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与音乐之美
和任宰元绍见寄十首以归来问信湖山抚摩松菊为韵
吴芾(宋)
绿鬓久垂雪,壮心今已灰。 翩然归旧隐,端似再生来。
|
|
|
|
《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关于《忆故人》一些重要的琴谱琴文中都有记载,现选摘于下:
《神奇秘谱》:
臞仙曰,是曲者,与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发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圣之所谓道之不行,乃思圣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
《重修真传》:
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於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从之,不能附翼;与谁言欤?噫!离合无凭焉。
《琴苑心传全编》:
是曲也,我有好怀,或感时,或怀古,或伤今,而无所发越,非知心者,何以与焉?故思我友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为此曲,以写之。
《今虞琴刊》:
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卢陵彭庆寿识。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时受自趋庭,研精三十年,未尝间断,故造诣独深,含光隐耀,不滥传人,自前岁漫游江浙,偶一抚弄,听者神移,争请留谱,於是大江南北流传渐广,惟辗转抄习,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辄引为憾,将复秘之。余既於去秋与先生订交,琴尊酬唱,辄相追陪;一年来欲就学而未敢以请,盖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尽得先生之奥矣,而於先生之志,恶可以不书。虽然抱璞守真,责原在我,循规絜矩,还冀后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张子谦识。
《忆故人》还应与清末著名僧人竹禅大有渊源。竹禅(1824-1900年),四川梁山(今梁平县)人,俗姓王,少年出家于梁山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通诗文、善书画、工篆刻。竹禅也善琴,与空尘同宗广陵,曾“衣弟竹禅题”“以琴说法”于《枯木禅琴谱》序中。琴界一般认为,竹禅传《忆故人》于祉卿之父筱香公,彭祉卿再承家学。该谱刊于1937年《今虞》,此前并不见经传。故有云竹禅乃得于蔡邕之孤本,今亦不可考矣。但以我之陋见,《忆故人》中那绵延凄恻的感怀是有明显的竹禅“印迹”的。竹禅年轻时,在梁山(今梁平)和一大家闺秀相爱,犯了佛教戒规,被官府捉拿。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念其有才,从中援救,遂离梁山,栖身于成都附近的宝光寺和龙藏寺。这两座寺庙的住持,都属于梁山双桂堂破山祖师传下的法脉。因此,竹禅备受优待。他在龙藏寺一年多,与寺内方丈、蜀中诗僧含澈(即雪堂和尚)论诗谈禅,相处融洽,并结为同庚好友。竹禅离蜀赴上海时,雪堂还命弟子星寿做竹禅的随身侍者。竹禅四十见左右云游大江南北,“所至名山古刹,多有留墨,体格高超,轶唐迈宋,人是以珍重之”。以后,他又多次到北京,出入于王公巨卿间,与翁同龢、徐甫阝等相友善,一时名满天下。但是他的初恋却是在出家后开始的,这是注定的悲剧。他与空尘同宗广陵,“以琴说法”,照见人世幻空,那滚滚伤怀岂不在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里辗转反侧,作为增上缘而现起?故人之忆,在空妙高远的《忆故人》里,我似乎觉得其意义出于蔡邕而超越蔡邕了。
=========================================================================
古琴曲《忆故人》解析
龚一 讲解/徐元整理
各位老师,各位琴友:
今天八十高龄的陈阅聪老师和李荣光老师都到场,(李祥霆老师此时正进场)使我很感动。还有些朋友站着听,又让我过意不去!
