這種創作手法在今人的創作中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而恰恰在古麯的《憶故人》裏已經早用了這種手法。
  
  我集中在這四個方面講了以後,學生對於演奏一首樂麯也許會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以這個麯子為出發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教的是一首《憶故人》,但學生理解的可能涉及到《漁樵問答》、《梅花三弄》、或者是《廣陵散》、《長門怨》等等。
  
  是為了講課方便,這些名稱都是我自己給命名的,可能有不妥之處,也可以命名為別的一種稱呼或另一種說法。請多批評!
  
  總而言之,音樂是表達人的感情的,《憶故人》就是表達友人之間的懷念之情的。而情是有氣息、有句逗、有起伏抑揚。我用查阜西老師的一句話:“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講求極盡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之妙。”來說明我對古琴音樂的理解!
  (藝術中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