今天讲讲我对《忆故人》的学习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间的交流。
《忆故人》是很著名的一首琴曲,但流传时间并不太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方的一位古琴家彭祉卿先生家藏的谱子,我曾听张子谦先生说:那时候其他的琴家希望彭先生把这谱子流传出来,然而彭先生说,他家藏谱子曾经要求不要外传,原因就是怕走形、变样。后来在多位老师、老前辈的要求下,彭先生终于公布了,并曾于1937年由张子谦先生手抄刊登在《今虞琴刊》上。该曲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思念,曲子旋律流畅、明快,因此一经刊出立即流传广泛。
在《忆故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强调“技”和“艺”的关系,“技”就是技术、技巧;“艺”就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意境的表达。其实在历史上、在传统琴学方面,是非常强调技的,所谓“技艺”, 是不能分离的两者。也就是说初学者学琴的第一步,应该是《溪山琴况》里提出的四句话。第一句是“弦与指合”,琴上的弦和你的手指要“合”。这个“合”,我的理解就是非常的熟练;第二句是“指与音合”,你的左手、右手与弦与所按的音、变化着的音,除了非常熟练,还要严格准确的音准。这两者多数指的是“技”;第三句“音与意合”,我理解这个“意”指的是音乐的内容,也就是你手指跟弦的关系非常熟了,音准了,就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了。最后就是一个音乐审美的概括与提练的问题,那就是第四句“意在音外”。也就是说一个演奏者弹一首曲子,不是为让听者听到曲调,“ 哆 来 米, 米 来 哆 ”,而是让听众感受到通过这些音响中所透析出的某种意境,用今天的行话说就是“音乐形象”“气韵”。因此,我理解前两句是“技”,后两句是“艺”,这个关系应该是明确了。这是出自近400年前的虞山琴派古琴家徐青山的总结,而总结得又是那么的严谨、科学,这真值得我们骄傲!
墨子曾云:“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做什么事情都有方法都有规则,不是随随便便都可做好,都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古籍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理论和说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五十年学琴过程,还体会到不但要讲究“技”,还要讲究什么样的“技”。有合法度的“技”与不太合法度的“技”。合法度的“技”能让你循序渐进,正常快速地进步。不太合法度的“技”则有可能使你偏离轨道,甚至越走越远。纠正起来也越难。我还体会“技艺”的关系,“技”在“艺”前,“技”不解决是无法达到完美的“艺”的。我用生活中的例子来作比喻:“技”是过河的船,过河的桥,没有准备好船或桥你是到达不了彼岸的,(我这是比喻,不要抬杠说“没有桥没有船,我还会游泳过去”!)有琴友如果只强调“意”,忽略“技”的话,那么这个“意”实际上也是到达不到的、是空的。反过来,如果不以“意”作为追求目标,仅仅停留在“技”的话,那么这就是耍技了。当然“耍”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无须厚非。以上就是我对这两者的一点认识,供大家参考。这是我在讲《忆故人》之前的一个前提性的思维。
《忆故人》我理解是表现古代两个男性文人之间的思念,为什么说是男性文人之间的思念呢?是标题,“故人”者“故交”“老朋友”也。另外是旋律走向,是音乐内容给我的这种启示,让我判断这不是男女之间的思念。这个前提明确了以后,我先给学生解析“技”。
整首《忆故人》,我总结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技巧集中第一段”。
在第一段中集中了多处技巧,不注意不觉得,一注意则都是技巧。其中主要的有五处技巧,顺着次序我把它命名为“技巧一”、“技巧二”……以此类推。为解说方便我以《古琴演奏法》的89页始与行数、小节数为据.
“技巧一”
是指第89页1行2小节泛音的“6 1 61 65 ”这一句很容易弹得后一个音阻塞前一个音,使得音与音之间产生断裂。我要求学生将手腕略略抬高,右手指都悬空在弦上,使这六个音玲珑剔透、晶莹玉洁都在空间回荡。十徽高音同样的音型、乐句也同样处理。
“技巧二”
是3行1小节第四拍的四个音,技法上是“按”音与“带起”相间,四个音两种手法,大跳的音程,不注意不讲究则很容易断裂。练习时要求“带起”动作的中心离弦要低,再按下去时要用缓冲运力。不可用撞击力。更不可“虚掩”出与面板抨击声。四个音要紧密相连,成为自然连贯柔和的线条。单独调出这四个音,连续三十遍五十遍的练习即可成功!
“技巧三”
是同一行最后一小节三个音,左手大指连续七、六、五弦的过弦“16 5 ”,要音连绵不断,更不可三个音断两次。方法是大指高骨按七、六两弦,顺势将七弦向前推,而其他食、中、名、小四指将其余的弦压低,也顺势将空弦(尤其是四、五弦)往身体方向带移,使大指一指能按到七、六、五的三根弦。
“技巧四”
是5行2小节,连续一至五五根弦的过弦弹奏,要求自然连贯。其技巧在于大指从一弦开始就贴紧弦面而过,犹如蛇行、贴地匍匐前进。而每根弦每个音之间要贯穿八个字:“留足时值,过弦疾速。”这八个字是通用于所有旋律、所有音之间连贯的关键技法。由于音型是由下向上走向,因此力度也应渐推。
“技巧五”
是7行1小节后两拍的八个音。“ 2161 6535 ”,左大指四弦七徽下到七徽六,无名指三弦七徽九上到七徽;大指二弦七徽下到七徽六,中指一弦七徽九上到七徽。连贯紧接,不可有缝隙。这一句技法在尾部也要用到。我称为技法移位,同样要求。这些其实都是些基本技法,反复练上几十遍,《忆故人》里练好了,那么在其他乐曲里也就迎刃而解,不费功夫了!
第二句话:“起止大多为同音”。
从第二段“入拍”开始,几乎每段的头和尾都结束在同一个音上,也就是起于七弦七徽和止于二弦空弦音“2”。这是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告诉学生曲子里有些什么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不只是学会弹,还要了解所弹乐曲的结构、规律……。其他如89页最后一小节连90页的6个音“2 3 5 5 5 5 ”,与90页3行的“5 6 2 2 2 2 ”是一种同样音型的上行“模进”,是力的推进。然后直至7行,达到全曲最高潮。再从3小节的七弦四徽一直到七弦九徽然后再上行到徽一个延长!十个音,这么大的坡度,这么大的反差,也必须要有处理。这十个音前四个音用最大力度,从五个音开始突然作轻处理,形成起落跌宕的反差对比,其情绪最激动,最委婉,也最动人!
第三句话:“主题变奏加‘插部’”。
乐曲的主题每一段都是从七弦七徽“2”开始,上行下行,展衍而成风格较为统一的主题旋律。在变化过程中插入一个“放合”技法、固定节奏形态的结构,我称它为“插部”(89页倒3行倒3个音始,后,余类推。)。这种结构在《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琴曲中都出现过。也有人称它为“合头”。它起到变化的旋律到此再趋于统一。而《忆故人》中这个插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犹如在空旷的殿堂里、钟鼓木鱼声中的一种静谧、一种思念。
最后一句为:“变化统一是特点”。
因为作曲家,高级的作曲技法,不能应用素材太多,在音乐作品里面,比如说李祥霆老师的“三峡船歌”,就是以四川号子为主线,贯穿于全曲,这就是构成了全曲的统一,然而如果仅仅是统一,那就太单一了,因此在统一中间必须要有变化,然后才会有统一后的生动,且又便于记忆,又有着各式各样的变化。这种创作手法在今人的创作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而恰恰在古曲的《忆故人》里已经早用了这种手法。
我集中在这四个方面讲了以后,学生对于演奏一首乐曲也许会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以这个曲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教的是一首《忆故人》,但学生理解的可能涉及到《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或者是《广陵散》、《长门怨》等等。
是为了讲课方便,这些名称都是我自己给命名的,可能有不妥之处,也可以命名为别的一种称呼或另一种说法。请多批评!
总而言之,音乐是表达人的感情的,《忆故人》就是表达友人之间的怀念之情的。而情是有气息、有句逗、有起伏抑扬。我用查阜西老师的一句话:“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讲求极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妙。”来说明我对古琴音乐的理解!
(艺术中国)
|
|
|
|